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治妍(山東:威海市文登區峰山小學)
科學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經歷觀察、發現問題、實驗探索或者驗證的過程,在玩中學、在學中思。實踐教學是小學科學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展有趣有效的實踐活動,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科學素養,同時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探究能力。
小學科學是以實踐為基礎的學科,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動手實踐能力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科學素養的形成并不僅僅是通過教師的知識講授和學生的機械記憶就能實現的,學生需要親歷探究的過程,在參與中體驗、感悟。其中,科學實踐活動可以發揮重要的作用,讓學生在活動中經歷觀察、發現問題、實驗探索或者驗證的過程,學生通過動手、動腦、動口,在“玩”的過程中最終提高科學素養。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開展科學實踐活動?
小學科學實踐課適合構建于生活化的大背景下,教師可以選擇貼合生活體驗的主題,設計實踐活動,給出必要的知識講解,隨后設計相應的活動日志,讓學生在生活中自主完成探究的過程。特別需注意的是教師尤其要把握生活化的這一特點,多設計具備生活化特色的實踐活動,讓學生有更多獨立學習和實踐探索的空間。
例如《植物的“分身術”》一課,講解的內容以“有的植物不用種子也可以繁殖后代,它們是怎樣繁殖后代的?”為問題導向,介紹了植物的營養繁殖。絕大多數學生并沒有足夠的養護綠植的經驗,因此講解的難度較大。為此,我設計了為期一個月的“我是小小植物學家”親子實踐活動,以下為具體的活動設計:
同學們,大家喜歡看《西游記》嗎?劇中的孫悟空扯一把猴毛,吹口氣,立刻變化出許許多多的孫悟空,實在是“分身有術”。在現實生活中,真的有分身術嗎?其實,“分身術”一直在我們身邊上演,不過施展它的主角不是神仙,而是植物。讓我們和爸爸媽媽一起開啟一次“植物世界”的探秘之旅。
先提問幾個問題:
問題1:你知道哪些植物繁殖后代的知識呢?
問題2:所有的植物都是由種子繁殖的嗎?
問題3:植物除了用種子繁殖之外,很多都有自己的絕招,你了解嗎?
問題4:有的植物有沒有孫悟空的本領,利用根、莖、葉就可以變出一段新的植物?你想知道誰是植物界的孫悟空嗎?
活動內容:利用家中現有的盆栽或者容易找到的植物,利用其根、莖、葉進行繁殖,可以采用扦插、壓條、嫁接等方式。大家根據植物的不同選擇繁殖方式,定期記錄植物移栽和生長狀況(最多間隔2~3 天),完成成長日記。
活動評比:評選出15 名小小植物學家,表彰并頒發獎章。大家加油喲。
此項活動持續時間有一個多月,學生的參與熱情空前高漲,大家選擇了不同的植物進行了實踐活動,有大蒜、綠蘿、多肉、蝴蝶蘭、月季等等。當他們發現自己扦插的植物長出了新芽,當他們自己孕育了一棵新的植物時,開心之情溢于言表。當然,失敗的案例在所難免,而且更具有價值。不少學生所嘗試的莖繁殖或者葉繁殖并沒有成功,最后枯萎了,他們的心中就會萌生許多的問號,會積極主動地與其他學生探討養護的注意事項。
在講授這節課時,學生們將自己養護的盆栽帶到了教室,課堂學習氛圍異常高漲。他們提出了一個個問題:這樣的繁殖方式有什么優點?為什么我養的多肉長得沒有我同桌的好?大蒜到底是植物的哪部分?綠蘿除了用莖繁殖,還有別的方法嗎?這幾種繁殖方式之間有聯系嗎?每一種繁殖方式有適用的范圍嗎?
其他學生也充當了小教師,在這節科學課中上演了一場思維的碰撞。因為實踐活動的加入,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增強,探究知識的積極性得到提高,收獲也更加豐富了。系列實踐活動的開展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開展學習,并在自主實踐與創新中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有助于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與提高。
教師在設計實踐活動時,在考慮學生認知規律的基礎上,還要對各個學科之間的關聯性有深入的了解,這無疑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利用適宜的情境開展教學,通過學科間的整合,在多重互動訓練中,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激發學生參與科學實踐活動的積極性。
案例1 在科學課的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實踐活動,目的是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進行調查和實踐,從而獲得不同于課堂中的感知體驗。例如在講授青島版三年級上冊《影子》一課時,我挑選了一個陽光明媚的天氣,帶領學生走出教室、來到操場,設計了一節室外測量影子的科學實踐課,具體設計如下:
根據實踐活動目的,編寫設計活動流程,下發實踐活動表格,小組成員做好分工、各司其職。
活動前做好紀律要求,詳細告知學生本次活動內容,明確本次實踐活動要探究的主要問題。
小組長交代好各位組員需要準備的活動材料,同時做好數據、文字等資料的收集整理。
在整個實踐過程中,小組成員有序地進行著活動,運用數學、科學等多門學科的知識,在觀察、測量、分析、總結中形成新知。教師全程參與,觀察每個小組每個學生的表現,做好記錄,同時適時引導學生的思維逐步走向深刻,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思,成功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學生對走出課堂的實踐活動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迅速投入實踐中,從前期的準備到實踐階段、再到最終的小組展示都顯現出極大的參與熱情,有很多小組甚至創新性地開展很多的實驗。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自動自發地相互交流心得,驗證自己測量的數據,在探討中形成了很多共識。從最終的小組匯報交流環節看,學生基本都能順利完成實踐任務,建立實踐認知。
案例2 在講解青島版小學科學一年級“我們周圍的植物”時,我充分利用了學校的地理優勢。我校位于峰山腳下,學校也因此得名,峰山擁有原始林木等自然資源,植被種類繁多、硬化設施到位,適合學生進行實踐活動。我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到峰山的山坡之中觀察各類植物,同時分析土壤里面都含有什么,植物在何種地方生長得最好等等。
學校周圍居民社區聚集,還可以在課外組織學生進行社區健康調查和住宅區訪問,了解家庭垃圾的分類情況。組織學生深入周圍超市開展食品安全等調查活動,結合當地氣候、環境等自然條件,開展生態環境調查研究。科學教師要善于設置情境問題,布置項目式教學任務,讓學生通過訪問、調查和數據學習等各種渠道進行實際調查研究,編寫相關調查報告。
近日,教育部和中國科協聯合部署利用科普資源開展實踐活動。相關通知中強調,各地各校要以“走出去”的方式,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就近分期分批到科技館和各類科普教育基地,加強場景式、體驗式、互動式、探究式的科普教育實踐活動。走出去的模式,可以彌補課堂教學的局限性,課堂之外的實踐活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新的教育觀、價值觀在教學領域的具體表現,是現代人才培養的一種新的探索模式。走出去,更精彩!
實踐活動評價也是實踐活動非常重要的一環,影響科學實踐評價方式的一個重要因素是,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設計不同的維度。比如,一二年年級的學生主要進行的是感性體驗,重點在于動手操作、對科學學習產生興趣;三年級的學生處于小學階段的關鍵期,重在科學體驗、發現問題、快樂探究;對于高年級的學生來說,則要學會問題分析、學科知識的融會貫通、舉一反三,同時要產生科學認同。總體來說,小學階段主要著重于對學生進行能力維度的評價,而初中階段更傾向于項目化的評價,層級更高。
在小學科學實踐課程的實施中,學生的參與熱情會非常高漲,但要避免出現課堂中只是表面熱鬧而沒有深度學習的現象。因此,教師要以適當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引導,同時在評價的方式上要特別注意,盡量采用多元化的評價主體和評價模式。評價的標準不要單一,要充分地考慮到各方面的問題,例如包括小組間的配合、探究過程中發揮的作用、提出的問題是否有價值、是否有創造性的表達、能否清晰地闡述觀點、是否對組員提供幫助等等,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教師同時要注意的是,要把評價的權利部分地交給學生,給他們創造實踐活動評價的機會,可以讓學生進行自評、也可以進行互評。這樣的環境可以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學生在評價中闡述觀點、增強溝通、發現問題,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也會更高漲。
在本次實踐活動的評價中,我開放了教學評價體系,讓評價的主體更加多元、評價的內容更加豐富,評價的形式更加多樣;同時采用了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評、同伴的評價、家長的評價,以及最終的綜合評價。從課堂效果看,學生在互評過程中相互分享交流,而在互評的過程中,學生往往能夠獲得巨大的成就感。在家長評價的環節,主要是家長對學生的觀察日志進行了評價,內容有學生養護的耐心程度、最終的成果等。這種評價的方式更加多元和開放,會讓生活化的實踐活動增添更多的趣味性,活動的滲透力度也更強了,并且有助于今后系列拓展活動的開展。在最終的展評環節,學生將自己養護的綠植帶到了學校進行展覽。他們在活動中收獲了快樂,獲得了成就感,也使得教學活動取得了更好的效果,讓學生在收獲中成長。
組織開展有趣有效的實踐活動,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科學素養,同時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探究能力,如何充分發揮科學實踐教學的重要作用,提高小學科學教學的實效性,需要每一位科學教師在實踐中繼續探索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