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娟花 , 吳 昂 , 王秀山 , 陳 靜 , 李 勉 , 吳俊峰
(河南農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2)
當前我國高校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新時代要求,如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是擺在廣大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課題[1]。習近平總書記2019年在河南視察時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目標是農業農村現代化”,2020年在吉林考察時強調“毫不放松抓好糧食生產,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讓農民用最好的技術種出最好的糧食”?!叭r”問題的解決離不開農業高科技、離不開農業高校。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需要一大批既懂農業生產又懂工程技術的復合型人才,鑒于此,我國農業高校開設了大量的工科專業。
新工科是我國高等工程教育主動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在支撐服務創新驅動發展、“中國制造2025”等一系列國家戰略背景下提出來的。2017年2月以來,教育部積極推進新工科建設,先后形成了“復旦共識”“天大行動”和“北京指南”,并發布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關于開展新工科研究與實踐的通知》《教育部辦公廳關于推薦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的通知》等文件,全力探索形成領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國模式、中國經驗,助力高等教育強國建設。新工科建設要堅持問題導向,做到六問:問產業需求建專業,問技術發展改內容,問學校主體推改革,問學生志趣變方法,問內外資源創條件,問國際前沿立標準。所有這些都對高校新工科建設有著很好的指導意義。培養造就一大批新工科人才,為我國產業發展和國際競爭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撐,既是當務之急,也是長遠之策。
鄧小平在1983年為北京景山學校題詞時指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以及“天大行動”的“六問”,都蘊含有深刻的開放式辦學思想,農業高校辦學,既要面向高科技,研究出最好的技術,又要面向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封閉辦學沒有出路,農業高校只有根據“三農”需求建專業,才能在開放辦學中實現快速、高質量發展,培養國家急需的“三農”人才。
隨著信息和通信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的迅猛發展及經濟全球化的浪潮,新工科建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固步自封建設工科專業將帶來一系列的問題,如專業知識陳舊、缺少特色、學生創新能力差等,培養的學生適應不了社會的需求,該專業必然逐漸被社會淘汰。與之對應的開放式辦學,是現代教育的產物,也是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開放式辦學是高校建設發展的必由之路,開放式人才培養模式是專業辦出特色、辦出水平的關鍵。
目前,我國高校開放式人才培養模式在職業院校中得到了較好的發展和應用,但本科院校在開放式人才培養模式方面的研究很少[2]。如果這種培養模式能夠在本科院校中得到推廣應用,將對提升我國高等教育水平有很大的促進作用?;诖?,項目組將開放式辦學思想與新工科建設、鄉村振興等國家戰略以及農業院校優勢特色深度融合,積極探索農業高校開放式新工科人才培養模式。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和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高校傳統人才培養模式[3-4]中出現了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培養的人才脫離社會需求。高校不能根據市場對人才需求做出快速調整,經常出現高校畢業生的知識結構和素養達不到用人單位的要求的情況。2)培養的人才缺乏創新精神。學生在校期間主要任務就是課程學習和考試,學習的很多課程缺少綜合應用的機會,不知道行業的主要問題在哪里,也缺少創造性解決行業問題的機會。3)課程知識陳舊。一些淘汰的技術仍然在學生的教材中,一些最新的技術不能及時走進教材、走進課堂。4)教師的知識體系滿足不了對高層次人才培養的要求。有些教師缺少繼續學習的機會,還停留在自己學生時代學習的一些知識,缺少實踐經驗,不了解最新技術和行業需求。
開放式人才培養模式作為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強調科技發展和產業需求,著重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農業高校開放式新工科人才培養模式研究方案如圖1所示。

圖1 開放式人才培養模式研究方案
習近平總書記給全國涉農高校的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的回信中強調:“希望你們繼續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強農興農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養更多知農愛農新型人才?!薄俺啥夹浴薄鞍布沧R”“北大倉行動”和“北京指南”提出了新農科和新工科以及跨學科和多學科交叉的農業工程教育新理念,為農業大學工程教育指明了方向。主動聚焦農業農村現代化產業發展方向,用現代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工程技術改造提升傳統農業工程專業,為建設多學科交叉的創新型新工科專業提供了改革思路。
新工科有兩層含義,一是“新的工科”,就是老工科專業里沒有的專業;二是“工科的新要求”,即在原有工科中,要滲透新的說法、標準和理念。開放式專業設置針對新工科的第一層含義。
傳統人才培養模式下的課程體系相對固定,新的知識更新慢,導致培養的人才難以適應社會快速發展的需求。根據黨和國家對農業農村的政策方針、農業產業化發展特征以及農業市場需求和區域經濟發展需要,積極探索學科專業結構的調整,加強與新農村建設的結合度,拓寬專業口徑,增設適應新農村建設的新工科專業,全面推進新農村與新工科的交叉融合,為實現我國的農業農村現代化服務。
針對新工科的第二層含義,根據工科的新要求,構建新工科開放式課程體系,對傳統工科專業進行升級改造。傳統工科專業要不斷融入新的時代要素,如“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緊跟科技變革和時代發展。根據農業高校的優勢學科和特色學科,科學設立一些具有突出特色培養內容的課程,改造傳統工科專業,突出農業高校工科專業特色教育和學生自身個性優勢的培養和開發,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能力[5]。
構建開放課堂,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發展為教育的第一要務的現代教育理念。課堂教學與農業生產實際相結合,將農業生產中的工程問題及解決方案引入課堂,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資源和教師的科研成果來補充和更新課堂教學內容,提高課程教學的深度和創新性[6];改革教學方法,推進啟發式教學、案例教學、探究式案例教學、研究性教學等新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通過開放式實踐教學來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7-8]。充分利用學校創新創業平臺,整合學校創新創業教育資源;引入社會力量開展創新創業活動,建設交叉學科的新工科實踐教學中心,建立跨院校、跨專業、跨學科、跨地域的新工科虛擬仿真中心,建立大學生創業園及創業孵化基地;邀請相關領域校內外專家、學者、企業家、創業者等作為兼職教師,來承擔實習、畢業設計等實踐性教學工作。促進創新創業實踐改革,培養農業農村現代化亟需的富有創新精神、創業能力的新工科高層次人才。
重構跨學科和多學科交叉的新工科教育教學教師隊伍結構[9]。教師應堅持走與農業農村生產實際相結合的道路,從事農業高校新工科教育教學的教師,要具有農業農村工作經歷或涉農大企業實踐經歷;要熟悉農業作物生產規律,掌握多學科交叉的工程知識,以扎實的專業知識和完善的知識結構體系支撐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通過委派老師到國內外著名高校、研究機構進修,參加學術會議交流等方式,提升其教學和實踐水平;根據新工科建設需要,從校內、政府、企業、行業、社會組織等多渠道聘請專業人士給學生授課。
構建開放式人才培養質量科學評價體系[10]。改革傳統以學生考試分數為主體的評價方式,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作為重要的質量評價指標,貫徹整個人才培養過程;引入多種評價方式,如用人單位評價、社會第三方評價、政府官方評價等,全方位評價人才培養質量,持續改進優化新工科培養模式。
綜上所述,項目組研究了農業高校開放式新工科人才培養模式,并從開放式專業設置、開放式課程體系、開放式課程教學、開放式實踐教學、開放式師資隊伍、開放式評價體系等方面闡述了新時代背景下農業高校開放式新工科人才培養模式,為提高農業高校新工科人才培養效果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