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方方
(河南應用技術職業學院,鄭州 450042)
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社會大眾的消費結構與質量發生了變化,非標準、非傳統的新就業形態隨之出現。同時,高校畢業生規模的日益擴大及經濟市場用人需求增速的降低,導致高校大學生面臨著較大的就業壓力,因而靈活就業成為多數畢業生所青睞的一種就業選擇。新時代背景下的大學生群體是伴隨信息技術而共同發展的,得益于互聯網技術的支撐,這些大學生思維活躍,創新意識強,信息化素養高,在就業態度和就業認識上發生了較大的改變,促使越來越多的畢業生在畢業后主動選擇靈活就業的形式步入社會當中。相關數據顯示,2020年和2021年的全國高校畢業生靈活就業率在16%以上。但是,高校畢業生在靈活就業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加強管理與指導。
1.靈活就業者的基本特征
靈活就業者有以下幾點特征:一是工作關系靈活,與其他傳統就業者相比,靈活就業者的崗位更換頻率較高,有的崗位工作時間長,有的崗位工作時間短,工作關系呈現不穩定的靈活狀態;二是收入靈活,靈活就業者的收入水平依照其工作的不同而有較大差異,總體收入呈變化狀態,也比較靈活;三是時間靈活,靈活就業者的工作時間是不固定的,從事的工作性質不同,其需要工作的時長也有所不同,體現出了時間上的靈活性。
2.靈活就業者的行業分布
《中國靈活用工發展報告(2022)》藍皮書顯示,2021年有61.14%的企業使用了靈活用工形式,相較于2020年的55.68%上升了5.46%,由此表明現階段企業靈活用工規模正在逐步擴大,未來靈活用工模式將占據更大比例。從行業角度來看(圖1),全國靈活用工人數高達9867.4萬人,將近1億人,占總用工人數的26.54%。建筑業中靈活用工人數比例占總用工人數的76.6%,是靈活用工人數最多的行業;其次是交通運輸倉儲業,靈活用工人數比例占總用工人數的46.69%;而制造業擁有1530.2萬的靈活用工人數。從具體崗位方面來看(圖2):普通工人崗位采用靈活用工形式的最為普遍,如服務員、快遞員、保安、環衛工人、保潔員和外賣員等崗位是靈活用工崗位最多的,占比為56.53%;IT及其他技術人員也是靈活用工比例較高的崗位,占比為26.13%;另外,客服、信息審核、銷售、保險代理等也傾向于靈活用工。
3.高校畢業生與靈活就業崗位的契合點
現階段高校畢業生與靈活就業崗位的契合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當代大學生成長于信息時代中,本身具備一定的信息素養與信息化能力,而且新時代大學生的思想更加開放、活躍,對新鮮事物有著較為強烈的好奇心,注重個人感受的滿足。在數字技術革命背景下,許多新業態的崗位出現,數字化、智能化的特點更加明顯,如自媒體、電商主播、電競主播等都是十分新穎的靈活就業崗位,這些崗位不僅可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給學生帶來自由、新鮮的就業體驗,而且能夠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
二是目前的總體就業形勢較為嚴峻,就業崗位的數量比較穩定,每年畢業季都有一大批畢業生進入市場當中,短時間內的就業需求急速升高,而市場卻無法充分滿足這種就業需求,學生面臨的就業壓力和就業競爭較大。靈活就業崗位,尤其是新業態下的靈活就業崗位與傳統全職崗位的用工方式不同,能夠有效緩解畢業生的就業壓力,并提供更加靈活自主的工作,更有利于幫助畢業生實現個人價值,符合當代高校大學生的生活態度與工作態度。
1.不同地域的就業選擇差異
受到地區政策、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不同地域的靈活就業選擇表現出一定的差異性。例如:政策、保障制度相對完善的地區靈活就業人員數量較多,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所提供的靈活就業崗位更加高端,可選擇的就業范圍也比較廣,如北京、上海、廣州靈活用工比例較高的行業是互聯網行業、中介行業、保險行業等;反之,政策不夠完善、經濟發展水平相對低的地區靈活就業崗位比較單一,崗位以制造業和批發零售業居多,且總體數量較少。
2.不同層次的就業選擇差異
從學歷層次來看,當前靈活用工的專業型崗位和通用型崗位均傾向于選擇高學歷的人才,本科及本科以上學歷的人數越來越多。從年齡層次來看,目前年輕人選擇靈活就業的規模在增長,40歲以下的人群成為當前選擇靈活就業的主要群體。從崗位性質來看,靈活就業正在朝著高端化方向發展,中高端崗位對專業技能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大。
一是部分地區靈活就業的管理體制存在不足,在高校畢業生靈活就業法律保障、社會保障等方面都不夠完善,導致一些大學生因戶籍限制等原因而無法在目標城市長期發展。
二是職業穩定性較差,一部分學生之所以選擇靈活就業,是因為沒有找到合適的就業機會,或對自身的能力認識不全面而盲目選擇靈活就業,最終需要承受較大的就業風險,導致就業發展不穩定。
三是靈活就業意味著學生必須掌握較多的技能,但對于以專業為主進行學習的大學生而言,在校期間很少能夠形成拓展能力,面對真正的靈活就業選擇時還存在限制。
在社會層面,各主體缺少對靈活就業的關注和重視,因而在法律制度方面出現缺失,政府部門對于新興靈活就業崗位沒有及時做到全面管理,致使相關服務未能及時提供;在學校層面,缺少靈活就業的指導和培訓,也缺少專業拓展能力的培養,導致畢業生對真實的社會市場了解不足,對靈活就業認識不全面,從而影響其正確就業;在學生個人層面,部分學生只關注靈活就業的靈活性和自由性,缺少對靈活就業崗位及自身實際情況的綜合對比考量,選擇了不適合自己的工作,也陷入就業困難的局面。
政府相關部門除了要解決失業問題、待業問題,也應重視對靈活就業的關注,加大公共政策扶持力度,加快服務體系建設,為高校畢業生靈活就業選擇提供更多保障,穩定整個就業市場。在宣傳培訓方面,政府部門要發揮統籌作用,對靈活就業信息進行收集整合與分類,通過政府網或微信公眾號定期推送靈活用工招聘信息,讓畢業生獲得可信、可靠的就業信息,避免上當受騙。同時,要與高校聯動,針對具有靈活就業意向的畢業生開展宣講與培訓,解答其就業疑惑,幫助畢業生更深入地了解靈活就業的實際情況,找到正確的就業方向。在社會保險機制建設方面,為滿足高校畢業生異地求職的需求,要靈活化地開展社會保障工作管理,制定完善的社會保險靈活繳納政策,改變征繳方式,并放寬繳費標準,為靈活就業畢業生創造更加靈活的參保方式,提高靈活就業者的參保積極性。在法律保障方面,政府相關部門需從保護畢業生權益的角度出發,加強法律規范,完善相關法律制度,并設置專門的法律援助機構,幫助畢業生答疑、維權。同時,針對靈活用工單位也要加強法律監督,詳細規定靈活用工招聘過程和用人過程,避免發生侵害高校畢業生合法權益的事件。
針對靈活就業選擇,要認識到其本身存在的不穩定性,這種不穩定性對畢業生的就業發展具有重要影響,為此必須采取措施進一步增加靈活就業的穩定性。從用人單位自身出發,需轉變用人觀念,給予全職就業和靈活就業同樣的態度,消除對靈活就業者的歧視和偏見,無論是工作環境還是工作獎勵都要保持一致,提高其在就職期間的忠誠度,提升其工作效率。同時,用工單位也要積極營造良好、公平的就業環境,做好各項政策、保障措施的落實,在良好的用工氛圍下保障靈活就業者的穩定性。此外,相關部門、機構也要加大人力資本投入,如工會要增加人力培訓成本,為企業中的靈活就業者組織進行相應的培訓工作,為其進行一些工作疑問解答,宣講、解讀相關政策,并為靈活就業者爭取更多權益。當靈活就業者遇到勞動糾紛時,工會也可以提供幫助和扶持,保障靈活就業者的權益,維護靈活就業勞動力市場的穩定性。
靈活就業中可選擇崗位類型是多樣的,從企業單位靈活用工實際來看,以基層勞動力為主的崗位較多,高校畢業生在畢業時缺少指導,很容易陷入崗位選擇不當的困境,制約其職業發展。對此,需進一步擴大靈活就業者的就業選擇范圍。經濟新常態發展背景下,勞動力市場也呈現新業態,高新技術產業和新興產業層出不窮,衍生出大量的就業崗位,同時這些崗位也對勞動力素質有著較高的要求,正適合高校畢業生的就業需求。而新時代的大學生不再局限于穩定和高薪酬的擇業條件限制,其就業觀念較為靈活自主,呈現“慢就業”狀態,因此在崗位多元化的前提下,企業應轉變用工觀念,結合實際需求適當擴展靈活就業用工崗位,讓新興職業、創新性崗位也可以被靈活就業者選擇,這種綜合性的用工模式不僅可以滿足企業短期內的人力需求,減少人力資源成本投入,還可以規避一定的用工風險,因而企業應更加積極主動地擴大靈活就業選擇范圍。
高校要提供相應的指導與幫助,健全鼓勵學生靈活就業的制度,順應當前行業市場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幫助大學生更好地適應靈活就業的新型用工形式,讓高校畢業生在畢業后都可以更加順利地進入社會并獲得發展。對此,高校要積極做好針對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讓學生更加清晰地認識到自身對未來的追求,以及自己想要達到的發展目標,拓展學生對多元就業形式的認識,并為學生講解各地區、各種就業形式的扶持政策、優惠政策,促使學生選擇更加適合自身發展的就業形式。針對靈活就業的學生,高校應開展專業的培訓,進一步提高學生在靈活就業市場中的競爭力。現如今,各種新型就業崗位層出不窮,需要給予在校學習的學生更加專業的指導和幫助,確保其充分認識就業崗位,具備更好的崗位勝任能力,從而實現更好的發展。
以自媒體崗位為例,這一工作需具備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文本創作能力和視頻剪輯能力等,并且還要求熟練掌握互聯網技術,對此學校可以開設相應的選修培訓課。此外,為鼓勵畢業生以靈活就業形式進入勞動力市場,高校也要積極加強與靈活用工平臺、企業的合作,動態地跟蹤、掌握靈活就業畢業生的情況,如靈活就業崗位方向、靈活就業方式的轉變等,通過對數據信息的收集開展相應的分析工作,了解高校畢業生靈活就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采取協同措施,完善當下畢業生靈活就業管理模式,優化靈活就業選擇。
在經濟發展新常態背景下,高新技術和信息技術的變革發展促使高校畢業生的擇業觀念發生變化,靈活就業方式逐漸受到高校畢業生的青睞。為促進高校畢業生更好地就業,應對靈活就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相關部門應加大公共政策扶持力度,加快服務體系建設,增加靈活就業的穩定性和人力資本投入,擴大靈活就業者的就業選擇范圍。同時,學校也要建立鼓勵學生靈活就業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