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琳
(河南工業貿易職業學院, 河南 鄭州 450000)
近兩年,國內外形勢呈現出一些新的特征,新冠肺炎肆虐全球、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技術快速發展、國際軍事沖突與貿易摩擦不斷升級等無一不影響著社會人才需求數量和結構。尤其是2019 年底開始的新冠肺炎疫情,至今從未被完全消滅,已經直接影響到每一個普通人的日常,從生老病死到衣食住行,從生活到工作的方方面面無不因疫情受到或多或少的影響,整體就業環境發生變化。在新的形勢下,高職院校學生的就業觀念呈現出一些新的特征,為高職院校就業工作帶來一定的機遇和挑戰。
一方面是新冠肺炎疫情等大環境影響,另一方面是應屆畢業生人數屢創新高,導致畢業生在實習就業過程中能夠深刻感受到就業崗位僧多粥少的現狀。在國內外大環境方面,就新冠肺炎疫情而言,雖然也有受疫情影響較小,甚至受益于新冠疫情的企業,但大部分企業受到的都是負面影響,市場需求減少、企業開工率不足、防疫支出增加等原因導致企業利潤下降、裁員、破產等現象增多,尤其是高職院校學生就業較多的服務業,受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最大,在這種就業競爭壓力下,很多高職院校學生降低就業預期,投身于企業一線,從事起原來不愿意從事的加工制造、銷售、服務員等工作,引導多年的先就業再擇業觀念正在逐漸被學生所接受。
2022 年初,“中國靈活就業者已達2 億”登上微博熱搜,靈活就業儼然已經成為就業的一種重要形式。高職院校學生因學歷受限,畢業后能找到“鐵飯碗”的數量極少。近兩年,除了從事加工制造、銷售、服務員等工作的畢業生比例有所增加外,選擇靈活就業的畢業生人數也在逐年增加。例如,隨著數字技術和平臺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學生投身于網絡經濟,高職院校畢業生中網約車司機、快遞員、外賣騎手等靈活就業的學生越來越多,從事網絡主播直播帶貨的學生也不在少數,新形勢下高職院校學生的就業觀念也在與時俱進。
除了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大環境影響外,近年來,人力成本增加與人才綜合素質上升等因素對就業環境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企業一方面為了降低經營成本,盡量避免人員冗雜,另一方面一專多能的高素質人才日益增多,有條件實現減員不減效。在兩者的綜合影響下,社會上空缺的就業崗位有減少趨勢。這就導致近兩年我國考研、考公考編的人數不斷攀升,反映在高職院校就是專升本報名人數持續增加,有不少高職院校專升本的報名人數已經占到了當屆學生總人數的50%左右。越來越多的高職學生希望考上本科,繼而有資格去考公考編,謀求“鐵飯碗”。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原因是近些年我國脫貧攻堅工作成效顯著,許多脫離貧困的家庭有條件讓孩子受更高的教育,也就導致高職院校參加專升本考試的學生越來越多。
受新冠肺炎疫情、大學生入伍政策日益優厚、學校宣傳力度加大等因素影響,高職院校學生對于參軍入伍的態度有了較大轉變,有入伍意愿的學生比例持續增加,入伍人數日益增多。這些學生除了受愛國因素影響外,也普遍認識到入伍后一方面可以免受疫情等環境因素對就業的影響,也是謀出路的一種方式,另一方面大學生入伍有學費補償、助學貸款代償、學費減免、國家助學金、直招士官、免試升本等優待政策,可以減輕家庭經濟負擔,對學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尤其是退役大學生士兵免試專升本政策的出臺,更是激發了高職院校學生入伍的積極性和熱情。因此,綜合多種因素,近兩年越來越多的高職學生休學入伍或是在畢業前后時間入伍,入伍學生人數與之前相比有較大幅度的增加。
新冠肺炎疫情、國際關系變化等新形勢新環境使高職院校學生的就業觀念發生了一定變化,同時也給高職院校的就業工作帶來了一定的機會和全新挑戰。
1.學生就業觀念發生轉變
隨著20 世紀90 年代高校擴招,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轉向大眾化,但多年以來,學生就業觀念卻難以及時轉變,“鐵飯碗”和白領一直是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目的地,如何轉變學生就業觀念使之適應社會需要一直是困擾各大高校的一個難題。其中,高職院校學生作為大學生中的一員,雖然學歷層次與其他高等教育相比較低,但一直以來畢業生也難以接受到工廠、工地、服務業等企業一線去做和非大學生一樣的工作。新形勢下,社會新崗位供給量總體減少,尤其是所謂“白領”的崗位。高職院校學生逐漸認識到現實困境,主動降低就業目標,到企業一線去的學生明顯增多,專業對口率要求減低,離職率也較之減少,就業穩定性相對增加。高職院校學生就業觀念發生的這些轉變可以拓寬校企合作企業可選擇范圍,提高畢業生社會求職的成功率,對高職院校的就業工作來說無疑是有利的。
2.入伍學生人數增加解決了部分就業
大學生入伍可以提升部隊的整體素質,國家近幾年陸續出臺多項優待政策鼓勵大學生入伍,各高校也加大了對大學生入伍的宣傳動員,越來越多的高職院校學生在學校的宣傳引導下,出于愛國熱情增長或入伍較之于其他就業形式的優勢而選擇入伍。應屆生入伍作為就業的形式之一,高職院校入伍學生人數增加不僅響應了國家號召,提升了部隊人員素質,還解決了高職院校的部分學生就業問題,這對于高職院校來說是一個極大的機會,可以作為一個重要方向對在校生加強引導。
1.招聘崗位減少,學生就業難度加大
新形勢下不少企業的生存與發展都遇到了問題,人力資源成本原本就是企業的一項重要支出,近兩年很多企業尤其是服務業為了配合疫情防控工作不定時關門,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收入減少,企業如果不減少支出、降低成本,就難以生存下去。即使在疫情較輕時期,人們經過近兩年多的防疫也已經形成較強的自我防護意識,除了已經習慣于佩戴口罩還會主動減少到人群聚集的場合,很多單位也會鼓勵員工非必要不外出,這些都導致很多服務業客流量不同程度地減少。通過裁員、減少招聘計劃來節省開支成了很多企業的選擇,例如,為了配合疫情防控工作,一些酒店、電影院、書店就經常需要關閉。為了生存,一些飯店甚至遣散廚師和服務員,自己家里人完成全部作業。這就使得社會上崗位供給量直線減少,這對于高職院校學生就業工作來說無疑是一大挑戰。
2.專升本報考人數持續增加不符合高職院校辦學定位
專升本錄取率如果提升可以解決學校的部分學生就業問題,但問題是,在目前專升本沒有擴招的情況下,報考人數增加并不能明顯地提高各個學校的錄取率,只會導致很多報考學生以專升本為借口拖延就業,大量未考上的學生就業后置,出現越來越多的“無效報考”和“慢就業”,這就成為影響高職院校就業率的一個重要因素。另外,高職院校的辦學定位是為社會培養專業技術人才,如果高職院校畢業生人人都想去爭取“鐵飯碗”、都懷揣“白領夢”,那專業技術人才所學技能如何發揮?企業又如何滿足一線用工需求?
針對目前高職院校學生就業所表現出的新特征、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高職院校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在校生加強引導,以適應新形勢需要,做好學生就業工作。
高職院校定位于服務區域經濟發展需要,為各行各業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但就業目標過高,無法完成從精英化到大眾化的轉變是一直困擾高職院校學生就業工作的難點。目前,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響,就業崗位數量和結構發生變化,使得很多高職院校畢業生都主動放低了就業目標,選擇靈活就業或是到企業一線工作,高職院校要趁勢而上,樹立一批從一線做起一步一步取得職業生涯發展和成功的典型,加大宣傳力度,鼓勵學生先就業再擇業、先就業再創業,引導學生務實、合理地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到企業一線工作,發揮自己的技能特長,先經濟獨立,提升經驗,這樣一來也可以最大限度地滿足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一線人才供給。
對于高職院校學生來說,學歷限制了考公考編的機會范圍,為此,高職院校可以引導學生服務基層,到國家需要的地方去,目前比較適合高職院校學生的國家引導性基層就業途徑有: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三支一扶”計劃、選聘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等。對于服務期滿的基層就業大學生,國家在公務員招錄、事業單位招聘、考學升學、學費補償、創業等方面給予一定的優惠。西部地區、農村地區等地方的大學生相對較為匱乏,引導高職院校學生到西部、農村等地方基層就業,符合社會需求和高職院校學生的學歷水平。學生利用在校學到的本領,幫助相對落后地區發展起來,并在實踐中鍛煉自己的能力和基層經驗,在報效祖國的同時也有利于自己今后的發展。為了做好學生到基層就業的引導工作,各高職院校可以結合本校實際給予錄用學生一定的優待政策,并做好錄用后、工作中的持續跟蹤報道宣傳,使更多學生投身基層。
高職院校是要為社會培養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為生產、服務等各行各業培養第一線人才,如果所有高職院校的學生都想要通過專升本去參與考公考編,那只能導致國家人才的需求與供給結構性失衡加重,需要的單位招不到人,不需要的單位擠破頭。因此,各高職院校要加強對專升本報考的引導,引導學生正確面對就業與專升本,條條道路通羅馬,行行出狀元,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專升本不一定比專科畢業直接就業成功。學校通過引導有實力且有意愿的學生報考,提高專升本成功率,引導有意愿但實力明顯不足或是有實力但無意愿的學生合理職業生涯規劃,不浪費時間,不逃避就業,幫助其辨析早就業的優勢,促進其按期就業,提高學校的就業率,最終實現學校專升本和就業的雙贏,實現學生、學校、社會的共贏。
政府對于大學生創業有初創補助、租金補貼、稅收優惠等多項優待政策,高職院校在宣傳國家政策的同時,也要根據新形勢適時調整對學生的創業指導。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響,國內經濟形勢雖比國外要好很多,但很多行業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影響,大學生創業比經濟環境好的時期明顯要更為困難。因此,高職院校要引導學生不能盲目創業,更不能通過高息貸款、抵押貸款等不合理方式去籌措大量資金開展資金密集型創業。新形勢下學校應該做的,一是引導學生量力而行低成本創業,一方面不給自己和家人帶來過大的壓力和負擔,另一方面可以充分發揮船小掉頭快的優勢,根據不斷變化的社會需求靈活調整創業項目。二是引導學生將所學專業、家鄉特色、個人興趣、潮流趨勢等與創業項目結合起來,有目的有選擇創業,只有這樣才能增加成功的可能性。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高職院校各科教師在做好課程教學的同時,要將專業知識與就業、新聞時事與就業等充分結合起來,將學生就業引導融入所授課程之中,既能在專業教學中啟發學生的就業創業靈感,也能提升課程的實用性從而帶來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升。實際上,一個知識點、一個新聞都可能成為學生的就業創業啟蒙。所以,各高職院校切勿輕視任何一門課程對學生就業工作的作用,通過每一門課程的任課教師或多或少的就業引導,真正實現就業引導的全員化和全過程化,將有利于大大提升高職院校的就業指導效果,提高學生的入伍率、就業率、創業成功率等,并有利于高職院校的學生就業更加符合高職院校的辦學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