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劍鋒
(廣西藝術學院,廣西 南寧 530028)
中國傳統剪紙技藝歷史悠久,但受古時生產力水平與科學技術的限制,人們習慣性地將無法解釋的現象都與神話、宗教畫上等號,因此剪紙也被賦予了特有的文化價值與意義,成為人們精神崇拜的物質載體。門箋作為剪紙藝術中的一種,寓意著迎新辭舊、祈福驅邪的美好愿望。每逢新春佳節之際,人們都熱衷于張貼門箋,特別是北方山東地區盛行貼在門楣、窗楣、灶臺與農用勞動工具上,山東又以臨沂、日照、棗莊最為盛行,其寄托著家族財源滾滾、日入斗金的美好愿想。門箋歷史跨度久遠,其主要的鏤空技藝可在古代多種手工藝美術上得到展現。葉又新先生的《山東門箋》中提出:“山東門箋就是從金、銀、彩幡勝演變而來。”我國出土的戰國時期銀飾與皮革飾品可證明,早在當時古人就已經熟練地在銀器上使用鏤空技術雕刻花紋。門箋的首次記錄是在漢晉時期,《后漢書·禮儀志》中寫道:“郡國縣道官下至斗食令史皆服青幘,立青幡,至立夏。”自漢時造紙術的發明,其得到更加廣泛的使用,加之新年地位得到肯定,門箋的出現頻率不斷增加,成為民俗節日時的固定習俗。
門箋的形態結構可以用“規矩有序”來概括,其整體由幾部分組成:內部的空心區域稱為膛子,四周以花邊、上頭和底托相包圍,穗子承接下底托形成掛飾,最后外圍由整體邊框包含,一般以長方旗子形為主。隨著時間的變化和審美趨勢的改變,當今流行的門箋規格更大,顏色從之前的彩色向單色演變,其中紅色門箋格外受到青睞。山東門箋主要分為兩種風格:一種流行于黃河下游流域,具有粗獷豪放的風格,當地的民間藝人格外注重外形輪廓的塑造,以形態形象出眾;另一種流行于膠東沿海地區,其風格則反之,以刻畫精致內部形態為核心,雕刻內部精美圖案,豐富內容。兩種風格大相徑庭、各具特色。但在選題上毫無二致,可分為三類:第一類便是以動植物為主的吉祥紋樣,以花、鳥、魚為主要的雕刻紋飾,內含多種意義。例如,公雞對應“大吉大利”“吉祥如意”,梅花對應“高潔清雅”,鯉魚則代表“連年有余”。第二類為文字紋飾,門箋上多以一字或四字紋為主,單字紋樣以“?!薄跋病钡却碡攧菖c吉祥,四字則以喜慶的四字成語為主,如“招財進寶”“福壽安泰”。第三類為符號紋,山東常見的有方孔錢紋、萬字紋、城磚紋。方孔錢紋顧名思義以圓孔錢為創作原型,代表財富,掛在門楣上寓意財源到來。萬字紋在全國都為普及,內含長久永世、萬壽無疆之意。
門箋作為民俗的一種載體,既擁有自己的文化內涵,又承擔著教化功能、維系功能、規范功能、調節功能等,這也共同促進門箋產生多樣的價值屬性。
山東是儒家文化的發源地,深受仁、禮、中庸等精神內核的影響。門箋藝術也成為山東地區傳統文化的載體,表現出山東民眾對美好生活、國家太平穩定的期盼。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的生存土壤造就不同的文化,也促使產生文化多樣性。門箋的創作內容多是以民間傳說和民間生活素材為主,是人們生活實踐的結晶,可由此推理分析出古時居民的部分生活習慣,了解當地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門箋的歷史發展久遠,鼎盛于明清時期,千年的傳承未有斷代,蘊含歷史發展的宏偉篇章,是山東地區發展的見證者。從簡單的紙片到具有特殊含義的符號,解讀其中的意義展現的是歷史發展的步步腳印,觀察其獨特的外形,表現的是山東百姓大眾審美風格。門箋具有豐富的歷史研究價值,蘊含不同歷史時代的特征與信息,擁有深厚的文化沉淀,值得認真研究與賞析。
山東門箋是中國剪紙藝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山東門箋最初以相同地域風情作為主要表現內容,山東所留存下來的門箋藝術作品中,蘊含山東地區鄉土文化韻味和簡單的鄉村淳樸氣息,從山東門箋中可看到門箋手藝人在小小的門箋上注入了很多的心血,寥寥數筆卻能體現出豐富的精神內涵。其作為當地民眾新春佳節的裝飾藝術品,既表現出了當地的民間民俗文化,又把當地民俗活動的藝術表現形式體現出來。門箋將中國傳統的神話故事與剪紙雕刻技藝相結合,創作出優秀的非物質文化作品。這也與中國的虛實概念不謀而合,門箋的鏤空之處即為虛,紙張留存之處則為實,體現虛實結合、虛實相生。其表現出形式布局上,鏤空配實體,疏密對厚實,兩者對應相得益彰。在寓意上,雕刻的魚、獸、飛禽的形象代表實,深層包含的“吉祥”“富貴”之意則為虛。千年的傳承與發展也證明,門箋符合勞動人民的審美價值,表達了廣大人民的根本意志,這也與藝術的本質相符,來自生活、服務于人民。其是山東民俗物象的重要表現載體,凝聚豐富的藝術價值。
世界是物質的,物質世界和萬事萬物都是普遍聯系的。人類在進化發展的過程中,會逐漸拋棄一些糟粕的舊事物,門箋的傳承與不斷完善、創新說明其具有一定的生存實用價值。門箋作為一個物質載體,其實用價值主要存在于人們生活的禮儀制度與經濟盈利之中。山東是儒家文化的發源地,是中國重要的傳統文化集合區,門箋也被賦予特有的禮儀符號,這也與中國“五色觀”相符。不同的顏色與種類體現著不同的實用價值,以婚喪嫁娶為例,新人結婚時往往使用紅色的門箋,代表“百年好合”“心心相印”。若家中突發變故親人離世,則要在后三年中由紫色、綠色、黃色最后到藍色逐漸過渡的門箋,在中國其他地區多是由對聯代替,表示“節哀順變”“逝者安息”。在經濟價值方面,門箋作為春節的一種習俗,是必備的裝飾用品之一。門箋的制造多是以家庭生產為主,長期遵循著傳男不傳女、師徒傳承的觀念。其普遍的生產規律是在春節前期進行集中式的大規模生產,再通過鄉鎮傳統的集市進行產品售賣,這也為眾多的勞動人民在年末收官之際增加額外的收入,為過個喜慶年提供了資本,預示著今年穰穰滿家,未來年年有余。門箋的實用價值連接著人們物質與精神的統一,與人民真實的生活緊密關聯。
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光是各民族生活的真實展現,也是其歷史發展的見證,更是寶貴的文化資源。山東門箋是具有重要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齊魯大地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承擔著情感紐帶的作用,寄托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切實希望。但門箋現在面臨的發展境遇是不容樂觀的,其困境是由多方面原因所導致。第一,嚴重受到機械化生產的影響,工業化進程的加快發展,推動生產方式劇變,傳統門箋也逐漸被過度商業化氣息所侵蝕,其非物質文化的內核日漸式微;第二,人們生活環境變化,城市化發展迅速,越來越多的農村居民涌入城市,高樓大廈不光提高了居住條件,也淡化了人們對傳統民俗的熱情;第三,傳承接班人后繼乏人,這主要是受到前兩點的影響,商業化與觀念的改變,刺激著當下的年輕人過多的關注經濟利益,將其作為一種盈利的手段。因此面對當下傳統非遺民俗保護發展的困境,門箋的傳承與保護方式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藝術的發展與時代背景無不有著密切的聯系,在互聯網時代下,中國能夠更加快速地與世界對接,實現傳統與現代的融合,做好東方與西方文化的結合,對山東地區門箋藝術帶來了很大的影響。機遇總是與危險并存,雖然信息時代給門箋藝術帶來一定程度上的沖擊,但也給了其發展的無限可能。信息時代下,世界是開放的。中國的傳統藝術風格也逐漸向世界靠攏,大眾對藝術的鑒賞和審美也開始與世界對接,門箋單一的藝術形式缺少趣味性,會逐漸地被世界所不認可,慢慢地與時代脫軌。2013年11月6日,國家正式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開始重視非遺,大力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給門箋藝術帶來了新的希望。近年來最火熱的國潮文化,就是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青年人的潮流元素相結合,借助互聯網與信息時代的紅利,“國潮”一詞在百度上的搜索量從2011到2021年的十年間熱度上漲528%。文化遺產自身就已經具備深厚的文化內涵,門箋藝術傳承發展千年之久,其內容包含的神話傳說、歷史故事數不勝數,更具有文化的可塑造性與韌性,也為其順應信息時代的發展帶來了便利。門箋以薄紙為主要的制作材料,不易保存,作為廉價易耗品也不被重視。手工藝人可以打破常規,采用新式的材料,打造精美禮盒。不再過多地追求對稱舊門箋形式,推陳出新制作一些符合現代人審美的獨具個性的新門箋。推動門箋傳統的文化元素與現代潮流元素融合,賦予其更多的寓意,促進更多人被門箋文化與樣式吸引,引導人們去了解門箋背后本身的故事,達到既讓門箋重回大眾視野,又讓年輕人有興趣了解和學習山東文化的目的。山東地區門箋藝術只有從內部改變自己,適應發展趨勢,才能不被時代拋棄。
門箋藝術作為傳統的民間藝術,細分為多個派系,在棗莊、臨沂、濰坊等地均有不同的解釋。沒有一個完整的藝術體系,這也意味著技藝只能在小范圍內進行流傳,年歲大的門箋手工藝人無法跨地區尋找傳承人,不利于門箋藝術的傳承保護。此情況惡性循環,造成會手工技藝的人越來越少,精通手工技藝的人更是鳳毛麟角,生產效率逐漸低下,制作出精美手工門箋的數量也會變少。建立完整的門箋藝術體系,不光是山東地區門箋藝術的一種資源整合,也是推動門箋藝術可持續性高質量發展的保障。當下市場中,存在一大批質量堪憂、缺少藝術內涵的門箋作品,這讓更多的消費者望而卻步,轉而選擇更具性價比的替代品,最終結果就是使門箋藝術在山東徹底消失。因此在搭建藝術體系的同時,市場產業上的規劃也要同時進行,根據市場的需求,制定市場化的與門箋藝術有關的文化產業項目規劃。利用科學的發展規劃、合理的政策布局,以打造門箋文化產業聚集地為主要任務,集中力量發展門箋民俗藝術。當下全國興起文化創意產業園的建設,山東也應盡可能建設國家級、省級門箋非物質文化保護中心,利用政策優勢與紅利補貼吸引門箋藝術手工藝人的參與。凝聚官方的力量,同時集結民間手工藝人的力量完善門箋產業鏈,重新制定嚴格正規的行業標準,共同建設門箋非物質文化項目產業基地。以打造全國門箋領導者為目標,壯大產業集群,并不斷延伸創新,這樣才能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參與,匯聚更多的社會力量,有了新鮮血液的注入,門箋這門民俗藝術才能流傳下去。
精美、好看的老門箋樣式在傳承的過程中逐漸遺失,主要原因在于傳承的后繼乏人以及城市化的影響、農村生活環境的改變。門箋藝術作為一種面臨斷代的非物質文化技藝,受手工生產力的影響,所帶來的利潤太低,導致年輕人寧可選擇進城打工也不愿留鄉學習制作門箋。加上受機械化生產等因素的影響,門箋的市場再次受到沖擊,毫無創意的門箋無法吸引大眾買單,也無法吸引年輕人選擇門箋。因此當下最主要的方法就是集合山東地區的門箋發展資源,開設具有專業性的、具有信服力的門箋手工技藝培訓班,采用集中化、周期性的培訓方式,保障高質量技藝傳承人的培養。當然,地方政府與企業也應提供部分資源和紅利支持,為選擇留鄉傳承技藝的年輕人提供經濟上的補貼,未來創業就業上也給予相關政策上的幫扶。城市化、商業化傾向導致門箋藝術的美學價值大大降低,門箋藝術作為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講究的是意象與現實的結合,但其內容與形式大多是以農村生活為主題的。在當今信息大爆炸的時代,體現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內涵,不止需要優秀的傳統文化為發展基礎,更需要美學上的提升與創新。城市化致使更多農村住戶進入城市,相較于農村的質樸,城市門楣不適合粘貼傳統的門箋,門箋的俗氣外觀與城市小區略顯格格不入,這也就導致原本的城市住戶放棄選擇,新城市居民礙于面子也不會購買。這進一步導致門箋只能在農村地區傳播,中國傳統非物質文化,尤其是門箋這種承載精神寄托的民俗技藝與當今時代格格不入,大眾不愿意去欣賞門箋,也不愿意在自家門上粘貼門箋,是審美上的差異。門箋可與城市文化相融合,以城市為創作素材,改變其原有傳統的故事選材,以一種新的方式讓大眾直觀欣賞又留有深刻印象,成為城市文化交流的橋梁,打造面向全國的具有城市文化代表的紀念品。
版權保護一直是文化行業的痛點,文化作品的生產包含眾多塊面,許多價值的生產是無法用數據體現的。截至目前,中國僅有一部《文物保護法》,但該法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規定還有待完善,一些小眾的民俗文化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門箋藝術在山東地區逐漸被人們所忽視。以臨沂地區的門箋發展為例,政府對門箋的重視程度逐年降低,主要原因就是受到前期經濟投資的影響,投入資本過大,回報周期過長,門箋藝術的發展需要時間與藝術上的沉淀,無法快速產出經濟與文化價值。當然也存在版權保護上的漏洞,優秀的作品多為手工雕刻,但技術壁壘較低容易被復制和模仿。傳統技藝被侵權的問題在國內時有發生,以非遺麻糖為例,版權上只關心作品創作過程中的動作與其帶來的意義以及最后呈現的效果,并未對制作動作和作品所帶來的藝術升華產生版權保護,這種漏洞往往為不法分子所利用。門箋藝術也是一樣,傳統手工藝人經過長期的創作與打磨,卻無法受到版權的保護,被機器制作所復刻,這對于手工藝人的自信心和物質收益產生雙重打擊。門箋藝術面臨的一個普遍問題是,缺少政府的支持,經濟上被削減,協助單位多以完成任務為目的,官方媒體宣傳力度不夠,真正秉持傳承民俗文化信念的手工藝人孤立無援,力量弱小。門箋未來的傳承與保護需要法律的保護,更需要官方力量的支持。
山東門箋藝術源自生活,是山東民俗文化的主要載體之一,也是中國幾千年來民俗文化沉淀的產物,既是山東人家門前裝飾物,又是一種特殊的意義符號,寓意趨吉辟邪、逢兇化吉。雖然門箋藝術的發展現狀不容樂觀,但是在集合政府與民間的共同努力下,注入更多的新鮮血液,一方面保證傳統文化藝術形式與民俗文化的不斷傳承與發展,另一方面展現出現代人特有的精神理念與情懷,加之嘗試多元的發展方式之下,筆者相信門箋藝術一定會再在山東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