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培杰
(河南科技大學,河南 洛陽 471000)
我國梯田歷史悠久,東漢文物中的“陶田圖、陶田里”就是對梯田的描述,梯田的起源和發展經歷了復雜的歷史過程,反映了社會生產力和社會關系的變遷[1]。梯田是丘陵和干旱地區的基本農田之一,是山區人們為滿足糧食需求,經過一代代人開墾而形成的階梯式農田,有土埂梯田和石磷梯田之分。石磷梯田又稱石磷水平梯田,它順坡依次沿等高線壘石筑埂,形成地塊,埂內平整,這種梯田投資大、耗力多,需人工完成。石磷梯田依山勢順地利而建,延續至今仍發揮著生產功能,體現了人類適應與利用自然的智慧,其包含的生產技術、農業管理經驗和傳統農業知識對當今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啟示和借鑒意義[2]。由于梯田多分布于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的深山地區,在封閉的環境下形成了特有的社會文化特征,從而使梯田農業系統具有多重功能和價值,并因其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涵蓋的傳統知識和技術體現,被認為不僅是典型的山地生態農業模式,也是杰出的生態與文化景觀,更是彌足珍貴的農業文化遺產[3]。
梯田的發展滿足了十八盤鄉登山村老百姓的生產生活需要,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水土流失、環境污染等一系列制約著十八盤鄉綠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而今,隨著社會經濟結構和人們觀念的急劇變化,維持登山梯田穩定的傳統觀念和生態保護意識正在受到嚴重沖擊,登山梯田的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其生態系統和生態環境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正確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探索適合登山梯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4],加強登山梯田的保護迫在眉睫。本文在全面收集國內外梯田保護與發展文獻的基礎上,從農村發展和鄉村振興的角度,綜述了研究區域內登山梯田的特點、登山梯田的修筑技術、登山梯田的意義及發展現狀、梯田發展面臨的問題與問題產生的原因以及保護途徑等幾個方面的情況。本研究成果為十八盤鄉登山村梯田農業的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為研究者和管理人員提供參考。
十八盤鄉位于汝陽縣南部淺山區,以地塊零碎、植被稀少為顯著的自然特點。登山村位于十八盤鄉以北4 km處,全村7個村民小組,35個自然村,171戶,710口人,分布在大小81道嶺溝之間,總面積7 km2。“山高坡度大,地在墻上掛,旱澇都成災,要啥沒有啥”是舊登山村的真實寫照。這種獨特的地形條件決定了一般類型的農田工程在此地行不通。過去這里也曾建過不少的提灌站、自流渠等項目,但大多都由于水源小、地塊碎、效益差、澆地不劃算而被擱置直至報廢。在長期的改山治水實踐中,登山村人在村黨支部的帶領下,發出“寧愿苦干改山河,不愿苦熬度歲月”的誓言,向窮山開戰,向荒山要糧。從20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登山村人奮戰25年,經過十年改土、八年治水、七年綜合治理,在“一窮二白”的窮山坳上,修筑了高標準的雙曲拱石磷水平梯田550畝,壘石堰9 200道,砌石谷坊1 356道,建攔溝堰3座,開挖渠道14條,修水塘5座。在小山村實現了水力發電,描繪出了石磷梯田繞山轉的鄉村畫卷,開山區農田水利建設之先河,登山村也因此成為“河南省水利建設先進單位”,1984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水土保持先進單位”稱號。登山人創造的雙曲拱石磷水平梯田(統稱登山梯田),從此與“紅旗渠”齊名在中原大地上廣泛推廣。
根據梯田坡度的大小可修筑成不同類型的梯田或埝地。在緩坡地上,即一般坡度小于10°,可修成不同大小的埝地或條田。在稍陡的坡地上可修成水平梯田,根據水平程度可劃分為坡式梯田與水平梯田。根據耕地少石頭多的特點,在修筑梯田實踐中,登山村人創造了一種新的斷面形式,稱為“登山式雙曲拱石磷梯田”[5]。其主要特點是“彎、厚、弓、長、平”五字經。所謂“彎”就是沿著水平線,繞著山頭轉,小彎取直,大彎就勢;所謂“厚”就是遠處取,近處墊,保持活土“二尺半”;所謂“弓”就是立面雙曲拱,抹七再出三;所謂“長”就是隨著坡勢走,沿著水平線,能長則長,耕作方便;所謂“平”就是田面要平整,地邊留高埂,防止水土流失。
1)梯田施工有保留表土、筑埂(坎)和田面平整等工序。保留表土層是一道重要的工序,有中間堆置法、逐行置換法(也稱倒桄子)和逐臺下移法(蛇蛻皮法)。逐行置換法適用于5°以下的緩坡和田面寬度在30 m以上的田坡;而中間堆置法適宜用于10°以下的坡地,田面寬度在15 m~20 m的田坡;逐臺下移法適宜15°以上的坡地,田面寬度在10 m以下的田坡。
石磷梯田修筑口訣如下:
石磷梯田很好建,沿著水平繞山轉。
田面寬度要一致,地塊順著等高線。
講究科學搞規劃,合理切塊是關鍵。
根基堅硬石分層,磷面不能留天縫。
棱面壘砌起支撐,碎石填陷隨磷行。
下磷包住上磷腳,抹七出三要結頂。
東西南北一般平,保持一米活土層。
生土墊底活鋪面,土層亂了可不行。
狠抓質量求效益,增產增收有保證。
2)登山梯田修筑技術分析。首先,規劃田塊,根據坡度大小和田面寬度的要求,選定梯田坎高度,再根據田坎高度,確定壘砌石坎各分段高度的坡比。其次,繪制坎坡圖,如圖1所示,坐標圖虛線表示一般梯田的坡度,坡比為1∶0.3,這種梯田的缺點是田面窄。登山梯田是雙曲拱,上面向外多出70 cm,地面就寬70 cm。砌埂時需先清基,然后從底部按照分段坡比分層向上壘砌,壘砌至7/10位置時坎壁變為垂直,向上石塊適當向外伸出,形成倒坡,直至砌到坎頂。登山梯田的頂部最大倒坡距以20 cm為宜,超過30 cm則不安全,容易倒塌。弓形的優點是石坎占地少,穩定性強,堅固抗壓,可以有效防止水土流失,登山雙曲拱石磷梯田形態如圖2所示。

圖1 坎坡坐標圖

圖2 登山雙曲拱石鱗梯田
登山梯田在梯田家族中極為罕見,獨具特色,符合力學原理。其作用有保水、保土、擴耕、增產且通風透光,有利于作物的生長和營養物質的積累[6]。
1)擴大耕地,提高糧產。在20世紀六七年代,在饑餓、自然災害等惡劣條件下,登山梯田充分利用地理條件,改造自然、適應自然,擴大耕地面積,增加糧食產量,為解決農村人口溫飽問題提供了可靠保障,對農村穩定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2)防止水土流失。登山梯田的修筑防止了水土流失,使土地便于耕作、便于施肥,保持了土壤肥力,確保了農村環境的優化[7]。
3)求實創新。登山梯田講究科學,符合力學原理,發揮群眾智慧,既解決了耕地問題、糧食問題,又創造了梯田文化,為農村發展開創了一條新路子。
4)豐富了農耕文化。登山梯田區別于其他梯田,盡管投資大、費時多,但其首創農村發展先例,豐富發展了農耕文化、源農經濟內涵。
5)彰顯了一種精神,那就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尊重自然,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精神。
登山梯田以雙曲拱為特點,以堅固抗壓性強著稱,但是隨著時間推移、自然侵蝕以及缺乏管理,登山梯田的現狀堪憂,主要表現為:梯田耕地被拋荒,梯田破壞嚴重,梯田缺乏保護,梯田價值被漠視。
1)隨著經濟的發展和農村人口的轉移,梯田耕作強度大、機械化操作難、經濟收入低的缺點暴露出來,農村轉移出去的和留守的勞動力不愿意耕種。梯田主要分布在農村,隨著農村生態環境的改善,出現了雜草、樹木吞噬耕地,野獸出沒侵害莊稼的現象,導致大量梯田耕地荒蕪。
2)梯田主要靠石頭壘砌,隨著時間推移和自然侵蝕,強度小的砌石自然氧化,出現自然坍塌、滑坡現象,甚至還出現了人為破壞現象。
3)梯田的修繕成本高、費時長、取料難、效益低,農民不愿意修繕,年輕勞動力又不會修繕,導致梯田嚴重缺乏保護。
4)梯田是時代的產物,老年人無能力利用,年輕人不愿利用,缺乏梯田意識,消極對待,政府也不愿投資,梯田的價值還有待挖掘。
登山梯田主要分布在汝陽縣西南山區,規模達萬余畝,因起源于登山村而得名。層層梯田,近看平展似毯,遠眺宛如飄帶;道道石堰,似梯、似塔、似壁,其造型獨特、氣勢雄偉、規模之大、級數之多、線條之美在梯田家族中獨樹一幟。1984年國務院全國水土保持工作組將其樹為典范,稱登山梯田是水利工程的一大絕筆、一個奇跡、一處美景、一面旗幟[8]。
1)經濟價值。登山梯田是在極端惡劣的自然條件下產生的,是時代的產物,起到了擴大耕地、提產增效、解決溫飽、保持水土的作用,促進了農村穩定和經濟發展,產生了無法估量的經濟效益。保護登山梯田,充分利用其存在價值,對促進鄉村振興具有一定經濟價值。
2)科學價值。登山梯田采用雙曲拱修筑結構,既是勞動人民經驗的總結、智慧的體現、古樸耕作方式的與時俱進,也是科學與實踐相結合的印證,具有一定的科學價值。
3)生態價值。登山梯田,順勢而建,改變了地面坡度和徑流系數,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保存了土壤肥力和土壤的穩定性。達到了梯田繞山轉,泥沙不下山,溝里流清泉的效果,創造了一種生態保護新模式。
4)文化價值。登山梯田的修筑,凝結了勞動人民的心血與汗水,是農耕方式、耕作田制、農業形態、農耕文化的延續和傳承。保護和利用梯田文化對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5)旅游價值。登山梯田實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其工程量之大、造型之奇特,體現了自然美、古樸美、形體美、文化美,是農旅融合、文旅融合的典范,是實施鄉村振興、促進農閑旅游的理想載體。
6)歷史價值。登山梯田是時代的檔案,是歷史的記憶,是我國農田設施的遺產,合理有效地保護登山梯田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
7)時代價值。登山梯田是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產生的,是我國勞動人民改造自然、戰勝自然的智慧結晶,體現了一種“艱苦奮斗、自強不息、團結協作、求真務實”的斗爭精神,是實施鄉村振興、促進農村發展的新時代紅色基因和精神文化支柱[9]。
當下,鄉村振興發展如火如荼,溝域經濟快速發展。應積極保護登山梯田,充分利用其存在價值,將其視為助推鄉村振興、促進農村經濟的鮮明載體。
1)加大宣傳力度。登山梯田是老一輩用心血和汗水換來的,是智慧的結果,是時代產物,是歷史印記,也是生態屏障。要大力宣傳保護,營造保護農田設施、人人有責的濃厚氛圍。
2)加大修復力度。登山梯田采用雙曲拱石磷修筑,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自然侵蝕,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毀壞、滑坡情況,嚴重影響梯田的永續保存。要加大修復力度,一要鼓勵當地勞動力積極修復,二要鼓勵經營者和使用者義務修復,三要引導農村集體依法修復,確保梯田風光無限。
3)加大投資力度。保護梯田就是保護農田設施,要齊心合力,多策并舉,一是要鼓勵經營者和使用者增加投資,二是要鼓勵農村集體集中保護投資,三是要加大政府保護投資,四是要申請農田項目投資,五是要倡導環保公益投資。
4)加大申遺保護力度。登山梯田是農田設施,是農田水利工程的歷史遺產,當地政府應用足、用好政策,加大農業設施遺產保護申請力度,提升保護和管理水準。
5)科學布局,優化產業。登山梯田的通風透光性好,種植瓜果蔬菜、油料、糧食、中藥材、花卉、林果皆宜。要引進新技術、培育新品種,調整種植結構,優化產業布局,增加高附加值產業種植,在提質增效上下功夫。還應充分發揮梯田的獨特優勢和溝域的地理優勢,樹立“兩山”綠色理念,科學布局,分類種植,綜合管理,凸顯梯田種植的鄉村氣息[10]。
6)大力弘揚“登山精神”。登山梯田的修筑折射出一種自信、一種文化、一種精神,那就是“登山精神”。在鄉村振興過程中,要大力弘揚這種自強不息、頑強拼搏的進取精神,為廣大人民提供振興農村、發展農村、富裕農村的精神食糧,激發農民的奮斗熱情。
7)大力發展休閑農業、立體農業。走農旅融合、文旅融合、自然創作、田園養生的鄉村振興之路,創造更多的“櫻桃溝”“倒盞村”“紅旗渠”“畫眉山”產品,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加快鄉村振興步伐[11]。
十八盤鄉登山村是汝陽縣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個重要抓手。產業興則百業興,產業經濟的發展是鄉村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在此背景下,本文以登山村登山梯田為研究對象,基于當地特殊的地勢地貌,探討了當今條件下登山梯田的保護與再發展策略,為充分發揮登山梯田的優勢,打造適合其自身特點的產業發展模式提供參考和指引。研究結果如下:
1)登山梯田主要分布在汝陽縣西南山區,規模達萬余畝,是在極端惡劣的自然條件下產生的,以雙曲拱為特點,堅固抗壓性強著稱。
2)目前登山梯田的主要問題在于:一方面隨著時間的推移出現自然坍塌、滑坡、氧化等情況,另一方面其修繕成本高、費時多、取料難、效益低,且當地民眾保護意識淡薄。
3)登山梯田的重要性不僅在于它是特定歷史地理條件下勞動人民農業生產智慧的結晶,而且在當今發展態勢下,其對于因時因地振興地區農業,推動農業更好更快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綜上所述,必須認識到登山梯田所具有的社會和經濟效益,這種農業生產模式一旦被拋棄,將會嚴重影響十八盤鄉登山村農民的糧食安全和產業發展。要高度重視登山梯田的保護和利用,加強對它的修復和管理。在此形勢下,有關部門一定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財力,協助村民進行有規模有組織的開發和建設。大力弘揚“登山精神”,大力發展立體農業,讓登山梯田在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加快鄉村振興中發揮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