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鑫鑫
(大連武術文化博物館,遼寧 大連 116000)
隨著博物館事業的蓬勃發展,專題性博物館的建設與展示體現出愈發鮮明的文化個性和地方特色。區別于綜合博物館的包羅萬象,專題性博物館更聚焦于某一題材,引領觀眾進行深度拓展,從而對其展示的文化產生興趣甚至熱愛,自覺加入傳承和弘揚文化的隊伍中。講解員作為專題性博物館文化輸出的窗口,擔負著聯結展覽和觀眾的重要作用,對于某些特定領域的文化,講解服務即為觀眾對此領域的最初印象。因此,講解員素養應得到專題性博物館的重點關注,探析提升講解員素養的途徑能夠更好地發揮專題性博物館的文化傳播功能和宣傳教育職能。
專題性博物館的興起是博物館多樣化發展的顯著表現。中國的實踐表明,博物館的發展趨勢向“由政府引導、動員行業和公眾參與”方向發展,博物館的類型也從傳統的歷史、藝術等綜合類型向科技、自然、民族、民俗、生態、遺址等各行各業的專題性博物館方向發展。專題性博物館的展陳內容往往具有主題鮮明、脈絡清晰的特點,展覽內容更加專業化和具象化,這就要求講解員不能局限于標準講解詞的內容,而需要提升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通過多渠道的研習和積累充分了解展覽主題文化,達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狀態,才能做好專題性博物館的講解工作。
以大連武術文化博物館為例,作為中華武術專題博物館,講解詞能夠提供的僅是展品的基本介紹,博大精深的武術文化、百家爭鳴的拳種流派、底蘊深厚的兵器甲胄,都需要講解員通過大量的學習掌握其內涵。對展覽的講解不能是獨立的、割裂的,而應該形成立體化、多元化的認知,講解員也需要掌握常見的武術套路,在習練的過程中深化對武德內涵的了解,唯有自身構建出一個完整的武術文化系統,才能給觀眾展示出武術的歷史價值和社會價值。
講解是有生命力的工作,講解員在集體學習和相互交流的過程中往往能夠取長補短,查漏補缺,碰撞出創意的火花。現階段博物館講解員的選拔普遍關注外形和聲音的基礎條件,通常在成為講解員后才會進行業務培訓,呈現出“先上崗、后入門”的狀況,新手講解員憑借“背誦式講解”在實踐中摸索歷練,發展成為“經驗式講解”。隨著博物館行業的高速發展,在文旅融合的新形勢下,觀眾對博物館的教育功能需求不斷疊加,專題性博物館講解員需要多種形式的集中教育機會,向專家型講解員轉化,才能更好地為專題文化代言。
崗位培訓是專題性博物館講解員成長的基石。在崗位培訓中要使講解員首先認識講解崗位的任務和意義,繼而發展為集接待、宣講、教育、啟迪于一身的綜合性人才,如果僅僅將自己定位為展品的解說者,終將被自助語音導覽所取代。講解技巧的培訓必不可少,標準的語音語調、優雅的儀態舉止、規范準確的表達是前提,因人施講、精準答疑,以及如何處理講解過程中的突發情況都是博物館講解員職業素養的必修課。崗位培訓的“傳—幫—帶”能夠形成以老帶新、以新促老、共同提升的良性循環。
行業聯動是專題性博物館講解員進階的途徑。專家講習、經驗交流、行業互動能夠迅速高效地提升講解員的業務能力。長期單一化工作難免形成思維定式,當館內講解員互相促進的效果達到瓶頸時,集體培訓和館際交流能夠為專題性博物館講解員的思想注入新活力:與同質性的博物館交流促進文化融合,吸收先進經驗;與綜合性博物館交流了解行業前沿信息,創新宣教模式。擇善而從有助于講解員打開視野,突破閉門造車的桎梏,顯著提升專題博物館講解員的職業認知。
資源整合是專題性博物館講解員拓展的契機。新時代背景下博物館的資源整合不再局限于藏品本身,博物館研學課程逐漸被認可,對專題博物館講解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參與展覽策劃和研究、鼓勵講解員輪崗鍛煉、增強與同領域社會組織的聯系等實踐行為都能升華講解員對業務的理解,培養自身向專家型講解員轉變,樹立“干一行專一行”的職業發展目標。
專題性博物館專門呈現某一特定主題的歷史發展和文化內涵,培養講解員職業認同感要基于對博物館主題文化的歷史認同之上。講解員在充分掌握講解詞之外,辯證地認識博物館專題文化的歷史,了解專題文化的起源與發展,站在歷史的角度從文化的民族性、世界性和時代性解讀其內涵,才能夠在準確把握理解展覽課題的前提下正確把握講解脈絡,把散開的“珍寶”用一根紅線串聯起來,把鮮明的主題突出出來。
講解員對展覽主題的歷史文化認同還影響著個人觀念在講解表達中的呈現,尤其是民族類或抗戰類專題性博物館,涉及特定的歷史時期、人物、事件,如果講解員的歷史認同斷裂或偏差,造成錯誤的文化傳播,會對博物館產生不良的影響。因此,構建講解員的歷史認同感對專題性博物館拓展公共文化服務具有重要意義。
情感是能激發心理活動和行為的動機,情感認同在講解員為觀眾提供講解服務時將發揮重要作用。講解是一座橋梁,引導觀眾走近展覽主題文化,講解員的情感傾向決定了其表達形式,從而影響觀眾的參觀體驗。講解員要認同專題性博物館文化的積極意義,避免生搬硬套的說教式講解,當講解員發自內心地熱愛自己傳播的文化時,通過情感交流可以消除觀眾的錯誤思想認知,有助于糾正觀眾的思想觀念,打破觀眾固定的思維模式,能夠在一系列的歷史史實中深化觀眾的認知層次,從而形成觀眾對歷史與文化的歸屬感。正向的情緒能夠感染觀眾,才會令觀眾因為講解員的魅力想要更多地了解專題性博物館。
如果說歷史文化認同是從學習到理解的內化過程,那么情感認同就是從認可到傳播的外化過程,高度的情感認同會激發專題性博物館講解員的內在驅動力,主動挖掘博物館文化資源,自覺提升個人業務技能,進而愿意參與博物館的研究和推廣等更廣泛的工作中。從這一角度出發,應該重視情感認同的不僅僅是專題性博物館講解員群體,博物館的從業者強化情感認同對推動博物館事業高質量發展大有裨益。
博物館真正的社會價值不僅體現在它做了哪些重要的展覽活動,收藏了那些文物珍品,獲得了什么樣的學術成果,還體現在它在多大程度上影響、引導了社會大眾的文化品位和普通民眾的藝術修養。專題性博物館重視展覽文化所傳達的精神,講解員的自我定位不能只是藏品的“解釋者”,更應趨向文化“啟發者”、精神“引導者”,增強角色認同使講解員充分認識到自己的工作對觀眾的作用,能夠促進知行合一,豐富觀眾的參觀體驗。
在博物館工作中,通常以從事文物研究和展陳設計方面的專業技術人員為中心,但這并不代表忽視講解員的作用。一線工作與觀眾互動是本職,更是一種優勢,講解員比博物館其他人員更直觀、清晰地了解觀眾心理,把握觀眾動態,知道觀眾“想什么”“要什么”,并將觀眾需求反饋給策展人,換位思考使博物館展覽更具有生命力。專題性博物館講解員基于高度的角色認同方可發揮主觀能動性,創新工作方法,實現個人和崗位價值最大化。
舉止優雅、言行得體是對博物館講解員的基本要求,眾多博物館宣教工作的論著中不乏對儀表、聲音的教學和研討,關于講解姿態和講解員的妝容也有論述,觀眾對儀態端莊的講解員更容易產生好感是毋庸置疑的。專題性博物館講解員將面臨更特殊的情況,因為部分展覽主題本身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或有值得遵循的傳統禮儀,如武術文化的抱拳禮、茶道文化的叩手禮、圍棋文化的欠身禮等。講解員掌握并運用這些優秀的傳統禮儀,能夠在第一時間拉近展覽與觀眾的距離,觀眾的觀展興趣也會因獨特的體驗陡然提升,既達到傳播展覽文化的目的,也提升了講解的觀賞性。專題性博物館講解員的行為規范貼合展覽主題,講解時可以配合展覽內容實際演繹,比單純的語言表述更能打動人。觀眾參觀博物館的時間是短暫的,在有限的時間內接收大量的知識,自然會產生篩選和遺忘,百聞不如一見,講解員的動態演示顯然更容易讓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博物館講解的目的從來都不是原封不動地灌輸,想要讓專題性博物館“活”起來,講解員在行為規范方面仍將“上下而求索”。
專題性博物館講解員根據不同的受眾制定與之相匹配的講解計劃是講解前務必要做的功課。同一套講解詞和同一套講解方案,往往會造成同質化競爭,這也會導致講解隊伍不穩定,甚至出現消極怠工的現象,會對博物館文化內涵的傳播、博物館形象的塑造、博物館文化品牌造成不良影響。因人施講能夠避免講解員原地踏步的現象。博物館參觀群體的年齡、學歷、職業等特點都是因人施講的依據,專題性博物館還會接待展覽文化的資深愛好者,講解的內容和形式都要與觀眾適配。因此,在為成年人和青少年提供講解服務時講解的深度不同,有針對性地編寫講解詞是基礎,靈活多變的講解形式必不可少。面對成年觀眾要細致觀察他們的反饋,抓住吸引觀眾的要點,詳略得當地講解;為兒童設置趣味互動,合理安排藏品的講解時長,適當組織體驗更能激發孩子的興趣;面向展覽文化的愛好者,考慮到觀眾本就對展覽主題具有一定的了解,甚至是某個領域的專家,調整展覽線路,講解時既是引導者又是輔助者,推動講解員和觀眾的雙向輸出,使自己的知識也得到拓展。講解是以人為本的藝術,因人施講是博物館工作從觀眾出發的具體表現,也是講解員職業技能的重點與難點。
2020年,教育部和國家文物局聯合印發了《關于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文件對博物館資源的開發應用做出指導,拓展博物館教育形式,推動館校合作成為博物館宣教工作新的發展方向。強化博物館課程設計和社教活動策劃能力是專題性博物館講解員與時俱進的表現,與常規講解不同,面向中小學生的博物館課程在突出展覽特色的同時要與學校教育步調一致、相輔相成。針對不同學段的學生,在做課程或活動計劃時,講解員要了解學校教育的進度,把握共性、兼顧特性,使學生對博物館課程從被動接受轉化為主動索取,擴大博物館課程的覆蓋面和影響力。
專題性博物館講解員的創新能力在博物館研學、博物館進校園等活動中起到關鍵性作用,尤其是在網絡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結合線上教育的優越條件推陳出新,更易打造品牌效應。講解員的策劃和創新成果呈現在博物館課程和社教活動中,也反映在博物館“走出去”和“引進來”的教育效果上,是對講解員職業技能的實踐檢驗。
樹立紀律意識是行業生存與發展的生命線,講解行業也不例外。博物館講解員應學習和遵守《博物館條例》《文物保護法》《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在講解過程中既嚴格要求自己,也向觀眾普及博物館行業的法律知識,使受眾能夠認識到博物館文化的重要性,自覺維護文物安全,構建良好的參觀環境,形成自律的參觀氛圍。專題性博物館講解員還要掌握專題文化領域的特殊要求,如革命紀念類博物館要求以史實為準,民族類博物館要求尊重民族習俗等。
時刻繃緊紀律規矩之弦,專題性博物館講解員在遵守普遍的行業規范的基礎上,還要遵循專題文化中更細致的要求和原則。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正確處理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的關系,以良好的心態對待和處理各種困難和問題,既要堅持原則,也不斤斤計較,要學會從講解工作中尋找樂趣、活得快樂。
確保講解內容正確,保持講解嚴謹性是講解員職業道德的立足點。無論是職業能力的培養還是職業素質的提升,都將表現為講解員的文化傳播成果。專題性博物館講解員肩負著弘揚文化的重任,特別是推廣小眾文化時,微小的謬誤都會干擾廣大的受眾群體對該文化的認知,造成文化傳播的錯誤,而這種錯誤往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人力來修正。
互動問答是專題性博物館講解員常見的教育形式,保證文化傳播的正確性還需要講解員在答疑時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做出精準的回答。講解員對專題文化也很難全知全能,個別講解員在被觀眾的疑問難住時,采用含糊或無依據的自創答案去應對是不可取的行為,正視知識盲點的存在,坦率地表達尚未掌握這一問題,并在講解之后認真研判,將正確的答案傳達給觀眾,更能體現講解員對職業道德的堅守。“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堅持傳播正確文化是專題性博物館講解員要始終秉承的理念,傳承好文化脈絡才能保護好文化遺產,延續和弘揚文化精神。
高度重視觀眾的需求是專題性博物館講解員的應盡之責。講解員在進行講解工作時需盡可能站在游客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做好參觀群眾的服務工作,充分發揮出文物與游客之間的橋梁作用,這也是講解員身為參觀群眾的服務者應盡的義務。講解員在工作中應樹立“主人翁”意識,做好觀眾的服務者,鍛煉隨機應變的能力,不能一味地只顧輸出自己的觀念,忽視觀眾的感受。
專題性博物館講解員與觀眾有相互促進、補充的作用,講解員向觀眾宣傳專題文化,觀眾又將這種文化推廣給身邊的人,產生一個人影響一群人的示范效應。一種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不能只依靠一座博物館、一群講解員的力量,以觀眾為中心,可以通過收集觀眾意見、了解觀眾興趣、邀約參與社教活動等方式,提高參觀體驗感和觀眾黏合度,能夠吸引和留住觀眾,就能保持專題文化旺盛的生命力。
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促進了博物館事業高速發展,博物館講解員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提升專題性博物館講解員的素養能夠推動專題性博物館高質量發展。盡管行業內對講解員的考核與評定尚無標準化規定,專題性博物館講解員的能力培養和職業發展任重道遠,從職業文化、職業認同、職業技能和職業道德方面進行探討和分析,目標清晰、方向明確的提升講解員素養,相信通過講解員堅持不懈的自我提高和行業的共同努力,必將為公共文化服務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①單霽翔.構建多元、開放、包容的博物館體系[J].中國博物館,2014(2):35-42.
②張春雨.了解·理解·講解——關于提高博物館講解水平的一點見解[J].中國博物館,2009(1):82-86.
③王微微.芻議博物館宣教講解工作中的情感交流[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1(28):138-141.
④宋才發.民族博物館講解員的素質及規范探討[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163-167.
⑤張勝芳.宣教視角下博物館講解員的角色定位與培養發展[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1(24):143-145.
⑥王薇.論當代博物館講解員的修煉[J].中國博物館,2007(2):59-64.
⑦李茜.新形勢下博物館講解員的角色定位[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1(17):159-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