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紅 徐少保 張 瑩
1.河北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天津 300401;2.南昌理工學院法學院,江西南昌 330000;3.陸軍工程大學石家莊校區軍政基礎系,河北石家莊 053000
在“一帶一路”大背景下,河北作為中國古老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旅游資源得天獨厚,成為燕趙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進行對話和交流的重要文化載體。而在全球文化大沖擊中,由于外宣力度不足,燕趙旅游文化品牌國際化程度低,一些本土化的旅游文化日益流失和消亡,導致西方國家對于河北旅游文化的認知仍處于邊緣化狀態。其中,河北作為老革命根據地,紅色旅游資源成為搭建燕趙旅游文化“走出去”大平臺的重要賣點。本文從語境順應理論的新視角,探析河北紅色旅游資源翻譯的外宣策略,具有較強受眾意識,以改變傳統單一的文化傳播模式,助推河北紅色“元素”走向世界,為時代背景下中國紅色旅游文化的國際化傳播提供借鑒經驗,進而有效傳承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講好河北本土化紅色旅游故事,促進中國本土化非遺文化與世界文化的異域化融合。
在當今旅游經濟全球化的時代潮流中,國際旅游業步入文化旅游的新階段。紅色旅游作為中國本土化的旅游特色品牌,成為旅游行業不可或缺的旅游熱點。紅色旅游是一種新型主題旅游形式,把自然景觀與紅色人文景觀有機結合,促進旅游產業與中國革命傳統教育一體化。河北作為革命圣地,紅色旅游資源豐富,在華夏民族100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中,涉及燕趙大地的多達14個,囊括了西柏坡革命圣地、白洋淀雁翎隊紀念館、冉莊地道戰遺址等。行走紅色旅游線路不僅可以欣賞中國的錦繡河山,同時可以回顧中國革命的宏偉歷史,弘揚傳承革命精神;而西方游客對于中國的紅色旅游文化一直是一個盲區,為了讓海外友人真正了解中國紅色文化,紅色旅游景區的外宣翻譯成為國際旅游不可或缺的時代主題。
紅色旅游主要以游客緬懷回憶、參觀游覽革命和戰爭年代中的豐功偉績形成的紀念地作為主要旅游活動,傳承其所承載的革命事跡和革命精神內涵。信息時代的紅色旅游和高科技密切關聯在一起,旅游的主題和形式日新月異,紅色旅游除了欣賞自然風光,同時增加了綠色主題,比如基于革命傳統的軍旅體驗、競猜等活動,進而培養年輕人的新時代革命精神,諸如長征精神、奉獻精神等。在紅色旅游的時代浪潮中,紅色旅游翻譯承載了紅色旅游外宣傳播的重要載體。河北作為“一帶一路”沿線的重要基地,燕趙紅色旅游文化成為旅游文化研究的重中之重。近10年來,關于河北紅色旅游文化翻譯的研究,大部分是從個案的視角探究了某個紅色旅游景區的研究現狀及其翻譯中的問題,少部分調查了紅色景區公示語英譯的滿意度情況,而基于理論視角從宏觀層面探究河北紅色旅游翻譯的外宣策略的研究少之又少。本文擬從語境順應理論的框架來探析燕趙紅色旅游翻譯的外宣策略,進而講好中國的地道戰、游擊戰等紅色文化故事,讓西方游客體會到中國人民英勇頑強的斗志,革命志士保家衛國的獻身精神,以傳播發揚中華民族的紅色傳統文化。
語言順應論是當前語用學最為前沿的研究理論,由比利時著名語言學家、國際語用學會秘書長維索爾倫創立,并在1999年出版的《語用學新解》中進行了全面系統的概述。維索爾倫在《語用學新解》一書中,從四個角度探析了順應論,主要包括順應過程中的意識程度、語言結構順應、語境關系順應和動態順應。其中順應過程的意識程度指人們在語言選擇及其順應時體現出的各類不同程度的意識凸顯,話語人在不同程度的意識凸顯程度下則導致不同的語言表達。順應的動態性即為在語言選擇過程中呈現出的語境及其語言結構間的動態順應。而語言結構和語境關系限定了順應的范圍,也就是在言語交際過程中的語言和非語言因素的整合。
順應論指出,語言使用歸根結底是一種順應過程,而語言順應過程是一個語言不斷選擇的過程,其中翻譯的過程則是一個連續選擇的過程。可見,順應論對翻譯具有強大的闡釋力,同時在翻譯實踐中具有重大指導價值。而河北紅色旅游文化作為中國特色的文化符號,具有較強的地域性,鑒于中西語言文化和歷史背景的重大差異性,語境順應論在河北紅色旅游文化翻譯過程中的順應和選擇顯得尤為重要,可以說無處不體現著譯者對語言語境的順應和選擇。誠然,語境順應論則成為河北紅色旅游文化翻譯中不可或缺的理論指導依據。
維索爾倫從新的視域提出了語境關系,主要包括語言語境和交際語境及語境的動態生成觀。交際語境囊括了物理世界和心理世界及其社交世界。語言語境即文章的上下文語境,主要涉及篇際制約和篇內銜接。下文主要探析了河北紅色旅游文化翻譯在語境關系順應過程中對語言詞語意義選擇的制約,從讀者角度提高譯文的翻譯質量,提高紅色旅游文化翻譯的可接受度,讓西方游客了解中國的紅色文化歷史,進而提升中國的軟文化實力和國際聲望。
1 語境關系順應補充了語詞的歷史背景
順應論指出語言和語境間的順應關系是雙向的,在語言選擇中,語言不僅僅是要順應語境,與此同時語言也在重塑或改變語境。紅色旅游文化富有中國悠久綿長的歷史背景,真實記錄了中華民族優秀的革命傳統和抗戰勝利的光輝歷程。而河北紅色旅游文化在海內外傳播中,交際語境則是其中重中之重。社交化世界和心理世界中的語境因素需要通過語言傳播者通過認知來激活,進而實現語言的交流功能。為了有效傳播河北紅色旅游文化中的紅色革命歷史,譯者在翻譯中應針對西方游客對于紅色歷史了解的盲點,補充語詞的歷史背景知識,進而順應交際語境關系中的空缺,以避免跨文化交際中西方游客對中國紅色歷史的誤解,提高其對紅色悠久歷史的認知效度。
對于安新白洋淀景區雁翎隊紀念館中“雁翎隊”的翻譯,若按照字面意思翻譯為 Wild Goose Group,往往會被西方游客誤以為中國共產黨的戰士像是一群無組織無紀律的閑云野鶴。而在中華文化中,大雁被視為“五常俱全”的靈物,即仁、義、禮、智、信俱在的吉安圖騰。這里的“雁翎隊”源于中國抗日戰爭的歷史大背景。在抗戰時期的白洋淀,有一支隱蔽在白洋淀荷塘蘆葦叢中的抗日武裝,來無蹤去無影,有時潛伏成漁民,有時出沒在敵人物資的運送航線上,有時深入日軍內部。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他們英勇頑強、機智勇敢,和日軍展開水上游擊戰,令敵軍聞風喪膽,被百姓譽為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雁翎隊”。為了繼承優良革命傳統和弘揚雁翎精神,“雁翎隊”可用音譯法翻譯為Yanlingdui,為了順應中西交際語境的語境缺失,可在音譯的基礎上補充語詞的歷史背景,即翻譯為Yanlingdui,Chinese Sailor Vanguard of Guerrilla Forces during anti-Japanese War Times,此翻譯一方面讓西方游客了解到抗戰期間中國革命中富有中國特色的戰略戰術;另一方面,可體會到中華民族的民族氣節及其蘊含的不屈不撓、智慧機智的雁翎精神。
對于保定冉莊地道戰遺址中“冉莊地道戰”的翻譯,若按照字面意思翻譯為 Ranzhuang Tunnel Warfare,在西方人看來只不過是一個普通的地道戰役,并不能引發他們體驗冉莊地道戰遺址的強烈欲望,更不能體會到其中蘊含的偉大中華民族英勇斗爭的精神及中國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1937年,“七七事變”后,日偽軍大舉侵華,對中國進行“大掃蕩”,實行慘無人道的“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清剿戰略。冉莊勞動人民為了保存自己,殲滅敵軍,設計了各類地道口的冉莊地道,部署不同的戰略戰術來伏擊敵人。冉莊地道戰遺址,是抗日戰爭中的一處具有戰略意義的戰爭遺址。地道設計精巧,結構復雜,設施齊全。地道出入口無固定居所,大多設立在水井口、墻角、牲口槽、炕頭等處。此外,地道與水井息息相通,這樣既可取水又可通氣。此外,冉莊地道戰遺址的地道具有“天地人”三通的獨特特色,形成了一個立體互聯網作戰陣地,不僅可以四通八達,同時布設了村外與村內、庭院與街巷、地面與屋頂等交錯縱橫的火力網。在冉莊地道戰役中,憑借得天獨厚的優勢和戶戶相連,村村相通的地道網,冉莊戰斗持續13個小時,以少勝多,擊退大批敵人,被列為中國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示范基地。為了順應中西歷史背景的交際空缺,對于“冉莊地道戰”的翻譯可以在直譯的基礎上,進一步補充語詞的歷史背景,將其翻譯為 Ranzhuang Tunnel Warfare,Chinese Tunnel Defense Network fighting against Japanese Invading Policy of Burn All.此翻譯一方面可以讓西方游客了解到冉莊地道工程的巧奪天工,另一方面可以體會到中國勞動人民的偉大智慧及中華民族英勇斗爭的精神,進而推動中國紅色精神在世界范疇內的延續和外宣傳播。
2 語境關系順應增補語詞的文化內涵
胡庚申認為,為了解決翻譯過程中的文化背景問題,譯者應注重譯文中的文化素養意識。為了消除目的語讀者的誤解,譯者應該進行文化順應和選擇,挖掘出原語背景環境中的深層次文化內涵。筆者認為在河北紅色旅游文化翻譯過程中,對于紅色文化背景空缺的文化負載詞,譯者應該基于文化語境采用相應的歸化翻譯策略,并補充語詞的文化內涵,進而實現詞匯文化語境關系的順應,引發西方游客對中國紅色文化了解和欣賞的欲望。
對于石家莊西柏坡紀念館中“粗布鞋照片”展廳的翻譯,若按照字面意思翻譯為Coarse Shoes Photo of Chairman Mao,則會引起西方人的困惑,誤以為中國偉大領袖的鞋子是粗糙不堪的。事實上,中國革命歷史中傳頌的“粗布鞋”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用靈巧的雙手縫制出的針腳精致唯美的手工杰作。在解放戰爭年代,面臨國民黨軍隊的全面圍剿,中國人民解放軍武裝力量物資匱乏,其軍鞋往往是農村婦女手工縫制的粗布鞋。粗布在中國已有數千年歷史,俗名“土布”,是中國勞動大眾以純棉為原料,用紡車織布機精心編織而成。可見,“粗布”是中國紅色革命不可或缺的文化符號,鑒于此文化負載詞在西方文化中的語義空缺,可采用歸化翻譯法翻譯為Cotton Shoes,以為西方游客理解和接受。而此翻譯卻不能讓西方游客感受到其中流傳的“粗布鞋”的故事。在西柏坡紀念館中“粗布鞋照片”唯一的背景是幾間農家毛土屋。毛澤東衣著樸素,坐在白布躺椅上,旁邊放著批閱過的文件和一雙嶄新的粗布鞋。據說在1948年,毛主席穿著一雙補了多次的舊布鞋,轉戰陜北、東渡黃河,千里迢迢到了西柏坡。剛到西柏坡的勤務員韓桂馨,看到主席腳上穿的舊布鞋,便利用空閑時間趕制了一雙新布鞋。而毛主席卻堅持不換,還教導小韓說:“艱苦樸素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我不帶頭怎么能教育別人呢?”因此舊鞋子一直沒換,新鞋子放在躺椅旁邊,城工部的童小鵬過來匯報工作,拍下了這張寶貴的照片,這雙“粗布鞋”因此則成為革命時代共產黨人艱苦樸素的代名詞。可見,對“粗布鞋照片”的翻譯應在歸化翻譯的同時,順應紅色文化負載詞的革命語境關系,增補其文化內涵,翻譯為 Cotton Shoes Photo of Chairman Mao,a symbol of Chinese Thrifty Virtue,此翻譯一方面可讓西方游客體會到“粗布鞋”蘊含的文化內涵;另一方面了解到中國紅色革命艱苦樸素的優良傳統,以實現異域文化的有效傳播。
可見,語境關系順應是動態的,需要不斷采取相應翻譯策略來順應不同的語言語境需求。為了順應不同的交際語境和文化語境,在河北紅色旅游文化翻譯過程中,譯者需要根據不同的語境關系進行詞語意義的選擇,以順應原語的語境,滿足中西文化背景差異中不同語言交際的需求,實現紅色旅游文化信息的有效傳遞,進而促進河北旅游紅色文化可持續性發展,助推中國紅色旅游文化融為世界主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