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佳麗,孫 露
(西安交通工程學院,西安 710300)
職業生涯規劃能夠幫助大學生認識自我,樹立明確的職業目標,改變大學生“先就業后擇業”的擇業價值觀,降低大學生的就業離職率,從而穩定就業市場,幫助大學生擺脫就業困境,緩解就業焦慮。
職業生涯規劃是一個決策過程,個體差異和環境在這個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1]。這個決策過程主要包括3個部分:一是自我認知(個人技能、個人愛好)和職業認知(晉升機會);二是目標認知(成為一名經理);三是制定達成目標的策略。
有關職業生涯規劃的研究大多是以問卷形式進行調研的。劉小英(2014)通過有關問卷,測量大學生的氣質類型和職業興趣傾向,結果表明,大部分學生屬于多血質/黏液質的氣質類型,他們可以從事有交際需要/耐心細致的工作[3]。曹斌和楊秉瀚(2021)通過自編的調查問卷對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基本情況進行調研分析,很多民辦本科高校對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匱乏,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大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的認識[3]。史慧穎等(2021)通過有關問卷,測量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能力和父母的教養方式,結果發現,忽視型的父母教養方式與孩子的職業生涯規劃能力呈現顯著的負相關關系[4]。本研究主要從個人、學校、家庭三個維度出發,對大學生的職業發展規劃現狀進行探討。
通過問卷調查,了解當前大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的認識,期望從中發現大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的認識偏差或困擾,進而提出相應對策,幫助大學生糾正認識和解決困擾。
實驗對象是S市各高校在校大學生和已畢業大學生(待業),其中男生129人,女生139人,平均年齡20.73±1.67歲。本次共發放27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268份,問卷回收率為99.3%。
基于對已有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研究的梳理,設計調查問卷,采用在線問卷調查形式,對S市各高校在校大學生和已畢業大學生(待業)展開調研。問卷由3個部分、18道題組成:第一部分為“自我認知”,用于評估大學生對自我的認知情況,共8道題目。第二部分為“學校認知”,用于評估大學生對自己學校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和學生就業指導中心設立的認識情況,共6道題目。第三部分為“家庭認知”,用于評估大學生對自己未來職業生涯規劃受到家庭影響程度的認識情況,共4道題目。
調查問卷采用李克特5級量表評分,1代表“非常不符合”,3代表“不確定”,5代表“非常符合”。經測驗,問卷克隆巴赫α系數為0.806。

表1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調研問卷Tab.1 Survey questionnaire of vocational career planning of college students
1.2.1 對“自我認知”指標的統計分析
自我認知。通過對問卷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發現,64.9%的學生不能明確自己的性格特點;79.1%的學生不能認識到自己的優缺點;67.5%的學生還沒有找到自己的興趣愛好。由此可見,大學生處于自我同一性延緩時期,雖然還不能明確回答“我是誰”這個問題,但已經開始探索自己的性格特點、興趣愛好等內容。這一階段是大學生人生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必然會感到迷茫、困惑,但也正因為這個環節,才能夠真正了解自己,未來更加積極地面對學習和生活。
目標認知。通過對問卷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發現,73.1%的學生不能明確說出自己選擇所學專業的理由;52.2%的學生還不清楚自己所學專業的主要內容;66.8%的學生仍沒有明確的就業目標;81%的學生不清楚未來職業工作內容。由此可得,雖然部分學生有明確的就業目標,但卻沒有進一步了解具體的工作事項,缺乏規劃未來的意識。
目標策略。通過對問卷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發現,66.8%的學生對未來3~5年沒有明確的規劃,由此可知,大學生規劃意識不足,規劃能力欠缺,這會讓大學生不知道“為何學”“從何學”“學什么”,從而荒廢時間。

圖1 自我認知指標的統計分析圖Fig.1 Statistics analysis of self cognition index
1.2.2 對“學校認知”指標的統計分析
課程認知。通過對問卷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發現,91.8%的學生所在高校開設了“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但74.3%的學生認為當前高校所開設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無法幫助他們明確未來的就業方向。51.1%的學生認為當前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與實際的就業市場脫軌。由此可知,雖然大部分高校開設了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但是該課程的內容與大學生想要了解的內容、實際的就業市場并不契合,因此該課程內容可能會制約大學生職業規劃能力。

圖2 學校認知指標的統計分析圖Fig.2 Statistics analysis of school cognition index
保障認知。通過對問卷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發現,29.1%的學生所在高校沒有設立“大學生就業指導中心”這一部門。44.4%的學生不清楚自己所在高校是否設立了大學生就業指導中心。由此可見,部分高校的大學生就業指導體系有待完善,部分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意識有待加強。
1.2.3 對“家庭認知”指標的統計分析
通過對問卷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發現,82.8%的學生不了解父母的教養方式;59%的家長對學生所選專業有所干預;67.2%的學生認為父母從事的職業會影響自己未來的擇業方向。由此可知,父母所從事的職業會影響學生的專業、職業選擇。目前,大學生仍處于自我同一性延緩時期,父母在一定范圍內會對學生的學習、生活有所干預,但是過多的干預并不利于大學生自我意識的發展,甚至會讓他們過于依賴父母而無法獨立做出決策。
1.2.4 對題目相關性的統計分析
如表2所示,學生對自身性格特點、優缺點、興趣愛好的認識與對專業及職業的選擇均呈顯著正相關,即大學生對自身性格特點、優缺點和興趣愛好的認識越清楚就越明確自己想要選擇的專業類別(性格特點:r=0.245;優缺點:r=0.488;興趣愛好:r=0.590)及未來想要從事的職業方向(性格特點:r=0.301;優缺點:r=0.643;興趣愛好:r=0.702)。

圖3 家庭認知指標的統計分析圖Fig.3 Statistics analysis of family cognition index

表2 各指標間的相關性分析Tab.2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all indexes
**在0.01級別(雙尾),相關性顯著*在0.05級別(雙尾),相關性顯著
對于學校開設“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學生,能夠清楚地知道所學專業的內容(r=0.497),同時也有助于規劃未來的職業生涯(r=0.525)。認為父母教養方式對自己沒有影響的學生對自己所學專業的內容則非常了解(r=-0.134),且對未來的職業生涯也有清晰的規劃(r=-0.127)。
通過問卷調查方式,對S市各高校大學生的未來職業發展規劃的認識現狀進行抽樣調查。通過數據分析可得,高校大學生對未來職業發展規劃的認識呈現以下特點:一是大學生對自身的性格特點等特質沒有清晰的認知,難以明確就業目標。二是大學生主動了解就業指導部門的意識淡薄。三是大學生因父母干預,缺乏獨立人格,規劃意識不足。為了加強學生職業規劃的意識和能力,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一是大學生要重視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了解學校設立的就業指導部門。二是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內容要根據學生需求、就業市場現狀設置,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性格特點,了解就業前景。三是大學生父母應采用民主型的教養方式,給予孩子更多自主選擇的權利,培養孩子的獨立人格和自主做事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