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 潔 西安工商學院
“漆畫”表面上可理解為“漆”和“畫”,“漆”是一種材質、材料,而“畫”是描繪、繪畫,因此漆畫也是材質、材料與描繪、繪畫相結合的一種藝術。以往的漆畫藝家更看重的是“畫”字,這從古代漆畫和現代漆畫中都可以看出來,古代漆畫中更能證明“畫”這一點。因此,漆畫又是區別于國畫、油畫的另一種畫種。
漆畫既是一個富有活力的畫種,又是一個神秘靜默的畫種。它以天然大漆特有的自然屬性衍生出多種漆型,能結合任意的天然材料進行繪畫。同時,漆畫能夠發揮漆材的奇異特性,與傳統工藝相結合,吸收現代新型材料和其他繪畫藝術的長處,在漆畫中展示出含而不露、神秘幻化般的漆材特性美感、工藝制作美感、繪畫精神美感。
傳統意義上的漆畫是指以漆為基本物質材料、以中國傳統髹飾工藝摻以各種繪畫技法來傳達藝術觀念的繪畫。漆畫受純藝術繪畫的啟發,采用各種材料制作出繪畫的感覺,是區別于國畫、油畫的另一種繪畫手法,多以材料的形式展現出來,可以說是材料漆畫。
從《韓非子·十過篇》中關于漆器的描述可以看出,在虞舜、夏禹時期古人已經使用了漆,可見漆經歷了漫長的歷史。1978年,我國考古人員在浙江的余姚河姆渡遺址中發現并挖掘出了朱漆木碗,從此揭開了中國漆藝的歷史。
古代的漆畫不是現在我們認為的單純意義上的漆畫,而是被古人畫在漆器上的一些紋飾和圖案,稱之為古代漆畫。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審美的變化,人們開始注意到漆器上的圖案很好看,不再單純地將其繪制于漆器上,而是將這些圖案從漆器上脫離出來制作成平面的圖案,于是這些平面的圖案就發展成為一種獨立存在的畫種——漆畫。古代的漆畫注重繪畫性,例如,彩繪黑地漆棺上的故事圖案具有強烈的繪畫風格,而具體的材料使用和金銀鑲嵌技法,最早出現在唐代的金銀平脫背八瓣花式鏡上,其工藝是把金、銀薄片,裁制成花鳥紋樣貼于鏡背,再髹以黑漆,前后磨平,使花紋盡顯。
中國本是漆藝的發源地,有著悠久的漆藝歷史、漆藝傳統、漆藝工藝。現代漆畫的早期,內容都比較單一、材料技法少之又少,后來中國的漆藝家和畫家逐漸受到日本漆藝的影響、越南磨漆畫的刺激以及現代藝術思潮的沖擊。1984年漆畫被全國第六屆美展納入及確認后,漆畫真正成為一個獨立的畫種。至此,漆畫的圖案內容逐漸變得豐富多彩,材料技法上使用鑲嵌、堆砌等,使漆畫從產生到發展再到獨立有了明顯的進步。
中國現代漆畫作為一個新型畫種出現,僅僅經歷了幾十年的時光。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漆畫作為純繪畫被藝術家們有意識地追求。眾多著名漆藝家為此付出不懈努力,如李芝卿先生、沈福文先生紛紛去日本帶回日本的蒔繪、變涂等漆藝技法;沈福文先生第一個把敦煌圖案繪制在漆盤上,他還將現代意識引進漆藝,將漆藝引進現代教育;雷圭元先生遠赴法國研習漆藝,第一個制作出具有民族風格的堆漆漆畫《夜之海》、蛋殼鑲嵌漆畫《泉邊》。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央工藝美院成立,各位前輩有意將漆畫的研究作為教學專題指導學生,其學生喬十光在研究生時期把漆畫作為一個專門畫種,并作為自己的研究領域進行鉆研。1962年,北京舉行了越南磨漆畫的展覽,越南磨漆畫啟發了漆藝家恢復漆藝的思想,廣州美術學院還專門派蔡克振去越南學習磨漆畫。當時出現的幾個研究機構和學校成為我國現代漆畫研究的最早發源地,如:福建省工藝美術研究所、福州市工藝美術研究所、四川美術學院、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廣州美術學院。最早的漆畫藝術家在沒有好漆畫作為自身學習、研究、模仿的條件下,反復對漆畫進行試驗,他們從無數次的失敗中總結經驗,最終把漆藝從傳統工藝的范疇引入現代繪畫的領域。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各種漆畫的展覽開始出現。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國現代漆畫以磨漆畫為引導在第六屆全國美展中一躍而出。從此,漆畫創作群體迅速形成和壯大,出現了漆畫工廠,就連各個省市的工藝美術學校也把漆畫創作作為主要教學內容之一,這一切都使現代漆畫得到了蓬勃的發展。
幾千年積累的傳統漆藝為漆畫提供了廣闊的藝術語言,大漆、蛋殼、螺鈿等各種材質為漆畫提供了豐富的材料。這些材料使漆畫有著沉著、靜雅、含蓄的個性特征及強烈的表現力,有著其他畫種不可取代的材料美和工藝美。漆畫的材料主要有大漆、腰果漆、聚氨酯清漆、稀釋劑、漆顏料、丙烯顏料、嵌貼撒播材料、變涂材料等,對于制作漆畫所需要的材料可細致地分為“硬質”材料和“軟質”材料。
漆畫中的嵌貼撒播材料可歸于“硬”材料,其中有蛋殼、螺鈿、金屬、骨、玉、石、木、瓷等。這些硬質材料根據漆畫的畫面需求也可制成粉狀,多用于蒔繪。凡是能構成畫面材質美、肌理美、色彩美的硬質材料,它們都可嵌于畫面或貼于畫面,使畫面形成高低起伏的層次感,并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例如,選用干凈、潔白、薄脆的白色蛋殼代替畫面中的白,使用時先將蛋殼在溫水中浸泡一會兒,揭掉蛋殼內的薄膜,晾干后可進行嵌貼,貼時將整塊蛋殼放于所貼之處,再進行傾軋,這樣貼出來的蛋殼才能規整。
漆畫中的變涂材料可歸于“軟”材料,漆和稀釋劑是主要的兩種,使用它們要有引起料和起花工具,引起料一般指紙團、樹葉、棕絲、網、豆子等,鋪撒在濕的漆面上,漆膜干燥以后再剔去,清洗沒有干的殘漆,最終得到自然的凹陷肌理;起花工具一般有刀具、塑料紗、鋼絲網、頭發團、刷子等,在濕的漆面拖刷、拍打、刻填、按壓出不平。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對于漆畫工藝技法的類別,總結如下:

漆畫中的“圖”即圖案,圖案最基本的是體現了某種繪畫風格,所以漆畫就有了它的“繪畫性”。作為一名漆藝家,不僅要精通漆畫技術,還要熟練繪畫技法,如果沒有很好的繪畫修養和藝術創造力,只是單純地研究漆畫技法,是不可能創作出好的漆畫的。因為技法的熟練不能代替思想的創造,如果只善于繪畫,不懂漆的獨特技法,也創作不出好的漆畫。
漆畫與繪畫為伍,又不同于繪畫,在漆畫獨立的發展過程中,吸收油畫、國畫等畫種的技法和風格是研究漆畫的一種必要方法和手段。因此,研究漆畫繪畫性的過程,自然會受到繪畫藝術的影響和啟發,但應清楚的是,漆畫的繪畫性正是它的獨特之處,所以漆畫應發揮它的長處,來表現其他繪畫表現不出來的東西。如果簡單地把國畫、油畫這些純繪畫的東西作為漆畫研究的方向,那就喪失了漆畫的獨特性。
例如,喬十光的《魚米鄉》是一幅局部真實、整體虛構的錢塘江小景。中國畫里“只畫魚兒不畫水,水中自有波濤”,是充分利用了白。這幅漆畫里,也是只畫魚兒不畫水,充分利用了黑。這幅漆畫運用了簡單的描繪技法,再借用國畫中的意境手法,將國畫的純繪畫感覺以漆畫的形式表現出來,是一幅具有繪畫性的漆畫。
喬十光的《水仙》也是以漆的形式創作出國畫的感覺,在大塊的幽黑漆地上,在兩簇挺拔濃密的綠葉叢中,散點著錯落有致的白花,白、綠、黑的組合,點、線、面的構成,形成了國畫的美。
漆畫中的“質”即漆畫的“材料性”。中國漆畫傳承了“良工美材”的工藝技法,注重材料的美,材質美愉悅著人們的眼球,其“好看”“悅目”的視覺沖擊力和肌理的神秘感贏得了廣大藝術家的青睞。漆畫中用到的材料有蛋殼、螺鈿、金屬絲、金銀箔、木條、木屑、沙子、線條等,這些材料使畫面更豐富、視覺沖擊力更強。
例如,喬十光的《太行月色》,主要運用了鋁箔粉材質。畫面中山石的制作方法受中國山水畫皴法的啟發,用快要干的黑漆厚厚地涂抹出山石的紋理,使其皺,完全干后刮去一部分,再鋪上薄薄的一層鋁箔粉,山石的紋理被鋁箔粉遮蓋起來,再在鋁箔粉上罩涂一層或多層透明的淡青色漆,完全干后打磨,因黑漆較厚而漸漸被磨出,其他部分因打磨輕重不一而出現濃淡的變化。
蔡克振的《荷花玉蘭》,其主要材質是蛋殼、箔粉。中間部分透出的黑漆板上用蛋殼根據花瓣、花瓶圖案,通過薄厚、疏密的變化貼出其造型,背景因用箔粉呈金色,隨著箔粉的高低疏密而出現了亮暗。
漆畫作品中有“圖”也有“質”,傳統漆畫和現代漆畫中的繪畫性、材料性是“圖中有質、質中有圖”,或是“圖不礙質、質不礙圖”,它的繪畫性、材料性是相輔相成地出現在畫面里。日本現代漆藝家高橋節郎參觀完喬十光的漆畫作品展后曾言:“日本的漆是漆,畫是畫,你們是把漆和畫合在了一起。”漆本身就是一種基礎材料,畫是描繪,這恰好證實了傳統漆畫和現代漆畫中繪畫與材料的關系,高橋節郎的話也證明了中國傳統漆畫和現代漆畫中的繪畫性與材料性的相輔相成關系。
從以往漆藝作品中可以看出,漆藝家們對于漆畫材料的使用,更注重它的繪畫,古代的漆畫和現代漆畫都是這樣。因此,對于漆畫今后發展的可能性可以作一大膽嘗試:關注并研究漆畫的材料性,注重材料性大于繪畫性,即材料漆畫。材料漆畫曾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出現過,天津畫院和天津工藝美術研究所黃維中等人實踐過鋁板漆畫,鋁板漆畫是把鋁板直接作為底材,鋁板經過腐蝕,再在腐蝕好的鋁板上進行填漆,磨光完成。鋁板漆畫的獨特之處是金屬的線條增強了造型感染力,當時天津鋁板漆畫以單純的工藝、濃艷的色彩構成濃厚的裝飾風和強烈的現代感,在漆畫領域獨樹一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