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 釗
賀州市位于廣西的東北部,從毛主席“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的詩句中就可以找到賀州,它處在五嶺中的都龐嶺和萌渚嶺的余脈中。在高鐵時代,賀州幾乎處在桂廣高鐵線的中間位置,距離廣州和桂林大約都是一個半小時的車程。
賀州是一個歷史悠久卻又年輕的城市。公元前111年,漢武帝時期設置臨賀縣,隋朝改設賀州,迄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2002年,撤縣設立地級市,常住人口210多萬(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是一個僅僅二十年的新興城市。
由于經濟、交通長期發展滯后,導致了文化教育發展緩慢,鋼琴教育是近二十年興起的事情,落后于南寧、桂林、柳州和梧州等廣西的中心城市。
這里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區。有漢、瑤、壯、苗等 19 個民族,少數民族中瑤族人口最多,共25.87萬人,占全市人口的12.89%,其中五千多人的土瑤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瑤族支系。少數民族同胞熱愛歌舞,豐富的民族文化滋養了眾多的音樂愛好者,人們在熱愛民族歌舞的同時,有一部分人慢慢喜歡上鋼琴和鋼琴音樂藝術,這是當地開展鋼琴教育的群眾基礎和前提條件。
賀州的鋼琴教育發展緩慢,在廣西處于落后狀態。市區和縣城的鋼琴學習普及率偏低,鄉鎮幾乎還是一片空白,廣大鄉村地區學琴還無從談起。因此,探討少數民族地區的鋼琴教育,需要同時兼顧探討音樂教育,音樂教育是鋼琴教育的基礎。
賀州的鋼琴教育起步較晚。直到2002年6月,賀州才開設第一家琴行,學琴曙光初現,打破此前無人學習鋼琴的局面。此前,學習二胡、笛子、葫蘆絲等中國傳統樂器,以及學習電子琴的人數較多。最近幾年,學鋼琴的社會風氣逐漸形成。
賀州市唯一的全日制本科高校是賀州學院。學校設立有音樂學專業,2003年9月開始招收音樂教育專科生,首屆18人,2009年開始招收音樂專業本科生。招收的??粕磥碜詮V西各地,本科生則以外省生源占據多數;現有音樂教師23人,其中專業鋼琴教師六人,其中四人是廣西高校的碩士研究生畢業,一人是星海音樂學院本科畢業后在美國取得碩士學位回國,還有一位是從大連市引進的高級職稱人才;近二十年培養出1600余名畢業生,其中大約60%畢業生(將近900人)從事鋼琴教育或與音樂有關的工作,畢業生就業地點以回到生源地的居多,小部分到了深圳、東莞和廣州等珠江三角洲地區的鋼琴培訓中心工作,在地方音樂教育的發展中,起到了服務地方社會的作用,促進了地方鋼琴教育及音樂教育的發展。
地方高校的辦學條件在逐年變好,但是存在諸多問題亟待解決。專職鋼琴教師偏少,引進高水平人才困難,教師隊伍的年齡結構欠合理;招生困難,無法完成音樂專業的招生計劃,優質生源少,天賦高、基礎好的學生鳳毛麟角;辦學條件急需改進,原來的藝術樓外墻破舊斑駁,里面的琴房和教室空間偏小,音樂設備陳舊,鋼琴數量不足,質量存在問題;沒有專業的音樂演奏廳,沒有聲音質量好的三角鋼琴。
賀州市中小學共1086所,學生總數23.86萬人,有一部分學生在小學、初中畢業后選擇到桂林、柳州、南寧等地就讀,生源流失是長期存在的問題;從事中小學音樂基礎教育的師資中,經過專業院校畢業的音樂教師有126人,主要分布在市區、縣城的學校;經過暑假短期音樂培訓的有230人,主要分布在經濟和交通較好的鄉鎮初中及中心小學;其他學校的音樂課存在由文化課教師兼任的情況。
自從設立地級市之后經過二十年的發展,賀州的音樂教育事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由于經濟、交通、歷史、文化和地域等多種原因造成賀州中小學音樂教育基礎薄弱。全市只有八所小學設有鼓號隊和合唱團;市區和三個縣城各有兩至三所學校開設有口琴、葫蘆絲,或古箏之類的課外興趣班;市區和縣城的中小學,除了配備音樂老師,還有專用音樂教室和立式鋼琴(電鋼琴或電子琴),共有26臺鋼琴、32臺電鋼琴、210臺電子琴,課堂上以識譜、唱歌和音樂欣賞為主,沒有鋼琴學習的相關內容,鄉鎮的中小學一般只能配備電子琴上課。
鎮上和鄉村中小學音樂教育存在的問題較多。絕大部分鄉村的小學和初中都缺少專職專業的音樂教師,大部分由文化課老師兼任音樂課,條件好的學校配備電子琴,但是缺少電鋼琴之類的音樂器材,貴重的鋼琴更無法配備;音樂課沒有固定的專用音樂教室;條件好的鎮上學校,情況略有改變。
市區和縣城的中學條件相對較好,大部分中學配備有立式鋼琴,但是還沒有一所中學具有配備三角鋼琴的能力和財力,條件好的中學每年舉行藝術節,讓學生上臺展示各種才藝。
高中開設正常的音樂課,有三所招收音樂特長生的高中。普通高中的高一、高二的課堂以音樂欣賞為主,課余沒有專門的鋼琴興趣班,高三因為面臨高考,音樂課幾乎都不開設;音樂特長生的高中每年培養90至100名音樂高考生,考生大部分以聲樂專業為主,鋼琴考生每年只有七至八人,在音樂考生中不到百分之十;條件好的城區和縣城的高中,偶爾有一至兩所學校開設葫蘆絲課外興趣班。
賀州孩子學習鋼琴的時間只有短短二十年。2002年之前,賀州幾乎沒有孩子學習鋼琴,從這一年設立賀州地級市之后發生了一些變化,第一家琴行應時而生。從這年暑假開始,社會業余鋼琴教育盡管發展緩慢,但開始萌芽。孩子學琴只有兩個渠道,大部分在琴行或者鋼琴培訓中心,還有小部分到老師家里學習。
在賀州百姓這二十年學琴的歷史中,通過一組數據說明了當地鋼琴教育的發展與變革。琴童從無到有,2022年,全市大約有1250位業余琴童,市區有十家琴行、十六個培訓中心,學琴人數有650人左右;鐘山縣有六家琴行及培訓中心,學琴人數有300人左右;昭平縣和富川縣各有三家琴行及培訓中心,學琴人數大約共有300人,因為這兩個縣的經濟相對薄弱,學琴的孩子相對較少。業余學習鋼琴在不斷發展的同時也存在諸多問題。鋼琴教師良莠不齊,琴童整體水平偏低,普遍存在彈奏不科學、不規范,業余鋼琴學習氛圍不濃等問題。
隨著社會的發展、高鐵交通的改善和經濟水平的提高,賀州不斷吸引音樂人才過來就業與工作,鋼琴師資隊伍在逐年壯大。鋼琴老師隊伍大約有96人,其中50人在體制內的幼兒園、小學、中學和大學,46人在體制外的琴行和培訓中心工作。鋼琴教師大部分是本地出去的人才,在外面接受了大學的專業教育后返鄉工作,另一部分是外地來賀州工作。當然,目前鋼琴教師的數量和質量還不能滿足賀州社會的實際需求。
當下,鋼琴師資隊伍存在較大局限。師資力量薄弱,數量偏少,不能滿足社會的發展需求;高水平老師偏少,從音樂學院附中鋼琴演奏專業到碩士畢業的老師只有一人;鋼琴老師的水平參差不齊,有的是中師、幼師畢業,有的是音樂教育、學前教育專業畢業,有的甚至是音樂短訓班畢業,教學水平急需提高。
賀州的鋼琴藝術交流活動屈指可數,發展緩慢。直到最近幾年,才有一些鋼琴家來到賀州,2019年9月,廣西鋼琴家陳斯凡來到賀州學院舉行鋼琴講座;2020年1月,廣西南寧的留美鋼琴家陸恬來講學并舉行鋼琴音樂會;同年6月和8月,中央音樂學院陳韻劼、星海音樂學院涂宇亮先后來到賀州舉行鋼琴獨奏音樂會;2021年以來受到疫情影響,幾乎沒有外來交流活動,這讓本來就處于鋼琴音樂文化交流氛圍薄弱的賀州,更是在停滯不前的狀態中掙扎。
綜上所述,少數民族地區鋼琴教育發展落后,在鄉村振興背景下要改變這種落后現狀,一方面要通過本地長期不懈地努力,另一方面需要有外來力量的賦能與助力,像上海音樂學院這樣的名校,如果能夠賦能賀州這樣的鄉村振興地區,開展“點對點”幫扶式的鋼琴教育活動,將會有助于當地改變目前落后的狀態。
在鄉村振興這一政策背景的指導下,鄉村鋼琴教育可先試點發展,以點帶面,以小見大,摸索出實踐經驗后再向全國其他鄉村振興地區推廣,實施路徑可以有以下五大舉措。
第一,外力推動,專業音樂學院助力鄉村振興地區地方高校的發展。發展鄉村振興地區鋼琴教育的關鍵因素之一是要有一批業務水平高的鋼琴專業人才,有外力幫扶地方高校,是一條有效途徑。
第二,聯合舉辦鄉村轉崗音樂教師培訓班,培養鄉村音樂師資。目前,鄉村振興地區的音樂教師,大部分都是數學、語文或英語老師兼任,他們沒有經過專業音樂學習,音樂理論知識結構和專業技能存在短標。鄉村振興大局面,教育振興需要同步進行,然而,在廣大鄉村振興的農村地區中小學要開設符合國家標準的正規音樂課困難重重,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少音樂教師。在這種情況下,鄉村振興地區高校真誠希望能夠得到外力的幫助,攜手地方高校合作,與地方教育職能部門一起共同舉辦鄉村轉崗音樂教師培訓班,解決鄉村音樂基礎教育的師資問題,為下一步開展鋼琴教育打下基礎。
第三,建立鄉村音樂教室,培養當地鋼琴師資和人才。建立鄉村音樂教室是可行的方法。具體操作是:與村委會共同建立鄉村音樂教室,舉辦業余鋼琴師資培訓班,培養業余鋼琴師資人才;幫助離退休人員的音樂社團培訓學員;培養當地的業余合唱團和合唱團專業鋼琴伴奏老師(藝術指導);探尋街坊,發掘當地有潛質的鋼琴苗子,進一步培養。也許,民間的街邊角落也深藏著諸如2021年獲得“第十三屆中國音樂金鐘獎鋼琴比賽”第四名的“上音”高才生唐小舒一樣的鋼琴“千里馬”。
第四,建立專業音樂教育實習基地,開辟“送教下鄉”的新路徑。專業院校音樂教育專業部分畢業生到少數民族地區的大、中、小學進行實習,通過實習實現送教下鄉、鋼琴下鄉和賦能鄉村振興的目的。實習生除了協助地方高校培養鋼琴人才,還可以解決鄉村缺少音樂老師的困境,助力鄉村教育發展。
第五,建立網絡平臺,實施線上遠程鋼琴教育。發展鋼琴網絡遠程教育是一種時代發展趨勢。在網絡教育中,可以將遠程教育系統應用于鄉村振興地區的日常教學,建立鄉村振興地區的遠程音樂教育對接系統,通過網絡搭建起更為先進便捷的鋼琴授課平臺。在“2021年中國(上海)國際鋼琴教育大會”中,上海音樂學院通過數字化遠程教育系統平臺,讓包括鄉村振興地區的音樂教育工作者身處異地也能夠共享優秀鋼琴教育資源成果。
“雙減”政策實施后減輕了文化課負擔,不僅鄉村振興地區的中、小學生在課余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學琴,而且成年人和離退休的音樂愛好者,也可以通過網絡學琴追夢。
鄉村振興是我國“十四五”規劃中濃墨重彩的一幅畫卷。讓鋼琴文化滋潤鄉村振興地區,在歷史發展的特定時期,機遇與挑戰并存,壓力與動力同在。一方面,需要鄉村振興地區的人們苦練內功,需要本地人民內部的蓄力驅動,快馬加鞭;另一方面,需要外力賦能,在國家鄉村振興政策導向,各級政府、高校和全體音樂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少數民族地區鋼琴教育的發展將會充滿生機,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