劉亞男 任 珂
(1.河北傳媒學院影視藝術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1430;2.河北傳媒學院研究生院,河北 石家莊 051430)
媒介的視覺化和交互性特征帶領大眾進入移動、多元、聯動的“屏媒時代”,也給人們提供了參與社會、生活交際的新視角。這無疑是技術發展驅使下媒介形式的更迭與創新,從而進一步推進了當下主旋律紀錄片影像構建的深刻變革,傳播主體紛紛借助新媒體平臺對其自身進行二次賦能,創新作品形態,構建新的文化傳播敘事體系。2021年,恰逢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一大批弘揚紅色文化精神、傳播正能量的主旋律紀錄片以自身的“微”蛻變贏得海量觀眾的青睞。一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嶄新的姿態邁入新征程,這具有歷史意義的偉大時刻,為主旋律題材的紀錄片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另一方面,主旋律紀錄片也在借助新的媒介平臺與影像技術,積極探索更加貼合時代風貌的創作風格。如尼爾·波茲曼說:“一旦技術使用了某種特殊的象征符號,在某種特殊的社會環境中找到了自身的位置,或融入到了經濟和政治的領域中,它就會變成媒介。換句話說,一種技術只是一臺機器,媒介是這臺機器創造的社會和文化環境。”主旋律題材微紀錄片在突破了傳統影像風格的桎梏后,力圖探索多元模式的融合,通過生動翔實的影像特色完成對受眾輿論宣傳的詢喚和主流社會文化的重塑。
主旋律紀錄片是不同歷史時期下的一面“明鏡”,是黨和國家對歷史回顧、價值傳遞的新載體。見證著社會變革與時代轉型,同時也反映出當下受眾群體審美傾向的新趨勢。在以移動場景和碎片化閱讀模式引領的社會景觀下,微紀錄片成為彌合當下受眾審美趣味,消弭歷史與現代斷裂的新砝碼,產品形態的改良成為媒介爭奪話語權,拓展紅色文化應用場域的又一制勝策略。
新的媒介方式,媒介產品對于紀錄片詮釋時代樣貌提出了新準則。新技術的加持使主旋律紀錄片以更加嶄新的姿態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同時拓寬了主旋律紀錄片時間與空間的傳播場域。
《2021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2月,中國網絡視聽用戶規模達9.4億,其中,短視頻用戶約有8.73億,這些用戶日均投入時間超過2小時,成為使用率最高的一大渠道,因此也得到各方的重視。在這個碎片化信息的時代,受眾越來越注重互動體驗和表達需求,短視頻之所以在受眾生活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在于創作主體的多元化及作品內容的輕盈化。隨著短視頻的出現,信息內容從冗長、繁雜逐漸變得精練短小、化繁為簡。微紀錄片創作要求在內容上更加具有典型性和針對性。因此,諸多主流媒體紛紛利用短視頻這一渠道鑄造輿論傳播和價值引領的新陣地。
主旋律微紀錄片最顯著的特性在于篇幅的限制,要在較短的時間內闡述主題,不再追求復雜的人物關系及環境空間。“微”體量成為當下主旋律紀錄片的新表征,拍攝制作過程中使用“被動型”采訪方式,讓被采訪者面對鏡頭直接闡述觀點和見解,結合關鍵詞引發主題;利用運動鏡頭靈活多變的特點處理各種空間轉換,營造出視角靈動的畫內空間;剪輯也呈現出“碎片化”多角度多層次的鏡頭切換,這些短視頻創作方式的視聽新特點促使主旋律題材紀錄片褪去了層層包裹的外殼,將厚重的題材輕盈賦活。
主旋律微紀錄片具備豐富的題材內容,以去模式化的書寫形式,利用影像編碼將其內核傳輸給受眾,有效實現主客體的二元互動,成為主旋律題材紀錄片另辟蹊徑的又一舉措。在過去,主旋律題材的紀錄片往往以自身主流意識形態的身份和立場講述故事,宣講和說教意味令人避而遠之。在“去中心化”的新媒體環境下,年輕受眾成為紀錄片收視群體與文化傳播的主力軍。為了更加貼合審美化和年輕化特征,主旋律題材紀錄片從新的角度出發,積極認同年輕人的欣賞訴求與去規訓的語態風格,形成不同于以往傳統媒體的表達方式。同時,由于微紀錄片直觀化、形象化的特征,在語態的表達上更多以觀眾喜聞樂見的口語化方式為特色。
由湖南衛視精心制作的百集系列短視頻《百年心聲》,在口語化表達之中融入了富含青春氣息的話語體系,給厚重的歷史標語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在《勞動最光榮》一集中,用一條朋友圈配合解說“這是五一節我刷到最暖心的推送”引出該集的主題,通過回顧新中國成立的第一個五一節,用年輕態的表述方式重新詮釋勞動的意義和內涵,最后回歸到當下,新時代勞動依然是時代最強音的號召之聲。其中,“放肆嗨、打工人、打工魂”等網絡熱詞,用詼諧幽默的語態風格,生動詮釋了五一勞動精神。活潑的話語風格打破了時代隔閡,拉近了歷史文化與當下受眾的距離,以年輕人的視角譜寫新的歷史故事,讓紅色文化在當下煥發生機。
歌德說過:“藝術作品的內容人人都看得見,其含義則有心人得知,而形式卻對大多數人是秘密。對藝術的革新,便不一定是在具體內容上的突破或革新,而完全可以是形式感知層的變化。”主旋律題材的微紀錄片在實現諸多形式改良的同時,逐漸豐富自身美學建構。本著真實記錄的本體屬性,融合了多樣的表現手法,挖掘出了“紀實+”的影像創作方式,為紀錄片的可看性探索出更多的潛能。
從受眾本位來說,讀圖時代的到來培育了觀眾對影像畫面更高品格的追求。正如荷蘭紀錄片大師尤里斯·伊文思所認為的,“在紀錄片領域里,往往更多地要求靠畫面來表現”。利用動畫、沙畫等具有美感的形式訴說紅色故事,不僅彌補了因為歷史資料不足而導致的畫面表現上的缺陷,同時提高了觀眾的審美愉悅感。
央視頻《畫中畫|第一個一百年》原創沙畫系列短視頻,圍繞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事件,用沙畫再現黨史中的鮮活瞬間與動人時刻。在《江姐:共產黨的意志是鋼鐵鑄成的》一集中,通過影視片段+歷史資料+沙畫的方式高度還原了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江竹筠悲壯的革命故事。在多個故事片段中通過一把細沙,一雙手輕輕勾勒和涂抹出一幅幅生動的歷史畫卷。變幻的沙畫配合解說的娓娓道來,將抽象的革命精神以具化的形式融入觀眾內心。此外,由中國文物報社與嗶哩嗶哩聯合出品的革命文物紀錄片《烈火,鮮血與旗幟》,則采用了“文物+動漫”的創新形式講述文物背后的故事,描繪出中國人民革命歷程中重要的大事件。影片利用大篇幅的動漫形式、動態的場景塑造給人以身歷其境的體驗感,如在《時代最強音》一集,通過傅英豪為確保開國大典的順利進行,仿制“九頭鳥”喇叭的過程,重新見證了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開辟新世界的偉大時刻,這不僅是一個話筒,一件文物,這關乎著活下來的群眾心中的希望。影片用動漫故事的形式模擬歷史情境,讓文物以一種輕松的呈現方式與受眾會面。
諸上所列,主旋律題材微紀錄片將真實的現實影像與其他藝術形式相糅合,用繪畫、音樂等多種藝術形式與現實影像嫁接,建立與藝術化對象之間的拼貼式關聯。這種以音、畫為體再現情景的方式達成了歷史與心理情感認同的全新含義,由此產生同構力量,傳遞出培育人性,塑造心靈的藝術魅力。
在當前市場環境下,主旋律紀錄片亟須找到一種創新的敘事方式,和觀眾進行有效的對話。打破以往傳統紀錄片與受眾難以產生共鳴的宏大敘事風格,它不是畫面內容簡單的疊加與拼貼,也不是被限定于某個框架之中,遠遠凝視。新時代改頭換面以小故事形式亮相的微紀錄片,需要在幾分鐘內完成整體內容,篇幅的減少對紀錄片的敘事來說則是更大的考驗與挑戰。
在微紀錄片《百煉成鋼》中,每集開篇以故事背景為依托展開設問。在敘事手法上通過鋪設懸念,步步為營的講述揭秘故事原委,引出一位位在歷史上揮灑熱血的英雄志士。故事化的微紀錄片依托著電影工業化的類型模式,在開端、發展、高潮、結尾精準把握受眾心理。通過連貫性的情節張力與戲劇化的內容走向,以引人入勝的方式揭曉疑問。如在《論持久戰》一集中,以一本刊載了毛主席文章的雜志為始,去探尋這本雜志如此受出版者重視的原因,隨后通過七七事變、國共合作抗戰受阻,引出毛澤東廢寢忘食地思考并論述戰爭問題的感人過程,最后《論持久戰》成功發表,對中國的正義戰爭做出有力的肯定與明示。層層連貫的內容編設,本著以真實為主的原則精心雕琢,使人物與故事的典型性在敘事表現上更具感染力。由此可見,微紀錄片創作中從小切口展開大敘事,用以小見大的方式對故事內容進行更精準描述,對典型人物進行細致刻畫,將受眾代入故事化的敘事體驗之中,更能夠使觀眾產生情感共鳴。
開放包容的市場環境引領了主旋律紀錄片多題材的創作格局,眾多藝術作品百花齊放。無論是在藝術手法還是題材內容上,紀錄片的類型逐漸從單一走向多元融合,從高高在上的形象姿態慢慢貼近大眾生活,以其平等的身份滿足大眾特別是青年的多元化需求與個性化期待,實現紅色文化老少皆宜、雅俗共賞的全新表述。由此將紀錄片這本國家相冊,以不同人、不同身份的視角,勾勒出一個全新和完整的中國形象。
1.主旋律下“她”元素
隨著以女性為主的社會議題不斷攀升,越來越多的影視作品將女性題材作為故事內容的風向標。主旋律作品在垂直細分的市場格局下,兼顧多層面受眾的需求,也在片中融合了女性視角,二者的結合是主旋律微紀錄片的首次創新化嘗試?!饵h的女兒》選擇了代表著中國歷史發展各個時期的百位女性黨員見證者,聚焦于她們所處的歷史背景,深挖真實而感人的歷史事跡,有為航天事業追求高度精確的韓麗萍,也有奮戰在脫貧攻堅第一線的駐村書記黃文秀,她們雖為一個個單獨的個體,但她們的豐功偉績和散發出的砥礪前行的優秀品質是無數黨員同志的生動縮影。更為關鍵的是,《黨的女兒》不僅是單純疊加了女性的視角講述女性經歷與過往,而是致力用女性黨員身上的精神力量與當下社會時代碰撞出與眾不同的精神火花。
2.青春態詮釋中國夢
主旋律微紀錄片以其敏銳的洞察力將范圍輻射到各個群體,面對多元的社會格局,在這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時刻,力求讓每一個群體都為之發聲?!扒嗄昱d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人無疑是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是國家未來蓬勃發展的重要源泉。主旋律紀錄片如何實現年輕人的內心認同和價值引領也是當今需要思考和發展的重要方向?!栋倌挈h史“潮”青年》正是在建黨百年之際為青年人提供發聲的源泉,由百位來自高校的青年學生通過情景式故事講述和思想感悟相結合的敘事方式來引導廣大學生知史愛黨、知史愛國。青年學子通過實地走訪歷史上具有紀念意義的革命根據地,來感受中國共產黨曾經走過的波瀾壯闊的偉大征程。學生個性化的講述加上自我思想感悟的方式,更能引起年輕人內心的共鳴,激發同齡人的情感認同和價值引領。
3.標新立異以“事”傳情
不同于傳統紀錄片中的人物講述、專題采訪等作品形式,新時代的主旋律題材紀錄片孕育出了更多的審美形態,《紅色檔案》在主題切入上另辟蹊徑,故事的主角是幾頁檔案,或是一份文件、一張照片,通過看似微小的一件物品展開背后故事的深度挖掘。每一件看似冷冰的歷史遺物,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都隱藏著發人深省的感人故事,并賦予其獨特意義使之具有歷史溫度。該片通過具有懸念感的開頭講述每一件檔案的特征,用抽絲剝繭的方式層層揭開隱匿在檔案背后的真實故事。在具有強烈的“故事化”風格特征的基礎上不斷強化“檔案”這一主題看點,每一種檔案都打破了單純信息化的物理性質,以物傳神,以事傳情,持續融入檔案所處的歷史時空、人物所處的內心世界之中的真實故事。在政治意識形態為底色的基礎上賦予更多具有活力的新文化語境并進行全新解讀,在無形之中實現意識形態與審美情趣的合力統一。
綜上所述,以女性題材、青春題材、歷史事件等角度為出發點的主旋律微紀錄片,不僅是從一個個全新的視角去詮釋歷史,詮釋什么是中國共產黨黨員,什么是紅色精神,更為重要的是它凸顯出了中國主旋律微紀錄片持續壯大的矩陣隊伍。
站在主旋律微紀錄片的制高點領略其思想主題,尚有徐復觀所言:“文有盡而意有余之韻味,它是流動著的一片感情朦朧縹緲的情調。”無論是透過何種立場發聲,背后都是一個個英勇獻身的革命烈士以身體和精神力量與挫折和困難抗衡的故事。他們平凡的身份以常人所看,這浪漫情懷的革命理想終將是舉步維艱。不懈奮斗的力量背后傳遞出的崇高革命精神,為紀錄片的主題意義賦予更多的升華空間。主旋律題材微紀錄片通過短視頻、輕體量的創作形態,從不同層面人物群體出發,完成多維視角下紅色精神的再度闡釋,與當下受眾審美化需求實現精準對接,在畫面構建方面,以藝術化的修辭手法營造審美意象,生動活潑的語態彰顯時代風貌,諸要素的合力并進共同完成主旋律題材微紀錄片的影像建構。
崇高的基本內涵是人對有限和無限的體悟和超越。在主旋律題材的紀錄片中,崇高主要表現在人物表現出來的堅定理想信念和至高精神境界。在惡劣的歷史背景下,憑借著自我頑強的意志力與拼搏精神建立豐功偉績。這種具有崇高美學的主題不僅強化了人物身上的民族氣魄,同時突破了時間和空間限制,具有難以超越的普世價值。微紀錄片《紅色財經·信物百年》從信物入手,將黨領導人民踐行初心的100年通過鮮活的影像故事描繪出來,紅色信件看似是一件微小的物品,其背后所承載的則是“兩彈一星”精神、兩路精神、鐵人精神等高貴品質。這種以物為載體的崇高美學的主題,不僅強化了人物身上的民族氣魄,同時這種精神血脈突破了時間和空間限制,具有難以超越的普世價值。信物既是一種初心的凝聚,又是一種力量的昭示。從觀者出發,崇高是一種達到悅志悅神審美快感的高超境界??档略赋?,面對崇高對象,把感情提升到了頂端,那種感情本身才是崇高。黑格爾在《歷史哲學》中則說:“大海給我們以無際與渺茫的無限觀念,而在海的無限里感到他自己的無限時,人類就被激起了勇氣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蔽⒓o錄片以藝術化的作品形式賦予觀眾很多想象的空間,實現從淺層到深層的情感召喚,黨史題材微紀錄片《百煉成鋼》以寫實+寫意的方式搭建出一個世紀的記憶長廊,寫實性的形象敘述事實,意象化的畫面抒發情感,表達出深沉而感人的力量。透過諸多建黨百年微紀錄片的熏陶與感染,讓受眾體悟到共產黨得以賡續的精神命脈,使人產生崇高的審美快感。高級的藝術作品總是能使人產生崇高的審美快感。在審美接受過程中,從形式層到形象層再到意味層,從心理的感知到心意的培育,最終達到某種超道德的人生感性境界,進而使心靈得到升華與啟迪。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高光時刻,眾多具有代表性的主旋律作品通過有意味的形式、多元的視角、短小精悍的體量等,呈現出了一個多維度、立體化的中國形象,使得紅色精神跨越歷史時空的限制,以此來喚醒大眾的集體記憶。就如智利紀錄片導演帕特里克·古茲曼曾評價紀錄片之于國家的作用所說,“一個國家沒有紀錄片,就像一個家庭沒有相冊”。今后,主旋律微紀錄片要跟上時代步伐,及時轉換創作思維,既要守住紀錄片本體屬性框架,又要不斷迎合新的時代的創作趨勢,把握核心要點,打造集個性與共性于一體的優秀紀錄片樣本,為這本塑造中華兒女共同記憶的國家相冊書寫下濃墨重彩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