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共福建省委辦公廳 馬朝翰
新冠肺炎疫情是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從世界范圍來看,疫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仍存在大量不確定性,一些西方國家在生物醫療領域實力雄厚,卻一直難以擺脫疫情陰霾。對比而言,我國及時采取“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策略,取得了重大戰略成果,已進入常態化防控階段,呈點狀散發并時有聚集性暴發的特點,處于本土病例“動態清零”,疫情總體可控可管。實踐說明,除醫療手段、醫療方式之外,國家體制、動員方式、治理體系也是決定性因素。
由于新冠病毒仍在不斷演變,出現“阿爾法”“德爾塔”和“奧密克戎”等多種變異毒株,造成多地出現本土病例反彈。從我國部分省份散發的本土病例情況分析,在疫情防控常態化階段,疫情的源頭往往是由于隔離酒店、居家監測、外來人員、工作環境等管理環節出現真空薄弱地帶導致的。常態化階段疫情防控目標應為最大限度早發現、早治療、早處置,堅決防止出現疫情社區持續傳播,即盡量防感染,堅決防反彈。基層應對常態化階段的防控機制措施應持續鞏固健全。
基層黨建與疫情防控,看似存在矛盾,但在統籌兼顧、協調推進的具體實踐中,存在高度的平衡點。基層黨組織是黨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是基層疫情防控的最先一公里,能夠充分發揮黨統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廣泛聯系社會基層組織和人民群眾,將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基層疫情防控治理優勢。面對新形勢新要求,要推進黨建與業務同謀劃、同部署、同推進、同考核,持續做好抓基層、打基礎工作,推進基層黨建與疫情防控相融相促相提升,構建橫向到底、縱向到邊的基層疫情防線,堅決打贏疫情防控的總體戰、阻擊戰。
(一)發揮黨建引領作用的重要方式。新冠肺炎疫情能在短時間內取得決定性勝利,一個關鍵原因就是堅持黨的領導和黨建引領。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基層黨建工作,指出要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決定、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動員群眾、推動改革發展的堅強戰斗堡壘。黨中央對基層黨建進行了系統部署,例如,2017年全國城市基層黨建工作座談會以來,各地普遍推進“以街道社區黨組織為核心,有機聯結單位、行業及各領域黨組織,實現組織共建、資源共享、機制銜接、功能優化的系統建設和整體建設”。由于基層黨組織經過長期發展,形成上下貫通、執行有利的組織體系,疫情防控工作才能迅速動員部署,動作堅強有力。實踐證明,基層黨建強,基層治理就強,應對各類突發事件的能力就越強。作為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將常態化疫情防控融入基層黨的建設,以更好地運用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優勢、組織功能、組織力量,最大限度提升整體聯動效應,凝聚起疫情防控的強大合力。
(二)完善基層治理體系的實踐要求。國家“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十四五”時期“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高到65%”。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各種資源、人口日益向城市集聚,高速的發展給基層治理帶來考驗。疫情發生后,一些地區暴露出短板和不足,包括部分城市醫療資源緊張、復工復產緩慢、組織覆蓋不全等;有的農村黨組織軟弱渙散、制度執行偏軟,產生防疫漏洞。在常態化階段,基層是疫情防控的指揮調度中樞、社區是實施落實主體,承擔了大量工作。然而,部分地區繁重的工作導致社區工作人員“在社區不入戶”、讓社區這條“腿”疲于奔命,村(居)委會工作職責被“行政化”、自治職責被“邊緣化”等問題。要將疫情防控措施與城市治理相協調、城市規劃轉型相匹配,把防控力量向基層下沉,融入基層政權管理,形成完善的基層治理體系。通過穩定有序的基層治理,進一步激發基層自身活力,形成對疫情的免疫能力,實現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同步穩定發展,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三)落實常態化疫情防控的有效舉措。疫情防控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主要分為醫療救治、信息告知、交通衛生檢疫、人員排查和人群聚集限制、應急物資保障等等。從執行層面劃分,醫療救治和檢疫工作主要以各級衛生健康部門為主,其他工作則較多由基層各主體承擔實施。由于基層集政治、行政、社會等功能于一體,在沒有出現本土病例時,往往是疫情防控政策的最終執行層。因此,基層防疫落實方式與基層黨組織的組織體系、人員班子、職責使命等存在高度重合。例如,街道(鄉村)主要負責人員統籌、物資調配、評估風險、隔離點管理等行政性工作,社區主要開展疫情排查、收集數據、物資供應等群眾性工作。由基層黨組織統籌安排,將疫情防控融于職責、進入日常,從制度機制上形成常態化舉措,推動各項政策舉措落實、落細、落到位,將基層建設成疫情防控的堅強戰斗堡壘。
(一)加強基層黨組織政治建設。堅持黨的領導是戰勝疫情的根本政治保證,要全面落實新時代黨的總要求,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全方位推進疫情防控工作。基層黨組織要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提高政治站位,不斷提升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決策部署上來。充分發揮戰斗堡壘作用,嚴格落實“四早”要求,堅持“快”字當頭,克服麻痹思想和松勁心態,堅決果斷、科學精準消滅疫情,以實際行動和工作成效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加強疫情防控的輿論發聲,強化意識形態陣地,牢牢掌握新聞輿論的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增強疫情信息發布的權威性時效性,及時回應社會關切和輿論關注,確保各類信息及時有效傳播,各項政策措施迅速傳達貫徹。
(二)建立“平戰結合”組織體系。圍繞“黨建引領、平戰結合、預防為主、前移關口”的指導思想,構建常態化疫情防控和應急處置轉換的“平戰結合”機制。建立指揮體系,加強對防疫工作的統一領導,由各級基層黨組織牽頭,結合基層治理實際,建立統一指揮、統一協調、統一調度的疫情防控指揮部,形成統一決策、分工負責、運行有序的治理網絡。健全組織架構,推動市—縣 (區)—鄉鎮(街道)—社區四級黨組織整體聯動、形成合力,重點對兩新組織、無物業小區等組織薄弱環節進行條塊劃分,確保組織上下貫通、左右覆蓋。完善轉化機制,發揮基層黨組織橋梁紐帶作用,明確戰時工作職能和轉化流程,整合醫療資源和社會力量,積極聯動各地區各部門,調配各類醫療救助,將疫情防控要求轉換為廣泛參與的集體行動,形成隨時能戰的強大動員能力。
(三)黨員干部編入“預備隊伍”。疫情爆發階段,各級黨委廣泛動員黨員干部下沉一線服務,以普通工作人員身份沖在疫情防控最基層、復工復產最前線,為控制疫情蔓延、保障社會基本運轉、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由于隊伍下沉屬于階段性工作,在常態化防控階段,基層黨組織仍然面臨人員編制緊缺、動員能力較弱等困難。預備役是國家儲備后備兵員的重要制度,也是戰時快速動員的重要措施,可參考借鑒預備役部隊建設思路,建立具有地域特色的防疫預備隊伍,讓基層疫情防控力量得到進一步鞏固和強化。防疫預備隊伍仍然由基層黨委領導、基層部門為骨干,隊伍以黨員干部為主體,可以從上級部門統籌配備,或從社區黨員、流動黨員中選取并固定。平時主要組織黨員干部定期開展防控演訓、考核考評、要事會商、政策宣傳等,一旦發生本土疫情,根據上級黨組織通知直接轉為基層防疫隊伍,讓黨員干部在責任區內守土有責、守土擔責、守土盡責。
(一)推動鄉鎮(街道)擴權賦能。在疫情初期,不少基層單位既要抗擊疫情,又要忙于各種報表或檢查,往往按下葫蘆浮起瓢,三頭六臂也轉不過來。從表面上看,問題是由于治理資源不足導致的,更深層次暴露的則是鄉鎮(街道)缺乏相應權力能力,無法充分調動區域資源,難以做到源頭治理、綜合施策。基層是有機體、生命體,而不是傳聲筒、木偶人,要以鄉鎮(街道)為基層治理軸心,通過擴權賦能,健全完善基層組織體系、制度體系和工作機制,讓基層具備“獨立戰斗連隊”的水平。樹立全周期防控思想,抓好事先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總結的全流程閉環管理模式,針對每一個實施環節,都精準賦予相應資源權力,讓基層不用過于依賴或等待行政指令,成為能夠自發防控疫情的“免疫細胞”。例如,對于入境人員,做到從受控轉運、核酸監測、隔離觀察到居家健康監測全流程無縫管理,避免各自為戰、產生漏洞。
(二)將疫情防控融入中心工作。推動各級黨委把疫情防控工作作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的重要內容,動員廣大黨員干部認真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對疫情相關的論述做到原原本本學、全面系統學、聯系實際學。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 “六保”任務,在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全面實施鄉村振興等中心工作中持續融入鞏固防疫措施。著重在抗疫一線考察識別干部,在關鍵時刻看政治立場、素質能力、工作作風,圍繞村(社區)“兩委”換屆等工作,注重使用承擔疫情防控任務較重或常態化防控落實較好的干部,關心關愛在一線參與救治的醫護人員,樹立正確選人用人導向。
(三)加強黨群服務中心建設。黨群服務中心是覆蓋廣泛、集約高效的基層服務終點站。疫情防控制度最終會影響到企業生產、合同履行、群眾生活等,黨群服務中心要通過主動服務、精細服務、綜合服務,大力開展防疫宣傳、政策減免、事項審批等,有效推動企業復工復產,保障群眾就業創業,最大程度降低疫情防控的間接影響。部署推進“數字黨建”,運用科技手段開發健康碼、核酸預約、行程登記等新產品、新應用,為群眾提供各類科技便民服務,讓數據多跑腿、群眾少跑腿,大力推廣線上黨建活動,為黨員群眾提供知識課堂、防疫服務、專業培訓等。
(一)建立風險協同應對機制。疫情防控事關全局,也事關每一個組織和個人,推動多元主體合作治理,有利于擴大社會面參與,形成人人有責、人人盡責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充分調動多元主體,整合區域內群團組織、企業公司、小區居民等各方力量,給予主體足夠參與空間,科學調配各種資源,共同處置基層疫情風險。科學設置職責規范,依據疫情防控崗位需要,將明確需要開展的人員排查、隔離人員服務、消毒清理、信息報送等具體防疫措施,細化轉化成可操作、易執行、能檢查的流程規范。鼓勵多元主體承接具體服務項目或對崗入座,定期派衛生干部下沉到社區,規范指導基層防疫,進一步提高科學化專業化水平。
(二)完善社區志愿者隊伍。在抗疫過程中,志愿者們積極響應黨的號召,投身一線戰場,展現志愿者良好形象,贏得了黨和人民高度贊譽。在常態化防控階段,仍有大量基礎防疫工作,需要依靠各級文明辦、共青團等團體發揮組織功能,打造適應多種需求的社區志愿者隊伍。結合在職黨員回社區報道、黨員雙向任職等制度,有規劃、分專業做好志愿者儲備,定期組織開展采購食品、環境消毒等志愿活動。發揮社區能人作用,為社區防疫提供專業技術,因地制宜充當“心理咨詢師”“政策宣傳員”等,主動為社區提供各類服務,倡導健康文明生活方式,讓防控既有力度又有溫度。
(三)建立預警監測群眾防線。在基層疫情防控中,首要任務是快速識別病毒的傳播源頭和路徑、密切接觸人群,為盡快阻斷疫情爭取時間。目前,大數據快速排查篩選疑似人員的技術手段較為成熟,但由于數據是基于手機移動網絡確定的位置信息,仍存在定位不夠準確、算法不夠科學等情況。社區是防疫“最后一米”,具有熟人社會特點,要提高社區防疫監測能力,堅持“人、物、環境”同監測,形成基層社區預警信息源。調動樓棟長、居委會、小區物業等社區主體,制定防疫預案和常態化管理標準,運用電話調查、摸排走訪等社會交往方式進行調查判斷,發揮零售藥店、基層門診“哨點”作用,進一步提高疫情預警的靈敏度和準確度,建立起群防群治、聯防聯控的預警防線。
綜上所述,在常態化疫情防控階段,基層防控網的健全完善,主要由黨委領導、政府負責、多元主體參與三個維度構成。開展疫情防控的組織結構、覆蓋范圍、方式手段與基層黨建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因此,持續推進疫情防控規范化精準化的過程,也是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不斷提升,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不斷形成的過程。
新冠肺炎疫情是對國家治理的重大考驗,要強化黨建引領保障基層治理,始終不渝堅持人民立場、維護人民根本利益,在城市鄉鎮現代化進程中,將疫情防控融入城市治理各個過程環節,提升基層應對疫情防控的能力水平,切實把黨中央決策部署落到實處,切實增強廣大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安全感、獲得感,以實實在在的防控成果形成中國特色,鞏固中國優勢,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積聚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