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立宏 宋云波 康森
悠悠母親河,千里永定水,滋養著輝煌燦爛的燕趙文化;巍巍永定塔,雄偉壯觀,守望著繁盛至今的花木之鄉。物換星移,滄海桑田,曾經的京畿要道、歷史古城,在激昂澎湃的時代浪潮中,煥發出綠意盎然的勃勃生機。
豐臺區是首都中心城區和首都核心功能主承載區,革命遺跡“盧溝橋”、新興金融高地“麗澤商務區”、科創產業集群“中關村豐臺園”坐落于此。轄區面積305.5 平方公里,永定河、北運河、大清河三大水系在此匯聚,國家森林公園、城市森林公園、郊野公園、濕地公園星羅棋布,特色花卉產業享譽全國。
近年來,豐臺區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堅持綠色發展理念,緊緊圍繞南中軸地區、麗澤金融商務區、中關村豐臺園區、河西地區等重點區域,抓牢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森林城市建設、新一輪百萬畝造林、城南行動計劃等發展契機,著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新征程。萬畝林地拔地而起,百余個家門口的公園竣工開放。通過大尺度興綠建園,豐臺區森林總面積已提升至8520.86 公頃,綠地總面積達到7744.4公頃,森林覆蓋率為27.89%,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從8.65 平方米提升至12 平方米,公園綠地500 米服務半徑覆蓋率從68.09%提升至80%,國家森林城市36 項考核指標已全部完成,青山環繞、林城相繞、林水相依、林路相襯、林居相嵌的國家森林城市已全面建成。
科學規劃
高位統籌推進
豐臺區自提出創建國家森林城市以來,“創森”工作便成為全區工作的重中之重。豐臺區政府成立了以區長為組長、51 個單位為成員的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工作領導小組。森林城市建設期間,豐臺區委、區政府召開多次常務會、專題會,部署、研究、落實森林城市建設各項工作。每年制定下發《豐臺區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工作方案》,總結上年度工作,列出下年度工作臺賬,明確年度工作目標和任務。2019年至2021年,豐臺區投入資金約36 億元,確?!敦S臺區國家森林城市建設總體規劃(2019—2035年)》高質量完成。
全面整合山體、森林、濕地、河流、城區、公園等多種載體,豐臺區打造了“一軸一廊一屏障,百路百園百社區”的森林城市建設空間布局。如今,百余處騰退空間變身公園綠地,形成壯觀的“生態南中軸”;永定河水岸森林生態廊道、濕地濱水景觀,匯聚成親水綠色走廊;千靈山風景區、北宮國家森林公園等豐茂的森林資源,構建起西北部淺山綠屏。
放眼全區城市道路,中央隔離帶花團錦簇,行道樹撐起繁茂林蔭。百余家各類公園連珠成串,構建起城市公園環和環狀綠化帶;百余處花園式社區遍布居住區、企事業單位和重點園區,拓展了市民的綠色生活空間。
高位統籌、科學規劃,豐臺區正用“妙筆”生出首都高質量發展的繁茂之花。
精心構建
高質量打造綠色“名片”
沿著北京中軸線一路向南,穿過摩登現代的首都商務新區,一座距離天安門僅14 公里、規劃面積超2.6 萬畝的大尺度森林濕地——南苑森林濕地公園,正隨著豐臺“創森”的步伐逐步成型。它與奧森南北呼應,再現了“南囿秋風”的歷史景觀,成為南中軸線上的璀璨明珠,北京城的“綠色生態名片”。
放眼麗澤金融商務區,五大城市公園群環繞其間。從商務區任何一棟樓走出,5 分鐘內即可抵達生態慢行步道,300 米內便可踏入上萬平方米公園綠地。漫步林蔭綠廊、領略濕地風光、盡覽金中都城墻遺跡。在豐臺“創森”的進程中,國內首個森林商務區已初具規模。大尺度綠化與城市建設交相輝映,形成自然生態與休閑活力兼備的“健康城市名片”。
在中關村豐臺園附近,占地面積超百畝的豐臺科技園生態主題公園向公眾免費開放。作為國家級生態型示范園區重點工程,公園集中展示了太陽能光伏發電、流離生化污水處理等十余項科研成果,打造科技創新與園林景觀相契合的“融合發展名片”。
永定河畔,國家級園林博物館盡展中國園林獨特風韻;豐臺區串起紫谷伊甸園、世紀森林公園、綠堤公園、曉月郊野公園、中國園博園、北天堂公園,形成“永定河公園鏈”;連接園博湖、宛平湖、曉月湖,形成“一帶三節點”的濱河森林景觀帶;實施生態修復,開展綜合治理,重現自然風貌,構建百姓走進森林城市的“親水休閑名片”。
一張張“森林城市”名片,既是豐臺生態建設的新地標,也是全區“創森”質效的新縮影。
強化保護
推進人與自然和諧
豐臺區長辛店鎮太子峪村,有三片古樹群,數量占到全區古樹名木的40%。如今,這里已成為古樹公園。西側中間是一片開闊草坪,草坪四周種植著檜柏、油松、側柏,中間有7 棵呈箭頭狀排列的白皮松,滿目蒼翠,冬夏常青。
“創森”工作開展以來,豐臺區對每一棵古樹名木進行準確定位,并建立智慧管理系統,實時監測古樹名木的生長狀況、管護情況。目前,全區238 株古樹名木的保護率達到100%。
守護好森林,也就守住了首都發展的綠色家底。在豐臺,森林的安全和健康,有林長來“守”,專業隊來“護”。2021年,豐臺區全面啟動“林長制”,組建三級林長責任體系,成立68 支隊伍,守護8.7 萬畝林地。林長的重點任務是“巡”,根本目的是“守”,他們一山一坡、一林一園、一花一草、一樹一木地巡查,真正實現“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樹有人護、責有人擔”。
豐臺區成立了城南首個“林木有害生物監測檢疫實驗室”,為全區乃至全市林木有害生物防控工作提供科技支撐和數據支持。
全區353 名生態林管護員、300 名護林員和1200余名養護人員和一支專業森林消防綜合應急救援支隊,為森林資源安全和國土安全保駕護航。
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如今,豐臺區的野生動物越來越多。豐臺區最新《陸生野生動植物調查報告》顯示,全區共記錄346 種植物、145 種鳥類、9 種大中型哺乳動物、4 種兩棲動物、6 種爬行動物。百姓家門口成了小動物們繁衍生息的樂園,萬物和諧共生的美麗豐臺躍然眼前。
興綠惠民
造就生態福祉
從遼金到明清,豐臺花鄉是皇家貴族和文人墨客賞花的勝地,當地居民種植花卉的歷史有800 余年之久。如今,豐臺花鄉更是名副其實的“中國花木之鄉”。豐臺區依托花卉大觀園區域,布局“花街”“花食”“花市”“花藝”“花影”等特色產業集群,構建北京獨一無二的“花卉經濟商圈”。北京花卉交易中心完成改造升級,今年開通微信購花小程序,線上線下同等價格,百姓足不出戶就可買到心儀的花卉。產品實現“一品三碼”,消費者可同步了解商品產地、規格、上架時間及養護知識;運用數字化、標準化、可視化等手段,加速提升花卉產業現代化服務水平;積極拓展花鄉花卉電子商務平臺,建立區、鄉、村、企四級聯動方式,全面推動花卉銷售與花卉產業發展;成立花鄉花卉科研中心,加強新產品、新技術研發,在各類花卉展品評比和競賽中,共獲得獎項233 個,其中特等獎17個、金獎53 個。
在繁花似錦的時代,豐臺的果品產業也在蒸蒸日上。全區推進235 畝的果園更新改造工作,新增7 個無公害認證果園,全面保障林果品質,提升果品市場競爭力。
如今,豐臺區已初步建成永定河濱水休閑區、千靈山—北宮森林康養區、園博園生態修復課堂、王佐溫泉特色小鎮和園藝驛站,開展各類特色生態旅游。全區建設綠道24.644 公里,串起公園道路、路側綠帶、濱水綠帶、非機動車道、城市道路,形成綠道網絡,為居民提供親近水體、自然觀察、健身騎行、濕地科普的場所。
豐臺區正用蓬勃發展的綠色產業,構筑起堅實的生態福利體系,增強百姓福祉,促進經濟發展。
全民參與
共享“創森”成果
在豐臺賞花,可以使用“百園地圖”微信小程序。它將豐臺區近百家公園綠地囊括其中,園區位置、面積、特色、植物物候期等信息“打包”呈現,為百姓提供一年四季觀花指南;同時,還提供一鍵導航和游園打卡功能,引導百姓去公園觀光游覽、休閑健身,探訪每個公園的文化內涵,感受豐臺區森林城市的建設成果。
在豐臺區,向日葵花海文化節、郁金香文化節、大棗文化節、荷花文化節、菊花文化節、芍藥文化節、花朝節都是當紅的流量之星?!皠撋边M校園、進醫院、進單位、進社區、進村莊等活動,在人們心中種下了愛綠護綠的種子。由豐臺“創森”辦策劃拍攝的“創森記”系列視頻,引得社區居民和明星大腕兒紛紛參與……
在豐臺區的“創森”進程中,全區各單位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群眾喜聞樂見的各類宣傳活動近兩百場。全區共懸掛宣傳欄2000 個、張貼海報33622 張、各渠道發布或轉發新聞報道8710 條、組織開展宣傳活動457次。發放生態禮物,鮮花8萬盆,花種20 萬包 以及其他各類宣傳物資共計34 萬余份。園博園生態修復課堂、花卉大觀園名花奇果賞析園等自然教育基地,累計接待群眾超過上萬人次。全區開展義務植樹活動148 次、參與人數達61 萬人、植樹株數151 萬余株。全區上下積極營造“創森成果人人共享”的良好社會氛圍。
豐臺區“創森”在實現大尺度建綠跨越式發展的同時,注重機制創新實踐,堅持“人是最美的風景”;建設“鄰里花園”工作坊,大力推行“小區小花園”,融洽鄰里關系,營造和諧社會氛圍;招募以社區新聞發聲人為主體的社區花園工作志愿者,扮靚萬家社區;培育“一米陽臺”營造師,指導社區花園建設和陽臺美化工作,帶動社區居民沉浸式體驗花園建造、家庭園藝、綠植養護等身邊的“綠色生活”,讓社區變得更美好,鄰里之間更有愛。豐臺區形成了共創、共建、共育、共治、共享的特色“創森”模式。
如今的豐臺,居民望得見青山綠水,聞得到鳥語花香,留得住美麗鄉愁。森林城市的創建繪就了豐臺區藍綠相間的生態基底,也打造了建設首都功能重要承載區、生態文明建設引領區的亮麗名片。森林繞城、綠道連城、碧水穿城、濕地潤城、公園遍城、農田留城、花果香城、生物惠城、景觀亮城的森林城市布局已然形成。
邁著“創森”的鏗鏘步伐,積極建成高標準的國家森林城市。這是豐臺區朝著建設首都一流的和諧宜居之區目標不斷邁進的綠色追求,也是豐臺區對現代化、人性化、國際化城市綜合治理的生態考量,更是以“人民為中心”理念推進城市發展的豐臺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