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恒(黑龍江:勃利縣逸夫小學)
隨著信息技術的持續(xù)發(fā)展,新一輪科技革命已全面鋪開,成為各國教育與發(fā)展賽道中的核心競爭力。在此背景下,多學科融合理念以其跨界優(yōu)勢受到一線教育者的廣泛青睞。信息技術學科與科學學科在實際教育應用中漸有融合推進之勢。從實際應用角度來說,科學學科與信息技術學科存在密不可分、支撐互補的關系,能通過融合教學強化學生在科學、信息技術方面的多元化實操技能,促使學生生成融合發(fā)展思維,培養(yǎng)良好的知識跨界應用意識。現(xiàn)階段的學科融合尚且存在客觀問題,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需注意規(guī)避、調整。
信息技術學科素養(yǎng)主要體現(xiàn)為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shù)字化學習、信息社會責任四個方面。教師在進行學科融合教學時,會在原有的課堂教學結構上插入另一學科的知識內容,促使原有的獨立學科教學結構受到調整,部分核心素養(yǎng)在調整過程中被省略,如計算思維、信息社會責任等內涵,易被教師所忽視。學科融合的初衷是以發(fā)揮融合優(yōu)勢來促進學生學科認知獲得進階成長。拆東墻補西墻式的教學模式忽略了學科教育的完整性,是本末倒置的表現(xiàn)。教師在進行融合學科教育創(chuàng)設時,應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分清學科側重、教育主次,以保障主學科核心素養(yǎng)教育為前提融入其他學科要素,使教學結構、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達到基礎平衡。
我國小學階段信息技術教學的總目標可以簡要概括為:了解信息科技的應用環(huán)境、表現(xiàn)形式,促使學生激活對學科的興趣和認知,能結合多人合作、多渠道學習方式學習、應用學科知識,秉持社會責任感,正確、合法地使用信息技術工具。教師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對學科總目標進行分化和細化,植入獨立課程,使課與課之間存在連貫性、整體性聯(lián)系。而學科融合使教學目標有所調整。其中,情感、態(tài)度、價值方面的學習目標易受到忽略和刪減。教師往往在課程教學實踐中難以兼顧精神教育層面的內容,產生精神教育與教學內容鏈接性不強、契合度不高等問題,嚴重阻礙學生信息技術精神教育的落實與發(fā)展。
在小學階段,學生的探索興趣、問題意識之培養(yǎng)極為重要,它將促進學生主觀學習意識的構成,為學生未來更深層次的學習提供內在驅動力。而在信息教學中往往缺乏問題的探索與假命題的設置情境,通過信息技術手段直觀取得問題的答案,使學生自主思考、自主猜測環(huán)節(jié)被省略,不利于學生探索意識的萌生。長此以往,學生將對信息手段產生依賴性,遇到問題尋求信息化幫助,懶于動腦。不良學習習慣會造成思維退化,產生學習誤區(qū)。
荀況曰:“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這是有關理論與實踐、知識與技能內在關聯(lián)的闡釋。理論知識是實踐活動的導向與基礎,實踐是理論知識的佐證。二者存在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之聯(lián)系。在信息技術融合課堂教學中,知識與技能培養(yǎng)同等重要。將二學科的知識與技能進行有機融合,是強化學生課堂教學理解能力、促進教育進步的有效方式。教師可以結合課堂教學需求予以二學科不同的角色匹配,如:以科學學科的知識內容輔助信息技術技能訓練、用科學的實踐方法佐證和檢驗信息技術理論知識的真實性等。探尋信息技術理論、實踐活動與科學內涵的內在聯(lián)系,使知識、技能的融合契合度高、應用性強,學生對學科融合的理解能力自然有所提升。教師在進行融合創(chuàng)設時需注意把控課堂結構的平衡,讓理論與實踐活動比例相平衡、信息技術與科學學科所占比重主次均衡、側重鮮明,以此提升學科融合教育的有效性。
例如,在信息技術《小建筑師》教學過程中,本課信息技術教學技能目標旨在讓學生學會使用畫圖工具中的噴槍工具、取色工具,能運用所學繪圖工具整合設計建筑類圖片,實現(xiàn)自主繪畫,激活學生信息技術創(chuàng)作能力。而“建筑師”關鍵詞匯與科學學科中形狀與結構相關知識內容存在異曲同工之妙。在本課教學中,教師采用科學知識內容與信息技術技能相融合的教育方法,以科學知識輔助信息技術技能教學,激活學生創(chuàng)作欲求與技能的實用性,提升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的理解能力。教師采用任務驅動法展開實踐活動:“請同學們開動腦筋,結合科學知識中的建筑穩(wěn)定結構,充分發(fā)揮創(chuàng)意,展開畫圖活動,打造心目中的科技化城市。需注意運用噴槍和取色畫圖工具裝飾圖片。”為提升學生繪圖的合理性,避免建筑圖片變成毫無章法的“房子圖”,教師為學生電腦發(fā)送科學建筑結構原理PPT,用圖片搭配文字的方式解說拱橋結構、高塔結構、幾何形狀的穩(wěn)定性等原理,并搭配多張科技城的俯瞰圖,為學生想象提供參照藍本。在學科融合實踐任務驅動下,學生既深化了對建筑物穩(wěn)定性結構的科學認知,又在實踐中鍛煉了用信息技術手段繪圖的技能,課堂教學取得知識與技術相互促進、相得益彰之效果。
達爾文說:“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對信息技術學科教育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果。在學習方法滲透層面,教師可以將信息技術與科學學科的學習過程與方法做深入融合,使二者相互轉化,由此打開學生融合學習思路,使學生開闊學習視野,以宏觀、綜合的視角看待學習,使學生意識到學科融合學習的多面性,從而舉一反三,在生活中運用多元化學科學習路徑探索學習難題,廣開思路,實現(xiàn)學習思維躍升。教師可以將科學學科的學習方法融入信息技術教學,使課堂教學活動得以創(chuàng)新,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教師還可以將科學學科的學習過程同步植入信息技術學科教育,以創(chuàng)新型教學模式詮釋學科融合理念,為學生帶來學習認知之進步。通過多元化的學科融合滲透,學生能從學習中獲得自主學習啟示,從而提升獨立面對陌生學習問題的能力,拓寬學習渠道,使學生個體個性化學習體系向多元化發(fā)展方向邁進。
以信息技術“我的祖國”單元教學為例。本單元教學內容旨在讓學生通過學習自主完成規(guī)劃作品、搜集素材、制作成品、展示與評價的步驟,借此向學生普及運用信息技術工具展示某一事物內在規(guī)律或流程的有效方式。在《搜集與整理素材》一課教學中,學生對素材整理與搜集的方向未免感到空泛難懂。教師將科學學科教學中“科學實踐過程”這一學習思路引入課堂,為學生帶來素材檢索參照。科學實踐過程包含擬定探究題目、擬定實踐方案、執(zhí)行活動步驟、記錄實踐現(xiàn)象、得出實踐結論。其中“擬定實踐方案”這一步驟與信息技術教學中“搜集與整理素材”步驟思路頗為相似。學生從科學探索步驟中獲得啟示,在素材檢索前優(yōu)先擬定所需素材類型,再進一步細化至關鍵詞、素材形式、篇幅、大小等要素。由此按部就班地完成了信息技術實踐活動任務,課堂進程有序推進。
“態(tài)度決定一切”。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情感、價值觀等將對其學習效率、學習效果產生直接影響。積極、向上、求知的學習態(tài)度,能使學生在課堂上更具主觀性,能積極參與課題互動,提升思辨性;而消極的學習情緒,則影響學生專注力的匯聚,阻礙學生學習、進步。在學科融合教育中,教師還需注意學科情感與價值的深度融合,將科學精神、興趣愛好嫁接于信息技術學科中,以此為信息技術學科教育“賦能”,使學生對信息技術學科產生積極情緒,從而提升課程教學質量,促進學生思辨能力的成長。通過融合性課程,學生能在信息技術主脈教育中體會到科學學科中有關保持對新事物的探索欲望,珍愛并善待自然事物,不迷信權威,利用所學提升生活質量,培養(yǎng)攻堅克難、求真務實的精神,正確認識科學技術對人類發(fā)展的雙面作用、影響等精神內涵,使精神類教學跨越學科層面,作用于學生內心,為學生學科學習提供內在驅動力。
以信息技術《論壇互動》教學過程為例。本課教學旨在讓學生掌握創(chuàng)建百度貼吧賬號、發(fā)布帖子的正確方式,能熟練操作貼吧,了解運用貼吧輔助生活的應用情境。本課技術內容較為簡單,學生實操探索教學模塊占比較大。學生初步接觸貼吧類互聯(lián)網互動交流平臺,對提問感到茫然。教師向學生提出有關科學精神的問題,為學生帶來參考。如:“如何利用貼吧(科學技術)提升生活質量?”“貼吧(科學技術)對人的生活帶來哪些便利?又帶來哪些負面影響?你能從中獲得哪些啟示?”兩個問題與科學精神中利用知識優(yōu)化生活、認識到科技的雙面性內涵不謀而合。學生獲得問題后,以“復制+粘貼”形式點擊搜索引擎,觀看他人對于該問題的答案,從中獲得啟示。長句搜索結果具有局限性,學生逐漸探索出關鍵詞檢索方法,以此提升問題探究效率,提升問題解決質量。學生在問答與搜索答案的過程中對科學精神有了進一步理解,能正確看待信息技術工具,規(guī)避過度依賴、網癮問題,形成了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由此可見,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念的融合滲透對學生思辨能力的成長起到積極推進作用。
綜上所述:將知識與技能相結合、理論與實操相結合,有助于提升小學生課堂知識理解力,促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做出正確反應,提升整體教學質量,完善教學效果;將教學過程與學科獨特的教學方法相融合,用科學學科的學習思路探究信息技術,從而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學科內在共性,強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將教學情感、態(tài)度、價值相融合,能規(guī)避常見教學問題中學生精神教育忽視之問題,提升教學實效性。學科融合給予學生的不僅是理解力的提升,還能從關聯(lián)上優(yōu)化學生學習思路,促使學生學習思想、意識、態(tài)度朝著復合型、綜合型方向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