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姣,熊惠芬
(湖北六七二中西醫結合骨科醫院,湖北 武漢 430079)
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最常見的治療方式為內固定術,內固定術為侵入性操作,而老年患者基礎疾病較多,生理功能下降,手術應激反應嚴重,術后并發癥頻頻出現,嚴重影響患者術后恢復,有效的干預措施可減輕應激反應,預防并發癥的發生,促進患者康復[1]。常規干預模式根據護理人員經驗評估患者護理等級,配備護理人員,實施宣教、體位管理等干預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患者術后恢復,但其缺乏科學性、系統性,并發癥多發,干預效果欠佳[2]。量化評估策略的干預模式是根據患者臨床資料評分確定護理風險等級,配備相應的護理人員,具有一定的科學性與抗風險能力,可能減少并發癥的發生,促進術后恢復[3]。本院對此展開研究,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均同意且簽署知情同意書。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本院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83例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內固定術患者分為對照組(n=41)和觀察組(n=42)。對照組患者中男、女分別為20、21例;年齡62~82歲,平均(71.64±7.35)歲;患肢側:左腿、右腿分別為21、20例;致傷原因:摔跌傷、墜落傷、車禍、其他各21、7、6、7例。觀察組患者中男、女分別為22、20例;年齡63~84歲,平均(72.13±7.42)歲;患肢側:左腿、右腿分別為20、22例;致傷原因:摔跌傷、墜落傷、車禍、其他各22、9、5、6例。兩組患者上述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1)行股骨粗隆間骨折內固定術;(2)單側股骨粗隆間骨折;(3)首次手術;(4)年齡大于60歲。排除標準:(1)病理性骨折;(2)患肢伴有其他部位骨折或肌肉萎縮等其他疾病;(3)伴有嚴重的神志或認知異常;(4)失訪。
1.2方法
1.2.1護理干預 對照組患者給予傳統干預模式,根據護理人員的臨床經驗確定人員分配,實施常規宣教、體位管理等干預措施。觀察組患者給予量化評估策略的干預模式,具體措施如下:(1)量化評分標準。①年齡60~70歲計1分,>70~80歲計2分,>80歲計3分。②不伴有內科疾病計1分,伴有1種計2分,伴有2種及其以上計3分。③體重指數(BMI)在18.5~24.0 kg/m2計1分,BMI<18.5 kg/m2或BMI>24~≤27 kg/m2時計2分,BMI>27 kg/m2時計3分。④神經阻滯麻醉計1分,椎骨內麻醉計2分,全身麻醉計3分。⑤無貧血計1分,輕度貧血計2分,中、重度貧血計3分。(2)人員分配標準。收集患者的一般資料,并計算出總分。若總分小于10分,則評為低風險護理,由1名工作3年以上的護師與工作3年以下的護士負責;總分10~12分,評為中風險護理,由1名工作5年以上的主管護師與工作3~5年的護士負責;總分大于12分,評為高風險護理,由1名工作5年以上的主管護師、1名護師或工作3~5年的護士,以及1名工作少于3年的護士負責。兩組術前均完善相關檢查,入手術室后,護理人員給患者簡單說明手術室環境和工作人員;術中輔助患者維持截石位,監測并記錄生命體征情況,安撫患者,控制室間保持適宜的溫、濕度,協助手術醫生調節手術光源、患者體位,輔助手術順利進行;術后清點器械、喚醒患者,觀察患者神志、疼痛、傷口等情況,如有異常及時報告醫生給予處理。兩組均出院為干預結束,隨訪4個月。
1.2.2觀察指標和評價標準 觀察兩組臨床指標、自我護理能力、髖關節功能及并發癥發生情況。(1)臨床指標:術中統計兩組出血量、手術時間,術后統計兩組首次下床活動與骨折愈合時間。(2)自我護理能力:干預前、隨訪結束后,兩組均采用自我護理能力量表(ESCA)進行評估[4],該量表包括自我概念、自我護理技能、健康知識、自我責任感4個維度,各維度最高分分別為32、48、68、24分,分值越高表明自護能力越高。(3)髖關節功能:隨訪結束后,兩組均采用髖關節功能評分標準(Harris)評估髖關節恢復情況[5],該量表總分0~100分,90分以上為優,80~90分為良,70~<80分為中,70分以下為差。優表示患者髖部疼痛不明顯,日常活動與生活能力完全恢復;良表示髖部疼痛偶發,依靠手杖可活動,生活基本自理;中表示髖部明顯疼痛,依靠他人攙扶活動,生活不能自理;差表示髖部顯著疼痛,難以下床活動及自理生活。優良率=(優例數+良例數)/總例數×100%。(4)并發癥:隨訪結束后,統計兩組患者下肢靜脈血栓、壓瘡、感染、骨折復位不良事件發生情況。

2.1兩組臨床指標比較 觀察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手術時間、首次下床活動與骨折愈合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
2.2兩組自我護理能力比較 干預前,兩組ESCA各維度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隨訪結束后,兩組ESCA各維度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自我護理能力比較分)
2.3兩組髖關節功能比較 隨訪結束后,觀察組髖關節功能優良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髖關節功能比較[n(%)]
2.4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內固定術治療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具有創傷小、恢復快等優點,但老年患者生理功能下降、基礎疾病多,術后恢復效果不甚理想,而有效的干預措施可改善患者預后[6]。常規干預模式對所有患者根據工作經驗安排護理人員,給予調控溫濕度、監測生命體征等干預措施,可一定程度上促進術后恢復,但其忽略患者個體差異,不具有針對性、科學性,并發癥多發,干預效果不盡人意[7]。量化評估策略的干預模式首先充分評估患者病情,確定護理風險等級,配備相應能力與人數的護理人員干預,將人員安排合理化,具有針對性,可能利于減少并發癥的發生,促進術后恢復。
本研究中,觀察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手術時間、首次下床活動與骨折愈合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量化評估策略的干預模式利于改善臨床相關指標。其可能的原因是量化評估策略的干預模式根據患者的臨床資料評分評估護理風險等級,隨之安排相應級別、人數的護理人員,保證干預措施的實施正確性與有效性,提高手術風險應急能力與配合度,保證手術順利進行,利于快速止血與縫合傷口,縮短手術時間,同時減少術中出血量[8]。術后給予高風險患者較高級別、年資的護理人員,臨床經驗與疾病知識更豐富,能較好地指導患者術后護理知識,充分取得患者信任,患者配合度高,利于促進術后康復[9],從而相應地縮短首次下床活動時間、骨折愈合時間。
本研究中,隨訪結束后,觀察組ESCA各維度評分高于對照組,髖關節功能優良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量化評估策略的干預模式可提高患者自我護理能力,促進髖關節功能恢復。可能的原因是量化評估策略的干預模式給予不同等級護理風險患者配備不同等級、人數的護理人員,將資源最大利用化,保證給予患者最優質、全面的服務,利于促進患者恢復。給予高風險護理患者更高年資、更多的護理人員,保證足夠的知識儲備與人力去應對高風險護理患者,臨床護理與宣教方法靈活多樣,利于老年患者掌握疾病相關知識[10],促進提高自我護理能力,對髖關節功能恢復有積極作用。
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內固定術后需要一段較長時間的康復過程,而老年患者各器官功能下降,手術應激反應嚴重,并發癥多發。本研究中,觀察組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量化評估策略的干預模式可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可能的原因是量化評估策略的干預模式在患者入院后充分評估病情嚴重程度,確定護理風險等級,分配相應的護理人員,提高干預措施的可操作性;同時高風險護理患者給予較多高年資護理人員,利于提高護理過程中并發癥的預見性,并具備充足的人力能及時實施干預措施,從而有效預防感染、下肢靜脈血栓、壓瘡等并發癥的發生[11]。這與李婷婷等[12]的研究結果相符。
綜上所述,量化評估策略的干預模式應用于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內固定術患者可改善臨床指標,提高患者自護能力,加快髖關節功能恢復,且減少并發癥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