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璇,王 慈,柯繼賢,王賢良,毛靜遠
低血壓是一種較為常見的臨床病證,1991年全國血壓抽樣調查顯示,我國男性和女性的低血壓患病率分別為2.70%和7.36%,在人群中具有一定程度的流行[1]。其中生理性低血壓除血壓偏低外,常無明顯自覺癥狀及病理損害,多于體檢時發現,不視為疾病[2];病理性低血壓則多伴有頭暈、心悸、疲乏甚或黑朦、暈厥等臨床表現[3-5],嚴重影響病人生活質量,增加心理及經濟負擔[6]。有關病理性低血壓的研究,對體位性低血壓、餐后低血壓及術后低血壓等關注較多,對臨床常見的原發性低血壓研究較少[7]。西藥治療常采用谷維素、維生素及補充營養等改善臨床癥狀,或短期口服鹽酸米多君、麻黃素等升高血壓,效果短暫且容易矯枉過正,存在較多副作用[8-11]。中醫藥對原發性低血壓病治療有明顯優勢[12-13],但對本病的病理機制尚缺乏一致認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醫藥的應用推廣[14]。本研究通過現代文獻分析,對原發性低血壓病的中醫證候特征及不同時期的證素變化特點進行了梳理,為臨床辨證施治提供參考。
1.1 資料來源 檢索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萬方數據庫(WanFang Data)及維普中文期刊數據庫(VIP)自建庫至2022年2月收錄的原發性低血壓病證候相關文獻,以“低血壓”為“篇關摘”進行檢索,在此基礎上以“中醫”“中藥”“中西醫”“中成藥”“中草藥”為“篇關摘”進一步檢索。此外,手工追溯納入文獻的參考文獻,以補充獲取相關文獻。
1.2 文獻納入標準 明確診斷原發性低血壓病或體質性低血壓;中醫或中西醫結合臨床研究類文獻,具有明確辨證分型及對應例數;對于一稿多投的文獻,取其中1篇;同一團隊/作者課題不同階段發表有關同一研究文獻,取病例數最多的1篇。
1.3 文獻排除標準 綜述、動物實驗、個案報道、理論探討及科普類文獻;文獻研究對象為特定中醫證型者;文獻研究對象包含直立性低血壓、餐后低血壓、高原性低血壓或繼發性低血壓者。
1.4 文獻篩選及數據提取 瀏覽題目與摘要,剔除不符合要求的文獻,進一步按照納入與排除標準,閱讀全文,對滿足標準的文獻進行納入。提取作者、題目、文獻發表時間、臨床癥狀、證型、證素及對應樣本量,建立數據庫。
1.5 術語規范 參照《中醫診斷學》[15]、《中醫臨床常見癥狀術語規范》[16]對相關臨床癥狀進行標準化處理,如“頭暈目眩”“眩暈”“眩冒”規范為“頭暈”,“不思飲食”“食少”“納呆”規范為“食欲不振”,脈象統計中“脈無力”因出現頻次較多,且無法簡單歸入28部脈象中某一部,故予以保留分析。依據《中醫臨床診療術語·證候部分》[17]及《中醫內科學》[18]對證候信息進行規范化處理,如“陰虛內熱證”規范為“陰虛火旺證”,“心脾兩虛證”規范為“氣血兩虛證”,“肺脾氣虛證”“脾氣虛弱證”規范為“氣虛證”,“脾腎兩虛證”“脾腎陽虛證”規范為“陽氣虧虛證”。
1.6 統計學處理 采用Excel 2007建立原發性低血壓病文獻數據庫,采用SPSS 21.0軟件對臨床癥狀、證型、證素的頻數、頻率及構成比進行統計分析。
2.1 文獻篩選結果 初步檢索CNKI獲得文獻1 036篇,WanFang Data 1 693篇,VIP 793篇,剔除重復文獻1 140篇,瀏覽題目與摘要,剔除不符合要求文獻2 004篇,逐篇閱讀全文,最終納入文獻39篇,涉及病人4 526例。除2篇未明確性別樣本量外,其余37篇中男1 392例,女2 830例。
2.2 四診信息概況 納入的4 526例原發性低血壓病病人涉及四診信息69個,其中望診18個,聞診1個,問診38個,切診12個。問診出現頻次前5位依次是頭暈、神疲乏力、心悸、氣短懶言、失眠;望診包含舌象12個,以舌淡、苔白出現頻次最高;脈象以細脈最為常見。詳見表1~表3。
表1 4 526例原發性低血壓病病人問診癥狀統計(頻率>1%)
表2 4 526例原發性低血壓病病人舌象統計
表3 4 526例原發性低血壓病病人脈象統計
2.3 證型特點分析 39篇文獻共出現證候類型31種,按前述規范標準歸納為16種,排名前5依次為氣血兩虛證、氣虛證、陽氣虧虛證、痰濕中阻證與肝郁氣滯證。詳見表4。
表4 4 526例原發性低血壓病病人證型統計
2.4 證素構成情況 將所得證候類型進行證素拆分,提取原發性低血壓病相關證素9個,根據出現頻次從高到低依次為氣虛、血虛、陽虛、陰虛、痰濕、氣滯、熱蘊、血瘀、寒凝。詳見表5。
表5 4 526例原發性低血壓病病人的證素構成
2.5 不同時期的證素特點變化 將39篇文獻按照發表年份進行分層,其中2000年前發表文獻15篇,涉及病例1 817例;2000年及以后發表文獻24篇,涉及病例2 709例。統計兩個時期的證素變化情況,結果顯示,2000年及以后氣虛、血虛占比較2000年前降低,而痰濕、氣滯、陰虛有增加趨勢。詳見表6。
表6 不同時期原發性低血壓病的證素構成變化
辨證論治是中醫診治疾病的基本原則,證候是對疾病發展到一定階段病因、病性、病位及病勢的高度概括,亦是論治的基礎[19]。本研究基于現代文獻,梳理總結原發性低血壓病的證候特征,共納入文獻39篇,證候類型31種,種類仍較為繁雜,對核心病理機制的提取分析造成困難。
《雜病源流犀燭·虛損癆瘵源流》曰:“五臟雖分,而五臟所藏無非精氣,其所以致損者有四,曰氣虛,曰血虛,曰陽虛,曰陰虛”,五臟相關,氣血同源,血壓的形成始終與氣血和脈道密切相關。故回歸原始文獻,參照《中醫內科學》[18],適度簡化臟腑辨證,如將文獻[20]中辨證“心脾兩虛證”,癥見頭暈目眩,勞累加重,神疲乏力,心悸少寐,舌淡苔薄白,脈細弱,治以歸脾湯合補中益氣湯加減者,歸入“氣血兩虛證”,以降低數據離散度,進一步挖掘原發性低血壓病的核心病機。最終歸納證型16種,尤以氣血兩虛證最為突出。進一步對證候類型進行證素拆分,虛性證素占比較高,“虛”作為病機關鍵,是原發性低血壓病最基本的特征。
基于近年來臨床實踐啟示發現,低血壓病人的證候特征在發生變化。考慮到證候類型間的聯結形式較為復雜,而證素作為構成證候的基本要素,可更為簡潔直接貼近疾病本質[21],本研究聚焦證素構成比,以2000年為截點,對文獻進行分層處理。分析發現,2000年后文獻中氣虛、血虛占比較2000年前減少,而痰濕、氣滯、陰虛增多,可能與社會經濟的發展及人民生活環境的改善有關。當今社會,人民衣食富足,飲食營養充沛,故氣虛血虧者較前減少。然高熱量、高脂肪的食物攝取過多,亦給原發性低血壓病病人本就虛弱的脾胃功能增加負擔,《證治匯補》云:“脾虛不運清濁,停滯津液而痰生”,脾氣虛弱,運化失司,津液不布,水濕停聚,痰飲內生,從而進一步阻滯氣機;生活節奏加快,社會競爭激烈,工作、生活壓力導致煩躁、郁悶等不良情緒的產生,肝氣不舒,橫克脾土,或憂思傷脾,脾失健運,反侮肝木,如此反復,惡性循環,而致脾虛肝郁者越發常見;《靈樞·大惑論》曰:“陽氣盡則臥,陰氣盡則寤”,高負荷運轉、作息黑白顛倒致陰血暗耗,嗜食肥甘燥烈之品亦致陰液耗傷,在高強度工作及不良生活方式的聯動下,陰虛者越來越“年輕化”。
本研究通過文獻分析,發現原發性低血壓病以“虛”為主,虛證中又以氣血兩虛最為突出。隨著社會背景及生活方式改變,陰虛證素較前增多,亦多見虛中夾實者,實則多為痰濕、氣滯。提示臨床辨治原發性低血壓病時,在益氣養血基礎上,可酌情加用養陰、祛濕、化痰、理氣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