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榕 郭 平
隨著現代社會競爭的日益加劇,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似乎“靈魂已經趕不上前行的腳步”。面對紛繁復雜、變化無常的世界,人們需要有效、適時、恰當地應對各種變化,尤其是各種危機、災難事件。一般來講,剛剛跨出家門的大學生要學會適應陌生的環境、適應大學新的學習方式、承擔學業和升學就業壓力。有效、適時、恰當地應對這樣的變化和壓力,與大學生當下的處境、現有的認識水平和應對能力是不匹配的。一部分心理脆弱、承受能力較差的大學生,很難經得起來自家庭、學校和社會等方面的猛烈刺激,產生緊張、焦慮、孤獨、自我封閉等情緒或情緒失控,有的甚至會出現暴力犯罪、自傷、自殺等行為,有的可能會心靈扭曲、精神分裂等。如果大學生出現了心理危機而沒有及時有效干預,任其惡性發展,于個人毀一生,于家庭是災難,于社會是傷害。因此,研究大學生的心理危機并提出解決策略,對個人、家庭、學校、社會乃至國家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自我干預是指大學生可以學習和掌握一些自我調適、自我疏導、自我干預的方法,其策略主要有:激發防御潛能、嘗試自我調適和認識現實的自我。大學生的心理危機要想完全依賴危機干預者去解決是不可能的,因為完全依賴危機干預者本質上否定了大學生是自我救助、自我干預的主體,這就不能發揮大學生自我救助、自我干預的能動性。所謂“解鈴還須系鈴人”,要承認大學生是心理危機的主體,要相信他們具有一定的自我救助、自我干預的能力。大學生首先要樹立自我救助的意識,這是一切心理危機干預能夠起效的心理基礎。換句話說,想要自救的人,獲救的機會就大;放棄自救、甚至求死的人,獲救的機會就很渺茫。“只有主體的自我覺悟才能從根本上排除心理危機問題,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護大學生,避免受到心理危機所帶來的傷害,因此大學生心理危機的化解應該始終以大學生自身為主體。”[1]常用的自我干預策略有:
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群體,他們即將進入社會,擁有對社會的好奇,多數卻缺乏應對社會現實問題的能力。大學生在面對學習、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矛盾與困難時,一部分人會表現得力不從心,由此引發內心巨大的沖突,進而有可能被擊垮。大學生不可避免地會遇到挫折與壓力,面對一般的挫折和壓力,是可以通過自我的認知、情緒和行為調節來應對的,這里便涉及自我防御機制的使用:(1)歪曲,即曲解自己不能接受的外界事實致使其符合內心需要;(2)幻想,即對難以解決的困難充分想象,讓自己脫離實際,在幻想的世界中得以實現內心的平衡;(3)潛抑,即把不能被意識所接受的觀念、感情進行“有意識地忘卻”或抑制在潛意識里;(4)轉移,即把注意力轉向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從而沖淡原來的負面情緒;(5)補償,即用一種心理優勢來彌補危機時的心理劣勢,從而降低緊張感、增加輕松感;(6)合理化,也叫自我暗示,當面對不利于自己的事情時,尋找內心可以接受的合理解釋來說服自己,從而讓自己擺脫心理上的窘迫,如“酸葡萄”“甜檸檬”“破財免災”。可以學習和使用的心理防御機制還有很多,這些防御機制可以使大學生暫時遠離危機事件,贏取向他人求助的時間。要強調的是,很多心理防御機制因為具有消極、否認、退縮、回避等性質,在面對危機時使用具有保護價值,而長期使用便會形成習慣性的行為方式。這對于大學生養成健康積極的人格品質并非益事,因此要看處境而甄別使用。
大學生作為心理危機的主體,他們每天都會遇到不同的刺激事件。如果每個刺激事件都向別人尋求幫助,既不現實,也無必要。要相信大學生有能力自己應對,能夠學會調適內心沖突,從而保護自己。自我調適有兩個前提:一是大學生需要具有自我救助的意識,二是大學生清楚地意識到當前的危險。也就是說當認識到位、困境清楚的時候,自然就會啟動自救的心理機制去設法應對。大學生自我調適的方法很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調適方法,比如在遇到不順心或者自己一時難以接受的問題時,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放松或催眠;(2)體育鍛煉;(3)情緒發泄;(4)閱讀;(5)休閑;(6)參與集體活動;(7)自學心理學原理,嘗試提升認識、理解原因、尋求策略。
塞萬提斯曾在《堂吉訶德》里說:“把認識自己作為自己的任務,這是世界上最大的課程。”可見認識自我的重要性。許多大學生對自己的認識局限于能看到的或者能想到的,存在以偏概全、極端思維、以自我為中心的傾向。比如:“我做任何事都注定失敗”“周圍的人都不喜歡我”“我有缺陷,別人看不起我”“我是最棒的”“他憑什么比我優秀”等想法。長久以來,多數大學生在高中、初中、小學甚至幼兒園就被告知“唯有學習最重要”、被灌輸“唯有分數最可靠”,高分可謂“一白遮百丑”,遮蔽了某些大學生在生活自理能力、心理調節能力、為人處世能力等方面的嚴重不足。
因此,大學生亟需準確、全面地認識自己,常用的認識自我的方法有:(1)通過父母、老師、同學、朋友的認知評價,經過梳理歸納來認識自己;(2)通過與同學朋友的言語、行為等反應差異來認識自己;(3)通過以前的言行舉止和當下的言行舉止的對比來認識自己;(4)利用“喬哈里視窗”擴展未知的自己和盲目的自己。大學生利用這些方法有助于全面認識自己,從而更好地面對心理危機。
社會支持系統是指個體與社會各方面包括親屬、朋友、同事和同伴等,以及家庭、單位、黨團、工會、協會、學習型組織(因學習需求而組建)、交流型組織(因某種興趣愛好而組建)等社團組織所產生的精神和物質上的聯系,能為個體提供精神和物質支持,這些都是解決心理危機“可利用的外部資源”。社會支持有利于幫助當事人和救助機構共同化解危機,從而降低大學生心理危機發生的概率。因此,大學生在面臨心理危機時,尋求社會支持系統的幫助是非常有必要且有效的。
馬建青等認為,“社會支持系統是心理危機形成的最后一道防線,社會支持系統的缺失是心理危機形成特別是最終發生的重要原因。”[2]社會支持的作用是指給心理危機當事人以物質幫助和精神支持,一方面解除他們當下的經濟困境、生活困境,一方面提供給他們心理撫慰和情感支持,陪伴他們度過一段艱難的時光。特別要強調的是,心理危機當事人要學會并敢于向他人和組織尋求幫助,這對那些社會支持系統本來就缺失或薄弱的人來說至關重要。
物質支持是一種基礎性、保障性的心理危機救助方式。人的生存需要一定的生活必需品,特別是災難發生后,水、食物、帳篷、棉被等物資就發揮了巨大作用。一部分大學生面臨的是家庭的經濟危機,如交不起學費、缺少生活費等。我國的高等教育已經通過助學貸款、助學金、獎學金、貧困補助、學費減免等政策、制度,較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大學生可以通過以上多種方式獲得資助,還可以通過勤工助學、兼職工作賺取生活費。因此,有經濟困難的大學生可以向學校、社會慈善機構申請提供經濟支持,同時通過自己的刻苦學習而獲得獎學金,還可以通過勤工助學而自食其力,逐漸轉化或淡化自己是“被施舍者”的心理包袱。當然,政府、社會組織和學校應完善經濟和物質支持的政策,從而保證大學生能入學、能夠正常生活。
已經發生了心理危機的大學生面臨著對自己的心理狀態或心理危機進行認知和識別的需求,即“我怎么了,在我身心中發生了什么”。這是自我救助、自我干預的必然行為。大學生必定會利用自己熟悉的網絡來了解相關的心理學知識、相類似的案例、專業的心理診斷、行之有效的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問題是網絡上的信息五花八門、千差萬別,有的是斷章取義,有的是夸張至極,更為有害的是,網絡上存在著非專業、非職業、非道德而貌似專業的、職業的機構,還有打著情感咨詢、陪聊等幌子的機構,行詐騙之實,或者打法律、政策的擦邊球。因此,專業性的學會、協會等組織機構應該發出以職業道德為底線的專業性信息,包括:真實可信的心理學知識;真實可信的機構信息;真實可信的心理咨詢師信息。時下,大學生一般會喜歡在相關網站、微信、微博、知乎、B站、抖音上獲取信息。這提示心理行業從業者應注重打造專業性、服務性的網站、微信公眾號等多種媒體,便于大學生了解并記下,以備不時之需。
“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可以使壓力事件的強度相對降低。當高校學生遇到生活事件的打擊時,如果擁有他人的關心、有用的社會信息以及社會資源,特別是專業的心理咨詢機構、危機干預系統的幫助,即擁有強有力的社會支持,那么他的抗壓能力就會提高,就能更好地抵抗壓力,或者就可以減少危機源的沖擊,不致造成嚴重的心理危機。”[3]可見社會支持系統的重要性。
“朋輩”是指“朋友”和“同輩”,即年齡相仿的人。“朋輩”之間有相近的價值觀、經驗和生活方式,他們天然地在認知上比較接近、情感上容易溝通、行為上容易趨同。因此,利用大學生的“朋輩”系統來進行心理危機干預是行之有效、立竿見影的工作方法。事實上,大學生在遇到心理危機時,有相當大的比例愿意獲得同輩的幫助,其次才是尋求家人幫助。可見朋輩支持是大學生在面臨心理危機時常用的社會支持系統。大學生應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學會在危機來臨時尋求幫助,特別是朋輩和家人的支持,發揮朋輩支持的效果。學校、父母、教育部門應指導大學生建立忠實可靠的同學關系、伙伴關系、同事關系,培養他們的同窗情感、校友情感、同事友誼,這些都將為他日可能發生的危機事件提供重要支持和助力。
高校應當依法依規制定本校的心理危機干預制度,明確所設心理危機干預機構的職責和人員構成,以及配合單位、輔助單位的職責,還應明確該機構的運行機制、處置流程和注意事項等,建立一個由心理危機干預機構的人員為主導、有關人員積極參與的心理危機干預系統。該系統包括心理危機識別系統、心理危機處置系統,功能是及時發現危機、有效應對危機、減少危機的傷害性。一旦發現可能發生的心理危機事件或者遇到正在發生的心理危機事件,就應立即啟動心理危機干預系統。
心理危機干預制度是用來規范心理危機事件發生時,各方人員的行為規則,即什么人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什么條件下做什么,都應有明確、細致的規定,并具很強的指導性、操作性,以保證心理危機干預工作及時、有效。
一是實行二十四小時值班制度。危機干預的信息平臺應該隨時有人在崗,接聽值班電話,查看心理咨詢信息系統,查看心理中心的官方公眾號留言板信息等,這樣才能在第一時間看到心理危機當事人的求助信息。
二是建立相關工作人員的聯動制度。處理心理危機干預事件,需要校內多個部門人員聯動。“首先應判斷當事學生所面臨的危機是否超出學校干預能力和范疇,組織由分管副校長、相關處室負責人、心理健康教師、輔導員、學生家長參與的多方會談。對于超出學校干預能力的心理高危學生應及時轉介到專業醫療機構。對于不需要轉介到專業醫療機構的,……多方聯動,分析研判下一步危機干預方案,提供積極干預,幫助學生順利度過心理危機,重新步入學習和生活正軌。”[4]為了保證能夠及時有效地實施心理危機干預,這些人員務必做到共享信息、分工協作、密切配合,直至干預成功。
三是建立心理危機干預的信息保密制度。心理危機事件會暴露當事人諸多的個人隱私,當事人大多不愿意自己的個人私隱被公之于眾,因此對心理危機當事人信息予以保密是非常重要的。這既是工作人員應當遵守的職業道德,同時會促進當事人在包容而溫暖的環境中早日清除心里的陰霾。
在心理危機干預制度中,應設置各方聯動的工作機制,實際就是建立心理危機的識別系統。該系統的功能是依靠各方人員在自己的視域范圍內發現并識別出有行為異常、情緒異常、言語異常等現象的心理危機當事人。越是及時發現異常并在第一時間內報告,就越能夠贏得更多的干預時間,從而有效防范隱患、降低傷害程度。它的難度在于日常生活中,由于人們對于異常的行為、情緒、言語等缺乏警惕性,從而降低了辨識度,而這就是日常防范的重要性和價值所在。構建心理危機識別系統,應當認真挑選心理危機識別系統的構成人員,應包括:多名具有豐富經驗的心理危機干預者,對大學生充分了解的學生工作負責人、輔導員、班主任、班干部、寢室同學、關系好的同學,以及樓管、校醫、保衛人員等。這些人與危機當事人相處時間最多,是最了解當事人的人。如果他們隨時關注學生的心理狀態,就能及時發現異常并向學校的心理機構、上級領導報告,便能及時地了解和掌握學生情況,有效地幫助學生化解危機。對可能參與危機處理的人員進行一定的專業性培訓,使他們在面對心理危機當事人的情緒和行為時具備敏感力、識別力。第一時間識別和發現心理危機當事人的異常行為,是能夠成功干預的關鍵因素。
設置心理危機快速反應小組,實際就是建立心理危機處置系統。設立該小組是為了有針對性地、及時地、有效地作出應對、臨機處置。這個小組由經驗豐富的心理危機干預專業人員、負責學生工作的院系或部門領導和輔導員(班主任)構成。他們應當依據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辦法中的應急預案分工協作,臨機處置,并與上級以及輔助人員共同做好信息交流、處置情況、請求支援等工作。心理危機快速反應小組是實施專業化的危機干預組織保障的核心力量。
心理危機的產生、發展及激化都經歷著復雜微妙而短暫的心理過程。俗話說:“福無雙至,禍不單行。”有時某個危機一旦出現,其他危機也會尾隨而來,就像多米諾骨牌一樣,發生連環效應,甚至有的心理危機當事人在一瞬間就會丟掉性命。因此心理危機干預機構應該做好充分的準備,早發現、早報告、早干預,以確保在最短的時間內發現危機,并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
不得不說的是,當前我國高校心理危機干預工作仍處于探索期,還有很多不足。“高校的心理危機干預意識不強,領導不夠重視;心理危機的預防和干預缺乏整體性和系統性。”[5]不僅如此,許多高校仍然缺乏心理健康教師、心理咨詢師,更不要說具有豐富的心理危機干預經驗和專業能力的人員,這些都是需要盡快解決的現實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