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佳木斯大學 吳迪 鮑榮娟 孔德豐
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培訓,通過平日的教育訓練,特別是智力教育、學習心理輔導、情感教育等方式,鍛煉學生的心理素質,提高學生的綜合水平,包括人際關系輔導、培養健康人格、自我心理輔導、性心理教育等形式。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的心理發展以國際性標準開展。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從國外引進心理學教學方法并在學校教育中進行推廣應用。因此,我國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從舊到新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一)第一階段:調查和推廣階段。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留學生和有關研究機構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情況進行調查,并發表了一系列報告,從而引發了社會的關注。越來越多的文章開始在報紙和期刊上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教育及教育行政機關開始清醒認識教育對健康的重要性,并為中小學發展心理健康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第二階段:嘗試和起步階段。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在幾個健康教育領域實施為數不多的中小學教育方式,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幾所學校都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做出行動,并在當地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力。由于該階段缺乏標準指導,因此一些學校缺少政策性的規范方式。但這一時期對更大規模、更高深化地推進中小學可評價健康教育工作產生了積極的作用。
(三)第三階段:發展和促進階段。自1980年以來,隨著國家的大力推進和發展,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在一些地區開始實施,相繼建立起一批中小學心理健康部門。同時,我國許多省市相繼成立了中小學心理健康培訓中心,在省市教育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下,開展了一些心理健康交流活動,對學生健康教育作出了貢獻。各級科研項目越來越多,一些地區或學校已開始建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機構,包括心理教育目標機構、心理教育機構、心理健康教育機構和心理發展水平監控與評價機構的總體結構,始終注重加強訓練與預防相結合;傳授知識,引進方法相結合。心理學家、教師、家長等都密切關注心理健康教育問題。至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開始向縱深發展。近年來,出現了一批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特色的學校。同時,一些地區培養了大量的教師人員投身于學生健康教育之中,中小學心理咨詢工作力量已經形成。但高校心理健康培訓隊伍建設還有很大差距,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員的構成大多來自輔導老師和學校領導,職業培訓有很大差距。這需要對心理學教師的專業化提出更加嚴格的要求,心理學教師不僅要做好醫學、心理學等方面知識的準備,同時應該提高職業道德素質和自身修養。當前,由于經濟發展參差不齊,導致我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存在較大的地區差異,在北上廣深等經濟發達地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發展速度較快,心理健康教育專業化程度尤為突出。然而,在一些經濟不發達地區,心理健康教育剛剛得到重視,存在許多的問題。例如,專業人才的缺失以及經濟不發達導致的經費不足等等。
隨著心理健康教育逐步得到重視,社會上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方式調查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根據調查結果可以發現,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學業壓力較大。大學生清楚心理健康教育問題的重要性,但缺乏科學系統的健康指導。他們目前面對的最大壓力是學業上的壓力,學科專業的各種考試考核,使學生們感到焦慮。同時考研競爭愈發激烈,升學壓力逐漸增大,這導致一部分學生心理出現問題,恐慌焦慮時常發生。
(二)人際交往困擾。大學生未進入大學之前,在生活上由家人照顧。步入大學之后,許多事情需自己獨立完成,這需要處理好人際關系。然而,大多數大學生在這方面并不擅長,社交恐懼成為許多大學生面臨的難題。一部分性格內向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不擅長表達自己,伴隨著孤獨,進而產生自卑心理,陷入交際交往的困境。
(三)就業的壓力增大。市場就業的不穩定性是目前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的原因之一。目前,買方市場競爭不健全可能導致出現兩種現象:部分人力資源的消耗和畢業生被迫退出市場并導致失業;市場信息殘缺可能會導致失業,而更高的入市和運作成本也同樣會導致周期性失業。不僅就業單位找不到滿意的畢業生,同時畢業生也找不到滿意的單位,這恰恰是市場不健全、信息不完整的直接表現。此外,就業困難問題還有其他原因。例如,民事登記制度改革的滯后更加阻礙了人力資源的充分流動。雖然由于出現中介服務,這一現象目前略有改善,但從畢業生就業障礙向就業動態轉變的差距仍然很小。這些都給大學生帶來了很大的就業壓力和煩惱。
(四)疫情下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態波動。1.長期未返回學校,玩游戲、刷短視頻等占用了大學生很多時間。由于疫情的大范圍出現,對許多實體產業產生了巨大影響,但游戲和短視頻產業的發展目前呈上升趨勢,對大學生健康教育領域帶來一定影響。據統計,春節期間,棋牌游戲的日下載量比平時增加了4倍多,手機游戲用戶數量也比之前有所上升,王者榮耀、和平精英等游戲用戶增長35%以上。疫情期間,游戲和短視頻給大學生帶來了少量的娛樂和休閑時間,但注意力和思維能力對大學生來說是重要的能力,需要大量的學習和閱讀才能保證能力得到維持。從長遠來看,過度娛樂將嚴重影響大學生的成長和心理健康。2.缺乏正常的社會活動,傾訴得不到更好的發泄。中國的新年是走親訪友的節日,但由于疫情的影響,不能滿足正常的社交活動,這導致學生內心的不滿和心理情緒上的波動。在家里的時間一長,游戲、短視頻帶來的一時快樂就不復存在。無所事事的生活下,各種不良情緒開始產生,這樣容易造成心理抑郁和溝通障礙,影響學生心理健康。3.突發的家庭沖突容易導致學生心理狀態的變化。疫情期間,收入下降,工作壓力增大,一家人在一起的時間增多,但若缺乏真正的溝通,將導致家庭內部矛盾升級。家長之間的爭執是對學生心理健康的一大挑戰,這可能會導致學生逐漸自我封閉,缺乏溝通的能力。4.假期空間的放松,缺乏對職業規劃的思考,導致出現不同的焦慮。假期的生活令學生感到愉悅,并逐漸適應。而突發的疫情導致延遲開學,因此學生將這種迷茫和思考同樣向后順延。
(五)心理健康問題出現的原因。心理健康問題不僅只有以上提及的幾大方面,針對心理健康問題出現的原因,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分析。1.客觀方面。學習的任務、內容、方法發生了改變。從簡單到復雜,從基礎到專業,從老師督促著學到自學,這些改變都會導致新生不適應。多數學生大學以前都是和家人生活,進入大學后,在處理好人際關系的同時,日常生活需獨立自理,這對脫離了舒適圈的人來說確實是個不小的困難。人際關系也變得相對復雜,學生來自五湖四海,在交往時不僅要克服地域之間的差異,還要克服語言之間的差異,種種差別都會導致大學生出現戀家的心理問題。2.主觀方面。大學生一般以“90后”“00后”為主體,青年期是人的一生心理變化最敏感的時期。當心理發育不成熟,情緒不穩定,面臨一系列生理、心理、社會適應的問題時,心理就會出現問題,若得不到有效疏導,久而久之會形成心理障礙,嚴重的會出現心理問題。當代大學生為了在無數內卷中取勝,通常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一路走來,缺乏失敗的經歷,導致這些學生心理敏感脆弱,小小的挫折就會對他們的心靈造成不可避免的傷害,從而導致出現心理疾病,甚至一些過激行為。時間長了,影響學習和生活,嚴重的會患上抑郁癥,如果找不到正常的解決方法,就會陷入迷茫。
現代大學生對心理健康的期待很高,希望通過心理健康教育來改善自己的生活狀態。他們在日常生活中能接觸到健康相關的知識,但是對心理健康的期待上存在差異,通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大學生可以意識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現代社會,人們越來越重視心理健康。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群體,出現心理問題的比例不小,心理健康教育是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有效措施。開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可以提高大多數學生的心理健康指數,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心理健康知識。通過教育,學生了解如何保持心理健康,以及提高大學生適應新環境的能力。高校學生的心理有兩種傾向,相當多的一部分大學生對自己的大學生活非常理想化,但進入大學后才發現,理想十分豐滿,現實卻十分骨感。這兩種趨勢的本質就是心理適應問題。同時,建立健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是響應黨的號召,在新形勢下進行心理教育的重要舉措。通過心理健康教育的輔導,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全面協調發展,使初入社會的大學生不僅“成材”而且“成人”。
目前,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高等教育普及度越來越大,人才市場競爭激烈,進而學習競爭和就業的壓力加大。這種情況難免引發心理問題,所以有必要在學校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組成部分,與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健康教育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解決思想上的問題,通過對人的心理強化意識教育,逐步解決心理上的問題。
《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指出:“要積極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工作,注重培養大學生良好的思想素質,引導大學生健康成長。”《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指出:“要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由此可知,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教育中越來越被重視。
教師利用多媒體平臺等多種途徑加強師生之間的聯系,能實現學生之間的互幫互助。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學生管理人員、輔導員和職業課程教師之間應建立有效的溝通手段,線上與線下相結合,保證信息的及時交互。心理危機學生應及時溝通信息,充分了解情況,嚴重者建檔立卡,利用完善的互聯網手段相互配合,及早預防、發現和化解心理危機;應以預防為主,有效預防心理問題、疾病的傳播。同時,學校和社會要自覺培養一批有知識、有敬業精神的心理咨詢隊伍。高校心理健康機構處理心理問題,應安排專業教師進行管理,使之更加專業化、規范化。另外,通過激發學生的自主能力、自我教育能力,利用同齡人的優勢解決學生中存在的問題。
心理協會的心理顧問成員可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對身邊的學生進行一定的指導,并與他們平等地交流,創造一種“助人為樂、互相幫助”的溫和方式共同成長。個人心理咨詢同等重視,咨詢和廣泛宣傳心理健康教育系統的心理學方法。對有心理危機的學生進行專業評估,必要時及時指導,對一些有心理困擾的學生進行專業輔導,確保及時領導,防止心理危機的發生。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除定期開展心理輔導外,還應具備“功能第一、教育第一”的理念。德育教育已成為我國學校教育的重點任務和支撐,因此,對全體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應該注重德育發展,多預防、多教育。通過課堂教學、小組活動、校園文化、網絡等多途徑來實現宣傳,讓師生互動,從而更好地適應社會,健全人格和身心健康發展。為給所有的學生和員工提供心理健康培訓,要讓所有的學生參與服務,注重發展,提高和塑造學生健康的個性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通過廣泛宣傳教育,開展一系列學校文化建設活動,增強學生學習的能動性,強化學生的心理健康意識。
時代在飛速發展,教育工作者如果停留在過去的模式,如何守住大學教育這塊前沿陣地?思考全新的教育模式,是當今教育刻不容緩的任務。將互聯網多媒體等新技術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才能使新的教育模式更加有機化。線上與線下教育的互相配合,也是讓教育具有長久生命力的重要手段。同時,探索新的教育模式,更需要探索者把目光放遠,從細小的學生個例再到普遍的心理現象,都能成為探索新教育模式的經驗。
綜上所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須動員全體師生積極參與,營造良好的氛圍。要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課堂的規范化,在校內外宣傳心理健康教育知識,提高師生心理服務的意識和能力。除了深入研究和實踐外,還要進一步探索和完善心理教育的實施策略,將心理教育與主體性教育有機結合、共同推進,提高學生的心理適應能力,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