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霞梁仁春
(1.海南體育職業技術學院 海南 海口 570203;2.海南師范大學 海南 海口 570100)
海南省舉辦的各級各類沖浪賽事活動。
全面搜集海南沖浪賽事產業化的文字、媒體等相關記錄,新聞信息以及文獻資料,獲得海南省沖浪賽事產業化發展階段賽事舉辦的部分資料與信息,以及自貿港建設中沖浪賽事產業化發力的政策背景和外部環境。
走訪萬寧、陵水、三亞等浪人聚集地以及沖浪海域,觀看在萬寧日月灣舉辦的全國沖浪賽事和省級沖浪賽事活動,與賽事相關人員進行溝通交流。對參賽選手、觀眾、游客、贊助商以及部分參賽單位、指導人員等進行訪談,獲得了有關的賽事產業化的經驗和認識等。
對收集到的賽事以及相關產業的數據資料進行梳理、統計、分析,得到沖浪賽事產業化以及相關產業在發展過程中的對比數據。
2014年10月,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指出:完善產業體系,促使健身休閑、競賽表演、場館服務、中介培訓、體育用品制造與銷售等體育產業各門類協同發展。
2016年宣布沖浪項目“入奧”(即2020年東京奧運會包括沖浪項目),在海南水上運動發展的大潮中掀起了巨大的浪花。沖浪項目作為小眾運動同樣進入了2024年巴黎奧運會、2028年洛杉磯奧運會。
海南作為中國乃至亞洲少有的海上運動和沖浪勝地,東線地區如萬寧日月灣、石梅灣、三亞后海、大東海等都是高質量定點浪型和沙灘浪型的海域。國家沖浪訓練基地落戶海南,國內國際各級各類沖浪賽事在海南舉辦,帶動了海南沖浪賽事產業專業化、高水平的發展。
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指導意見》明確了海南國際旅游消費中心的戰略定位。《中國(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明確海南自貿試驗區在加快服務業創新發展方面開展試點。鑒于以上政策的支持為推動國際旅游消費中心建設,促進“旅游+體育”的發展,形成體育旅游的產業一條鏈服務,海南省出臺 《海南省加快發展體育產業的指導意見》《海南省關于發展水上運動指導意見》。2020年6月,我國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中指出海南將推動旅游與文化體育、健康醫療、養老養生等深度融合。以上政策均以“旅游+”為基礎,旅游+體育促進體育產業中體育旅游業的突出地位,以賽事旅游為動力拉動沖浪旅游產業的發展。在自貿港建設的政策推動下,為海南沖浪賽事產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政策支持。
2019年底至2020年初疫情爆發,自貿港建設遇到國際疫情的影響,海南自貿港建設的推進過程中蒙上了一層陰影,萬事開頭難,外加疫情,令自貿港建設的開頭更加艱難。2020年至今,海南疫情防控有效,得利于3個方面:第一方面是海南屬于島嶼,四面環海,防疫防控的重點工作是輸入管控、防疫監管;第二方面,海南的氣候特點屬熱帶季風氣候,長夏無冬,年平均氣溫22℃-26℃,為疫情防控提供有利因素;第三個方面,海南省政府的防疫防控能力強,動員快,管控迅速,全員檢測到位。2021年期間海南可以做到管控得當,全力推進旅游和體育的發展。為海南沖浪賽事產業發展創造了安全、穩定的外部環境。
海南賽事的發展帶動了沖浪賽事產業的萌芽與發展。現將海南沖浪賽事產業化發展階段劃劃分為以下4個階段,但是鑒于2020年國際疫情大爆發,單獨將疫情期羅列。后疫情階段海南沖浪賽事產業發展只能在基于前3個階段的發展情況、政策支持和外部環境情況,只言明機遇與挑戰。
第一階段:萌芽期(野生狀態),2009-2016年。2009年舉辦萬寧國際沖浪節,參與人數只有寥寥十幾人,這場比賽屬于民間自發組織賽事。2010年海南浪點與自然環境的優勢開始被國際浪人接受,才有了萬寧國際精英賽。據不完全統計該期間賽事具體數據如表1,其中國際賽事占比為90.91%,國家賽事占比9.09%。

表1 2009-2016年海南省沖浪賽事(活動)
第二階段:發展期(進入競技統籌階段),2017-2019年。2016年沖浪項目入奧,我國對于沖浪項目的發展立刻提升到奧運戰略的高度。對于沖浪賽事的舉辦不僅僅是縮短與國際沖浪項目發展水平的距離,更是國內優秀沖浪人才的選拔與體系的搭建。對于國內沖浪事業的發展更是強大的推動力,尤其在沖浪產業的擴展和影響力的提升。
2017年全國第一支省沖浪隊——海南省沖浪隊組建成功,同年國家沖浪訓練基地落戶海南。緊接著,隨著海南省對沖浪項目的宣傳和海南省優質沖浪點的宣傳以及國家對新興潮流項目的關注,各省隊陸陸續續組建,相關的國內賽事越來越專業化和職業化,提升速度明顯。
此次國內沖浪發展期劃分到2019年,是因為2019年12月底發現疫情,2020年疫情正式爆發。
2014年有關體育產業國家文件陸續出臺,體育產業迎來了一波高關注度高起點的發展,但是到2017年逐步進入了穩定期,但是2019年出現了下滑。據不完全統計,該期間賽事情況如表2所示,其中國家級賽事占比為58.82%,國際級賽事占比為41.17%。

表2 2017-2019年海南省沖浪賽事(活動)
第三階段:疫情期,2019年底2020年初至今。2020年海南省建設自由貿易港的開局之年,但是疫情爆發后,國際和我國各省市之間疫情防控管制措施陸續實施,造成了國際賽事的舉辦壓力,2020年東京奧運會的延期讓國際賽事的舉辦蒙上陰影,同樣也影響了國內賽事舉辦的時間的選擇。國內賽事暫時停止大規模的觀眾觀看,選擇線上觀看,尤其是全運會。海南省的疫情防控讓海南省沖浪賽事有了一個可以持續的機會,但是鑒于疫情防控要求,隔離閉環比賽。據不完全統計該期間賽事舉辦情況如表3所示,其中國家級賽事占比72.73%,國際級賽事占比為18.18%,省級賽事占比為9.09%,比賽均為封閉辦賽,無對外開放,保證運動員安全和賽事的順利進行。海南具備沖浪賽事舉辦的自然環境條件,浪高維持在1m以上,浪臂長,浪點穩定,能夠為高質量的沖浪賽事的舉辦提供支持,因此,第十四屆全運會沖浪項目定在海南萬寧舉辦,為海南沖浪賽事產業化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力量,也是對海南沖浪賽事產業化的有力宣傳。

表3 2020-2022年海南省沖浪賽事(活動)
第四階段:后疫情期。疫情結束后,國際秩序慢慢恢復,國際間的體育合作逐步開展,海南沖浪賽事產業化發展將面臨著機遇與挑戰并存。機遇包括:機遇一,國際疫情結束,國際間恢復正常的貿易秩序與技術交流,海南自貿港建設國家便利化加速,國際賽事的舉辦與交流培訓會增多,帶來了海南沖浪賽事的影響力的擴大與水平的提升;機遇二,海南沖浪賽事產業化發展包括縱向賽事自身的發展和橫向賽事產業化過程相關一條鏈產業的快速擴展與深化提升,長度與廣度上均有進步和空間。挑戰包括:挑戰一,國內的沖浪訓練基地的建設會加快,對于沖浪項目的推進和賽事的舉辦會出現競爭加劇;挑戰二,海南沖浪賽事的舉辦建立在自然地理環境的優良基礎上,賽事舉辦需要根據自然環境的實際狀況舉辦,會受到季節和浪況的限制,外加人工沖浪設施的建造,會給海南沖浪賽事的產業化發展提出更高的硬件要求。
海南沖浪賽事產業化發展過程中展現出了海南的自身優勢,是自貿港發展沖浪賽事產業的重要經驗,具有國際的本土化發展的路徑借鑒價值。
第一項優勢——自然優勢:海南亞熱帶的氣候特點,四面環海,常年風小浪臂長,不時風大浪型豐富,海南萬寧日月灣、石梅灣、神州半島海域、陵水海域、三亞后海、大東海等眾多海域具有成型的定點浪形,一整年都有浪,這種自然地理環境為沖浪運動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第二項優勢——社會優勢:海南旅游產業作為支柱產業能夠與體育產業高度融合,帶動沖浪賽事產業化發展,通過旅游推廣與宣傳進一步擴大“海南沖浪”這張閃亮名片,提高受眾人群數量與質量。在海南沖浪賽事產業化的萌芽期與發展期,海南沖浪賽事產業逐步明晰“國際+國內”的雙腳走路的發展路徑,強化國內沖浪賽事產業,提升國內發展水平同時,與國際沖浪賽事組織相互交流合作,擴大“海南沖浪”的國內外影響力范圍;
第三項優勢——項目特點優勢:在海南沖浪賽事產業化的疫情期,海南能夠有效控制內部疫情,嚴格落實國家防疫防控措施要求。在賽事防疫管控的要求下,沖浪賽事表現出了該項目本身的觀賞優勢,許多游客在管控區外利用望遠鏡、海岸曲線、海上沖浪培訓、海邊酒店等遠距離觀賞,能夠體驗到賽事帶來的激情與競爭。
鑒于以上優勢,給予自貿港發展沖浪賽事產業化提供了重要的發展經驗值得借鑒,本文將經驗總結為以下3點。
經驗一: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自然環境給沖浪賽事產業化提供了發展條件,在國內具有稀缺性。自貿港對綿長的海岸線,豐富的海浪資源等自然地理環境的愛護,明確的創新式的低碳發展路線,為沖浪賽事產業化提供了豐富的綠色生態環境發展條件;
經驗二:海南一流的旅游業發展水平為沖浪賽事產業的推廣、國際化沖浪賽事的承辦創造了一流的服務條件。在海南沖浪賽事的舉辦過程中,不僅提升了海南沖浪賽事產業的發展實力和影響力,也加強了海南省與美國、澳大利亞、巴厘島等沖浪選手、沖浪教練員和ISA、WSL等國際組織裁判員的交流互動,對自貿港沖浪貨物貿易、沖浪技術技能提升交流、國際裁判與教練員交流培訓提供了各種機會;
經驗三:經過十幾年的沖浪賽事產業的發展,與其相關的硬件產業(沖浪主題酒店、沖浪主題旅行社等)與軟件產業(沖浪媒體、沖浪培訓等)逐步完善起來,壯大了賽事產業化的衍生產業群,形成了一條龍的非線性服務式發展結構。
在自貿港沖浪賽事產業化發展的十幾年中,經過調查走訪、專家訪談等方式進行調查研究,此過程中發現沖浪賽事產業化上暴露出了有待解決的4個問題。
問題一:沖浪賽事已形成了固定賽事(如,萬寧國際沖浪賽),在舉辦次數、參與人員水平、物力人力投入、社會參與度以及運營過程中多集中于競技體育賽事,群眾體育賽事偏弱;
問題二:海南賽事發展很快,但是硬件設施如住宿、餐飲、交通、旅行社等,軟件條件如網絡傳媒等各種相關配套服務類設施和水平競爭力有限;
問題三:受制于硬件條件與群體沖浪賽事較少等因素,游客或者觀眾只是觀賞體驗為主,賽事并不能很好的帶動其深度地參與,無法真切感受劈波斬浪與競爭的樂趣;
問題四:賽事產業化發展過程中各個組織推廣機構,難以形成一條核心發展鏈條,更難以擁有統一愿景和使命,造成目的、最終結果的混亂不統一,即均注重各自短期利益,未有長期利益考量,出現無法將局部榮譽整體,整體無法落實到局部的情況。
針對以上4點問題,研究人員經過研討提出3點針對性建議。
建議一:群體與競體不分家,沖浪項目既屬于小眾項目又屬于極限運動,群眾沖浪賽事的參與人群受限與推廣難度系數不低,群眾沖浪賽事需要借鑒競技沖浪賽事經驗提升辦賽范圍和水平,成為沖浪賽事產業化的四梁八柱。海南省沖浪賽事產業可確定以競體賽事為主,群體賽事為輔;國家級競技沖浪賽事為主,結合國際沖浪交流賽事為輔,添加萬寧國際沖浪節慶等活動的帶動性與參與度,增加沖浪的群眾學習、交流賽事,提升群眾沖浪賽事產業的發展;
建議二:城市人口規模又與群眾體育的開展有極大的關系,萬寧至三亞東線南段具有沖浪的自然條件,卻因城市人口規模極大影響沖浪賽事的宣傳與受眾人數。海口市常住人口在海南省人口占比截止到2020年約28.51%,具有龐大的體育人口發展基數,但在海口難以舉辦自然條件下沖浪比賽,可以建造沖浪池,增強體育服務設施對賽事的推進作用。萬寧沖浪賽事密集度高,可以將沖浪賽事放在有條件的海口等地,減輕沖浪賽事發展帶給萬寧的壓力;
建議三:沖浪賽事產業化需要提升硬件因素,同樣也要聚焦海南沖浪文化、廣電宣傳等軟件因素的提升。本研究過程中發現了許多比賽的浪人群體有自己群體的沖浪文化和追求,進而影響著他們追逐浪花、追逐浪上起舞的藝術魅力。
海南沖浪賽事產業化經歷了萌芽期、發展期、疫情期以及將來要面對的后疫情期4個發展階段。面對自貿港建設的推進和國際交流合作的便利化地提升,海南沖浪賽事產業化在現有自然環境的基礎上發揮“旅游+體育”的作用,通過軟硬件相關產業的發展蓄力,帶動海南競體、群體沖浪賽事產業化的發展,實現雙腳并行前進,與國際沖浪賽事產業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