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娜
(山西師范大學文學院 山西 太原 030000)
“仁”是《論語》哲學思想中的一大重要范疇,亦是《論語》核心思想中最高的道德準則。其基本內涵有三。
1.克己復禮
例: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以上一段話出自《論語·顏淵》,“克己復禮”就出自此。“仁”取決于“為仁由己”的個人內在主體意識;“禮”是一種社會規范,即屬于外在客觀因素。“克己”則“天下歸仁”。
2.孝悌為本
例: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以上這段話出自《論語·學而》,是“孝悌為本”仁學思想的出處。春秋時期,“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不復存在。孔子以一種以天下為己任的使命感,強烈呼吁諸侯恢復禮制,推行仁政。在孔子看來,一個遵循孝悌的人,是很難相信他會犯上作亂的。孔子所說的愛,是一種有差等的、推近及遠的愛,首先是從“親親”(愛親人)開始的,所以孝悌是“仁之本”。孝敬父母要全力以赴且發自肺腑的。
3.仁者愛人
例: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上面這句話出自《論語·顏淵》,是孔子仁學思想“愛人”的出處。正如上所說,《論語》中的愛,是一種有差等的、推近及遠的愛。此處的“仁者愛人”是《論語》中第二層次的“愛”,即“忠恕”思想。忠是高度的道德自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就是你自身竭力達到的,之后也要盡最大可能去幫扶別人;恕可以理解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底線意識。
1.有教無類
例:子曰:“有教無類。”
《論語·衛靈公》中,孔子提出重要的教育思想即“有教無類”,意思是“每個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權利,人是不分高低貴賤的。”這一思想同時也與現在提倡的素質教育理念一脈相承,兩者的出發點都是實現教育平等,讓所有的受教育者都能站在同一起點,完成公平公正的教育。
2.因材施教
例: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論語·雍也》中,體現出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孔子根據弟子們不同的資質,分別授予不同層次和方面學問的做法,即便是到了現在,在教育上依然有著重要的意義。孔子“因材施教”的完整內涵是:根據學生們不同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以及自身的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將學生們的長處充分挖掘出來,盡量彌補學生在其他方面的不足,激發出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3.啟發誘導
例: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論語·述而》中,孔子提出了“適時啟發”的教育思想。孔子說:“不到苦思冥想時,不去提醒;不到欲說無語時,不去引導。不能舉一例而理解三個類似問題,就不要再教他了。”孔子教弟子,不是一股腦把知識悉數傳授,他會給學生留下很多思考時間,讓學生始終感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去學習。
4.溫故知新
例: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論語·為政》中,孔子提出了“溫故知新”的教育思想。朱熹在《四書集注》注解:“溫者,尋繹也。故者,舊所聞。新者,今所得。言學能時習舊聞,而每有新得,則所學在我,而其應不窮,故可以為人師。”點明了“故”是“新”的基礎,“新”是“故”的發展,“時習”在中連接轉化二者。孔子又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時習”能使其融會貫通,學有所用且樂趣無窮。因此,溫故知新反映了這樣一條教學規律:只有反復地學習實踐,才能牢固地掌握所學的知識;只有對所學的知識熟練了,才可在此基礎舉一反三。這一思想在今天的教育中仍然具有很大的啟發意義。
5.學思結合
例: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論語·為政》中,孔子提出了其著名的教育思想“學思結合”。他說:“只學習不動腦子去思考,就會什么也學不到,但如果只是空想卻不去學習,就會疑惑不解。”孔子強調學與思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只有將思與學相結合才能使自己成為有德行、有學問的人。《論語》中記載了許多他重視學習的言行,如“朝聞道,夕死可矣”“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同時,他又重視思,說:“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四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孔子“學思并重”的學習方法解決了學習與思考、掌握知識與發展思維的矛盾,在今天仍有指導意義。
《論語》大多為孔子所言或與弟子、時人相互問答的話,所以多是運用只言片語表現孔子及其弟子的學習、生活、做人的方法態度和處事風格。書中對中心人物孔子、孔門弟子和其他人的描寫都很簡練,每章以二三十字居多,長篇也不過百余字。
例: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
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子曰:“赤也,束帶立于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論語·公冶長》中,通過三句簡短的口頭語,孔子對三個弟子的期望與評價躍然紙上,言有盡而意無窮。
宋代理學家程頤說:“孔子言語,句句是自然。”自然也即口語化、傳神化。《論語》是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文中語言多為當時口語,口頭語總是緊密貼近人們的日常生活,透過文字可以聽到、感觸到那時人們的音容笑貌,想見當時的師生對話情景。
例:子曰:“由侮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論語·為政》中,孔子教育子路“知道的就說知道,不知道就說不知道,這才是聰明之舉,切不可強不知以為知。”這句話就像平時說話一樣,但讀起來朗朗上口。它再現了孔子教育子路的場景,傳達了老師對學生既親切又嚴肅的教育態度。
由于《論語》是記錄孔子和孔子弟子有關言論的紀實性語錄體散文,實際上是孔子和弟子之間教學、談論的片段。因此很多內容都是接近原話,甚至就是將原話記錄。
例:師冕見,及階,子曰:“階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師冕出。子張問曰:“與師言之道與?”子曰:“然,固相師之道也。”
這是寫孔子接待一位盲人的現場記錄,沒有絲毫的加工修飾,使人有如臨其境之感,這種口語化語言收到了特有的表達效果。
《論語》語言多為散句,簡短而自然,任性但又不隨意,看似任意仍有其規律,是自由與規律的統一體。《論語》中,這樣的句式有不少,值得一提。
1.賓語前置
賓語前置是賓語位于動詞、助動詞或介詞(短語)之前的古代漢語特殊語序現象。在古代漢語中,否定句中代詞充當賓語,疑問句中疑問代詞充當賓語或介詞為賓語,以及用“之”或“是”復指賓語時,賓語一般都要前置。
例:善人是富。
《論語·堯曰》中這一例句格式為:前置賓語+是+動詞。“是”在此句中起復指突出作用,正常語序應該是“富善人”。
例:父母唯其疾之憂。
《論語·為政》中這個例句的正常語序應該是“憂其疾”,翻譯是“擔憂兒女的疾病”。這是一種固定用法,有時也可以用作“唯……是……”也是一種強調用法。
2.狀語后置
古代漢語的狀語,一般放在謂語(及其賓語)后面,形成一種與現代漢語不同的語序,這就是狀語后置。狀語在句子中主要起修飾和限制的作用,一般用來說明其處所、時間、方式等。
例:八佾舞于庭。
《論語·八佾》中這句是表處所的狀語后置,“舞于庭”即“于庭舞”。
例:使民以時。
《論語·學而》中這句是表時間的狀語后置,“使民以時”即“以時使民”。
例:事之以禮。
《論語·為政》中這句是表方式的狀語后置,“事之以禮”即“以禮事之”。
3.定語后置
古代漢語中,如果定語過長,為了保持句子的平整與美觀,定語就會放在中心語的后面,形成后置定語,由此造成一種比較常見的倒裝現象即定語后置。
例:齊景公有馬千匹。
《論語·季氏》中的這句話,是古代一種比較常見的定語后置情況,即用數詞和量詞后置修飾中心語 ,“馬千匹”即“千匹馬”。
4.主謂倒置
主謂倒置一般放在感嘆句或疑問句中,是為了強調謂語而將它放在句首,以加強感嘆或疑問語氣意義。
例:賢哉,回也!
《論語·雍也》中“賢哉,回也”即是“回也賢哉”,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顏回,才是真正的賢士啊!”這句話中,由名詞充當主語,形容詞充當謂語,構成了主謂倒裝的句式。
例: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
《論語·子罕》中,“大哉孔子!”這一句式也是由名詞充當主語,形容詞充當謂語,構成的主謂倒裝。
孔子非常重視修辭。修辭手法多樣化是《論語》的一大特色,盡管全篇中的語言淺顯簡練,但修辭手法的運用俯拾皆是。《論語·泰伯》中“出辭氣,斯遠鄙倍矣。”“遠鄙倍”就是要求語言美,反對粗野的語言。“辭達而已”和“遠鄙倍”可以說是孔子語言修辭的兩條原則。《論語》文學語言,正是孔子美學思想在語言上的體現,凝練的句子表現出深遠的意境,單純的語言形式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感情。
1.比喻
比喻即打比方,是用本質不同而又有相似點的事物描繪事物或說明道理的辭格,也叫“譬喻”。即所謂“舉他物而以明之也”。
例: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也。
《論語·公冶長》中的這句話,把“人”比作“朽木”“糞土”,形象鮮明,突出了人物性格。這個比喻形象生動,具體易懂,富含說理色彩,使深奧的理論文字同時具有盎然的詩意。
2.對偶
對偶是用字數相等、結構相同、平仄相對的一組語句表達相反或相關的意思。其結構整齊而不呆板,音韻和諧,內容往往富于哲理性。
例:食不語,寢不言。
《論語·鄉黨》中這句話運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法,結構整齊,音節和諧。
3.對比
對比是把具有顯著差異和矛盾的雙方安排到一起,進行對照比較的手法。它有利于突出矛盾,使讀者理解透徹。
例: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論語·里仁》中的這句話就運用了對比的修辭手法,內容對立,形式對稱,使“君子”和“小人”這兩個概念的表達更加透徹。
4.反復
反復就是通過一遍一遍地重復個別詞語或句子,以達到強調的目的。
例:如其仁!如其仁!
《論語·憲問》中的這句話運用了反復的修辭手法,通過強調來抒發強烈的思想感情。
5.排比
排比是把結構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關、語氣一致的詞語或句子成串地排列在一起,來達到加強語勢的效果。
例: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論語·學而》中的這句話運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層層遞進,讀來猶如排江倒海,無可辯駁,氣勢非常強。
6.回環
回環是把前后語句組織成穿梭一樣的循環往復的形式,以表達不同事物間的有機聯系。
例: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論語·衛靈公》中的這句話運用了回環的修辭手法,語言形式上有蟬聯往復之美,內容上揭示了“人”與“道”的辯證關系,發人深省。
《論語》中的修辭手法還有很多,它們不僅增加了《論語》的語言藝術魅力,而且大大影響著中國語言文學的發展進步。
《論語》在文學發展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發揮了重要作用。它語言中的思想性、文學性對后世文學的影響不容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