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姜雪麗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新華社始終重視對外講好中國故事,自開始對外廣播以來,也有一批又一批的外籍人士,加入新華社隊伍,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用不同的方式和中國同事一起講述中國故事,增進各國人民對中國的了解。
近年來,面對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的新課題,新華社外籍員工在做好傳統報道的編輯、改稿工作的同時,積極順應新發展趨勢,不僅走到鏡頭前,還深度參與采訪調研,以自己的語言優勢和親身采訪經歷,讓新時代的中國故事更加生動鮮活。
新華社體育部外籍員工迪克遜來自英國,是個滑雪高手,在中國待了四年,會說一點中文,對中國擁有十足的好奇心。他身高2米的高大外形和在鏡頭前順暢又不失風趣的表達,已經成為體育部對外視頻報道的一張代表性面孔。
“我必須承認,當我最開始出鏡的時候,我在視頻制作方面并沒有多少經驗。我原本是坐在辦公桌前,從事撰寫和編輯稿件工作,現在要被推到一個我完全不熟悉的攝像機前。”剛開始做視頻報道時,迪克遜心里并沒有底。奧運會前,新華社體育部開設了“‘洋記者’帶你探冬奧”融媒體欄目,欄目請外籍員工參與專題紀錄片拍攝,充分調動了外籍員工的積極性。半年多后,迪克遜已經成了很多英文體育視頻中的“熟臉”,特別是關于北京2022年冬奧會籌備的視頻。“‘洋記者’帶你探冬奧”系列融媒體產品在海外社交媒體平臺播發后,平均瀏覽量超過25萬次,有些產品瀏覽量甚至超過100萬次,并被《米蘭體育報》等國際知名體育媒體網站在突出位置予以展示。

迪克遜(右)在首鋼滑雪大跳臺上做出鏡報道

李柯(左)和中國同事一起在北京國貿做出鏡報道
迪克遜的經歷反映了新華社大多數外籍員工積極適應新媒體時代,對外講好中國故事的體驗。哈萊,來自埃及,在新華社中東總分社及總社共工作了26年。20多年來,哈萊的主要工作是在電腦前翻譯潤色稿件。近幾年,隨著媒體行業的高速發展,哈萊也開始積極適應現場采訪的報道形式。哈萊說,現在世界一直在改變,外籍員工也要隨著新華社的發展一起發展。在2019年中阿博覽會上,哈萊第一次接觸媒體報道。在小視頻中,哈萊用母語介紹了中國與阿拉伯國家在農業、能源、金融、文旅等重點領域中的廣泛合作,對共建“一帶一路”、深化經貿合作進行了深度解讀,圓滿完成了第一次的出鏡任務。哈萊參與出鏡的小視頻在中國和阿拉伯國家被廣泛轉發,引起了良好反響。網友們還給哈萊起了個親切的名字:新華社埃及小姐姐。哈萊說:“我很高興他們給我起的這個名字,我覺得我做得不夠好,但他們的話鼓勵我以后要做得更好。”
走到鏡頭前,是新華社外籍員工適應新媒體時代邁出的第一步。新華社充分發揮外籍員工作為第一外籍受眾的作用,創造機會讓他們到新聞第一現場,參與到采訪調研中,完成了從編輯到記者的轉換。
海倫來自英國,已在新華社工作7年。海倫是新華社首位在前方參與黨代會、國慶大典、全國“兩會”報道的外籍記者。作為一名“洋記者”,她參加過全國“兩會”、博鰲亞洲論壇、“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中共十九大等重大報道,用母語優勢和外籍視角,把中國故事講給海外受眾。這位外籍記者還首次走進了井岡山干部學院,參觀各種教學設施,參與學院討論。在《新華社記者說丨“洋記者”走進井岡山干部學院》中,海倫以體驗式報道的形式,探尋中國共產黨如何教育培養黨員干部,視頻角度新穎、邏輯清晰,取得了很好的傳播效果。網友留言說,“感謝新華社讓我看到神秘的黨校是怎么培訓黨員的”。
以“‘洋記者’帶你探冬奧”欄目為例,欄目讓外籍員工參與到專題紀錄片拍攝和采訪中。通過讓外籍員工采訪具有國際認知度的運動員、采訪在中國工作的外籍人士等,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雖然在參與“‘洋記者’帶你探冬奧”系列視頻拍攝前,迪克遜沒有接受過專業訓練,但隨著拍攝經驗的積累,他主動參與采訪,并提出一些冬奧觀察的“洋角度”,貢獻了讓人眼前一亮的金句,比如在崇禮一期中,他提供了當地有售賣雪具的加油站這一線索,并感嘆這才是“Ski Mad”(滑雪熱),這部分被納入了視頻故事中,產生了良好的傳播效果。
外籍員工們來自不同的國家,他們本身就是不同的外國受眾,從前期主要發揮語言優勢,到逐步參與到采訪中,更多的工作體驗也激發了他們更多的積極性和潛能,以他們的視角和表達方式豐富講好中國故事的形式。
《病毒往事》是新華社編輯與外籍員工進行“頭腦風暴”策劃后推出的動畫短視頻。策劃中,外籍員工發揮其國際化和專業化的能力,從海外受眾的視角提出建議。視頻通過兵馬俑、自由女神、比薩斜塔等動畫形象,讓海外受眾在歡笑中了解了有關新冠病毒的事實真相,巧用幽默,讓嚴肅的新聞話題“活”了起來。《病毒往事》播發后在海外徹底火爆,不僅在社交媒體平臺獲得全球網友廣泛關注和正面評價,還被CNN、路透社、《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西方主流媒體轉引報道,取得了很好的傳播效果。
新華社新西蘭籍員工愛華加入新華社時的主要工作也是潤色編輯稿件。隨著日常報道形式的多元化,愛華有了更多機會參與稿件采訪和策劃中。2021年12月,新華社面向全球推出重磅英文紀錄片《真實中國:民主自由人權探索之旅》。作為該片的主創人員之一,愛華與新華社記者和三位美籍專家歷時45天跨越大半個中國,抵達13個城市7個鄉鎮10個村莊,采訪90名普通民眾,親歷了中國基層全過程人民民主、宗教信仰自由、抗疫成效、各民族文化保護和老百姓熱氣騰騰的日子等中國故事。在紀錄片的采訪和拍攝中,愛華結合自己的所見所聞和切身感受,以自己的外國受眾視角,提出建議和想法,參與策劃,為紀錄片拍攝貢獻了外籍員工智慧和力量。紀錄片推出后,獲得海內外高度關注,引發巨大社會反響。
外籍員工在中國的工作和生活,給了他們更多的機會深入體驗中國老百姓生活、目睹中國快速發展、游覽中國大好河山。他們利用新媒體,把自己的體會和感受分享給海外網友,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

塞爾希奧去北京懷柔區采訪,現場體驗駕駛農用三輪車
古巴籍員工塞爾希奧從他親身經歷的點滴細節入手,通過海外社交媒體向海外網友講述一個拉美人在中國生活工作的所見所感,幫助他們認識和理解中國。塞爾希奧利用其來自拉丁美洲、母語為西班牙語的地域和文化優勢,以拉美網友易理解、好接受的表達方式講中國故事。比如運用當地人心領神會的文化隱喻、歷史典故、幽默玩笑等;另一方面,堅持“接地氣”的風格,保持真誠質樸,懷抱理解善意,觸及拉美網友心靈。
他的“中國煙火氣”系列直播頗受網友歡迎。這一欄目聚焦中國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從街頭小吃到經典名菜,從摩天大樓到傳統胡同,從移動支付到共享經濟……一場場直播讓海外網友深入了解現代中國,互動熱烈。在“深夜騎電瓶車穿梭北京”直播中,網友紛紛點贊中國社會治安;“陜西小吃”直播讓網友贊嘆中國掃碼點餐、移動支付的便捷。網友評論稱:“這是拉美人了解中國非常棒的一個窗口”“感謝以這種方式讓我們了解中國的一切”。
夏末初秋,新華社美籍員工李柯與他的中國同事來到美麗的內蒙古。他們在農家小院感受鄉村振興,在蒙古族刺繡車間了解特色扶貧,在草原體驗民族文化,在森林感受生態變化。在《新華社記者說丨“洋記者”在最美的季節“遇見”內蒙古》的視頻中,他在草原騎馬,在山林徒步,在村落探訪,帶給大家身臨其境的“在場感”的同時,呈現出一個擁有豐富多彩物質文化遺產的草原文化,將天藍、山青、水碧、土凈的內蒙古,將這里經濟發展、社會和諧、人民幸福的美好畫卷和可信、可愛、可敬的新時代中國形象傳遞給全世界。視頻在海內外新媒體和社交平臺播出后反響熱烈,被多家媒體轉發。
迪克遜、哈萊、海倫、愛華、塞爾希奧、李柯等,他們追求新聞夢想的故事是新華社外籍員工群體的縮影。實際上,自1937年在延安的馬海德來到新華社協助翻譯工作起,先后有近千名外籍員工加入新華社,共同見證和記錄中華大地的滄桑巨變。
時代在變,新聞的傳播方式在變,不變的是新華人講好中國故事的執著追求。今天,越來越多的新華社外籍員工積極擁抱傳媒領域新發展,用更加豐富多樣的全媒體表達方式記錄新時代的中國故事。他們講述的中國故事,必將更加立體和全面;他們的努力,必將進一步拉近中國和世界的距離。同樣,他們的故事也必將作為濃墨重彩的一筆記錄在新華社對外傳播史上。未來,新華社也將鼓勵外籍員工繼續發揮專長,推動傳統報道和新媒體報道融合發展,真實立體全面講好中國故事,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