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彤 崔 花
(大連民族大學 遼寧 大連 116600)
語言認知是人們感知世界并基于所感知的信息形成的概念在語言中的反映。人們所處的文化不同時,所感知的信息會隨之發生變化,從而產生語言認知差異。中韓兩國語言里有數量較多的漢韓同形漢字詞,這些詞在漫長的歲月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逐漸形成了認知差異,而如果中韓語言使用者沒有認識到這些同形漢字詞的認知差異,則會出現語言交流不順暢、誤會發生等不必要的損失。本文就這一現象,以“人群”相關的漢韓同形漢字詞“集體(??)、集團(??)、團體(??)、社會(??)”為研究范圍,通過中國的BBC語料庫(以下簡稱中國語料庫)和韓國的 Trends21Corpus語料庫(以下簡稱韓國語料庫),考察這些詞語在中韓兩國語言中的使用搭配、使用頻率,最后歸納這些詞在兩國語言認知中的范疇,進而得出這些詞語在兩國語言中的認知差異。
漢韓詞匯里“人群”相關的同形漢字詞有“集體(??)、集團(??)、團體(??)、社會(??)”等四個詞語。
2021年12月20日的調查數據顯示,中國語料庫中這些詞語的使用數量多到少的順序依次排列分別是“社會”1115956次“、集團”118590次“、集體”116319次“、團體”42218次;韓國語料庫中這些詞的使用數量多到少的順序依次排列分別是“社會(??)”624953次“、團體(??)”405752次“、集團(??)”97586次“、集體(??)”353次。根據這些數據和排序可以看到漢韓兩國語言里使用頻率最高的詞語是“社會”,使用頻率最低的漢語詞語是“團體”,使用頻率最低的韓國語詞語是“集體(??)”。
《現代漢語詞典》對詞語“集體”的解釋是“許多人合起來有組織的整體”, 在中國語料庫中“集體”這一詞匯出現了116319次,其例文如下:
(1)為關照大學生集體,電影院、游樂園等娛樂場所實行票價減半優惠政策。
(2)在任何活動中,要學會團結合作,利用集體智慧取長補短使任務圓滿完成。
上述例文(1)中詞語“集體”前面直接連接了詞語“大學生”,說明“集體”這一詞是有組織的整體與個人相對的概念范疇。例文(2)中“集體”后面出現了“智慧”,說明“集體”這一詞與意識類相關,也就是有意識的人群組織。中國語料庫中“大學生集體”出現了20次,“集體智慧”出現了876次。
中國語料庫中詞語“集體”也用作集體所有制的簡稱出現,其例文如下:
(3)國有企業、城鎮集體企業、鄉村集體企業等是中國的企業形式。
上述例文(3)中詞語“集體”分別與詞語“企業”搭配使用,也就是說在漢語中“集體”一詞可以指一種所有制類型,在中國語料庫中“集體企業”出現了4730次,“集體經濟”出現了7809次。
韓國《標準國語大辭典》對詞語“集體(??)”的解釋是“指人群的力量、智慧、動作、概念等整合在一起的概念”,也就是說在韓國語里詞語“集體(??)”與人群的力量、精神、動作相關。韓國的語料庫中“集體(??)”一詞總共出現353次,其中與這個詞語搭配使用頻率最多的詞語是“教育(??)”,共出現了14次,其例子如下:
(4)?????? ?? ? ? ? ?? ????? ?? ????? ????.(新職員在進入公司后的一個月內要接受素質教育包括在內的集體教育。)
(5)??? ? ??? "??? ?? ???? ??? ???? ?? ??? ? ? ?? ??? ?? ??? ????"? ???.(趙常務表示“:現階段的教育也從集體授課方式轉變為可以在網絡上獨自學習的在線教育為主的授課方式了。”)
上述例文(4)中詞語“集體(??)”后面直接連接了詞語“教育(??)”,例文(5)中詞語“集體(??)”的前面出現了詞語“教育(??)”,后面出現了“方式(??)”,說明“集體教育(????)”一詞是指“多人教育方式”。
韓國語料庫中的“集體(??)”一詞除了上述搭配之外,基本都只作為報道社會主義國家集體所有制的新聞用語出現,而且出現數量相對較少,因此,可以認為這一詞語在韓國語中的認知范疇限定在“多人共同參與的教育或教學方式”。
《現代漢語詞典》對詞語“集團”的解釋有兩種。第一個解釋是“為了一定的目的組織起來共同行動的團體”,第二個解釋是“由若干同類企業聯合起來而形成的經濟實體”。在中國語料庫中“集團”這一詞匯出現118590次,其例文如下:
(6)北京汽車集團有限公司是中國五大汽車集團之一。
(7)支持和開發各大企業向集團化、專業化方向發展,以此來拓展招商活動。
(8)犯罪團伙、犯罪集團、黑社會性質組織統稱為團伙。
上述例文(6)中詞語“集團”前面直接連接了詞語“有限公司”,例文(7)中詞語“集團化”是指通過企業聯合而成的經濟實體,例文(8)“集團”前面出現了“犯罪”一詞,說明這個“集團”是有目的組織起來的。中國語料庫中“集團有限公司”出現了1878次、“集團化”出現了2560次“、犯罪集團”出現了1644次。綜上所述漢語的“集團”是為了一定目的而組成的不同行動的團體,多指機關、團體、企業、事業等社會單位。
韓國《標準國語大辭典》對詞語“集團(??)”的解釋是“指許多人聚在一起的集會”,也就是說在韓國語里詞語“集團(??)”與一定規模數量的人聚在一起的形式特征相關。韓國的語料庫中“集團(??)”一詞總共出現97586次,與這個詞語搭配的詞語范圍比較寬泛,其例子如下:
(9)?? ??? ?????? ??? ????( 社會各界的利益集團針對選舉)
(10)??? ?? ??? ???? ??? ?? ???(成為社會上最大的慈善家集團)
(11)???? ? ???? ??, 4? 6?? ????? ?? 400IU(? 400 mg)? ???E? ??, ?? ??? ???? ????.(將對象分為兩組,在四年零六個月的時間里,一組每天注射400 iu(約400毫克)維生素E,另一組服用假藥。)
上述例文(9)中詞語“集團(??)”與“利益(??)”搭配使用,說明“集團(??)”一詞可以指具有一定共同利益的人群,漢語里也有“利益集團”這一用法,說明“集團(??)”一詞在這一范疇上漢語和韓語是一致的。例文(10)中詞語“集團(??)”與“慈善家(???)”搭配使用,說明“集團(??)”一詞可以指具有一定社會身份特征的人群。漢語里不同的社會身份特征與不同的表示人群的詞語搭配使用,如“慈善團體”“領導層”或“領導班子”等。例文(11)中詞語“集團(??)”與數字“兩”搭配使用,說明“集團(??)”一詞在韓語里可以作為量詞使用,對應的漢語用法是“組”。
韓國語料庫中有較多的連接在“集團(??)”一詞后面的詞語,其例子如下:
(12)????? ????? ???? ? ?? ??.(集團解雇和新聘的必要性一直聯系在一起。)
(13)?? ???? ????? ??? ???.(準備集體訴訟請求損害賠償。)
上述例文(12-13)中詞語“集團(??)”分別與“解雇(??)”“損失賠償(????)”等詞語搭配使用,在這些句子中詞語“集團(??)”指的是多人一起的行為方式,對應漢語的“集體”。
《現代漢語詞典》對詞語“團體”的解釋是“有共同目的、志趣的人所組成的集體”在漢語語料庫中“團體”這一詞匯出現了42218次,例子如下:
(14)為加強人才培養、擴大藝術創作,要深化藝術表演團體改革規范經營。
(15)本學期我們學校成為教育學會的團體會員單位。
上述例文(14-15)中“團體”前面分別連接“藝術表演”“ 會員”, 語義上表達因為相同志向而組成的集體,說明這里的“團體”的特征為人群共同追求的目標。 中國語料庫中“藝術表演團體”出現了364次、“團體會員”425次 。綜上所述詞語“團體”是人們組織起來,團結為一體,也就是團結在一起的團隊,有相同目的和志趣的人以一定形式所組成的集體。
韓國《標準國語大辭典》對詞語“團體(??)”的解釋里與人群相關的解釋有兩個。第一個解釋是“人們為了達到同樣目的而聚集在一起所組成的一定的組織”;第二個解釋是“由許多人組成的團體”,也就是說在韓國語里詞語“團體(??)”與人群共同追求的目標和人群數量特征相關。韓國的語料庫中“團體(??)”一詞總共出現405752次,其中與這個詞語搭配使用頻率最多的詞語是“市民(??)”,共出現了17078次,例文如下:
(16)???? ?? '????' ???? ?? ?????.(與市民團體一起開展“穿內衣”活動。)
上述例文(16)中詞語“市民團體(????)”與“社會活動(???)”一起使用,說明“團體(??)”一詞具有人群共同追求的目標屬性,這一類用法還有很多,如“慈善團體(????)”“經濟團體(????)”“選手團體(????)”等。
韓國的語料庫中有數量較多的連接在“團體(??)”一詞后面的詞語,其代表例文如下:
(17)?? ??? ???? ???? ??????? ???(.剛巧可能是誰家有婚宴,來了大量的賓客團。)
上述例文(17)中詞語“團體(??)”與詞語“客人(??)”搭配使用,說明“團體(??)”一詞對人群的數量具有一定的要求,也就是一般指數量較多的人群。
《現代漢語詞典》對詞語“社會”有兩種解釋。第一種是指“由一定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構成的整體,也叫社會形態”。 第二種泛指“由于共同物質條件而互相聯系起來的人群”。在中國語料庫中“社會”一詞出現了1115956次,其例文如下:
(18)大力宣傳法律法規、全民普法,打造全方面法治社會。
(19)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全社會共同的目標。
上述例文(18)中詞語“社會”前面連接“法治”一詞,表示為由一定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構成的整體,也是由生物與環境形成的關系總和,說明“法治社會”是一種社會形態,例文(19)中“社會”前面與“小康”搭配,說明這里的詞語“社會”也是由一定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構成的整體,也叫社會形態。中國語料庫中“法治社會”出現了511次、“小康社會”出現了16518次。
(20)武警官兵嚴厲打擊販毒武裝,一舉殲滅其地區的黑社會團伙。
上文例文(20)中詞語“社會”前面連接“黑”表示有一套與法律秩序相悖的非法地下秩序這個有組織犯罪團伙集合。
韓國《標準國語大辭典》對詞語“社會(??)”的解釋里與人群相關的解釋共有四個。第一個解釋是“指同一群人組成的集團”;第二個解釋是“指學生、軍人和囚犯在自己所屬領域以外的領域”;第三個解釋是“指享受共同生活的所有形式的人類集團”;第四個解釋是“村民在立春或立秋后第五天務日或事日聚在一起的聚會”,也就是說在韓國語里詞語“社會(??)”一般指最寬泛的人群,其例文如下:
(21)????? ??? ??? ?? ??? ???? ???? ?? ?? ????.(可以希望韓國人在社會上有紀律守綱紀。)
韓國語料庫中“社會(??)”一詞總共出現624953次,其中大部分用法是如上述例文(21)中的“最寬泛的人群”的用法,這一用法與漢語的用法無論在范疇還是在使用頻率方面都呈現出相同的特點。除了這一用法之外,韓國語語料庫中還出現了強調與其他人群的區別與相對性的用法,其例文如下:
(22)?? ????? ??? ???? ??? ??????? ? ? ??.(實際推動各種紀念館的主體就是該“地區社會”。)
上述例文(22)中的詞語“社會(??)”與“地區(??)”搭配使用,說明“社會(??)”一詞具有強調區別性和相對性的功能。
本文就“人群”相關漢韓同形漢字詞進行了以認知語言學為理論基礎,語料庫為依據的對比研究,其結論簡單概括如下:第一、漢韓同形詞“集體”的認知范疇不同在于漢語中不僅指各領域的“人群集體”還指一種所有制,如“集體經濟”這類詞語,而韓國語中關于“集體”的認知范疇限定在“多人共同參與的教育或教學方式”;第二、漢韓同形詞“集團”的認知范疇不同在于韓國語中表示具有一定社會身份特征的人群可以用其身份特征搭配“集團”使用,而漢語里不同的社會身份需要與不同的表示人群的詞語搭配使用;第三、漢韓同形詞“團體”在漢語認知范疇中多為指團結在一起的團隊,有相同目的和志趣的人們,韓國語里“團體”的認知范疇里包括漢語中的“集體”的概念;第四、漢韓同形詞“社會”在表達“社會形態、廣泛人群”的功能上幾乎一致,區別在于韓國語中的“社會”具有強調區別性和相對性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