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霞
甘肅財貿職業學院,甘肅蘭州 730200
新時代下,鄉村旅游對旅游產業結構的調整、經濟增長發展以及脫貧攻堅發揮著巨大的作用。發展鄉村文化旅游有利于旅游業樣式豐富和持續性發展,開拓地方經濟新局面,調整和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延長農業產業鏈,促進農民轉移就業,增加農民收入,進而攻堅脫貧。古浪縣“八步沙”在鄉村文化旅游方面,條件優、潛力大、前景好,在甘肅旅游文化發展中具有良好的前景。2019年以來,古浪縣“八步沙”成為甘肅乃至全國“旅游+扶貧+紅色”特色生態旅游基地。但古浪鄉村文化旅游在發展過程中依然存在思想障礙、體制羈絆、管理不善、人才匱乏、拓展不利等因素。因此,努力推進以“八步沙”為中心古浪縣的鄉村文化旅游產業品牌化發展新局面具有可行性研究價值。
“八步沙”地處河西走廊東端、騰格里沙漠南緣的甘肅省古浪縣,20世紀80年代,這里曾是當地最大的風沙口。經過近40年努力,三代治沙人秉承“愚公移山”的精神,封沙育林,將古浪縣與騰格里沙漠相隔。2019年8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來甘肅視察,強調新時代需要更多像“六老漢”這樣的當代愚公、時代楷模,要弘揚“六老漢”困難面前不低頭、敢把沙漠變綠洲的奮斗精神,激勵人們投身生態文明建設,持續用力,久久為功,為建設美麗中國而奮斗。2019年9月20日,八步沙林場榮獲全國綠化委員會全國綠化模范單位稱號。2019年11月13日,八步沙林場被生態環境部命名為第三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為此,古浪縣“八步沙”已成為全國綠色、環保旅游品牌基地。以此為契機,帶動古浪鄉村旅游發展勢在必行。
1 脫貧攻堅
脫貧以前,古浪縣是國家級貧困縣,國家在其發展過程中也給予了大力的政策支持。就旅游產業發展脫貧而言,國家政策明確規定農林產業扶貧、旅游扶貧,這一政策支持,對發展以八步沙為中心的古浪縣旅游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2 鄉村振興
古浪縣堅持把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用足用好國家政策,促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突出鄉村特色和地域特點,科學規劃村莊建設布局,使村莊形態和自然環境相得益彰,集中打造一批鄉村振興示范村。以此為契機,建成古浪戰役紀念館—古豐柳條河及油菜花海—黑松驛思路驛站—芍藥谷—花芊谷—古浪牡丹園等徒步旅游線路。
3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是習近平總書記于2005年8月在浙江湖州安吉考察時提出來的。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決樹立與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之后,我國更是進一步堅定良好生態環境、構建經濟與環境協同共進的重要性。2019年8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古浪縣八步沙考察時強調:“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國家不斷富起來、強起來,現階段更需要做好生態保護,建設生態文明,把祖國山河搞得更秀麗”。
4 如意甘肅
2019年6月,甘肅省委書記林鐸在國務院新聞發布會上推介甘肅大文旅,提出:交響思路,如意甘肅。甘肅歷史厚重,文化燦爛,古浪是甘肅的一部分,是甘肅這枚“玉如意”的腹地,其歷史文化、地理地貌、民族風情都很多姿多彩。借如意甘肅發展之機,推動古浪縣旅游文化產業發展新業態。
“八步沙”是古浪縣土門鎮的一片沙漠地帶,經過“六老漢”及其后人們38年的不懈努力,如今“沙漠變綠洲”,成為全國治沙典型基地,2019年獲評全國綠化模范單位稱號。2020年被評為第六屆全國文明單位,2021年被中央宣傳部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當代愚公、時代楷模的八步沙“六老漢”英雄事跡家喻戶曉。為此,八步沙成了很多人的旅游夢、學習夢、體驗夢。近三年來,每年都有大量的單位、個人去八步沙考察學習,這對古浪旅游文化的發展提供了資源。
古浪歷史文化悠久,據記載,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已經有先民在這里繁衍生息。漢武帝時代置縣,相傳宋代楊家將在此“倒取虎狼關”,大敗西夏軍,十一女將戰死沙場。明代初稱作“古爾浪洼”,意思也就是黃羊出沒的地方而命名“古浪”,縣內有仰韶、馬家窯、齊家沙井等多處文化遺址,存有大量古代器具。至今還留存著王氏鐮刀、水磨制作、古浪寶卷、古浪老調、古浪民間故事等特色鮮明的歷史文化。
坐落于古浪縣的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里,記載著紅西路軍不畏艱險、浴血奮戰的英雄事跡。1936年,紅軍西路軍九軍和國民黨馬家軍在古浪城激烈開站,紅軍死傷慘重。古浪是紅色文化基地,是烈士靈魂的歸屬地。2002年,古浪縣修建了紅軍西路軍烈士陵園。2012年,籌資建成紅軍西路軍古浪戰役紀念館,被命名為全國紅色旅游景區,甘肅省中共黨史教育基地、甘肅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古浪縣境內有漢族、藏族、苗族、回族、東鄉族、土族、毛南族、瑤族、滿族、蒙古族等十個民族,漢族人口最多,但各民族都保持著自己的民俗文化特色。就拿古浪縣婚假為例,婚嫁由說媒—訂婚—結婚—回門—做對月等程序構成。訂婚當地叫“對相”,男方到女方家,去時帶20個紅心黃皮雙點饅頭,帶“肉方子”,煙酒首飾等,女方則回米面,還贈發面團,意思是發家致富。除此之外,古朗剪紙、刺繡文化也很發達,可以把當地的民俗文化開發為旅游體驗項目,帶動旅游文化發展。
古浪地處大西北,干旱少雨,自然環境惡劣,寒期較長,適合旅游的季節較短,溫差較大,濕度不夠,風沙很大,植被多為荒漠植被,綠化區域較少,很難吸引游客。因此,在此狀況下,古浪可借“八步沙”發展之機,打造生態旅游,紅色基地旅游等特色旅游項目。
近幾年來,古浪打造了古浪高速入口—古浪戰役紀念館—八步沙—富民新村—金水源思路驛站的紅色旅游,打造了古豐柳條河及油菜花海—黑松驛思路驛站—芍藥谷—花芊谷—古浪牡丹園的生態旅游等旅游線路,但開發力度還不夠大,旅游設施還不夠完善,還存在旅游項目單一、環境污染嚴重、旅游服務低下等問題,導致旅游沒有形成品牌化、特色化,發展遲緩而滯后。
人才是各行各業發展的根本,古浪縣鄉村文化旅游發展過程中還存在嚴重的人才儲備不足的問題。“十四五”明確提出了文化旅游新思路,古浪縣可通過引進培養相結合、盤活社會資源、發展當地旅游職業教育、優化發展環境等路徑,培養人才,聚集人才,打造人才,形成“人才引領產業、產業聚集人才、產才互相融合”的良性發展態勢。
以旅游文化品牌化發展為指引,將八步沙溜達雞、梭梭、花棒、肉蓯蓉、土門鎮的面皮子、雙塔的紅禿頭面粉掛面、古浪的千層餅、鐵鍋羊肉、農家柴火雞等地方特色美食創立為品牌,進行細化包裝,為旅游文化發展創造更多的衍生品,也可通過網絡直播等電商平臺推銷經營,帶動地方經濟發展。
古浪縣有著豐富的旅游文化資源,但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影響,當前的旅游業規模和發展狀況還比較滯后,旅游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均衡和旅游財富不足的現象,已經成為古浪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大缺失。在當前“八步沙”極度火熱的前景下,古浪縣可以依靠自身資源特色和發展優勢,革新觀念、提升服務、協調發展、整合聯動,實現優化發展。“無旅不文,無文不旅”,文化與旅游有著密切的關系。追求文化享受也成為現當下大眾旅游的一種新時尚,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通過文化旅游聯動,帶動古浪旅游業的大力發展。
通過啟動“歷史再現”“精神傳承”“紅色歲月”等工程,帶動古浪縣旅游文化發展。古浪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縣城,依據歷史古浪,開發旅游項目,比如開發與楊家將十二寡婦有關的“古浪峽”旅游景區,開發素有“西北小武當”之稱的昌靈山景區,探索三眼神泉、不老仙臺、壽柏參天等的歷史故事。古浪北鄰騰格里沙漠,“八步沙”如今家喻戶曉,八步沙人勇于擔當、無私奉獻、愚公移山誓死不渝的治沙精神更需要代代傳承,將此精神打造為古浪旅游名片,帶動古浪文旅事業發展。中國工農紅軍第九軍曾經在這里被馬家軍圍追剿殺,死傷極其慘重,古浪的土地上留下了中國共產黨紅色文化的印記。以上特色文化旅游項目,為古浪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內涵和依托。
在旅游景區或互聯網電商平臺上創建“文化集市”,通過創新、開放、靈活、環保的文化集市,影響、帶動、豐富古浪文旅生活。文化集市可展示古浪刺繡、剪紙、手工布鞋、編制品等特色民俗工藝產品,也可展出地方小曲、社火、秧歌等語言文化產品,還可展示地方飲食文化產品等。以上產品通過包裝打造,實現旅游文化品牌化發展。
目前,八步沙是全省乃至全國的旅游文化熱點,重點推進八步沙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景區服務能力,發揮“綠色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輻射思路效應,推動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在此基礎上,建設與完善三義殿、火祖殿、昌靈山、石門峽、馬路灘、羅漢樓、明長城遺址等鄉村旅游項目;依據《國務院關于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指導意見》,選取文化旅游資源富集、鄉村文化傳承發展較好、生態環境優美宜居的地方建成鄉村旅游重點村;依托古浪目前發展形勢,營造氛圍,努力把古浪建設為歷史文化、紅色旅游、生態旅游目的地。
推進“八步沙”兩山項目建設,創建體驗壓沙、沙療、沙漠露營、沙灘娛樂等項目;創建“溜達柴火雞”等農家樂住宿、飲食基地;完善馬路灘沙灘城堡、西域風情、古道駝鈴、大漠落日、沙漠植物園等景點集群項目;創建古浪明長城遺址等歷史文化開發項目;拓展旅游宣傳渠道,與多家旅行社聯合搞好宣傳,增大引力,建立完善的古浪縣鄉村旅游平臺。
以“八步沙”為中心,輻射、打造古浪小茴香、西葫蘆、香瓜、枸杞、金冠蘋果、娃娃菜、沙棗、糯玉米、人參果、手工掛面、紅提葡萄、糯米卷糕、撥疙瘩、釀皮子等地方特色食品品牌;以《八步沙》電影、話劇為方向,打造古浪“影視拍攝高地”,加速文旅宣傳,帶動古浪旅游經濟發展。以此引導特色文化產業發展,提升文化產品消費能力。開發民俗、民族特色演藝精品,推動文化旅游名鎮名鄉名村創建,緊抓特色,實施鄉村文化旅游富民工程。通過夯實旅游文化產業品牌培養力度,積極助力創建“甘肅古浪歷史旅游、紅色旅游、生態旅游目的地”。
總之,古浪縣可通過開發精品旅游線路、挖掘特色景區人文歷史、開發研學旅游、度假旅游等新業態,依托河西走廊獨特的民俗文化,在歌舞、劇作、民謠、民調、飲食等方面加以挖掘,形成新的資源特色,尤其對“面皮子”“羊雜碎”“扁豆湯泡麻花”“秧歌”“高蹺”等打造為地理標志品牌。在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下,以旅游業帶動縣域經濟增長,使古浪縣脫貧后迅速致富帶動當地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