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廷強(山東:榮成市實驗小學)
課時教學目標是一節課的方向所在,是一節課的核心所在,也是衡量一節課成功與否的標準所在,是任何一位教師都必須于上課之前心知肚明而于上課之時須臾不能忘記的根本。這是筆者參加“齊魯科學大講堂”研修和課例開發活動所獲得的最為深刻的感悟。
“齊魯科學大講堂”一共開發了219 節典型課例(對應于2017 年版科學課程標準的課程內容)。按要求,課例開發教師首先要完成課例文本(相當于教學設計)的撰寫。撰寫文本時,需要按照統一設定的模板,模板第一項內容是“課標分析”。把“課標分析”放在文本顯著位置,意味著該內容是開發教師和后期在線交流研討課例的專家關注的首要部分,顯示出該內容的重要性。按照模板要求,在“課標分析”部分,課例開發教師必須依次列出課例所對應的“主要概念”“學習內容”和“學習目標”。這既反映了課程標準的重要性,又顯示出目標的層級結構。
要求開發者寫明課例對應的“主要概念”“學習內容”和“學習目標”,無疑充分肯定了課程標準在此次課例開發中的指導地位,從而最大限度地保證了課例的價值。只有緊緊圍繞課程標準來開發課例,才能更好地落實大概念和學習進階理念。
《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簡稱“2017年版課標”)中共有18 個主要概念,分解為75 個“學習內容”,又細化為207 個“學習目標”。當課例開發者經歷了由“主要概念”到“學習內容”再到“學習目標”的敘寫過程,也就保證了所開發的課例在整個課程體系中的準確定位,保證了與其他課例之間的并列平行關系,保證了整個課例體系的完整協調,保證了每節課例自身目標的明確和唯一,保證了課例開發的有效性。
另一方面,由“學習目標”可以知道,所開發的課例所處學段以及與其他學段“學習目標”的關聯,有利于“學習目標”的完成。更重要的是,課例文本的這種撰寫體例,展示了教學目標的層次結構,即由“主要概念”到“學習內容”到“學習目標”,再根據“學習目標”來確定“課時教學目標”。具體細分為“科學知識”“科學探究”“科學態度”以及“科學、技術、環境與社會”四個方面。
經歷了這樣的目標撰寫過程,授課教師自然就系統把握了教學活動的目標指向,增強了教學活動設計及實施效果。
2022 年4 月,教育部正式頒布了《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 年版)》(簡稱“2022 年版課標”),在教學目標上進行了優化,突出了素養立意,強調了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性,并將科學學科核心素養界定為“科學觀念”“科學思維”“探究實踐”和“態度責任”四個方面。這成為今后科學教學的目標指向。
2022 年版課標更重視對學生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培養,注重學生在真實情境中問題解決能力,強調跨學科學習,強調大單元統領下的教學活動,并以此為基礎形成了教學目標的層級結構。
第一層級:課程總目標
小學科學課程總目標是培養學生包括科學觀念、科學思維、探究實踐和態度責任在內的學科核心素養,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
第二層級:學段目標
在2022 年版課標中,“六三”學制的學段劃分按照1~2 年級、3~4 年級、5~6 年級、7~9 年級的要求,“五四”學制學段劃分按照1~2 年級、3~5 年級、6~7 年級、8~9 年級的要求,各劃分為四個學段,再分別闡明學段目標。
第三層級:學期教學目標
學期教學目標以學期為時間單位,按照教材內容、編排體系,由單元教學目標整合而成,同時參考學段教學目標,此處不贅述。
第四層級:單元教學目標
根據學段目標和單元內容,依據2022 年版課標中的“課程內容”(主要是學科核心概念兼顧融入其中的跨學科概念)部分,找到相對應的學科核心概念,然后找到相應“學習內容”和“內容要求”,再找到相應“學業要求”,由此確定單元內某一課時的教學目標,最終整合單元的課時教學目標,形成完整的單元教學目標。
需要說明的是,在確定單元教學目標時,要特別注意其與學段教學目標的關聯,還要注意單元內部各課時教學目標之間的關聯,以做到整體把握,統籌兼顧。
第五層級:課時教學目標
既重點突出、明確具體,又切實可行的課時教學目標,是高效課堂的基本要求。需要說明的是,盡管課時教學目標在層級上處于單元教學目標的下位,卻是在設定單元教學目標之前必須認真加以考慮的?;蛘哒f,單元教學目標的確立必須以課時教學目標為基礎,否則所設定的單元目標便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關于課時教學目標設定的基本流程,可參見上文“第四層級:單元教學目標”部分。
當教師于教學活動之前厘清了這五個層級的教學目標,就于教學目標層面做到了成竹在胸,接下來的活動設計和課堂教學也就有了方向。
對于一位科學教師,特別是新手教師來說,應從以下兩方面厘清上述五個層級教學目標。
盡管課時教學目標作為更為上位的要素,統領整個教學活動,但更多情況下,對于某一具體教學內容來說,其所指向的教學目標卻往往呈隱性狀態,需要教師在解讀教材時,合理挖掘,并結合學情準確定位。
這需要教師在讀懂教材、初步了解教材組成板塊以及各板塊之間關系的基礎上,確定與教材內容相對應的學科核心概念。應注意的是,有些教學內容不限于某一學科的核心概念。這就需要教師找到教學內容所涉及的全部核心概念,以避免課時教學目標的缺失。
同時,根據所處學段,找到對應的“學習內容”和“內容要求”,并將這兩個方面與教學內容進行對照,以檢測所確定的學科核心概念是否準確。如果發現有遺漏,就需要繼續尋找與之相關的核心概念。這是關鍵一點。
如果確定找到的核心概念與教學內容相吻合,那么就需要進一步研讀“內容要求”,以弄清楚其具體要求。在此基礎上,依據課程標準中的“學業要求”和“學業質量標準”來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再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制定出課時教學目標。制定的目標要注意體現科學學科的核心素養要求。
我們在敘寫課時教學目標時,還要注意同一核心概念下的同一“學習內容”在不同學段的“內容要求”“學業要求”和“學業質量標準”,以明確針對該“學習內容”的學習進階路徑,增強課時教學目標的準確性。
準確界定課時教學目標之后,選擇什么樣的活動才能夠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優化呢?
首先,要考慮這樣的活動能否有效完成課時教學目標。凡是能夠有效完成課時教學目標的活動或教學資源就可以進入備選資源庫。
其次,要考慮這些活動或資源是否為學生所熟悉,能否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凡處于大多數學生經驗當中,在新知識的學習、理解與應用中易引發強烈認知沖突的,能夠激發學生探究欲望的活動或資源,都應當作為重點關注對象。說得更明白一些,這樣的活動或資源能夠在學生的已有知識與將要學習的新知識之間架起一道橋梁,引發積極的思維活動,讓探究活動更為扎實有效。
最后,要考慮活動或資源的其他一些屬性。比如新奇性,這種新奇性更多地表現在能夠引導更為深刻的思維活動方面,能夠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并非嘩眾取寵的噱頭;再比如,選定的活動或資源的利用率也是必須加以考慮的,2022年版課標明確指出,應當“聚焦核心概念,精選課程內容”。因此,選定的資源或者設計的活動能否貫穿整堂課,能否起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作用,使得科學課堂能夠為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探究時間,讓他們進行更為充分的操作和思考,最終實現核心素養最大限度發展,也是我們要考慮的問題。
由于這些資源和活動都緊緊圍繞課時教學目標和學生情況進行增刪、修改與整合,也就能夠最大限度地完成課時教學目標,實現教學效果最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