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怡桑 羅德清(江蘇:常熟倫華外國語學校)
3D打印能幫助學生將腦海中的創意通過3D建模軟件,轉換為立體模型,再通過3D打印機打印出個性化定制的真實物體。學生在此過程中,感受設計所帶來的樂趣。然而,大部分老師在3D打印的STEM課程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并沒有充分發揮3D打印個性化定制的特征,沒有充分挖掘3D打印的內涵,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導致3D打印教學活動的實施效果欠佳,學生的創造能力、學習能力等綜合素質的培養令人不太滿意。對于這樣的普遍現象,筆者在3D打印課程中融入設計思維,從設計思維的角度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激發學生的創作力、學習力。
在STEM課程中,老師更應當強調學生的學習過程,而非學習結果,始終以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為教學目標。STEM課程往往以項目的形式展開,從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始終以學生為中心,老師在各環節中均擔任輔助、引導的角色。學生在STEM課程的學習過程中,自然而然會運用多學科知識進行探究實踐。
在這樣的課程理念下,需要易于操作的技術或平臺支持,而3D打印正是這樣一個易于實現的平臺。它可以是完成虛擬環境中的操作,也能將虛擬物體轉化為現實,這為STEM課程的實施提供了強大的支撐。學生在3D打印的學習中,能將心中所想,通過建模、打印的過程變得真實,體驗從無到有的過程,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在目前很多中小學中開設了3D打印的STEM課程。但在3D打印課程的具體實施過程中,仍存在一個普遍問題,即過于強調技術。由于開展3D打印課程的老師多數為信息技術老師,他們在不經意間注重了學生的建模過程,以三維建模為主,這就導致技術型課堂的出現,影響了學生主動性及設計思維、創造能力等一些綜合素質的培養,這對培養未來優秀人才是不可取的。
設計思維強調以人為中心,強調用戶的真實體驗,運用創新思維及手段解決實踐問題。斯坦福大學設計思維學院(D.School)將設計分為共情、定義、構思、原型實現和測試優化五個步驟,這些步驟以更靈活和非線性的方式進行。共情階段,是指從用戶角度出發,體會用戶感受,理解用戶真實需求,這是設計思維的重要特征;定義階段,要求設計者明確做什么,準備達到什么樣的目的;構思階段是解決問題的關鍵,設計者經過一番頭腦風暴,提出具有最佳創意的解決方案;原型實現階段是根據解決方案實踐的過程,將方案轉化為實際作品;測試優化階段是通過測試的過程,提出改進優化方案,通過更新迭代使作品更合理優化。該設計思維的五個階段簡稱為EDIPT模型,學習者經過一番頭腦風暴并通過反復操作實踐,不斷完善解決實際問題,從而提升創造能力及學習能力等綜合素質。EDIPT模型下的3D打印課能讓學生更完整地體驗3D打印創造的過程。
基于設計思維模型下的學習能發揮并提升學生的創造力,在3D打印的學習過程中引入EDIPT模型能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探索、發現、實踐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創造能力、學習能力等。該教學實踐案例在小學階段的3D打印社團的課堂中開展實踐,旨在研究EDIPT設計思維模型下的3D打印教學設計。
幾年前,帶學生參加過一次3D打印創新設計大賽,比賽圍繞三個主題準備,分別為生活類、藝術類、環保類。學生提交了兩份作品,分別為工具收納盒及創意景觀盆,以改造塑料瓶、變廢為寶為亮點。基于這次有趣的比賽體驗,我發現塑料瓶改造是一個有意義的項目。塑料瓶是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一件物品,大量的塑料瓶給環境造成了一定污染,除了進行垃圾合理分類回收之外,我們還可以對塑料瓶進行“再定義”,變廢為寶,借此激發學生創意、培養設計意識、鍛煉學生小組合作能力。于是,我開展了基于EDIPT設計思維下改造塑料瓶項目教學。
以“改造塑料瓶”項目為例,該項目主要分為五課時,圍繞認識塑料瓶的危害、認識不同形狀塑料瓶的作用展開,然后,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分別提出改造塑料瓶方案、初步形成圖紙,最后,結合身邊材料,初步完成塑料瓶改造。下面是該項目的第四、五課時的教學過程,學生將結合3D打印的方式改造塑料瓶。
文王適逢商周改朝換代大變革時代,他在囚牢里演繹《周易》而被后人冠以“圣人”。傳說在周朝初期,《周易》為周天子的家藏密傳書,是傳給子孫后代修身養性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智慧學。孔子說他五十而研易,大約在孔子時期,《周易》開始從官家流落到民間,孔子才得到接觸《周易》的機會。孔子的《十翼》是對《周易》陰陽消長對立統一哲學內核的挖掘和重要詮釋,在易學史上具有承前啟后的劃時代意義,然而只是在《卦序傳》中留下了遺憾的缺陷。本文為《易經》最新研究成果,修改后的《易經》64卦卦序,符合文王卦辭/爻辭內容的排序邏輯。比干八宮揭示:
共情思考——發現問題
課堂上,各小組紛紛對1.0版本的作品進行展示介紹,接著各組針對任一小組的作品進行評價、提出建議。此環節將作品置于實際生活場景中,從用戶真實體驗角度出發,引導學生發現并思考作品中存在的問題,在真實的場景中發散思維,建立設計思維。
設計思維遵從以人為本的原則,強化學生的自我思維意識,通過各組學生對作品的“吐槽”,讓各組在交流的基礎上形成共情,初步感受設計思維,并為下一環節奠定基礎。
需求定義——確定問題
各組學生結合自身體驗感受及用戶的建議,將大家的“吐槽”點精準提煉,明確要解決的實際問題。根據課上的反饋情況,各小組均存在明顯的問題:有的小組計劃制作灑水壺,但由于工具、材料等的限制,不方便制作灑水噴頭;有的小組計劃制作的是植物景觀容器,但處理后的塑料瓶存在邊緣鋒利、易剮傷的問題,需要對邊緣處進行防剮設計;有的小組設計的是盆栽,但容器材料不具備滲水功能。
需求定義這一環節能幫助各小組明確自己的項目方向,引出后續方案的提出。
創意構思——明確方案
根據需求定義環節,各小組都有以下幾個問題需要解決,即材料易變形、不牢固等,這時,我們就引出了3D打印技術,各小組主要圍繞設計合理的模型問題展開深刻討論,進行頭腦風暴,發散思維,提出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案,并得出最優解決方案。
在該環節中,通過成員間的思維碰撞,確定最終設計方案,能夠鍛煉學生創意構思的方法,提升自身的設計思維,讓設計思維通過語言、文字、圖形等形式得以表達。
原型實現——建模創作
此時,學生進行到了建模環節,要將最優方案付諸實踐。老師在此環節中可提供大量的幫助學習視頻,以滿足不同小組的學習需求,對具有普遍性的操作難點,應在課堂上進行重點闡述并演示。各小組主要通過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模型的創作,并在建模過程中體驗不斷調整改進的過程。
在課堂上,大部分小組能完成建模環節,模型打印環節會放在課后。通過此環節,學生能將小組方案轉為真實物體,切身感受在該項目中所獲得的小小成就感,進一步激發學生創造的激情。
測試分享——優化方案
學生將3D打印作品與塑料瓶進行組裝,并真實體驗塑料瓶改造物一周時間,從用戶切身角度感受實際使用情況。此環節放在第五課時,分組分享展示結合3D打印的塑料瓶改造成品,介紹成品的特點、優勢等,并說一說一周體驗后的感受,談談是否需要修改方案,使作品更加完美,其他小組可對各組的作品提出合理建議。通過各組給出的建議及實際體驗后,重新優化方案。
此環節非常重要,有些最初的想法可能會在該環節重新定義,甚至挖掘出新的問題,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設計思維能力。
該項目形成了“3D打印與塑料瓶碰撞”的課程,在實際項目教學中運用EDIPT設計思維的方法培養了學生的創造力、學習力等綜合素質。
相比較傳統的3D打印技術課堂,設計思維模型下的3D打印課堂能讓學生在指定的主題下,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展開創意設計。以“塑料瓶改造”項目為例,學生的改造方案具有各組的個性化特征,有可愛的存錢罐、實用的灑水壺、別致的景觀盆……在作品匯報分享環節,精彩紛呈,各具特色。
在整個項目中,老師僅僅擔任著引導、輔助的角色,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特點。學生在整個項目開展的過程中,作品的完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反復修正迭代中完善。尤其在構思、原型實現和測試優化環節中,小組成員通過多次討論、思維碰撞,在感受體驗、修正中逐漸提升思維高度,掌握設計思維的方法。
在項目的實施推進過程中,需要學生先將已有的知識和創造性思維相結合,去實現設計想法,然后通過搜集更多學科資料去填補、修正前期的設計方案。在“塑料瓶改造”項目中,打破學科界限,學生會運用到科學、數學、藝術等學科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多學科知識的整合,幫助學生在項目教學實施過程中更有序開展,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及設計思維能力。
EDIPT設計思維模型下的STEM課程能讓學生學會創造性思考,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讓學生學會用設計思維的方式學習、創造,也促進了老師的專業成長。每一位3D打印老師應當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水平,將設計思維融入課堂,從多學科角度探索培養學生設計思維、創造力、學習力的教學策略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