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梅
(哈爾濱森嶼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哈爾濱 150001)
中小企業是我國市場的主體,據國際知識產權局統計,中小企業占我國市場主體的96.5%,GDP貢獻率為60%,就業貢獻率為80%。但受疫情影響,2020年我國GDP同比增速大幅度下滑至2.3%。中小企業普遍經營不善,生存壓力不斷增加。由于存在抗風險能力低、融資困難等問題,中小企業利潤率同比下滑嚴重。數據顯示,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2020年中小企業利潤下滑比率同比超過30%。
截至2022年,在疫情持續的現實背景下,工廠不得不停工,復工時間亦被推遲,我國第一、二、三產業均或多或少受到影響。企業無法正常經營,員工無法返崗,企業收入來源被掐斷,便會影響企業支出。中小企業處境的艱難直接影響了我國的經濟增長,致使我國1季度的GDP增速同比下滑6.8%,對就業市場造成了巨大沖擊,失業率從1月份的5.3%上升到4月份的6.0%。因而,分析中小企業經營困境的成因,并探究應對之策,幫助中小企業走出危機,不僅對拯救中小企業、提升市場活力,而且對緩解我國就業市場壓力、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從微觀經濟學的角度來講,企業是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的,使用土地(Q)、勞動(L)、資本(K)和技術(A)等各種生產要素來生產商品或提供服務,通過市場交易來獲取利潤的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經濟活動的最小單元。企業的生產函數可以簡化寫成:Y=Af(Q,L,K),其中:Y代表產量,A代表技術,Q代表土地,L代表勞動,K代表資本,f()是企業的生產函數。
企業生產的商品,通過產品市場的交易實現收入,所以一個完整的經濟循環不僅包括商品的生產,還包括商品的銷售,具體流程可以用圖1來說明:

圖1 產品市場和生產要素市場的循環流動圖
圖中的左右兩個方框分別代表消費者和生產者。上下兩個圓形分別代表產品市場和生產要素市場,產品的價格和生產要素的價格由各自的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決定。
在正常狀態下,企業從生產要素市場購買土地(Q)、勞動(L)和資本(K)等生產要素生產商品,形成產品市場的供給,消費者作為終端購買商品,企業實現收入,回籠資金,循環往復;消費者則通過再生產要素市場上出售自己所擁有的生產要素獲得收入,然后在產品市場上購買自己所需要的商品,周而復始。當企業的生產行為和消費者的消費行為完美對接,經濟就進入了健康的“生產——消費”良性循環狀態;反之,若其中的任何一個環節被中斷,企業的生產運行就會出問題。
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中小企業造成的影響,從時間維度上可以劃分為新冠肺炎暴發期的影響和新冠肺炎常態化防控期的影響。兩個階段企業經營困境的成因和特征是不同的。
在新冠肺炎暴發期2020年1-3月,全國32個省區市均啟動了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延長春節假期,企業延遲復工,學校推遲復學,許多省份實施道路封閉,戰時管控,一系列強有力的措施迅速遏制住了疫情的傳播,但也給中小企業造成了巨大的損失,使很多企業陷入困境。
根據圖1所示,當企業生產活動暫停時,無法生產新的商品,也就無法通過產品市場的商品銷售來實現現金回流;但是企業的現金流出卻是在持續的,因為生產要素市場的交易活動并沒有停止,企業依舊需要為土地(Q)、勞動(L)和資本(K)等生產要素分別支付租金、工資和利息。這樣一來,企業原本正常的“生產——消費——資金”循環就被打亂,時間越長,企業的資金壓力就越大。
以最具代表性的餐飲行業為例,西貝餐飲每月僅工資一項就要支出1.5億元左右,倘若疫情不能在短時間內得到控制,西貝賬上的現金撐不過三個月。外婆家餐飲集團創始人也表示,即使不開業,集團每天要支付人工房租等成本250萬元,公司賬上資金只能維持2個月。
由此可見,資金壓力是這一期間中小企業面臨的最棘手的難題,導致這種困境的原因在于供給端,是短期的,隨著企業的復工復產,這種影響可以逐漸消除。
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期,雖然我國的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企業也已陸續復工復產,但是國外的疫情仍在加速暴發,截至2020年7月1日,全球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已經累計5.45億人,死亡人數超過633.5萬人。國外疫情的暴發導致許多國家的經濟停擺,由于我國是出口導向型的經濟體,國外經濟的停擺致使外國對我國產品的消費需求下降,嚴重影響了我國中小企業的生存。
如圖1所示,這一時期,企業生產活動恢復正常,但是產品對外銷售卻出現了問題,市場緊縮和運輸受阻使得外需減少,海外訂單取消,國內消費者消費能力不足,導致企業無法通過產品市場的商品交易來實現現金回流,但與此同時企業依舊要為土地(Q)、勞動(L)和資本(K)等生產要素支付成本,現金流出,企業正常的“生產——消費——資金”循環就被打亂,企業再一次面臨資金壓力。可以看出,這次企業經營困境的原因在于需求端,是商品需求不足,影響偏長期,因為國外疫情仍然在蔓延,外需的恢復遙遙無期。
當前,新冠肺炎的防控已經進入常態化防控期,我國已經成功控制住疫情,企業生產也已恢復,但是國外的疫情仍然在瘋狂蔓延,這給我國中小企業帶來的最大難題就是訂單消失,產品需求斷崖下跌,企業的“生產——消費”循環被打破。前期政府出臺的扶持政策針對的都是企業的成本端,旨在降低企業經營成本,減少企業的現金流出,以此緩解企業的資金壓力,讓企業能夠存活下來。但現在中小企業面臨的根源問題在于銷售端,是由于海外訂單消失導致產品銷路不暢,資金無法回流產生的經營難題。這個時期如果沿用前期的政策雖能緩解企業暫時的陣痛,但并不能直擊企業的最大痛點。要想徹底解決中小企業的生存危機政府必須實行擴張性財政政策,減稅降費擴大產品的消費需求;企業必須進行自救突圍。
在當前實體經濟萎靡的情況下,財政政策應該摒棄年度預算平衡的陳舊理念發揮其功能財政的作用。實施擴張性的財政政策,給居民和企業減稅,同時增加公共支出,以實現經濟增長和降低失業率。對個人減稅,可以使個人可支配收入增加,直接增加產品的消費需求;對企業減稅降費,可以減輕企業負擔,讓更多的利潤留存于企業,使企業有資金投入科技研發,進行產品創新,產業升級,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同時,減稅降費使企業盈利能力提升,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也會迎刃而解。減稅降費也可以降低企業轉嫁給消費者的稅負,提振市場消費熱情。除此之外,根據經濟學的基本原理,政府配置資源的效率低于市場,減稅可以把資源盡可能地轉到企業,由市場進行更高效率的配置。
1.進行商業模式創新
受疫情影響,“互聯網+”迎來一場新的爆發式增長。線上辦公、視頻會議、直播帶貨等數字化的商業模式迅速崛起,電子商務對傳統商業模式的沖擊已不可避免。中小企業必須結合自身業務情況進行數字化轉型,否則就會被數字經濟時代所拋棄。
2、利用資本市場融資
我國正在進行資本市場改革,科創板已經進行注冊制試點,創業板注冊制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新三板改革也在加速推進,區域股權融資中心、債券交易平臺、OTC市場也在逐步建立。中小企業應該抓住這一契機,利用豐富多層次的資本市場體系來獲得自己經營發展的寶貴資金,解決長久以來困擾自己的“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
3.加強內部控制建設
(1)構建動態內部控制系統。在疫情的影響下,企業需要良好的內部控制制度幫助其穩定運營。中小企業需要對內部控制有科學的且合理的設置,內部控制需要構建動態系統,可以隨時向管理者提供監察。中小企業的管理者應密切關注企業外部環境及其變化給企業帶來的影響。當企業要實現規模化時,更是要對企業內部進行合理化評估,并不斷對內部控制系統進行完善,以求在企業擴張的同時維持現有產業穩定發展。
(2)設計精準科學的內部管控流程。企業管理者需要結合當下的大環境和企業自身的經營狀態,對本企業內部控制制度進行優化改良。咨詢專業人員為企業的內部控制進行“量體裁衣”的設計,尤其是對企業內部的架構要有清晰的、明確的設計,對內部管控的流程要精準的、科學的設計。由專業人員為落實企業內部控制進行合理貼切的設計而提供科學的指導。
(3)拓寬中小企業信息來源的渠道。建立有效的信息溝通體系,最大化地收集信息且對信息嚴謹披露,合理建立信息制度且有完整的、準確的、清晰的流程體系。另外,保證信息交接的暢通也是內部管控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立信息監督機制,把控信息的準確性,合理控制由于信息過多且繁雜而造成的誤判。
4.重視人才戰略
企業的發展歸根結底依靠的是優秀的人才,中小企業要著眼長遠,建立人才戰略規劃,尊重人才、重視人才、吸引人才和培養人才,打造一個卓越的決策團隊、管理團隊和研發團隊,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優化組織結構,提高運營效率,提升研發水平,為企業的創新升級和產業向價值鏈高端延伸奠定堅實的基礎。
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造成了巨大的沖擊,我國的中小企業在這次危機中受損嚴重。中小企業事關民生就業,事關決勝脫貧攻堅,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通過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幫扶政策的有效落實以及企業的自身努力,中小企業一定能走出困境,并且化危為機,進行產業的創新升級,提高企業的生命力和競爭力,這對于我國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的發展目標任務以及未來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都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