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品一 王黎黎
大連海洋大學海洋法律與人文學院,遼寧大連 116023
進入信息時代之后,我國的經濟發展不斷深入,人們的生活水平有效提高。在基本的物質生活需求得到滿足之后,人們便開始尋求更高的精神追求。旅游作為精神享受的主要活動形式之一,逐漸成為人們拓寬視野、深入交流和放松心情的主要消費方式。我國的自然旅游資源十分豐富,有效帶動了我國旅游市場的發展。然而旅游行業逐漸火熱的同時,隨之而來的則是種類復雜、數量繁多的旅游糾紛問題。我國旅游業發展較晚,在法律制度方面一直存在較為嚴重的漏洞。因此為了促進旅游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重視起旅游業的立法工作。本文主要針對旅游合同中的民事責任展開論述,通過對旅游合同糾紛的詳細介紹和民事責任的詳細劃分,確定旅游經營者的民事責任,深入探索旅游業的法律責任分配,進而逐步完善旅游業的相關法律制度,為今后旅游合同的制定提供現實的參考意義。
在我國法律規定當中,違約責任是合同簽訂的一方沒有依照合同內容履行義務,或者沒有完全履行義務,從而需要承擔的相應民事責任。從法律法規所具備的國家強制性屬性的角度而言,違約責任制度是其他一切救濟制度得以成立的基本前提,如果不存在違約制度,也無法討論違法范疇。所以,違約責任是現階段學界所研究最多、最為深入的民事責任之一。對于旅游合同的執行情況而言,旅游經營者的違規行為使得其必須承擔的相應違約責任,是目前旅游立法的重點研究環節之一。在旅游合同的實際執行過程當中,旅游者以及旅游執行者雙方都可能會出現違規行為,旅游經營者的違規行為最容易引起旅游合同的糾紛問題。
在旅游合同簽訂之后,旅游經營者在旅游者不知情的情況下,私下對合同中的內容進行變更,導致其不能完全履行或者完全不履行相應合同內容的行為。由于旅游者并不能切身地體會到旅游服務的具體內容,因此在合約簽訂的過程中無法對具體的合約內容進行詳細的檢查。與此同時,由于利益的驅使,部分旅游經營者通過犧牲旅游者合法權益的方式,違法謀求額外經濟效益,選擇以次充好或者以假亂真的操作,在騙取旅游者信任的基礎上,惡意違約,使實際旅游內容與旅游合同存在部分內容不一致,或者完全不一致的情況。這種違約類型主要有兩種表現途徑:第一是肆意降低交通食宿標準的不完全履行行為,在履行旅游合同的過程當中,旅游經營者想要利用差價謀求更多的經濟利益,就會選擇降低交通食宿標準的方式。第二是旅游經營者通過變更旅游項目或者旅游景點的方式,沒有嚴格執行旅游合同內容的行為。旅游經營者為了個人利益的最大化,可能違反旅游合同中的規定,壓縮景點的具體游覽時間,或者減少旅游景點,甚至任意取消旅游的行程,這些都屬于違約行為,需要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在該情況出現時,旅游者可以要求旅行社進行改正,嚴格按照旅游合約的內容執行旅游服務,如果旅行社拒絕,旅游者有權利要求自由活動,并且此期間的合理支出需要旅行社完全承擔。旅游者還有合法權利要求旅行社根據旅游合同,支付違約金或者賠償金。如果旅行社違規增加旅游景點或者旅游項目,增加的費用則必須由旅行社全部承擔。
締約過失責任,主要內容是合同簽訂后具備法律效力的期間內,某一合同簽訂方違背誠實信用原則而產生的需要承擔的義務,導致另一合同簽訂方的信賴利益被損害的行為,合同違背方需要全部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在現階段我國旅游業蓬勃發展的過程當中,因為相應法律機制的不完善,使得很多旅游合同的執行情況比較混亂,一部分旅游經營者會利用法律漏洞,在簽訂旅游合同之前刻意夸大宣傳。但是在實際履行旅游合同時,旅游者會發現許多實際的旅游標準和旅游經營者的宣傳情況不符合、強制觀光消費等現象,或者履行旅游合同的過程當中存在隱藏性收費的情況。由此可得,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旅游經營者在擬訂旅游合同和為旅游者講解旅游合同內容的過程當中,存在較為嚴重的惡意宣傳傾向,因此在執行過程當中違反了所需要承擔的合同義務。
依據我國《合同法》中第42條有關締約責任制度的條款,簽訂旅游合同,旅游經營者必須遵守三項先契約要求:第一是旅游經營者在對自己的旅游產品進行定價時必須嚴格符合法律的具體規定,旅游產品當中不能夠包含隱藏消費條款,也不能夠強制旅游者進行購物消費。第二是旅游經營者在宣傳自己的旅游產品時,不能夠利用虛假廣告欺騙消費者,并且不能在宣傳的時候夸大自己的旅游產品,杜絕宣傳內容和實際履行合同嚴重不符的現象。第三是旅游經營者在與旅游者交流并簽訂合同的流程當中,旅游經營者必須仔細地向旅游者說明旅游合同的具體內容,對于旅游合同中的重點內容和爭議內容,要及時告知旅游者,并與其進行友好的交流討論,從而杜絕在合同執行過程中利用合約漏洞減免自身責任的情況出現。
旅游經營者所需要承擔的損害賠償責任有兩種主要的類型:第一種是非財產的責任賠償,主要類型是精神損害賠償和時間浪費損害賠償。精神損害賠償的法律制度,是最為典型的損害賠償責任類型之一。精神損害賠償的判定需要根據合同的具體履行情況進行推斷,當合同的履行情況沒有損害到當事人的直接利益時,就不會構成違約。然而,在面對旅游合同糾紛問題時,旅游者遭受的損害基本都是因為旅游經營者的違約行為造成的。即便旅游者沒有受到直接的人身或者財產損害,其精神損害也會直接影響旅游合同的內容,從而給旅游者帶來痛苦。并且在旅游方面,比起個人財產利益,人們會更加關注自己其精神權益是否受到損害,因為財產性的損害往往可以通過等價的金錢進行彌補,但是精神性的損失卻很難補償,而且一旦遭受侵害,就很難完全還原到未被侵害的狀態。
在旅游合同的規定中,時間浪費包括旅游者做好出行準備之后,旅游經營者臨時決定取消行程安排的行為,以及旅游者在到達預訂賓館之后沒有保留房間,需要另找住處而放棄旅行等現象。因為旅游合同明確規定需要在約定的時間內完成旅游活動,因此旅游時間具有無法補償的這一特殊性質。旅游經營者在履行旅游合同的過程當中,因為浪費時間而產生的需要對旅游者的時間浪費損害進行賠償的問題,被稱為時間損害賠償責任。
第二種類型是財產賠償責任,是最典型的賠償責任類型。違約責任有許多不同的救濟手段,其中損害賠償是最直接也是使用時間最長的一種救濟方式。損害賠償可以作為完全獨立的救濟方法存在,也能夠作為輔助性質的救濟行為構成綜合性的救濟方法。財產損害賠償責任,是以違約違規行為造成的具體財產損害作為基礎,從而判定的補償行為。只有違規行為具備真正的財產損害,才能需要執行財產損害賠償責任。當旅游合同遭到違約時,財產損害賠償比較常見,也是相對基礎的賠償類型之一。旅游合同糾紛中需要旅游經營者承擔財產損害賠償,基本是因為旅游經營者沒有按照旅游合同的規定,執行相應的義務,從而導致旅游者的財產利益受到威脅和損害的情況。在旅游經營者出現違約行為之后,需要根據法律規定,支付給旅游者相應的違約金。
1 在時間浪費損害責任方面存在法律空白
時間可以創造價值,所以浪費時間也會對個人利益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屬于一種損害行為。在旅游合同的履行過程當中,當事人的時間被惡意浪費,并且浪費的時間無可挽回并給旅游者造成難以挽救的損失,就理應得到相應的賠償。旅游者參與旅游活動,是為了放松身心和享受自然。如果旅游者在旅游的過程中,其實際旅游時間被浪費或者惡意占用,就會對旅游者的旅游需求造成嚴重破壞,所以旅游者有權利享受時間浪費損害的賠償請求權。但是當前階段,我國在時間浪費損害的法律制度方面,存在嚴重的空白現象,并且這種非財產損害本身就難以估量。所以對于時間浪費損害的立法和相應的賠償需要,學界很少有相關的討論。我國當前嚴重缺乏相關的專業法律規定,在實際司法鑒定的過程當中,往往也不支持時間浪費的賠償請求。
2 精神損害賠償相關規定存在不足
在我國傳統的法律條款當中,否定了旅游者根據旅游合同提出精神損害賠償的權利,這被學界的多數學者所反對。旅游是一種以精神享受為核心的精神產品,如果因為旅游經營者存在違規行為,從而造成旅游者的精神利益受到損害,那么旅游者提出的精神損害賠償,對于我國旅游市場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然而我國法律目前雖然已經明確了侵害他人人身權益造成他人嚴重精神損害的,被侵權人可以請求精神損害賠償,但是只是確立了一個原則,具體如何應用、如何確定和計算精神損害的賠償辦法和數額,還需要進一步的立法或司法解釋。并且在旅游立法過程中,還受到傳統法律觀念的影響,在精神損害賠償方面還存在較為嚴重的不足,這樣嚴重限制了旅游業的立法完善程度。
1 建立旅游合同違約的時間浪費損害賠償機制
大多數人選擇旅游作為放松娛樂的方式,主要是為了享受旅游過程中的歡樂,每一位旅游者的旅行規劃時間都是固定的,并且十分有限,因此一旦旅游經營者在履行旅游合同的過程當中存在違約的行為,不僅會浪費旅游者的履行時間,甚至還需要旅游者付出較高的旅行費用。舉例而言,在簽訂旅游合同時,合同內容明確規定出行交通方式為飛機,但是在實際的旅游過程中,為了壓縮成本獲取額外經濟收益,旅游經營者在旅游者不知情的情況下,把飛機改成火車,會導致旅游者的時間被大量浪費在交通上。針對該類型的問題,為了保證旅游者的合法權益得到切實維護,就需要專業的法律法規對旅游者的時間浪費問題和旅游者的主觀不良感受進行相應的損害判定,從而確定損害賠償內容。然而在我國現有的司法機制當中,基本不支持時間浪費損害的相關賠償需求。所以,為了全面完善旅游經營者需要承擔的民事責任,首先需要將時間浪費損害賠償納入違約賠償機制當中,同時建立相應的損害賠償判定和監督執行機制,切實保護旅游者的個人合法利益。
2 建立旅游合同違約的精神損害賠償機制
精神損害是一種無形的損害形式,因此精神損害本身具備較強的主觀特性,在實際的司法審判過程中很難有效把握精神損害。為了防止精神損害范圍被惡意放大,法律應該對旅游者的精神損害進行具體的規定,明確精神損害必須是旅游者遭受重大過失或者故意損害之后一段持續時間內的精神損傷。構成旅游經營者所要承擔的精神損害賠償責任需要重點包含兩個要件:首先是因果關系方面,旅游者遭受的精神損害,必須與旅游經營者的違規行為有直接的因果聯系,否則不可以判定是旅游經營者的違規行為造成旅游者受到精神損害,此情況下旅游經營者無需承擔精神損害賠償責任。其次是客觀要件,已經確定是因為旅游經營者的違規行為,造成的旅游者受到精神損害的情況下,旅游經營者的違規行為破壞了旅游者的主觀精神享受,對旅游者的精神造成了負面的影響,則需要旅游經營者承擔相應的旅游損害責任,但是并非旅游經營者的所有違規行為,都造成了旅游者的精神損害問題,所以對于旅游者精神損害的賠償范圍,則要進行具體的研究。
綜上所述,在我國目前的法律體系當中,旅游規范相關的法律法規制度還不夠完善,因此在實際的司法實踐過程當中,法官在審判旅游相關的案件時,會遇到很大的困難。與此同時,伴隨著國外游客的大范圍涌入,以及我國人民出國旅游次數的不斷增加,我國目前急需一套完整的與旅游相關的法律制度,為我國旅游市場的長遠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旅游業的立法工作迫在眉睫。健全旅游業的法律法規制度,不僅有利于旅游經營者和旅游者,還對我國整體的旅游業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