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芳陽,賴靚榮
(1.廣西大學 工商管理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4;2.北部灣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廣西 欽州 535011)
物流業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推手,對我國電子商務的發展及經濟轉型起到重要的支撐作用。但我國物流業發展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如物流資源配置不合理、生態環境污染、發展不平衡等。這些問題阻礙了物流業的進一步發展。因此,推進中國物流業的綠色發展,強化物流業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內生推動力,是推動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措施。綠色技術的進步是綠色發展的重要動力,環境規制是規范行業污染排放的強制性規則,兩者均可對我國綠色物流的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探討綠色技術進步、環境規制與綠色物流發展之間相互影響關系的動態演變過程,可以為我國物流業的綠色發展提供有益參考。
國內外學者對綠色技術的進步與環境規制、技術創新與物流業的關系進行了較多研究,但是綠色技術進步與綠色物流關系的研究依然空白,它們的動態互動機理仍不清楚;環境規制與綠色物流關系的相關研究也很少,且多為靜態研究。因此,為了弄清綠色技術進步、環境規制與綠色物流發展三者間的關系與動態互動的具體路徑,本文將綠色技術進步、環境規制與綠色物流發展三者放在一起,運用面板向量自回歸(PVAR)模型對三者間的相互制約發展的邏輯關系進行綜合分析。
綠色物流是一種兼具環境友好且運行有效的物流系統,能夠實現物流經濟活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相互協調。因此,參考已有學者的研究,基于指標的可獲得性、客觀性、系統性等原則,以及考慮到綠色發展的要求,本文從物流環境的友好水平和綠色物流的發展能力兩個方面構建區域綠色物流發展水平的評價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表1 區域綠色物流評價指標體系
本文采用熵權法測算中國物流業綠色發展的水平,其分為數據標準化、計算信息熵、計算各指標的熵權以及計算各區域綠色物流發展水平的綜合評價值四個步驟。
2.1.1 綠色技術進步、環境規制和綠色物流衡量方法
綠色物流發展水平用前文采用熵權法測出的綜合值來表示。對于綠色技術進步,本文借鑒董直慶等的方法,選用綠色專利數據申請量來衡量綠色技術進步。具體做法是以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提供的綠色專利清單中的綠色專利國際專利分類(IPC)編碼為選擇標準,從國家知識產權局獲取不同省份的專利數據。國內外學者對環境規制的測度主要有單一指標測算與綜合指標測算兩種方法。為了更加客觀地反映各省份的環境規制強度,本文借鑒郭然等的測算方法,選擇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工業廢氣治理設施運行費/工業廢氣排放量、工業廢水治理設施運行費/工業廢水排放量三個指標,采用熵權法來測算各省份的環境規制綜合指數。
2.1.2 實證模型
本文運用面板向量自回歸(PVAR)模型來研究環境規制、綠色技術進步與綠色物流發展之間的動態影響關系。PVAR模型兼具面板數據和VAR模型分析的優點,可以更穩健地反映變量間復雜的相互關系。模型設定如下:

式中,Z為1×3階的矩陣,Z=[,,],表示區域綠色技術進步水平,表示區域環境規制水平,表示區域綠色物流水平。為滯后階數,β為個體效應,γ為時間效應,μ為隨機擾動項。
2.1.3 數據來源
為保證研究結果的真實性,以及基于數據的合理性與可獲得性,本文選取國內除西藏及港澳臺地區外的30個省、直轄市和自治區2011—2019年的數據作為研究樣本,數據源自國家統計局國家數據庫官網(data.stats.gov.cn)和《中國能源統計年鑒》。
在對PVAR模型進行估計時,首先需對變量數據進行平穩性檢驗。本文采用LLC檢驗、IPS檢驗、Fisher-ADF檢驗和Fisher-PP檢驗對各變量進行單位根檢驗。結果顯示,所有變量均顯著拒絕原假設,說明這三個變量均是平穩的,可以進行PVAR分析。在使用PVAR模型對綠色技術進步、環境規制與綠色物流發展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前,運用STATA16.0來綜合評定PVAR模型的最優滯后期。當滯后階數為1時,BIC與HQIC的信息量也同時達到最小值,因此本文選擇滯后1期作為最優滯后階數。
進行滯后1階的PVAR模型的Granger因果檢驗,以進一步確定綠色技術進步、環境規制與綠色物流發展三者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結果見表2??芍?,綠色技術進步和綠色物流呈現雙向Granger因果關系,即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綠色技術進步可以促進綠色物流的發展,綠色物流也可以促進綠色技術的提升。物流業的綠色發展會增加綠色技術的需求,綠色技術的進步也可以為物流業的綠色發展提供更為綠色環保的技術手段。綠色技術進步和綠色物流發展是環境規制的單向Granger原因,說明了外界因素還影響著地方環境規制的制定,綠色技術進步和綠色物流發展可能會促使地方環境規制的制定與要求提升。環境規制并非綠色技術進步和綠色物流的Granger原因,這可能是因為環境規制對綠色技術進步與物流業的影響并非簡單的線性關系,存在“遵循成本效應”。此外,各聯立方程均通過了至少5%的顯著性檢驗,表明了我國各省份的綠色技術進步、環境規制與綠色物流三者間存在短期互動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模型構建的合理性。

表2 Granger因果檢驗
進行脈沖響應,以進一步分析綠色技術進步、環境規制與綠色物流發展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從圖1的脈沖響應結果可知:

圖1 脈沖響應
2.4.1 綠色技術進步的沖擊作用
面對技術創新一個標準差的沖擊,在當期對自身影響最大,隨后正向反應強度較快下降至0,說明綠色技術的進步可以通過創新疊加效應來培育創新潛力,進而促進更多創新的出現。面對綠色技術進步一個標準差的沖擊,環境規制在當期的響應值正向最大,第1期快速下降至小于0,隨后逐漸收斂于0,說明綠色技術的進步在短期內會對環境規制的增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面對綠色技術進步的沖擊作用在一個標準差的沖擊下,綠色物流響應值當期正向最大,隨后逐漸收斂到0。綠色技術的進步可以使綠色物流發展突破瓶頸、改進傳統技術、研發新技術、淘汰污染嚴重的落后企業等,從而直接促進綠色物流水平的提升。此外,綠色技術進步還能對資源配置、勞動分工以及政府政策等方面產生影響,進而促進綠色物流的發展。但是短期、長期、大額的綠色技術研發投入可能會導致研發成本過高而影響到企業的經營情況。
2.4.2 環境規制的沖擊作用
面對環境規制的沖擊作用一個標準化沖擊,在當期對自身的正向反應最大,隨后反應強度在第1期快速減弱至0。面對環境規制的沖擊作用一個標準化沖擊,綠色技術進步當期響應值為0,隨后呈現出先增后減響應值大于0的倒“V”形,并逐漸收斂。響應值在當期為0的部分原因在于環境規制增加了綠色技術的投入,短期內對綠色技術產生的影響不明顯,但隨著產業結構的升級創新效能逐漸凸顯,區域綠色物流的效率得以提高。面對環境規制的沖擊作用一個標準化沖擊,在當期對綠色物流的正向影響接近最大,在第1期達到最大,隨后緩慢減小趨于0,說明環境規制可以通過規范物流企業運營過程中的污染排放在短期內迅速使物流企業限制環境污染的行為,當物流企業符合規范后,環境規制的促進作用便逐漸減小。
2.4.3 綠色物流的沖擊作用
面對綠色物流的沖擊作用一個標準化沖擊,在當期對自身的正向影響達到最大,隨后逐漸減弱收斂至0,即綠色物流存在自身加強機制,且該加強機制隨時間逐漸減弱。所以,在資源和環境的約束下,提高綠色物流水平仍然需要建立系統動力機制。面對綠色物流的沖擊作用一個標準化沖擊,綠色技術進步當期沒有反應,第1期到第3期較快提升,隨后緩慢下降。面對綠色物流的沖擊作用一個標準化沖擊,環境規制當期反應為0,在第1期迅速提升到正向最大,隨后緩慢收斂于0。說明綠色物流作為外界環境之一,其對環境規制有一定的正向影響,因為綠色物流的快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為環境規制提供更好的行業環境。
綠色技術進步對區域綠色物流有短期的正向作用,隨著綠色技術的發展進步,綠色技術、綠色工藝、綠色產品的投入使用,可以對區域綠色物流的發展起到較好的促進作用。綠色物流的發展也會通過對綠色技術的需求來促進綠色技術進步。環境規制對綠色物流有正向促進效應,環境規制作為一種對企業的硬約束,可以對綠色物流有一個較快的正向影響,使企業符合規制要求。綠色技術進步和環境規制之間可以形成較好的協同效應,并對綠色物流發展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環境規制可以對綠色技術進步和綠色物流發展產生持續優化的作用,加強綠色物流發展過程中綠色技術創新的學習和溢出效應,釋放發展潛力,進而持續促進物流業的創新發展和綠色發展的動態螺旋上升。
推動現代物流業向綠色發展方向轉變和高作業效率的方向發展,需要依靠政府發揮正確的調控作用。政府應加強規劃引導,根據自身的發展條件和要求制定環保物流發展規劃和綠色物流業的節能減排措施,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促進物流業向綠色發展方向轉變。各地區應根據實際情況適時調整技術創新政策,協調好綠色技術進步與綠色物流的關系,利用本地區的資源與生產配套體系,加快綠色技術創新與創新成果轉化,從而實現綠色技術進步的正向循環。增強綠色物流發展水平對綠色技術進步的促進作用,推動物流業和綠色創新要素的有效配置和利用。各地區政府部門應科學、全面地設定區域物流業的發展目標,制定物流業綠色發展的促進政策,引導環境規制的制定,并基于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進行物流業的綠色創新升級,形成區域綠色創新涌現、環境規制和綠色物流發展的協同發展與積極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