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鵬飛,張 健
(天津農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天津 300000)
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思路在2015年的中央一號文件被首次提出,強調要延長農業產業鏈,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地方政府根據中央一號文件因地制宜出臺相關政策支持農業發展,農村產業融合水平不斷提高。2015—2022年農村產業融合連續幾年在中央一號文件都被提及,說明在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歷史背景下,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對于促進農村農業轉型升級、改變城鄉二元結構、實現鄉村振興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天津市根據黨中央的決策部署,在發展現代都市型農業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筆者以直轄市天津市作為研究對象,選取典型案例分析天津市農村產業融合的發展模式,找出天津市在促進農村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對豐富產業融合理論的研究和促進天津市農村產業發展都具有現實意義。
天津市現轄16個區中有10個主要涉農區,每個涉農區都有自己的發展特色。天津市主要圍繞小站稻、蔬菜、生豬、水果、林果、奶業等優勢特色主導產業,打造了薊州區出頭嶺食用菌、西青區辛口鎮精品蔬菜、北辰區雙街鎮花卉、武清區精品葡萄和桃、津南區小站稻、寧河區岳龍鎮辣椒、靜海區臺頭鎮西瓜等產業。天津市在發展現代都市型農業所取得的成就離不開政府政策的支持。2021年8月,天津市委、市政府審議通過《天津市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十四五”規劃》,明確要加快推進鄉村產業現代化。2021年11月,《天津市鄉村振興促進條例》開始施行。天津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不斷發展的同時,仍存在農產品加工水平低、休閑農業品牌競爭力不強等問題。
農業內部交叉融合模式。農業內部交叉融合指的是以農業資源為基礎,在畜牧業、種植業、養殖業之間進行融合重組,形成種養結合、生態農業等新型農業產業模式,既能夠減少成本、增加效益,也能夠促進農業廢物利用,保護生態環境。天津市津南區的小站稻,通過發展稻蟹綜合種養模式,實現產值和收益的雙豐收,單位面積產值增加近15 000元/hm。同時,稻蟹種養模式減少了農藥和化肥的使用,防止了土壤的污染。天津市的其他涉農區也積極推廣稻蟹種養模式來提高農戶收入。
農業產業延伸型融合模式。以第一產業農業為中心向前后縱向延伸是農業產業鏈延伸型融合模式。一是前向延伸融合。前向延伸融合是向農業種植與養殖環節延伸,保證農產品原料產量和質量供應的穩定。二是向后延伸融合。后向延伸融合是向加工、流通等環節延伸,提高農產品附加值,使整個產業鏈、價值鏈升級,對農產品進行初級加工和深度加工。目前,天津市建成農產品加工園20個,培育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620家,產品總價值達到1 200億元,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產值占農業總產值之比達到3.7∶1。
農業多功能擴展融合模式。農業多功能擴展融合模式是指立足農業多功能的挖掘與拓展,依托農村各種資源,比如自然風光、田園景觀、老家味道等生態綠色資源,將農業與傳統文化、休閑旅游、素質擴展等產業深度有機結合,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村的全面發展。天津市在農業多功能擴展融合方面的重點工作是開展“休閑農業”和“觀光農業”。天津市認定22個市級休閑農業示范園和258個市級休閑農業特色村點。“十三五”期間,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年均接待游客數量1 861萬人次,綜合收入61.8億元。
技術滲透型融合模式。技術滲透型融合模式是指在農業的生產、經營、運輸、管理、服務過程中,運用生物、互聯網、信息等新一代技術來改變傳統的生產經營方式,提升農業的科技水平和信息化水平,形成諸如智慧農業、農村電商等新產業,實現先進科技與農村產業的融合發展。天津市建成了全國領先的農業物聯網和農業大數據應用平臺,帶動農業經營主體44.5萬家,促進農村電商、物聯網、中央廚房、冷鏈物流等農村新業態快速發展,網絡銷售模式基本實現全覆蓋。
農業產業融合主體現狀主要是指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以及種養大戶的發展現狀。
家庭農場蓬勃發展。家庭農場依靠農業的規模化、集約化種植或養殖,相對于傳統的小農經濟,家庭農場所生產的農產品產量高、品質好、品種多,具有一定的市場競爭力。天津市從人才、資金等方面出臺相關文件來培育壯大家庭農場的發展。《天津市引導各類人才創辦家庭農場的工作方案》和《天津市實施家庭農場培育計劃工作方案通知》分別從人才和資金兩方面為家庭農場的培育提供政策支持。目前,天津市納入名錄系統家庭農場超過1萬家,市級示范家庭農場達到133家。
農民專業合作社逐漸規范化。農民專業合作社是以實現成員間互助為目的,為農產品產業鏈的各個環節提供專業服務,提升農業的生產力水平和市場競爭力。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土地流轉、發展規模經濟的方式實現生產的組織化和集約化,降低了小農戶農業生產的風險成本,通過帶動散戶與組織大戶對接企業,聯結市場,減少了交易成本。除此之外,在利益分配上,農民專業合作社是以農民為主體,相對會實現公平分配。“十三五”期間,天津市工商登記農民專業合作社12 397家,2021年認定市級農民專業合作社56家,國家級農民專業合作社18家。
龍頭企業不斷發展壯大。農業龍頭企業擁有雄厚的資金、先進的技術和理念,融合了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在高端農產品生產、農業品牌打造、農產品營銷模式創新、經營管理等方面都具有顯著優勢,推動了工業與農業、城鎮與鄉村等要素的融合,是實現鄉村戰略的重要經營主體。截至目前,天津市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157家,其中國家級22家,主要集中在寶坻區、寧河區和濱海新區。
天津市具有一定帶動能力的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存在數量少、檔次低、規模小等諸多問題。天津市國家級龍頭企業數量僅為22家,國家級龍頭企業仍然偏少,大部分農業企業銷售規模不大,優勢不明顯,沒有形成集群帶動效應。農民專業合作社管理不規范,缺乏合理的組織結構,監督不到位,甚至存在為套取政策資金的“空殼社”。
在產業融合方面,一二產業融合仍以初級農產品加工為主,缺少深加工產品,農產品附加值不高;一三產業融合中,休閑農業的核心競爭力弱,缺乏效益增長點,品牌培育意識薄弱,市內的休閑農業點缺乏知名度。整個產業鏈發展水平仍處于初級階段:在生產端,農產品質量標準不統一,未形成標準化生產;在加工端,初級加工的農產品居多;在流通端,表現為倉儲中心在農村地區較少,物流信息化管理弱、冷鏈運輸成本高,農產品銷售鏈條不完善,農村經紀人隊伍較弱,新型銷售平臺尚未實現全覆蓋。
技術提升的內在動力不足主要表現在新技術研發和科技成果轉化兩方面。從新技術研究角度來看,天津涉農科研能力不強,主要原因是涉農人才和科研機構數量少。天津市碩士及以上學歷的涉農專業在校人數不多,由于農村基礎設施、待遇等方面的原因吸引不了外來涉農人才,人才儲備機制不完善。除此之外,天津市內涉農科研院所中企業自辦的數量少,大部分科研院所的性質是高校合辦和國家科研院所的下屬機構。
從科技成果轉化方面來看,天津產學研結合不緊密,成果轉化率低。一是天津市目前仍然缺少科研成果的高效轉化及推廣平臺建設,相反仍然以傳統科研補助形式對農業科研項目進行支持,缺少市場化運作來創造內生動力。二是在技術推廣方面,多采用集中培訓的方式,培育的頻次低,連接性不強,使很多培訓流于形式。三是由于科技成果轉化的收入分配問題,科研人員與企業、一線生產和市場需求聯系不緊密,科技成果與市場需求匹配程度不高,制約了農村產業化融合發展。
天津市各類產業化組織主要通過訂單式、合作式、股份式的形式與農戶建立利益聯結機制。由于市場波動和經營主體規模、資源等方面的限制,當前的利益聯結機制不完善,違規現象時有發生,合作流于形式。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兩個:一是農業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博弈力量懸殊,農戶在議價方面處于劣勢,造成農業龍頭企業會以低于市場的價格收購農產品;二是農戶對合同中關鍵標準不明確,合同內容不夠細化。企業收購農戶的農產品會按照合同的標準來執行,而農戶本身由于缺乏標準化、規范化生產的意識,認為企業是在“雞蛋里挑骨頭”,部分農戶為完成生產任務,人為縮短養殖周期和生產時間,不僅對糧食安全造成隱患,也破壞農戶與企業之間脆弱的利益聯結關系。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農村產業融合的主體和基礎,提升各類經營主體的發展水平對促進農村產業融合具有重要意義。
促進家庭農場規范發展。第一,實施家庭農場百千萬工程。幫助穩定發展的小農戶擴大生產規模,積極發展為家庭農場。對達到要求的種養大戶,也要積極納入家庭農場。第二,開展示范家庭農場的創建。從金融、財稅等方面支持示范家庭農場發展,在規模經營、先進技術、規范生產、農業產業鏈延伸、小農戶發展等方面發揮其主導作用。第三,家庭農場的發展離不開專業人才的引進。支持鄉土人才、回鄉民工、高校畢業生、科技人才創辦家庭農場,引導同一地區、同一行業家庭農場積極組建聯合家庭農場,實現資源共享,發揮規模優勢。
提高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水平。大力培育村集體領辦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的服務型合作社,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組建銷售型聯合社,幫助農民銷售農產品,發揮聯合社的作用。繼續在人、財、地等方面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使合作社更加規范化、標準化,并具有品牌效應。
培育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一是著力打造產業鏈完整、競爭力強、知名度高的農業產業企業,引導龍頭企業強化精加工技術的研發、引進和應用,壯大農產品加工企業規模。二是要重視“小站稻、蔬菜、畜牧、水產”4條農業全產業鏈,重點培育“鏈主”企業,創新聯農帶農機制。三是要發揮龍頭企業協會平臺的作用,提升管理水平,做好銀企對接,積極尋找海外投資,解決好資金難題。
重點發展優勢特色產業。以糧食、蔬菜、畜牧、水產等產業為重點,優化農業產業布局。推廣優質小站稻種植面積,穩定小麥、玉米種植面積,發展強筋小麥、鮮食玉米等特色品種,鞏固糧食生產能力。加快發展設施蔬菜、設施養殖,鞏固發展現代都市型奶業、生豬產業集群。積極發展海淡水綠色養殖、稻漁立體綜合種養,加快發展名優特品種養殖和觀賞魚等特色養殖。
提高農產品加工水平。加快發展農產品產地初加工,圍繞糧食、奶制品、肉類、水產品、果蔬等產業,提升設施和裝備發展水平,提升貯藏、保鮮、烘干等加工技術與條件,讓優質精品的農產品進入市場。提高農產品深加工水平,以主食加工、調味品加工、農副產品深加工為導向,引導大型農業企業發展均衡營養的食品、健康的加工食品和優質低成本的非食用加工產品,引導農業龍頭企業加快生物技術、工程技術、信息技術和環保技術的應用,促進農產品多樣化加工。
推進農業功能擴展型融合。進一步對農業的文化、技術、教育、旅游等價值進行開發利用。舉辦節慶文化活動和展會,采取農業嘉年華、攝影大賽等形式吸引更多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引導建設一批休閑農業精品項目和精品線路,以薊州、西青、寶坻、武清4個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縣為基礎,探索認種認養、私人訂制、包種包養等模式,圍繞市級休閑農業示范區建設鄉村休閑旅游項目。在打造精品旅游線路方面,打造面向周邊的微度假旅游,加大對休閑農業精品線路的宣傳,積極組織和參加全國非遺宣傳活動,積極宣傳天津的精品旅游線路。
科技的發展離不開人才。農村要想匯聚人才,既要進行本土培養,也要加大引流。首先針對高效種植、健康養殖、加工物流、休閑農業等新興產業的發展需求,積極引進國際、國內的高水平人才,完善農業相關政策和激勵措施支持農業技術推廣人才下鄉。除此之外,要積極引進農村各類人才隊伍對高素質農民進行培訓,重點培育農業經理人等經營管理型和技能服務型農民,培育優秀的農創客,要重視農村中的能手、土專家,發揮他們的中介作用,更好地將農業技術普及給更多的農戶。
在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方面,第一,要支持科技型農業企業和相關農業推廣機構、科研院所、涉農高校在農業科技成果示范基地的基礎上,加強農業新技術培訓,擴大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推廣。支持與國內外農業研發機構合作,引進先進科技成果進行推廣。第二,鼓勵區、鎮、村圍繞地方特色產業建設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實現科技與生產、教育與推廣的緊密結合。第三,支持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建設,鼓勵企業參與到政府科技項目中,讓科技特派員領辦或創辦實體企業,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
穩定和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加強龍頭企業與合作社或小農戶之間的合作。
發展新型訂單農業模式。新訂單農業模式主要體現在龍頭企業統一種植標準,供應農資,采購產品和品牌產品,公司負責統一生產服務和管理,降低農民經營風險。同時,龍頭企業通過返還利潤、利潤披露、最低保護價或二次結算等方式,提高農民收入,與農民共擔風險,建立密切的利益聯系機制。
積極開展股份合作。支持小農戶用人、財、物、土地等資源入股農業龍頭企業或者農業專業合作社,企業可以集中土地資源,實現大規模開發。同時,企業還可以雇傭農民進行生產,使農民獲得“分成金+租金+工資”,并在企業與農民之間形成“股份制”的利益聯系機制。同時,貧困村中的扶貧資金可以按股分給農戶,由農戶自己決定,開展資金入股模式。支持涉農的科研機構將研發技術以股份的形式入股到企業,實現“雙贏”。
健全風險防范機制。農業龍頭企業要強化風險責任意識,主動創新產業組織模式,帶頭構建良好的產業生態圈。完善工商資本租賃審查、分級備案、退出制度,嚴格執行租賃土地面積上的限制,進行動態監管,加強事后監管。在土地租金預付、土地流轉風險補助等風險保障方面進行積極探索,防范危害農民利益的現象發生。對訂單合同、土地經營權融資擔保合同、土地流轉合同的履約進行監督,建立健全仲裁體系來解決訂單合同和土地流轉糾紛。
農村產業融合是以農業資源為基礎,將一切能夠促進農業發展的資源進行整合,挖掘農村的文化、旅游等隱形資源,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具有重要意義。
近幾年,天津市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支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在引進資源方面,制定《關于引流新金融資源入鄉村工作方案》吸引城市的金融資源融入鄉村。在培育本土農產品品牌方面,制定《天津市“津農精品”認定管理辦法》,提高天津市農產品品牌的知名度,天津市農村產業融合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也存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能力不強、農業產業鏈水平不高、技術水平低、農業經營主體間利益聯結機制不完善等問題。因此,需要重點支持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的發展,發揮其帶動作用;從做好農產品的初加工,發展農產品的精加工,完善農村物流基礎設施,發展農業經紀人等方面構建完善的農業全產業鏈;從人才吸引與培育、技術平臺成果轉化的建設等方面增強農業技術提升的內在動力;最后,從構建風險防范機制、發展新的利益合作模式等方面完善農業經營主體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