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薇
青海師范大學美術學院,青海西寧 810008
文化旅游一般是指人們通過旅游行為,實現文化感知、文化了解、文化體驗的具體行為過程。目前我國的文化旅游一般劃分為歷史文化旅游、現代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旅游三大類型。其中,歷史文化旅游是以文物鑒賞、歷史感知、遺址體驗和古建筑欣賞為主要旅游目的;現代文化旅游是以現代文化的體驗、現代藝術欣賞和現代技術體驗為主要旅游目的;民俗文化旅游則是以旅游地生活習俗、節日慶典、祭祀婚喪活動、體育運動等為主要觀賞目的的旅游行為。目前我國旅游業正處在蓬勃發展的關鍵時期,積極開發文化旅游資源對于旅游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它不僅可以增強旅游產品吸引力,提高旅游經濟效益,同時還可以大力弘揚中國文化,增強民族文化自信,讓世界了解中國文化,同時也增強越來越多中國人對于自身文化特征的了解與認知。
青海省位于我國青藏高原東北部地勢較高,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擁有著名的三江源自然保護區,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遺產。青海省在人口結構上是一個多民族聚居體征明顯的地區,擁有漢、藏、回、撒拉、蒙古、哈薩克等民族,具有獨特的多民族風俗交融發展的特征。青海的現有宗教主要有藏傳佛教(喇嘛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擁有較為豐富的宗教文物遺存。青海屬大陸性高原氣候,溫差大、日照長、降水少。農業生產形勢豐富,兼高原畜牧業和高原種植業為一體,具有多樣化生產生活特征。青海省是一個旅游資源豐富的旅游大省,擁有獨特的歷史人文資源和自然地理資源,尤其是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加強,西部開發、旅游強省戰略的實施和文化自信的建設。青海省在文化強省的戰略下,積極實施、強化發展,以文化旅游資源開發作為特色經濟開展的著眼點,立足綠色經濟發展,特色產業建設。將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與整合作為十四五期間的建設重點,努力穩妥地實現兩個百年計劃,合理利用文化旅游產業依托,建設我國第一個公園大省,實現經濟環保雙豐收。但是目前作為文化旅游資源極其豐富的青海省卻存在著旅游資源浪費和旅游資源緊缺的雙重矛盾。一方面是對已有旅游資源的開發不充分,造成資源浪費;另一方面是對于蘊含較高價值的特色文化旅游資源的認知開發不足,造成旅游資源和市場需求之間的矛盾。要想改變青海文化旅游資源浪費與稀缺并存的矛盾就不得不進行資源開發戰略模式的研究。
青海省目前已有旅游資源多圍繞在環青海湖沿線和環省會西寧市周邊,目的地之間的聯系較為緊密,但由于景區開發建設時間較為悠久,對于景區二次開發、項目提升、產品更新的意識相對較為薄弱,尤其是在一些老舊景區,例如:塔爾寺景區旅游項目建設多年來一直處于原始陳述式建設模式,這種模式下多為單一景區文物建筑的保護與修繕,而旅游商品開發力度卻不足,尤其是對于現代旅游市場所需求的專業化消費產品開發不足,使的旅游產品一直處于原始物化消費的狀態。消費者在景區的消費僅僅體現為較為原始的觀看與購物等服務層面。只能夠達到“進得來”,沒能夠做到“留得住”更沒做到“能參與”的程度。這對于具有悠久文化歷史的塔爾寺景區來說,無疑是在文化旅游資源上的不合理利用。這種單一模式下的旅游資源保護與開發是不足以適應當下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與此同時這種類似的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例子同時存在于多個項目中。如青海省文化旅游項目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青海湖”文化旅游項目開發。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雷同。豐富的景區硬件建設與貧瘠的文化旅游產品之間的對比就比較明顯,雖然近年來青海湖文化景區也開發出祭湖、觀魚、看鳥等旅游項目,但在核心青海湖文化的融入及文化產業開發上仍然缺乏一定的具有代表性的核心產品。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也未合理,沒有形成具有國家名片的文化旅游產品。
青海省文化旅游的另一個問題是,對于具有一定人文特色的文化旅游地區與產品開發不足,有一大部分文化旅游目的地的開發與規劃屬于個人或地方政府的區域性規劃。沒有納入專業的文化旅游規劃范疇;與此同時也有相當一大批極具價值的文化旅游資源處于閑置狀態。未得到積極有效的開發與利用。例如,青海省大通縣的工業文化遺產項目。工業文化遺產是文化旅游重要的組成部分,該類旅游項目的開發在國際旅游市場占有不可缺乏的歷史地位。青海省大通縣的相關工業遺產多為20世紀50至60年代為國家核工業三線建設的標志性產物,其中大通縣的光明廠、黎明廠工業區為國家核工業重水生產項目,該項目雖已廢棄,但在50年前具有舉足輕重的社會意義。與此同時也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是文化旅游開發的優質項目。多年來,該遺址一直處于閑置狀態。對于該文化旅游項目規劃的推進比較緩慢。造成文化旅游項目的資源型浪費。無獨有偶,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的熱貢藝術,在改革開放后一直處于自我發展的狀態。眾多的藝術愛好者和畫師們自我經營、各自規劃,形成了特有的熱貢藝術群。對于這種藝術群的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至今缺乏較高層面的專業規劃。使得該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嚴重不足,文化提升度也因此大打折扣。對于青海地區文化旅游資源造成了嚴重的浪費。熱貢藝術作為青海省具有特殊文化藝術呈現的地區名片,在青海省眾多的文化旅游資源中有其獨特的文化內涵和發展前景,尤其是對藝術表現的解讀與參與是作為文化旅游產品的利用核心。積極有效的對此類文化旅游資源進行規劃與開發已成為當務之急。
青海省全域旅游范圍內的可利用的旅游目的吸引節點進行網絡化組合劃分,將旅游特色進行類化細分,將帶有一定心理關聯需求的目標點作為旅游線路劃分的依據,打破原有單一地理方位信息為依托的旅游線路規劃。將景區開發體驗的落腳點真正意義落實到對于旅游文化心理訴求上來。尤其是對于旅游文化心理的訴求關系作為旅游規劃開發、線路完善劃分的基礎依據。這樣可以使旅游目的和旅游訴求進一步明確化,強化旅游的目的性和旅游文化中心。青海省的文化旅游資源按照系統劃分原則可進一步明確其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含義和文化訴求,對于青海文化旅游的含義可以重新進行定義和規劃,完成亦有文化旅游線路的審定,強化系統性旅游訴求,加強青海文化特質的旅游展示。
青海省是一個具有多民族聚居的高原型人文文化特色省,在此期間發揮好“十四五”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的“特色小鎮”建設計劃,將文化旅游資源開發與利用與現代特色高原小鎮建設相結合,逐步形成具有高原現代特色的文化旅游產業鏈,積極推進高原文化產業的特色化建設,形成以旅游帶動特色地區建設,以旅游特性建設城鎮特色,又以城鎮特色反補文化旅游特征,形成旅游+城建的城鎮旅游基地一體化發展模式。建設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特色空間,如中國兩彈一星實驗旅游基地建設,設立中國原子城旅游基地建設規劃,積極開發青海省國防文化旅游資源,形成中國第一個以弘揚“兩彈一星”精神為目的的特色旅游文化項目;黃南藏族自治州+熱貢文化藝術文化圈,建設黃南青海熱貢文化藝術旅游基地,積極建設發揮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傳統熱貢藝術文化圈,大力推進熱貢文化藝術產業與文化旅游相結合,推動青海省藏族民間藝術文化產業發展,帶動青海省黃南州特色地區建設發展,發揮熱貢藝術文化特色,逐漸形成具有地方少數民族旅游特色為目的青海黃南熱貢藝術文化旅游基地建設。
區域旅游需要有一個相對穩定而統一的整體視覺形象,借以提高區域整體視覺符號識別性。強化區域文化旅游的視覺識別性,就是對相對穩定的旅游區位在進行對外視覺形象傳遞時做進一步的統一化識別,將區域中具有一定特征的共性形象作為對外形象傳播的核心要素,如四川旅游的熊貓形象元素、甘肅旅游的敦煌形象元素、西藏旅游的布達拉宮形象元素,這些具有一定時間空間特征化明顯的視覺形象的對外傳播是具有一定的強化視覺識別作用。在文化旅游過程中統一而明確的視覺形象能夠起到一定的視覺強化與視覺引領作用。首先,這一視覺形象的傳播是對整個地區文化特征的界定與強化,有利于提升地區文化的圖示特質傳播,強化視覺獨特性和共識性;其次,這一視覺形象的傳播更是對于文化旅游受眾,在執行旅游行為的過程中對于其旅游行為歸屬地認定與參與行為的視覺形象體驗。青海省文化旅游視覺識別系統的建設,是立足于對青海省旅游文化市場形象的重新認定和整合化建設基礎上的,是對青海省文化旅游特征的提取與強化,有利于青海省文化旅游推介的整體特征性強化。是旅游受眾對于旅游目的地的整體視覺辨識和視覺感知,是對旅游文化的精準提純和對文化旅游的強化認同。青海省文化旅游視覺形象的建立可以采取以下幾種方式方法去提取和建立。
第一,民間文化符號提取。民間文化符號的提取與使用是基于具有民間傳統優勢地區特色文化再現的基礎上的,將具有一定文化代表性和外部認知度高的民間文化形式,通過文化元素而提取與重構,賦予更為明確的視覺形態,用以表述旅游文化目的地特征的符號使用。該符號的使用多以辨識度高、視覺傳播明確的形象符號為主。在使用的過程中避免出現視覺雷同或信息曲解的情況。
第二,地域特征符號提取。建立地域文化特征符號辨識體系建設,將具有地理標識的視覺體系做出符號性推介,合理利用已有地理形象建設,拓展特征化地理符號形象。積極拓展具有青海特有地理風貌的視覺符號建設,使具有地方性地理形象特征的符號成為更具青海視覺形象的圖示推介。
第三,傳統象征符號提取。在青海的現實生活中有一大批具有傳統象征意義的圖示符號,而這些圖示符號本身具有極高的社會認知度和視覺共識性。這些傳統共識性象征符號既有自然形象識別符號也有人文因素識別符號。這類識別符號具有一定的視覺認知性,在視覺傳播時有助于旅游資源的視覺特征強化。建立區位視覺認同和對外同一認知。
第四,概念文化視覺符號提取。隨著現代商業文化的快速發展和鄉村城市化進程的加劇,具有地方文化特征的歷史文化現象正在悄無聲息地發生著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不是一種簡單意義的消亡,而是一種面對多文化交融過程中的融文化自信和意念強化,它不僅僅體現出地方文化流變的發展信息,更多的是體現出現代經濟形勢推動下的文化脈絡的發展,采集這種既有民間文化自覺性又具有一定時代指示特征的視覺符號進行提取與使用,有利于區域文化發展性推介。
青海省作為旅游資源大省來說具有得天獨厚的人文旅游資源和不可復制的生態旅游資源,在過去的開發過程中旅游資源的豐富性與旅游資源的浪費性同時存在,尤其是對于文化旅游的旅游項目建設中,眾多的旅游產品多為單一陳述型旅游產品。有較高參與度的沉浸式旅游產品較少,目前這種新型旅游項目的稀缺正是我省旅游文化提升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認真挖掘旅游文化中的現代參與信息,優化項目方式,積極拓展項目參與度,創造沉浸式旅游文化項目建設。強化青海省特色旅游區的交互項目發掘,打破“直白式”旅游模式的存在,大力發展柔性旅游模式,將“感受、參與、融入”作為旅游項目開發的中心與目的。例如:人文資源豐富的黃南藏族自治州唐卡畫院建設,就可以開發熱貢藝術的學術旅游、管理旅游和技術旅游,將豐富的視覺陳設資源提升為具有一定豐富形式的參與性旅游。
對青海旅游產業來說,人文旅游建設與發展是整個旅游產業提升的核心動力。文化旅游的開發策略的制定是整個產業發展的風向標與原動力。制定符合青海省文化旅游產業整體提升需求的產業發展策略是當務之急。策略的提出不僅要體現國家層面關于文化旅游核心文化素養的培育,更要在一定程度上牢固樹立青海省人文資源自身特殊性要素在發展過程中的特定開發,該策略制定也要完善青海省文化旅游資源的合理配置,積極有效做到整體發展、突出特性、完善質量、打造精品的目標。進一步使青海省的文化旅游產業改變過去的單一展示型特點,逐步發展成為融入性科學性的文化技術性旅游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