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昊煒
哥薩克(烏克蘭語:Козаки;俄語:казаки)是一群生活在東歐大草原(烏克蘭、俄羅斯南部)的游牧社群,以驍勇善戰著稱,在俄國歷史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他們在十六世紀時作為軍事組織被承認,并成為莫斯科公國的雇傭軍,此后便一直扮演著俄羅斯的邊疆衛士及擴張先鋒的角色。哥薩克的鮮血與忠誠換來了沙皇的恩惠,他們在十九世紀上半葉成為俄羅斯帝國享有特權的軍事階層。崇尚自由民主的哥薩克,成為沙皇的擁護者、祖國土地的保衛者、東正教的捍衛者。本文現就哥薩克與1917年俄國革命作一探討。
在十九世紀中后期,哥薩克地區的人口成分發生了很大改變。隨著礦業、工業、商業的發展,大量來自北方或西部的外鄉人“иногородн”涌入了哥薩克軍區。他們大多數成為城市的工人和鄉下的貧農,而哥薩克人大多是保守的富裕農民,擁有大部分的土地。這使得哥薩克的人口不再占多數,在十九世紀末時只占大概47%左右,盡管如此,哥薩克地區還是被稱為軍區“Войска”[1]。
同時,哥薩克的生活方式逐漸發生了改變。在俄國對外擴張不斷減少的大背景下,哥薩克軍的數量逐漸減少,部分正規軍轉變為非正規軍或是城市的治安軍警。哥薩克的內部出現了經濟、政治、價值觀方面自然、客觀的分化,這被稱為“非哥薩克化”。和平時期,大多數哥薩克耕種土地,但也出現了少部分從事于別的社會活動的哥薩克,例如哥薩克僧侶、哥薩克商人、哥薩克貴族、哥薩克知識分子。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加劇了“非哥薩克化”,貧富的分化開始發生。富裕的哥薩克常常雇傭貧窮的哥薩克替自己服役或雇傭他們出征,而貧窮的哥薩克開始前往內地或其他城鎮自謀出路。也有少部分哥薩克人退出了哥薩克階層,但仍然保持著哥薩克人的生活習慣,他們被稱為無軍役義務的哥薩克。
二十世紀初,哥薩克被卷入了革命的浪潮。俄羅斯帝國在二十世紀初進入快速發展的時期,在經濟、文化、教育、交通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發展,但對政治的不滿也在社會中蔓延開來。日俄戰爭的失敗,引起俄國國內矛盾激化,許多二線的哥薩克部隊被調往各個城市。在1905年革命的浪潮中,對哥薩克的革命宣傳沒有取得多大成功,被稱為“皇帝的忠實仆人”的哥薩克最終決定參與鎮壓革命。陸軍與海軍雖然也參與了鎮壓,但他們中的許多人并不可靠。例如在1906年7月22日薩馬拉省的軍事報告中說道,除哥薩克人外,薩馬拉的部隊大多不可靠[2]。分布在不同省份的哥薩克團給帝國帶來了秩序,這也使得人們對哥薩克人的看法產生了巨大的轉變:從過去文學作品中的“英雄和戰士”“新土地的開墾者”變為布爾什維克和革命群眾口中的“工人的敵人”“最危險的對手”。對國家和皇帝的忠誠最終并沒有換來回報,在隨后的斯托雷平改革中,哥薩克失去了他們的經濟特權,在經濟方面變得和普通農民一樣,但他們的軍事職責卻沒有因此而發生多大改變。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哥薩克表現出強烈的愛國熱情,廣泛動員開赴各個戰線,但對其指揮的失誤使得他們心生不滿。經濟特權的失去,“一戰”中對哥薩克指揮的失誤,這兩個原因導致哥薩克之后在二月革命中的中立態度。
哥薩克軍人是一戰俄國軍隊的重要組成部分。1917年,沙皇俄國軍隊中有大量的哥薩克軍人,他們本來屬于國家的不同地區,后來被編為11支哥薩克軍,總人數約440萬人,在這些哥薩克軍中約有48萬人為沙皇俄國服軍役。戰后,大量的退役哥薩克軍人給革命后哥薩克軍區的穩定帶來了巨大隱患。
不平衡的社會結構和土地所有權是革命時期哥薩克軍區斗爭激烈的主要原因。1917年,南俄哥薩克地區各階層人口如表1所示[3]:

表1 南俄哥薩克地區各階層人口情況
表1說明,南俄地區經濟以農業區為主,沒有發達的工商業存在。南俄地區的農民主要包括哥薩克、本地農民以及外鄉人,這些人占了當地人口的大部分,知識分子、小資產階級以及工人階級在全部人口占了很少的比例,他們并沒有力量來決定南俄地區的發展。哥薩克的總人口數沒有占很高的比例,他們的人口和本地農民和外鄉人人口之和并沒有很大的差距。這樣的后果導致在革命中,斗爭的雙方在可動員的人口數量上相差不大。1917年頓河地區農村社會階層和土地占有數量如表2所示[3]:

表2 頓河地區農村社會階層和土地占有數量
表2顯示,在南俄頓河地區,各個群體的土地所有數量相差極大,所有權不平衡。南俄地區的哥薩克階層依靠軍功占有絕大部分土地,而那些遷移到南俄地區的外鄉人缺乏土地,多數以租種哥薩克的土地或為他們工作來謀生。土地所有權的不平衡所導致的哥薩克與外鄉人的沖突,在兩者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種子。
隨著戰爭長時間的進行,愛國熱情逐漸冷卻了下來,隨著哥薩克人對政府的不滿,對戰爭的厭倦和對和平的渴望,革命的風暴再次席卷了俄羅斯帝國。1917年2月23日,彼得格勒的工人因為饑餓而走上街頭進行政治罷工。與1905年革命不同的是,此時的哥薩克選擇了中立,以局外人的態度冷漠地旁觀這次革命,在彼得堡的頓河哥薩克第一軍團和第四軍團仁慈地對待反抗者,拒絕向工人開槍[4]。
二月革命后成立的臨時政府一方面想要得到哥薩克的支持,另一方面想要控制他們。二月革命雖然發生了,但是在哥薩克眼中政治生活并沒有發生很大變化,因為哥薩克的選舉制自治形式并沒有被改變。臨時政府致力于使哥薩克軍隊不聽從阿塔曼(哥薩克軍隊首領和行政官的名稱。編者注)的領導,以此來削弱阿塔曼,并逐漸控制哥薩克。為了得到哥薩克的支持,臨時政府對全體哥薩克許下了諾言。1917年4月7日,臨時政府在聲明中公開承認:“哥薩克人擁有土地的權力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就像他們在俄羅斯的進程中所形成的其他權力一樣。”為了不導致外來人對此決定的反對,臨時政府又公開說:“對土地的所有權要經過立憲會議頒布的條文予以確認。”從這里可以看出,臨時政府明白哥薩克地區土地問題的復雜性,不能隨意處理這個問題,因為政權需要哥薩克的支持。臨時政府了解到哥薩克軍區存在著相當大的矛盾,其中主要是哥薩克地主與農民的矛盾,擔心這會導致土地的荒廢和糧食的短缺問題。臨時政府需要哥薩克的支持,因此承認哥薩克自古以來的土地所有權,但根據“預先不確定原則”,一切都要等到立憲會議召開后再確定。
哥薩克在沙皇退位和臨時政府成立后,肯定了新政權的合法性。1917年6月初,第二次哥薩克軍區聯盟大會在圣彼得堡召開,會議宣布:“為了讓俄羅斯成為一個廣泛地方自治的民主共和國,哥薩克應當采取措施反對無政府主義、國際共產主義的活動,并全力支持臨時政府;哥薩克的生活方式和傳統應當受到保護,哥薩克應繼續承擔服役的義務,并且擁有軍區的私有財產,特別是土地資源。”[5]188
哥薩克支持臨時政府的原因有兩個方面:克倫斯基的臨時政府是一個民主的溫和的政權,哥薩克人就像從前幫助沙皇確保對帝國的統治一樣來確保臨時政府對俄羅斯的控制。但隨著時間的變化,哥薩克對臨時政府的支持慢慢減少。1917年6月18日,頓河哥薩克成立頓河軍政府,選舉卡列金作為阿塔曼,成立哥薩克人代表機關[6]。這是自彼得大帝以來,頓河哥薩克第一次選舉了自己的阿塔曼,這意味著臨時政府的威信越降越低,而哥薩克人代表機關的權威越來越大。
由于沙皇政府廣泛運用哥薩克軍鎮壓人民起義,導致民眾對哥薩克人強烈不滿,對他們的敵視不斷增加。輿論認為,哥薩克人是國家最保守的一部分,是王位和帝制的支柱。因此,在君主制度崩潰之后,蘇維埃政權自然而然地認為哥薩克人是反革命復辟舊制度的,是潛在的、被打擊的對象。布爾什維克開始大力宣傳這種思想,目的是消滅哥薩克階層。同時,在哥薩克村民中,建立獨立的組織和哥薩克自治的欲望不斷增強。
哥薩克對蘇維埃的敵視,因為土地革命而大大加深。1917年夏季,蘇維埃在哥薩克和農民之間實施土地使用權利平等的政策,號召窮苦的哥薩克農民及外鄉人平分哥薩克地主的土地。蘇維埃還號召哥薩克擺脫軍事義務的束縛,以及不服從阿塔曼及富人,以此來逐漸分化哥薩克階層[7]。哥薩克貧農、外鄉人想奪取土地的欲望受到了刺激,他們因此站在了布爾什維克的一邊。
許多接受了布爾什維克思想并且裝備精良、作戰經驗豐富的年輕哥薩克士兵從前線回到了家鄉,他們愿意在土地問題上對貧農及外鄉人做出讓步。他們與哥薩克地區的工人、貧農、外鄉人一起開始了與哥薩克富農、貴族、知識分子等的斗爭。許多年長的哥薩克沒有接受布爾什維克思想的影響,他們不愿放棄自己的特權和土地,堅持哥薩克的傳統,并準備開始和布爾什維克斗爭。年輕哥薩克與老哥薩克的矛盾越來越深,甚至兄弟、父子自相殘殺,哥薩克地區陷入了內亂。經過雙方長時間的斗爭,一方面,在外鄉人和哥薩克人,年輕人與老人,以及城市與非城市人口之間產生了敵對情緒,另一方面,使得哥薩克地區獨立主義情緒高漲。
十月革命發生后,哥薩克以往的中立態度發生了轉變。頓河軍政府阿塔曼卡列金在感到震驚的同時,立刻對十月革命做出了回應。10月25日,頓河軍政府召開了應對十月革命的會議,卡列金宣布全面支持臨時政府,反對布爾什維克的行為。軍政府發表的聲明宣稱:“軍政府已經暫時中止了和中央政府的聯系,直到恢復臨時政府和重建俄羅斯社會秩序,只有在平息布爾什維克的叛亂后,中央政府才能夠恢復在頓河地區的各項權力。”[3]卡列金宣布對頓河地區實施軍事管制,他派哥薩克軍隊逮捕了那些參加第二次全俄蘇維埃代表大會的布爾什維克代表,大大削弱了頓河地區的蘇維埃力量。
卡列金雖然是頓河哥薩克軍區的最高長官,但他未能掌控所有的哥薩克軍隊。頓河哥薩克軍區城市衛戍部隊中的許多官兵開始轉變為布爾什維克主義者。這些受到革命思想熏陶的官兵,漸漸地開始敵視頓河哥薩克軍政府。許多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線返回的哥薩克老兵,他們厭戰情緒高漲,只想保持中立,不希望去干預頓河地區以外的事務。1917年11月22日,哥薩克軍區聯盟在一起商討后提交了一項法令,并通知蘇維埃政府:——哥薩克人不會為自己尋求任何東西,也不需要在他們所在地區之外的任何東西。但是,在民族自決的民主原則指導下,哥薩克不會在其領土上容忍任何其他不是由國家自由協議形成的權力機構,不能有任何來自外部的影響。
——派遣軍隊來對付哥薩克地區,特別是針對頓河地區,將會帶來內戰,那里正在進行積極的工作以建立公共秩序。這種行為將導致運輸中斷,將成為向俄羅斯城市運送貨物、煤炭、石油和鋼鐵的障礙,并使糧食情況惡化,破壞俄羅斯的糧倉。
——未經哥薩克軍隊和哥薩克地區政府同意,哥薩克人反對在哥薩克地區引進外國軍隊。
蘇維埃政府迫切需要高加索出產的石油、頓涅茨克出產的煤炭和南方地區的面包,已經開始的大規模饑荒推動蘇維埃政府解決哥薩克問題。為應對哥薩克軍區聯盟,布爾什維克頒布法令,對南方開展了軍事行動,內容如下:——依靠黑海艦隊,進行赤衛隊的武裝,以占領頓涅茨克煤礦區。
——從北部總司令的總部,將軍隊向南移動到邊境:戈梅利,布良斯克,哈爾科夫,沃羅涅日。
——從日梅琳卡地區遷移到東部以占領頓巴斯的最活躍的部分。
這項法令使得哥薩克地區的內戰開始了。駐扎在彼得格勒的哥薩克部隊決定支持蘇維埃政府。1917年11月下旬,在彼得格勒軍區的哥薩克單位代表的會議上,決定建立5個哥薩克師、14個頓河哥薩克團的革命分隊,并將它們派遣到頓河、庫班和捷列克,來打敗反革命勢力和建立蘇維埃政權。
蘇維埃政府還頒布了“非哥薩克化”政策。1917年11月23日,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和人民委員會頒布了《關于消滅階級和官吏的法令》,1917年12月25日頒布了《至所有哥薩克勞動人民“取消哥薩克人軍事義務以及關于哥薩克人具有全權自由活動”》[5]190-191。這兩項法令取消了哥薩克階層的軍役義務。1917年12月29日,蘇維埃政府頒布了《關于取消所有服役人員的權力》,目的是迅速消滅軍隊中的不平等現象,這些“非哥薩克化”政策的主要目的是消除哥薩克軍區以及哥薩克的軍役義務,以此來逐漸消滅哥薩克階層。
蘇維埃政府的“非哥薩克化”政策在哥薩克中引起了很大的震動。哥薩克地區的土地革命破壞了哥薩克賴以生存的經濟基礎,這在頓河地區尤為明顯。頓河的混亂狀況以及頓河哥薩克的龐大軍事力量,使其被稱為俄國的“旺代”地區,哥薩克最終選擇了與到來的白軍合作,白軍志愿軍向頓河人許下了捍衛頓河獨立的承諾,而頓河人則為白軍志愿軍提供立足點和成為俄羅斯復興的基地。
蘇俄南方戰線派出大規模正規軍,1920—1930年代,在蘇維埃政府的徹底剿滅下,哥薩克力量日漸衰落,大批哥薩克逃亡者涌入捷克等國。以后蘇俄通過移民、摻沙子,最終使這個存在了幾百年的特殊群體融化在普通百姓當中,這才結束了哥薩克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