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 敏
寧波城市職業技術學院,浙江寧波 315000
文旅融合是近年來旅游業發展的關鍵詞之一,尤其是近兩年,疫情防控常態化下的旅游業發展面臨挑戰,人們的出行更偏向于本地近郊游,這就表明對旅游從業者有了新的需求,高職院校如何培養適合當地旅游業發展的人才,高校旅游專業教學如何更好地融入地方文化,是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
文旅融合的發展趨勢為旅游從業者、經營者和管理者都帶來了新的要求和挑戰,從根本上來說,最核心的是新型旅游人才的需求提升,需要以全新的理念和教育模式培養旅游從業人員。旅游業的經營者和管理者承擔著地方旅游業的實際操作和運營工作,充分認識新形勢下旅游人才需求的轉變,將有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地方高校承擔著旅游專業人才的培養,充分認識新形勢下旅游人才需求的轉變,將有利于更新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案,推動旅游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
作為一個典型的服務行業,旅游業要求從業人員必須具備基本的服務意識和服務技能,比如導游講解服務、餐廳服務、酒店服務等等。但是,隨著人們旅游需求的變化,越來越多的旅游者從走馬觀花的觀光打卡游變成了了解異地風俗文化的深度體驗游,對旅游目的地的文化生活參與性和求知性的需求增高。這就對旅游從業人員的服務技能和綜合素質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時,在文旅融合的背景和趨勢下,文旅融合不僅是文化產業、旅游產業及相關產業的一種業態上的融合,對于從業人員來說,也是一種技能種類上的融合、技能服務和人文關懷上的融合。所以,新型旅游人才在具備基本的旅游服務技能之外,必須通過多種途徑提高自身的文化知識素養,在為旅游者提供必要的旅游服務的基礎上,還要提供更具有人文關懷的服務,滿足現代旅游者更深層次的文化追求和精神追求。
從根本上說,文旅融合的發展實質上是文化產業、旅游產業以及其他產業的一種重新整合構建。從“文化+旅游”的角度上看,是要把傳統的文化產業融入旅游,如黃山茶文化的打造;從“旅游+文化”角度上看,是要把傳統的旅游產業融入文化,如故宮大IP的打造;從“文旅+其他產業”的角度上看,是要把一些周邊相關產業融入更多文化元素,并通過旅游推介的形式以新的面貌走向大眾,如旅游演藝事業、旅游動漫事業、康養旅游小鎮等。
目前市場上的文旅產業和產品,大多對文化的挖掘和體現浮于表面,互相模仿,同質化現象嚴重,甚至有些產品非但沒有體現出旅游地的文化內涵,反而對旅游地的形象造成了一定的損害。因此,文旅產業重構背景下,新型旅游人才必須是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必須具備較強的融會貫通能力,能夠整合各種資源、利用各種手段深入挖掘文化內涵,發揮創造性精神,大膽開發文旅產品,推進產業升級。
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行業的迅速發展要求高職旅游專業教師不斷學習,以更高的人文素養、更豐富的知識、更先進的手段、更潮流的理念來武裝自己,這樣才能培養出適應行業發展的新型人才。但是,目前很多教師由于惰性心理,堅守著老一套課程和教材,不愿意嘗試和學習新的領域,不愿意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對于一些新領域的培訓如新媒體運營、網絡直播運營、研學旅行等學習積極性不高,即使是被動報名參加了培訓也難以做到在教學中真正落實。
當前,雖然各大高校都在積極倡導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積極運用信息化手段的課堂模式。但是由于各種因素的限制,旅游專業的教學模式大部分仍停留在以傳統的教師講授為中心,信息化運用仍停留在以播放PPT、穿插視頻等為主要形式,線上慕課資源也沒有做到物盡其用。學生大多被手機上紛雜的信息吸引,上課時成為“低頭族”。
另外,高職旅游教育在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實施中,實踐教學條件也有待更新,校內實踐活動往往仍集中在模擬導游實訓室、酒店客房實訓室、茶藝室等校內實訓室,校外實踐教學仍集中在景區、博物館等地進行實地踩線或講解。這些實踐教學條件難以滿足文旅融合下旅游新業態的要求,從而限制新型旅游人才的培養。
一是人文類課程所占比重小,對學生的文化素質要求比較低。通過對高職旅游專業課程體系分析,旅游專業課程體系除了設置教育部規定的課程之外,主要旅游專業課程和導游考證課程,而對于提高文化素養、文化拓展的課程涉及較少,偏專業理論,輕人文素養。
二是有些專業課程內容重復設置。如中職旅游專業學生學習的旅游服務禮儀,到了高職改個課名或者改本教材再次出現,課程內容中關于儀容、儀表、儀態、旅游人員日常社交禮儀等有大面積重復的現象,但是很多高職卻把這門課作為專業群平臺課程統一開設。
三是高職旅游專業課程建設落后于行業發展。近年來,旅游行業發展日新月異,文旅融合、智慧旅游、研學旅游等旅游新領域的出現,對旅游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很多高職院校的課程體系依然停留在旅游管理、旅游規劃、景區運營等老一套課程體系,課程和教材更新太慢,不能與時俱進,難以跟上旅游業發展的步伐。
文旅融合的實踐要依托地方文化,旅游者去訪問一個目的地的主要動機之一就是要了解、體驗這個地方的獨特歷史文化。地方文化具有直接的感染力,它能對該地的旅游業產生最直接的影響。所以,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地方高職院校的旅游人才培養一定要緊緊依托當地文化,讓優秀地方文化走進高校,培養適應當地旅游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文旅融合的發展形勢對旅游專業的學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下培養出的學生已經難以在新的文旅行業占據優勢。在專業課程中滲入地方文化知識,能夠增強學生的文化底蘊,提升學生的文化素質,使學生成為既深諳地方文化又熟知地方旅游的復合人才,有利于學生在當地文旅行業發揮自己的特長,提高學生進入市場的競爭能力。
傳統的高職實踐教學條件已經難以滿足文旅融合下旅游新業態的要求,更新校內實訓室和校外實踐基地,使學生能夠接觸和學習到當今文旅行業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改變傳統的教學環節,在課堂中有機融入課程思政,把優秀地方文化有機地貫穿到各個課堂;引領學生從文化知識競賽、主題校園文化節等形式中學習地方文化知識,這些都有利于創新高職實踐教學環節,提高高職教育的應用性和前沿性,為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提供支撐。
地方優秀文化的弘揚和傳播離不開優秀的旅游人才,旅游人才的優秀之處不僅在于專業的服務水平和高超的服務技能,還在于對本土文化的深刻了解和高度認同。唯有如此,他們才能成為忠實的地方文化的傳承者,并在對游客的服務和互動中,靈活運用各種文化傳播藝術和手段,自覺地將本土最精華、最絢爛的歷史文化傳播給游客。
要落實好地方文化與旅游專業人才培養的融合,首先,當地高職院校甚至地方政府要對此引起高度重視;其次,必須深入了解地方的歷史文化和旅游資源。以寧波為例,寧波各開設旅游專業的院校,應該在對寧波歷史文化有深入了解的基礎上,自覺承擔起培養適應寧波文旅發展的旅游人才的責任,至少從課程建設、師資建設、實踐實訓等方面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寧波優秀地方文化與旅游專業人才培養的融合機制。
一是課程設置方面。基礎課程方面,要設置一到兩門基礎課程,從整體上講述寧波地方優秀傳統文化,如開設寧波歷史和傳統文化、寧波區域文化資源概覽等課程;專業課程方面,要開設專業必修課和專業選修課,適當開設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歷史課程,如寧波的海洋文化史或港口文化史等,使地方文化從整體到部分一點點地深入到旅游人才培養當中。
二是在課堂教學方面。要加強本土文化對專業課程的滲透,把本土優秀文化與專業課程學習緊密結合,以人文教育貫穿始終,有機融入思政元素,發揮地方文化的育人功能。如《模擬導游》中增加對寧波文化旅游資源的講解,《中國旅游文化》和《導游基礎知識》中增加寧波傳統文化的部分,《旅游英語》中增加寧波文化的英語術語等。
三是線上課程開發。地方高校教師要積極進行關于本地文化的線上課程的建設,通過專業教師合作、校企合作等形式建設幾門地方文化類的通識課程,拓展學生學習地方文化的渠道。例如,關于寧波歷史文化的線上課程就比較稀缺,從寧波市高校慕課聯盟平臺上,僅能搜索到一門相關的課程,從中國大學慕課平臺上,更是一門都沒有。除了高校平臺之外,寧波相關部門和組織所拍攝的本土文化學習系列視頻也很少見。各高校相關教師應該積極承擔起這一責任。
一是“走出去”,通過開展教研活動、外出參觀學習、行業培訓等形式培養專業教師的寧波傳統文化知識。例如,我校導游專業先后組織金牌導游、學校師生去杭州、南京、重慶等地開展了同行交流。疫情期間為加強導游專業人才培養工作,面向行業和院校推出“為導游員成長充電,為旅游業復蘇蓄能”寧波市金牌導游抖音系列直播課,并遴選優秀導游參加“直播帶貨”技能培訓,助力“換個星家享寧波”的消費推介活動。
二是“引進來”,聘請行業專家、教授、非遺傳承人等專家來校講座。如我校導游專業選聘專業雙帶頭人,聘任旅行社副總經理為專業帶頭人,實際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和實施工作;遴選行業導師,選聘金牌導游、優秀導游代表作為行業導師,同學生進行師徒結對,實際參與到旅游人才的培養中。
校內:開展各類寧波傳統文化知識競賽、主題校園文化節、線路設計大賽、旅游紀念品設計大賽等。寧波自古文化底蘊豐厚,文脈綿長,有浙東文化、商幫文化、海洋文化、藏書文化等融合匯通,各高校旅游專業可以開展各類的寧波傳統文化知識競賽、某傳統文化主題講解、某傳統文化主題線路設計等活動,不斷加深學生對寧波傳統文化的認知,使其能夠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成為寧波歷史文化的傳承者和發揚者。
校外:一是開拓現場教學場地,落實現場教學實踐,把學生的課堂從教室搬到校外基地。除了要帶學生去如天一閣、溪口等這類的景區進行現場教學之外,還要增加類似于寧波博物館、寧波城市展覽館等文化場館作為新的實踐教學基地,在增強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更深入地了解寧波的歷史和傳統文化。二是通過志愿服務的形式,發揮學生的專業優勢,鍛煉學生實踐能力的同時,也為寧波文旅產業的發展貢獻他們自己的一份力量。如我校先后組織金牌導游與在校學生服務寧海開游節、象山開漁節、三江夜游開游儀式,赴四明山革命根據地、慈城、南塘老街等旅游地開展旅游志愿服務。三是以認識實習和頂崗實習等形式,讓學生深入寧波當地的旅游企業,重點進行區域文化的實訓學習。各高校可以積極地與寧波市旅游局及各景點、旅行社、文化類場館進行合作,尤其加強能體現寧波地方文化特色以及行業發展新趨勢的校外實習和實訓基地的建設,如寧波天一閣—月湖景區、華強方特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寧波博物館、展覽館等。
本文以文旅融合為背景,指出目前新型旅游人才必須具備具高超的服務技能,能提供具有人文關懷的服務,必須一專多能,善于開發文旅產品。在分析高職旅游專業人才培養現狀之后,從課程建設、師資建設和實踐實訓等方面提出地方文化與高職旅游專業人才培養的融合路徑,為高職院校旅游專業人才培養提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