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迎麗
高校人才戰略培養是黨中央做出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精準判斷,提出了人才強國戰略,結合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心來培養新時代需要的各類型應用創新型的復合人才,利用各省市的區域優勢,突出選撥人才培養的戰略地位,身處大西北的陜西省,高校云集,教育資源豐富,高層次創新型科技人才培養是強省之本,構建新型西北地區高層次人才戰略培養,可更好的服務于區域經濟平衡建設與發展。
據調查,1992年始我國從事科技工作的人數為227萬余人次,2008年增長達到496.7萬余人(從2008年開始,《中國科學技術統計年鑒》沒有統計中國從事科學技術工作的總人數和科學家、工程師的人數)。從2009年起,中國開始招收和培養具有專業學術背景的專碩博士人才的招生與培育。至 2013 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在校生數為 2468.07 萬人,全國研究生在校生數為 179.4 萬人,畢業碩博研究生達到51.36萬人,增長勢頭顯著,是我國進入科技人才儲備的上揚期,為創新人才注入了新鮮血液和后備支持。
陜西省近年來促進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科技資源深度融合,加快成果轉化應用,不斷健全產業技術創新體系,共建設“四主體一聯合”新型研發平臺44家,如空天動力研究院、先導技術研究院、國家增材制造創新中心等共性技術研發平臺快速發展,先進稀有金屬材料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加快籌建。深入推動百項科技成果轉化行動,圍繞能源化工、裝備制造、電子信息、新材料、生物醫藥、現代農業六大戰略支柱產業發展需求,征集、遴選、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場需求強、產業發展前景好的優質科技成果進行培育轉化,促進新材料、新能源、量子技術、人工智能等前沿領域的攻關發展,促進了我省經濟高質量發展,產業技術創新已成為提升我省高校人才內涵化建設的催化劑和戰略發展新方向與新契機。
從陜西省高校規模的發展現狀看,陜西省高校數量(95所)排名第13位:數量占比4%,陜西省各層次高校數量分布為一本8%、二本29%、普通本科23%、專科40%;從辦學類型(公辦、民辦、合作辦學、中外合作、內地港澳臺合作)等來大致劃分,公辦占67%,民辦占33%;從全國雙一流(41所)、985(38所)、211(111所)數量分布來看,陜西省數量分布占比:雙一流23%、985占23%、211占54%;陜西省高校資源從全國范圍來看排名還是靠前的。雙一流、985及211在全國排名第四,僅次于北京、上海和江蘇,整體教育資源水平靠前。其中雙一流、985、211都具備的高校有三所—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在陜西省重點科技創新團隊、中青年科技領軍人才、杰出青年基金、科技新星等人才隊伍建設方面,陜西省高校都取得良好成效。從2018年開始,陜西省教育廳啟動陜西高校科技創新團隊建設計劃,培養一批具有科研潛力的中青年科技人才,高校科研人員已超過7.4萬余人。
根據教育部公布的官方數據,陜西省有超過110萬的本專科生和超過15萬的研究生在讀,每一年培養的博士研究生人數,超過西部12省總培養規模的三分之一。2020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達到874萬人,同比增加超過40萬人。陜西作為高教大省,2020年高校畢業生達34.2萬人,同比增加1.3萬人。從目前教育資源現狀來看,可為我省創新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人才儲備和支援,進一步提升服務地方和國家經濟發展的戰略部署。
然而,我省高校科研水平并未完全作用于本省的科技經濟發展。問題主要表現在:第一,省內高校及科研院所產學研結合、校企合作體系建設不完善。第二,省內高校及科研院所同省內企業合作渠道不通暢。第三,產學研結合目標短期化傾向明顯,戰略合作較少。第四,政府引導支持力度不夠,相關法律法規不完善,大部分產學研項目缺乏穩定的保障機制和金融政策扶持。
打造優良的文化環境,是創新人才施展才華的前提保障,也是文化創新、思想創新、技術創新等建設的基礎條件,打好這張地區特色“文化牌”,傳承和弘揚老一輩的愛國奮斗精神,將尊重學術自由和學術民主之風引入產業創新人才培養戰略中,發揮產業創新人才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激勵他們無所畏懼地去追求創新,成為探索真理的高校人才。
西部大開發必須建立在國家宏觀支持的基礎上,人才配置要與國家總體戰略保持高度一致性。當前西部地區人才多有流失。對西部地區人才戰略來說,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為西部發展留住人才,進行精神塑造、價值導向、文化傳承,加強學術道德和學風建設,給人才更多的人文關懷,要努力營造尊重知識、賞識人才的良好大環境,增強高校高層次人才的歸屬感,打造具有比較優勢的學科領域。
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隊伍建設,打造具有國內外競爭實力和創新活力的人才集聚區。積極引進高層次人才,繼續實施國家、省市區縣級人才戰略配置,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領域引進一批可主導國際前沿技術、引領產業創新發展的領軍人才、骨干人才、一流人才及稀缺人才等,吸引熟悉企業資本運作的復合型企業管理人才和打造重點科技創新團隊,領航陜西企業進入快車道。我們要積極推進創新人才培養和選撥,加強科技創新團隊和青年科技明星的創建和培訓,深入開展高新技術人才繼續教育培訓和高素質人才培養,建設一批具有戰略眼光的優秀企業家,加快建設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關鍵技術創新團隊。建立更加合理的評估制度和評價體系,形成正確的激勵導向,創新體制改革,促進科技人才在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之間暢通流動,鼓勵符合條件的科研人員帶科研項目和成果到企業,開展創新工作或創辦企業。
探索適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創新體制機制。強化部門間、地市間統籌協調,加快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實施。聚焦優勢資源領域,實現重點行業攻關,引領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整體發展態勢。地方政府應促進政府、企業和社會機構之間的交流合作,放寬市場準入條件和門檻,加大財政投入,轉變投資路徑與方式,引導社會資本資金投向戰略性新興產業,構建多元化投資與融資體系。要加強各項專項資金的統籌安排,集中精力和資源支持新興產業相關領域,促進產業發展,加快改革創新力度。如鼓勵性政策銀行,鼓勵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創新信貸承諾模式,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支持力度。
加緊實施國家新興產業創業投資計劃,做好已有創投基金的管理工作,吸引社會資本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強化創業投資基金的引導作用。創新政府管理,加快培育適應大眾創業的市場環境,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領域,建設一批國家級、省級創新產業,強化基礎創新力,突破各行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技術革命。加快推進西部科技創新港建設,形成完備的創業創新服務鏈。
“西遷精神”是歷史合力作用的結果,留住人才是系統工程,為西部發展留住人才,推進西部振興,構建更好的制度環境,進一步加強學科隊伍建設和人才培養,培養和造就一支結構合理、學術造詣精湛的強大的學術團隊,立足于為陜西經濟建設、西部建設服務的目標,為建設發展西部強省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