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明確了鄉村建設行動的路線圖,確保到2025年鄉村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方案》提出了12項重點任務,可概括為“183”行動——“1”是制定一個規劃,確保一張藍圖繪到底。“8”是實施八大工程:道路方面,重點實施農村道路暢通工程;供水方面,重點強化農村防汛抗旱和供水保障;能源方面,重點實施鄉村清潔能源建設工程,鞏固提升農村電力保障水平;物流方面,重點實施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工程;信息化方面,推進數字技術與農村生產生活深度融合;綜合服務方面,重點實施村級綜合服務設施提升工程;農房方面,重點實施農房質量安全提升工程,加強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傳統村落、傳統民居保護與利用;農村人居環境方面,重點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統籌農村改廁和生活污水、黑臭水體治理,健全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3”是健全三個體系,實施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提升行動,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深入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近日,民政部、中央政法委、中央網信辦、發展改革委等9部門印發《關于深入推進智慧社區建設的意見》。《意見》明確,從集約建設智慧社區平臺、拓展智慧社區治理場景、構筑社區數字生活新圖景、推進大數據在社區應用、精簡歸并社區數據錄入、加強智慧社區基礎設施建設改造6個重點任務入手,推動各類社區信息系統聯網對接,實現跨部門業務協同、信息實時共享;建立健全民情反饋、風險研判、應急響應、輿情應對機制,提升社區全周期管理水平;創新政務服務、公共服務提供方式,推動就業、健康、救助、養老、助殘、托育、未成年人保護等服務“指尖辦”“網上辦”“就近辦”;完善社區重點場所、重點人群基礎數據,深化大數據挖掘應用;加快建立標準統一、動態管理的社區數據資源體系,大幅減少工作臺賬報表;實施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智慧化改造工程,加強社區信息交流無障礙建設,提供適老化和無障礙服務。
新修訂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噪聲污染防治法》于2022年6月5日起施行。新法有三個舉措:首先,明確建設噪聲污染防治標準體系。授權國務院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和國務院其他有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制定和完善噪聲污染防治相關標準,并加強標準之間的銜接協調。其次,擴大噪聲標準的制定主體范圍。新噪聲法授權省級人民政府,對于尚未制定國家噪聲排放標準的,可以制定地方噪聲排放標準;對已經制定國家噪聲排放標準的,還可以制定嚴于國家噪聲排放標準的地方噪聲排放標準。第三,明確制定環境振動控制標準。振動問題因缺乏相關控制標準和制度,造成證據收集困難、管理依據不明,亟待解決。
近日,由市場監管總局開發建設的全國合同示范文本庫正式上線。文本庫收錄了市場監管總局以及各省級市場監管部門制定發布的大量合同示范文本,為社會公眾查詢使用提供了統一的渠道。多年來,市場監管部門積極落實法律相關規定,單獨或聯合有關行業主管部門,制定了一大批權利義務對等、內容完整、條款齊備、符合交易習慣的合同示范文本,供社會公眾參照使用。目前上線的文本庫已收錄各類合同示范文本近500種,針對每種示范文本在使用中可能遇到的問題,文本庫還有專門的風險提示,進一步幫助當事人減少交易風險。下一步,市場監管總局將不斷充實更新文本庫內容,為廣大群眾提供更加優質便捷的服務。
近日,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聯合印發了《面向2035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計劃》指出,要以體系構建為主線,將黨的創新理論引領貫穿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各學科知識體系,優化學科專業布局,推進學科交叉融合,打造一流學科專業群,構建適應國家需求支撐知識創新的學科體系;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扎根中國推進理論創新,創新研究方法手段,加強創新平臺建設,提升教育出版水平,構建有效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學術體系;提升話語體系創新能力,推進學術話語的大眾傳播,強化中國話語的國際傳播,構建融通中外開放自信的話語體系。
近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四部門聯合發布《關于擴大階段性緩繳社會保險費政策實施范圍等問題的通知》。將階段性緩繳養老、失業、工傷保險費政策實施范圍,在餐飲、零售、旅游、民航、公路水路鐵路運輸5個特困行業基礎上,再增加汽車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等17個其他特困行業。《通知》對失業保險作出詳細部署:加大穩崗返還支持力度,將大型企業穩崗返還比例由30%提至50%。企業招用畢業年度高校畢業生,簽訂勞動合同并參加失業保險的,可按每人不超過1500元的標準,發放一次性擴崗補助。《通知》明確申請緩繳的企業要依法履行代扣代繳職工個人繳費義務,也就是說這一次緩的只是單位繳費,而不涉及到職工的個人繳費。以養老保險為例,職工的個人繳費部分仍進入其個人賬戶,作為收入的一部分,不應受到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