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廣東理工學院 魏甫龍
在移動互聯時代,高校大學生面對多元文化巨大沖擊,他們耳濡目染并成為網絡輿情形成和傳播的重要力量。大學生群體如果辨識輿情熱點事件的本質,則會陷入盲從跟風和人云亦云的弊端。因此,很有必要深入探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解讀輿情熱點問題對學生的影響。
(一)拓寬對事物的認知方式。輿情熱點首先是對社會新聞熱點的追蹤式解讀,如果在校大學生僅憑書本知識來了解世界,勢必會與這個世界脫節。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并不是一本政治教材能夠完全解讀透徹的,僅停留于短淺的校園生活,也不足以讓學生真正了解世界的變化。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樹立“三觀”顯然需要拓寬眼界,而輿情熱點顯然成為學生了解外界社會思想的重要方式,故而解讀輿情熱點問題對大學生拓寬事物認知方式具有積極影響。
(二)增強對世界的理性思考。高校學生在學習思想政治理論的過程中,需要多角度觀察世界的眼光。而且這也是辯證思考社會問題的客觀條件,唯有引入更多的社會輿論,才能讓學生聽到并看到世界的變化,從而在辯證思考的過程中逐漸從感性認知轉化為理性思考。當高校學生真正能夠對任何事物或事件產生理性判斷,才能用客觀的理性思考方式去解讀社會發展變化。而這也正是熱點輿情解讀對大學生增強理性思考的積極影響。
(三)培養對社會的責任感知。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培養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同時也要培養大學生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社會責任感需要有一個對比和衡量的標尺,如何去做對社會有意義的事情,需要有參照的范本和案例。此時,社會關注度較高的輿情熱點恰好能夠提高這一標桿。諸如,鴻星爾克捐款援助河南,體現出作為企業的社會責任。再如,東京奧運會上中國健兒勇奪金牌等事件引發輿論關注,體現出個人努力為社會作出的貢獻。讓學生去解讀這些輿論熱點,當然也就能夠幫助學生在輿論場中探尋正能量,有了積極的參考和學習對象,必然能夠培養當代大學生對社會的責任感知。
(一)影響大學生形成正確的政治認同。高校學生雖然具備了較強的自主學習意識,但是政治判斷并不一定絕對堅定。這也是因為當前的輿情熱點關注方向繁雜,而且不同觀點的聲音充斥在網絡平臺之上。如果學生對輿情熱點問題的解讀不當,容易對政治觀點出現錯誤認知。
(二)影響大學生構建良好的心理素質。在走出校門前,大學生心智并未完全成熟,若在校期間未建構良好的心理素質,在學生步入社會后會走很多的彎路。而輿情熱點也多涉及到是非對錯的思想價值觀念引導,如果學生受到網絡中負面信息的影響,而又缺乏自治能力,心理素質就會受到嚴重的負面影響。比如,張文宏博士論文被舉報涉嫌抄襲,而后校方公布調查結果稱“不構成學術不端或學術不當行為”,輿論由質疑和抨擊張文宏轉為同情和支持。類似的輿情熱點問題,教師需要予以正確的指導,否則無論是前期人云亦云,抑或是后期盲目同情,都可能是受到輿論牽制的非主觀意識判斷。所以,輿情熱點問題解讀不當,對大學生構建良好心理素質具有消極影響。
(三)影響大學生塑造健康的道德觀念。思想政治教育塑造大學生健康的道德觀念尤為重要,但是在輿情熱點出現了消極的負面價值觀時,很有可能間接影響大學生對是非觀念的正確判斷。諸如,一些企業的負面新聞中,由于道德立場出現嚴重問題,手游《江南百景圖》侮辱歷史英雄、維他奶支持香港“黑暴”等。這些輿情熱點事件在輿論場造成的惡劣影響,亟須政府介入、正本清源。所以,一些負面輿論需要教師加以引導,否則學生很可能受到負面言論的影響。為了塑造大學生健康的道德觀念,也就非常有必要理清輿情熱點問題的道德觀念,從而幫助學生規避掉輿情熱點中負面消極因素的干擾,產生正確的判斷和道德意識。
(一)創設時新性主題“與時俱進”。輿情熱點問題往往具有較強的時效性,每個階段出現的網友熱議輿論話題不同,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每一時期所解讀的輿情熱點內容也要“與時俱進”。諸如,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隆重舉行,吸引全球目光,成為輿情觀眾焦點。思想政治課堂上,創設更多的時效性主題,從而引導學生思考當下輿情熱點事件。再如,“雙減”政策和三孩政策都頗受網友關注,將其作為分析社會焦點問題的切入點。這非常有利于大學生思考當下的社會發展問題,也是拓展思考視野的重要方向。
(二)聚焦社會性話題“貼近生活”。輿情焦點問題經常與社會發展問題牽絆,而社會發展要素又與民生所需有關。在聚焦社會性話題之后,大學生的思考視域將更加具有實踐性,也可以通過分析輿情熱點來了解當下的民生狀態。因為“貼近生活”的話題可以讓大學生找到輿情熱點與自己身處環境的契合點,故而民生所向才具有解讀價值。諸如,因河南地區受暴雨影響衍生民生、企業、自然災害等領域的多起輿情,致使有關河南地區的輿情熱點居高不下。而河南暴雨中首先是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遭受不同程度的損失,各大媒體持續追蹤報道,也因此引發了全國網民對于河南群眾的關注度。這種貼近生活且與民生息息相關的輿情熱點有必要重點解讀。
(三)注重實踐性問題“學以致用”。思想政治為大學生解讀輿情熱點,不僅要從民生視角展開,而且要與時俱進,更要在實踐性問題上重點分析,進而從“學以致用”的角度引導學生理解輿情問題與自身發展的內在聯系。諸如,抖音宣布14歲以下實名用戶全部進入青少年模式,電子煙監管取消網絡售賣權限,京東為規范網絡游戲經營秩序禁售87款游戲,這些都是為了更好地構建網絡文化環境,也得到了輿論的普遍認可。從這些輿情熱點中,可以引導學生分析哪些事物并不適合當下的國情,進而聯想未來步入社會之后當遵循怎樣的實踐操守。所以,注重實踐性問題的解讀,真正學以致用,才利于解讀輿情熱點,才能真正發揮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踐指導作用。
(一)道德情感“發散性”解讀,政治思想“集中性”解讀。長期以來,節日紀念日類事件輿情聲量頗高,這是培養大學生道德情感的重要一環。諸如,節日紀念日類輿情事件中,“九一八事變”90周年、抗日戰爭勝利76周年、毛澤東逝世45周年紀念日、2021年中國農民豐收節等等,都是極為重要的教育素材。針對此類輿情熱點問題,可以采取“發散性”解讀的教學形式。引導學生思考這些節日與中國文化的關系,紅色文化精神在其中的所起到的作用。與此同時,還要引導學生解讀輿情事件中隱含的政治思想。諸如全國熱點輿情事件中,“七七事變”“九一八事變”、抗戰勝利等周年紀念類輿情事件熱度長期以來都很高。針對這些具有代表性的輿情熱點事件,可以采取“集中性”解讀的授課形式。在解讀歷史事件和紀念意義的基礎上,引導大學生思考新時代美好生活得來不易。將諸多紅色文化精神中典型的歷史事件貫穿成線,再進行集中性的統一講解,從而增強學生對于輿情熱點問題的主觀判斷力和思考力。
(二)正面素材“啟發式”解讀,負面評論“批判式”解讀。解讀輿情熱點問題,首先要提出正面素材,以此作為學習榜樣、道德模范、行為標桿,引導學生將這些正面素材作為參照和對比,去檢驗和思考自身社會實踐行為是否符合這樣的標準。但是在提出正面素材時,思想政治教師并不一定非要直接給出評價,可以采取“啟發式”解讀的教學形式,提供案例之后,再啟發學生思考應當如何去做。諸如,河南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各大媒體平臺持續報道,這也同時衍生出大量關于河南暴雨事件的輿情熱點。如以騰訊、螞蟻集團、鴻星爾克等為代表的國企率先捐助,贏得廣大網友的贊譽之聲此起彼伏。教師可以圍繞這一輿情熱點,啟發大學生思考,在這樣的輿情事件中自己處于何種身份,又應當如何為災民貢獻一些個人力量,那么這些企業是否值得點贊,又是否值得信賴。啟發性的解讀正面素材,可以讓大學生主動思考在輿情事件中自身的立場。但是在面對負面評論時,教師有必要直接采取“批判式”解讀。批判那些不當言論,批判那些偽善和道德行為敗壞的人或事,可以幫助學生堅定立場。在河南特大暴雨事件中,鴻星爾克因向河南低調捐款5000萬元,其品牌形象迅速升級并成為國民追捧對象。這種現象級傳播中,有廣大網友對其捐助行為的高度認可,從而引發了鴻星爾克全國性的搶購熱潮。當然在此之后,也有網友質疑鴻星爾克的捐助行為存在商業炒作,而對于這樣的質疑聲,教師當然有必要擺出證據予以澄清。追根溯源,鴻星爾克在此次捐款并不是最大的一次,相較于2018年給殘疾家庭捐贈6000萬元服裝,2019年向殘聯捐贈1億元,2020年向武漢捐贈1000萬元物資,2021年扶貧助殘捐贈1億元物資,這次捐款數額并不大。之所以這一次迅速成為輿情熱點,是因為有網友發現鴻星爾克甚至在微博、抖音上都沒有注冊官方會員賬號。而且鴻星爾克是在2020年營業額賠2.2億元的情況下為武漢捐助、為扶貧助殘捐款、為河南伸出援助之手。這些捐款數據體現了鴻星爾克作為民族企業的擔當,真正觸動了公眾對于民族企業的敬畏之心,才有民族品牌爆火的局勢。所以,解讀輿情熱點問題要深刻,批判不當言論要具體,唯有如此才能將輿情熱點深刻剖析,幫助大學生堅定立場。
(三)輿情發展“動態化”解讀,輿情感受“靜態化”解讀。輿情熱點信息呈現在高校思想政治課堂上,需要與時俱進才能讓學生對當下的輿情問題產生深刻思考。而輿情發展本身也有動態演化的客觀規律,所以有必要在解讀輿情熱點問題時,盡量幫助學生理清輿情變化的來龍去脈,從而在“動態化”解讀的過程中讓學生真正了解輿情動向的發展規律,以及自身應當如何來判斷是非對錯。央視起底吳亦凡背后的瘋狂“飯圈”,專家建議演藝人員實行持證上崗制度,芒果TV藝人率先簽署藝德承諾書,這些輿情熱點事件的背后均與娛樂圈亂象有關。從網友追捧到全網封殺,無良藝人在媒體曝光后人設崩塌,這本身就是一個動態發展的輿情熱點問題。教師幫助大學生輿情導向的前后發展規律,可以讓大學生認清何為對錯,這樣對教育大學生是非觀顯然是極為重要的。雖然輿情發展的變化規律需要采取動態化的解讀形式,但是對于輿情結果的感受與思考,還需采取“靜態化”解讀方式。這主要是因為一個輿情熱點問題總有熱度消減之時,當輿情熱點信息處于網友熱議的風口浪尖之時,事件本身還可能產生各種變化。如果在輿情事件發展中期便給出絕對評價,也可能有失公正。所以,將輿情熱點問題帶入高校思想政治課堂,應當從輿情事件的起因、發展、經過、轉折、后續、結果,給出一個全過程的動態評價。對一些短期內結論上不明確,很可能出現新轉折的輿情熱點問題,可以暫不納入課堂解讀環節。等待輿情實踐平息之后,真正有了唯一答案和結論之后,將其作為引發學生深入思考的典型案例,在課堂上深入解讀并以正視聽,才有利于正確解讀解輿情熱點問題,規避掉輿情熱點事件解讀不當對大學生的消極影響。
綜上所述,解讀輿情熱點對大學生的積極影響,主要是拓寬大學生對事物的認知方式,增強大學生對世界的理性思考,培養大學生對社會的責任感知。但如果對輿情熱點問題解讀不當,也同樣會對大學生產生諸多消極影響,這主要是影響大學生形成正確的政治認同,影響大學生構建良好的心理素質,而且還會影響大學生塑造健康的道德觀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解讀輿情熱點的過程中,當秉承“與時俱進”“貼近生活”“學以致用”的基本原則。通過創設時新性主題,聚焦社會性話題,注重實踐性問題,來增強對輿情熱點的針對性解讀。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應當對道德情感采取“發散性”解讀,對政治思想采用“集中性”解讀,對正面素材開展“啟發式”解讀,對負面評論適當結合“批判式”解讀,對輿情發展應當予以“動態化”解讀,而對于輿情感受則需要“靜態化”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