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丹
(廣州商學院 廣東 廣州 510000)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國家與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增進民族精神認同感的重要基礎。它將優良的精神品質和文化意識融入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即見證歷史,又能凝聚民眾精神,促進人類社會持續發展。因此,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不僅是民族精神發展的需要,也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精神支撐。但隨時代變遷,文化生態的轉變,城鎮化進程的加速,現代化媒體技術的發展,靠言傳身教,代代相傳的非遺正不斷流失,傳統技藝無人傳承瀕臨消亡,成為傳承道路的巨大阻力,所以加強我國非遺的保護工作刻不容緩。
廣東醒獅作為嶺南文化的代表,2006年入選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特質文化遺產名錄,2019年在中共中央、國務院《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倡導弘揚嶺南文化代表之一。醒獅承載著嶺南人的鄉愁、緊系嶺南民心、凝聚嶺南公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嶺南地區共有、共續、共享的特色民俗文化,醒獅兼具公共價值和地域特色,展現出豐富的嶺南文化意涵。醒獅融合了武術、音樂、舞蹈為一體,蘊含著南粵人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和文化意識。
醒獅的傳承道路中卻面臨不少危機,一是傳承人斷層困境。在農村地區,不少優秀的傳統文化都走到了崩潰的邊沿,年輕人寧可外出務工,不愿學習“沒有錢途”的舞獅;二是群眾基礎的斷層困境。年輕一代對醒獅缺乏了解,傳播方式單一,脫離了社會群體。醒獅的原生文化土壤逐漸走向消逝,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反思。
2021年12月,《雄獅少年》正式上映,豆瓣評分8.3,票房口碑雙豐收,被譽為“國產動漫崛起的一部優秀電影”。中央電視新聞頻道高度點評《雄獅少年》,該片“表達文化自信,弘揚民族精神,少年強則國強”。影片聚焦了留守兒童、城鄉差距、農民務工等現實主義題材,還原經典的文化符號,搭建少年阿娟的成長空間環境,并將醒獅文化元素融入少年奮斗歷程中。觀眾緊隨主人公歷經生活種種困境,如被困的獅子,但當心中的“鼓點”響起,最終敢于挑戰命運,創造心中的“雄獅夢”。
影視作品還原了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符號,使非遺文化再現在年輕一代的視野中。非遺通過影視動漫的方式得到廣泛的傳播,讓觀眾感受傳統文化獨特的魅力,又與當下現實中的青少年心中產生情感的共鳴,引發了觀眾心中醒獅的觸動與覺醒,使傳統民俗與現代社會滋生出一種良好的契合和生存環境。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群眾基礎在新生代中活化,重建了文化空間。
《雄獅少年》影片中呈現了大量的醒獅文化符號。文化符號的表達,喚醒和構建了觀眾對醒獅文化的記憶,使其產生了對中國傳統民俗文化的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
塔爾圖—莫斯科學派認為:“符號所表現的不是事物,而是文化內涵,事物只能通過交際空間賦予它的文化底蘊才能被認識;符號學研究的主要對象應是文化。”皮爾士符號學理論認為三級存在屬于“習慣”“記憶”“再現”“交流”等抽象范疇,會使具體時、空經驗獲得新形態。盡管在時空條件下對外部感知效果不同,但仍然會用同樣的符號來表達、再現和傳遞。符號三分法則提出:符號可分為圖像符號、指示符號和象征符號。蔣原倫(1998)認為“符號是民族文化的表象,掌握某一民族文化先需掌握該文化符號體系,識記該文化的個別符號,通過符號積累,才可以掌握文化所蘊含的價值和意義。
綜上,符號學解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義尤為重要。本文以符號學視角解讀醒獅文化符號下搭建的醒獅的文化空間和深層次的文化價值。醒獅又名瑞獅,不僅寓意吉祥如意,還視為雄健、勇敢和力量的象征,還內含一種民族情結,賦予一種精神力量。醒獅被高度人格化,即體現了民間英雄崇拜之情,也寄托對美好生活的理想和祝福。
象征符號的符號形體與符號對象之間沒有相似性或因果相承關系,其表征方式僅僅建立在社會約定的基礎之上。醒獅被賦予了豐富的隱喻色彩。本文引用皮爾士符號三分法對符號理解,從象征符號方面進行展示《雄師少年》中文化符號構建。
醒獅的臉譜形象參照了傳統粵劇角色的開面,以劉備和關羽、張飛、趙云、馬超、黃忠五虎將臉譜為標志,展現了人們英雄崇拜的思想情操與民族精神。獅頭擬人化的臉譜被賦予人物典型性格,如仁、義、忠、信、勇等人格特征和傳統道德。比如,關羽獅臉譜性格仁義忠勇,舞姿剛勁勇猛。張飛獅以黑色為主,動作粗狂好戰威武;劉備獅沉著剛健,威嚴有力。《雄獅少年》主人公阿娟經歷家庭變故、大城市務工時彷徨迷茫,到最后賽場高樁攀登,一直帶著紅色短須的關羽獅。這與劇中兄弟、師徒之間情誼所呼應。紅色關羽獅,如同阿娟心中不熄的火種,歷經生活磨礪激發出的巨大能量,完成“病貓”到“雄獅”的華身變身。阿娟心中的火種如同紅面關羽獅象征著朋友間的義氣和生活的勇氣、膽量。
醒獅的獨特之處在于獅頭有角,角尖朝前微彎,增添了獅子威猛氣勢。在醒獅的點睛儀式上,需德高望重的長者進行點睛,每點一處配以吉祥語,所點之處福星高照,鴻運當頭。醒獅表演主要集中在傳統節日、開業慶典、喜慶祝壽等場合。影片中師傅咸魚強在自己的婚宴上展示了舞獅表演,增添了喜慶熱鬧,帶來了祥瑞祝福,體現了醒獅獻瑞的傳統習俗。醒獅表演被寄于人格化的寓意,通過獅子的歡天喜地的形神表演表達人們將對美好生活的祝愿和向往。
醒獅的表演注重在形態、動作神態上對獅子的模仿,力求“取其神,塑其形”。醒獅重點在“醒”,需要具備扎實的武術功底,通過地面或樁陣展現撲、騰、閃、飛躍、回旋等高難度的動作演繹獅子日常習性中的喜、怒、樂、醉、靜、動、驚、疑八種神態,表現獅子的威猛與剛勁,充滿陽剛之氣。“采青”是醒獅表演的精髓,借用傳統的戲曲情境,通過起、承、轉、合等過程,并在鑼鼓的配合下以不同的套路和步伐,塑造身手敏捷,動作干凈凌厲的形象。醒獅是吉祥、英勇、正氣、正能量的象征,展現出舞獅人的精氣神。
高樁舞獅是挑戰性極強的高空表演,驚險刺激,對膽量、技術要求頗高。“坐頭鉗腰”的動作,表現獅子采青前的掙扎、猶豫,如同經歷生活中重重磨難,煎熬彷徨。最后縱身一躍完成采青,象征著無所畏懼。影片中借用大量的動作符號,比如少年阿娟獨身外出務工也不忘在天臺堅持舞獅,簡易的梅花樁每晚總有獅子上高山、下水澗的動作的影子;舞獅大賽的擎天柱,提醒著舞獅人對命運的敬畏。人生總會有一座越不過的高山。阿娟歷經父親病倒、扛起養家糊口的重擔,仍出人意料的挑戰擎天柱,面對生活挫折綻放的精神之花,用無畏無悔的精神挑戰命運,迸發出讓人熱血沸騰,像雄獅一般的光芒,感染場內場外每一位觀眾。鼓聲象征著生命的吶喊,影片中“只要鼓點還能在心中響起,我們就是雄獅!我們永遠要做一頭雄獅”的經典臺詞走一道走進了阿娟和觀眾的心里。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其精神文化價值在時間的沉淀下,成為一種集體契約和無形力量仍可鞭策著新生一代奮發圖強。可見,在人類社會的發展中,非遺仍具有重要的精神文化價值。
《雄獅少年》對醒獅文化的深度挖掘,不僅解讀了中國的傳統文化,更完整的詮釋文化的精神內核。醒獅的精神文化符號從趨吉避害、宣揚正氣、正能量、自我認同的象征,到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自身文化認同、文化自信,甚至成為增進為民族精神和凝聚力。以此提升中國傳統文化對外傳播的國際影響力。醒獅文化符號的文化價值體現,它不僅成為觀賞性的民間活動,更擁有群體身份認同的力量,成為覺醒、反抗和自強的象征。同時,不僅構建了觀眾的集體文化記憶,同時也使觀眾產生了自我認同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我國經濟高速發展,文化為經濟提供動因。人文精神作為文化的靈魂,成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深層的驅動力。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重要的精神文化之一。醒獅作為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國魂的隱喻,在個人身份認知上也是一盞指路明燈。它同樣使人精神振奮,甚至能徹底改變個體的精神氣質和命運。
《雄獅少年》這部影片將醒獅文化融入少年夢當中,讓觀眾與主人公一道創造生活奇跡,感受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文化的精神價值潛移默化的“輸出”,在“追夢”過程中找回了自信和自我認同。內心自卑的留守少年阿娟,通過嶺南民俗舞獅對自我認知進行重塑,覺醒意識和尊嚴完成重建。影片中的阿娟弱小,受人欺負,在他的成長的道路,經受重重磨難。即遭遇家庭變故,內心迷失,深陷心靈孤寂。彷徨掙扎于生活的逆來順受,又試圖改變的困境的狀態。醒獅為他的精神世界點燃起一盞明燈,在他心中仍堅信“只要鼓點響起,心中的夢想就不滅”,最后與隊友一道憑精湛的醒獅技藝,贏得掌聲和人生的高光時刻,收獲了生活磨煉之后帶來的幸運與力量。他和小伙伴們從“病貓”變成“雄獅”,打破世人的偏見,在醒獅中獲取生命力量和自信。如同影片中呈現的最后一躍,最終是自信的回歸,是心靈的吶喊,是少年的“覺醒”。
醒獅的日常訓練非常艱苦,醒獅表演也充滿挑戰。正如此,它也是雄健、勇敢和力量的象征。它能喚醒當代人心中的“獅子”,即使遭遇生活困境,仍掙扎向前,逐漸找到自我存在的意義。醒獅也成為追尋自信、自我認同的象征,也將為新生代的青年精神世界提供有力支撐。
民族文化是民間的根。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間老百姓創造與享用的精神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了民族的基因,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積淀成的民族精神,世代相傳下形成的民族的價值觀念等內在的群體意識和群眾精神,是民族的靈魂、民族文化的本質和核心。非遺作為一種群體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親和力的源泉,它代表的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地區精神與文化的高度凝聚,國家和民族歷史成就的標志,是國家軟實力的象征。
醒獅象征著中華民族的精神氣節,不僅是嶺南文化的代表,更是一種中華民族精神的凝聚和追求,延續著這片土地上的文化血脈和民族精神。舞獅即是“醒獅醒國魂,擊鼓振精神”的民族自信與國人自強的文化象征。比如醒獅的臉譜造型以五虎將為型,體現了忠、義、信、仁、勇、智等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美德。醒獅具有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屬性。醒獅表演喚起成長記憶中的醒獅情結,它所表達和傳遞的禮儀道德,有利于增強地方共同體的凝聚力,形成群體的向心力和號召力。《雄獅少年》以阿娟的英雄成長為表現形式,不僅升華影片的人文價值,也實現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傳播。在影片角色中看到自尊、自信、自強的民族精神,由此強化了觀眾對文化衣缽傳承的認知和認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展示出對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也將向世界彰顯強大的民族自信。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需要特定的文化空間來實現代代相傳。非遺在當代社會發展的困境,一是非遺傳承人的斷代;二是非遺的傳統的傳播方式逐漸遠離群眾。新潮文化的興起,讓非遺的傳承與保護在年輕群體中呈現斷層狀態,所依托的原生土壤正不斷消逝。由此,非遺回歸到年輕人的日常生活“舞臺”,成為新生代群體的精神指引尤為重要。
大批國產動漫影視作品,特別是在年輕群體中深受喜愛與追捧,在市場上將會迎來大爆發階段。它的成功崛起,一則能在非遺當中挖掘故事資源;二則內涵厚重的文化氣息;三則有教育意義或精神文化價值體現。影視作品與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融合,向世人展現了我國的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
《雄獅少年》影片的驚喜,在于不僅用動畫自由的放大了舞獅的生動美感,更重要的是呈現了與舞獅的技藝和文化相依相傍的嶺南風土民俗。影片的成功,不僅側重還原醒獅文化場景、文化符號要素的搭建,關鍵在精神文化的傳遞上,讓非遺文化所依托的原生土壤以另一種方式在年輕群體中接觸傳播,讓上述斷層現象出現轉機。
非遺影視動漫化打破了傳統傳播過程中的時空限制。影視動漫擁有受眾多、影響力廣、市場響應快、動漫技術成熟等特點,在影視制作技術的還原文化符號加持下,以一種更符合現代審美的形式呈現給觀眾眼前,讓非遺重新建立起與現代生活的聯系。傳統民俗與現代當下尋到一個契機,當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具有生命力,非遺的文化價值得到更加廣泛的傳播。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需要扎根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類似于《雄獅少年》的影視動漫通過深入挖掘非遺文化符號,最大限度地還原非遺傳統民俗活動場景,特別是精神文化符號與當代價值觀的趨向一致,讓當代年輕人在傳統文化中獲得文化自信。少年強則國強。非遺文化影視化傳播也是一種新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