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金芝 張衛芳(江蘇:東海縣石湖中心小學)
小學一年級新生正處于從幼兒園步入校園的重要轉折和適應時期。在幼兒園,幼兒的活動以游戲為主,隨著進入學校,學習將會成為他們的主要活動,這給其心理與行為都帶來了重要影響。
近年來,全社會都十分關注幼小銜接問題,關于如何做好幼小銜接的討論也在不斷深入。對于幼小科學銜接,小學教師關注的是什么?家長最感到焦慮的是什么?孩子又是怎么想的?所謂的“幼小科學銜接”,其科學性如何體現?學校、教師、家長應為此做些什么?當下的幼小銜接存在哪些問題,未來的幼小銜接又應堅持怎樣的方向?為此,我們訪問了多名小學生和他們的教師及家長,也訪問了幼兒園內大班的幼兒及其家長。在思想碰撞之后,我們認為,不能簡單化、一刀切地看待幼小銜接,而應分階段、有重點、體統化地開展幼小銜接工作。
幼小銜接是兒童在其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一個重要過程。兒童從幼兒園進入小學,面對截然不同的環境,往往會表現出很大的不適應性,產生厭學、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幼小銜接的課程設計,其價值指向于這一現實問題的解決。
1.為誰銜接:兒童本位思考
幼小銜接的服務對象是兒童,課程的設計必須站穩兒童立場,要主動研究兒童,根據其身心特點及其認知規律,圍繞兒童發展的內在需求和小學教育特點做出科學設計。
2.誰來銜接:教師主導思考
教師是幼小銜接的具體執行者,教師必須主動研究幼兒和幼兒教育,準確把握幼小銜接的目標任務和過程方法,保證幼小銜接的質量和水平。
3.銜接什么:內容選擇思考
主要基于入學后學生與學校的雙向調適。一方面是學生對學校教育的內在需求,另一方面是學校對學生的教育要求。通過雙向考慮選擇幼小銜接內容,主要指向于“生活習慣”“學習品質”“社會性發展”。同時,在教育方式上實現與幼兒教育游戲精神的積極對接。
4.怎樣銜接:方法路徑思考
立足幼兒園“自由、自主、創造、愉悅”的游戲精神,一方面通過主題項目化活動設計,讓學生在自身學習中實現認知養成。另一方面,在課堂教學中融入游戲元素,從而讓學生較好地融入并適應學科課堂教學。
依據課程設計的背景分析,圍繞幼小銜接的課程目標,以學校常規教育和教學活動為抓手,選擇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來落實課程目標。
1.生活習慣類
良好的作息和衛生習慣、安全防范和自救意識(防火、防溺水、防觸電、防交通事故、防食物中毒、防校園傷害等)、基本生活自理(洗臉刷牙、穿衣戴帽、大小便自理、獨立用餐、個人物品整理以及一些基本家務)。
2.學習品質類
主要包括學習習慣和學習興趣,具體內容分為:認識課程表,學會正確的坐姿和執筆,課堂專心聽講、認真思考、積極發言、耐心傾聽,堅持閱讀并學會與人分享,課前認真預習、課后及時完成作業等。
3.社會性發展類
熟悉校園環境,學會自我介紹,認識班集體,學習并遵守校紀班規,學會與同學相處,講文明講禮貌等。
從幼兒園到小學活動銜接相對自然,活動設計的目的主要體現了學校教育的意志和要求,活動聚焦學生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指向于“生活習慣”“學習品質”“社會性發展”,內容包括“行為安全”“文明禮儀”“衛生養成”“紀律規則”“勞動學習”等方面的活動銜接,堅持做到科學序列化設計、項目化實施和主體性參與。可以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課程的實施依托于具體的培育項目,通過主題的選擇、實景教育場域的創設,讓學生在具體的任務情境中學習和養成習慣,讓課程真正得到落實,如“我是整理小能手”“課前準備大比拼”“良好作息我能行”“安全在我心”等設計,激發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實現課程目標。
充分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堅決杜絕教師空洞的說教,激發學生積極參與課程實踐活動,讓他們在體驗中認知認同、體悟內省,從而真正實現“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多為學生提供體驗的材料,創造體驗的機會,鼓勵學生積極討論和表達,讓“教和學”真正發生。
學科教學是小學教育的基本組織形式,教師要有意識地在日常教學中滲透課程內容,實現目標要求。教學中要充分體現“自主、自由、創造、愉悅”的教育精神,做好幼小課程實施的銜接。
幼小銜接絕不僅僅是學校、教師的事情,家長要積極地參與進來,讓教育不留盲區。要以學校教育為主,家庭教育為輔,家校共育,確保幼小銜接課程實施的質量和水平。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第五條提出:“基于對學生在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領域發展水平的評估,合理設計小學一至二年級課程,注重活動化、游戲化、生活化的學習設計。”對與幼兒關聯最密切的低年級課程進行設計調整,切實注重活動化、游戲化、生活化的學習設計,與以游戲為主要活動形式、強調生活經驗與實踐學習的幼兒園教學模式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一標準的提出意味著幼兒園與小學低年級互通性的教育點增加,小學一二年級得以擺脫小學高年級的教學模式,讓學生以更貼近幼兒園活動的內容與形式開展學習,使得幼小之間有了更平緩的過渡。一二年級的學生仍可在生活化、活動化、游戲化的學習中調整狀態,適應新環境。家長與教師也不必再為孩子跟不上小學節奏而擔憂,更應將視角轉向兒童全面發展。那么,以小學為主導的幼小銜接該如何落實才能實現預設目標呢?我們對此進行了嘗試。
幼兒園教學的主要樣態是課程游戲化,體現了“自主、自由、創造、愉悅”的精神,而小學課程實施的主要形式是課堂教學,這對于剛從幼兒園進入小學的孩子來說,很難一下適應。如何實現幼小教學的有效銜接?我們認為可以這樣做:要在課堂上充分融入游戲的元素,教師設計形式多樣的活動,讓學生在“說一說”“做一做”“演一演”“猜一猜”“讀一讀”“寫一寫”“想一想”“畫一畫”“唱一唱”等充滿童真童趣的學習活動中感受學習帶來的樂趣。課堂上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任務適時適度,教學節奏有張有弛,課中安排課中操。在課堂評價中要注重激勵表揚。總之,由課程游戲化到課堂教學,教師要學會放低坡度,讓學生自然融入課堂,科學地做好課堂教學銜接。
教學銜接要關注學生學習品質的培養。要根據學生的年齡、身心等特點制定小學生學習習慣指南,包括課前預習、課堂學習和課后溫習三個部分,重在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其良好的學習習慣。在課堂教學中,要從學生坐姿入手,強化學生課堂上“傾聽”“表達”“朗讀”“書寫”“問學”等習慣的養成,并通過星級評價來取得較好的效果。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一年級可以采用長短課相結合的形式,每天設置20 分鐘的一節小課和30分鐘的活動課,每周安排一次校級社團活動和班級社團活動。
在作業方面,嚴格控制作業量。按照規定,一年級沒有書面家庭作業,可以布置豐富多彩的實踐類作業,如學習包書皮、整理書包、整理房間、幫家人做家務、制作課程表、和爸爸媽媽一起讀……堅決避免因過重課業負擔而造成學生厭學現象的發生,真正實現幼小教學的有效銜接。
學生入學后,家長共育的對象由幼兒園變成了小學,家校共育,要從家校銜接開始。
主要解決家校共識的問題,主要任務有兩條:一是家長認識到幼小銜接的重要性,與學校一起關心關注學生入學后的適應性問題。二是讓家長認識到家校共育的必要性,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延伸,家庭教育的缺失,必將造成學校教育的折損。學校可通過召開新生家長會、開辦家長學校等形式,實現家校共識。
圍繞幼小銜接的內容和要求,明確家校雙方的責任和義務,指導家長“做什么”“怎么做”,以確保幼小銜接的質量和水平。
1.生活習慣方面
作息有規律,早睡早起,洗臉刷牙上廁所;衛生有養成,飯前便后要洗手,不隨地吐痰,不亂丟垃圾;等等。
2.學習品質方面
課前預習、課后溫習有方法、有養成,能夠按時完成各類作業,堅持閱讀打卡和寫字練習,自覺整理文具書包等。
3.社會性發展方面
注重文明禮儀,不講臟話,待人熱情;力所能及地做些家務活,從小養成勞動習慣;自己的物品自己整理,做事有條理;注意防火防電,增強安全防范意識;等等。
在幼小銜接的過程中,既要充分關注學生整體的發展水平,又要關注學生個體的成長狀態,要通過家長群,多為家長支招。同時,鼓勵教師經常性家訪,既可以到家里去,也可以通過微信、短信點對點交流。
幼小的科學銜接要重視課程評價的導向性和激勵性,引導學生在幼小銜接過程中正確地認識自己,自覺地參與到教育活動中來,從而實現課程的愿景目標。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各類的評價活動中,學生都是積極的參與者和合作者。因此,應建立開放、寬松的評價氛圍,鼓勵學生、同伴、教師和家長共同參與評價,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幫助學生在自我評價、互相評價、師長評價中不斷反思,認識自我,從而實現自主學習和發展。
評價方式的選擇要根據課程實施的具體需要而定,不能機械教條,簡單片面。要堅持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以定性評價為主,漸進過渡到定量評價。將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注重考查學生的進步與變化。同時,還要充分重視延時性評價,采取“多次評價”,期待學生的成長。
評價的結果既要讓學生認識自己所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更要注重激勵學生在各個維度上有著出色的表現。要善于發現和放大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閃光點,對其給予充分肯定和認可,激勵學生信心滿滿地向著更高標準進取。要為學生建立成長記錄袋,讓學生的成長變得清晰可見,充分釋放學生的發展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