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康 胡源偉 呂佳雯
(南京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神經外科 江蘇南京 210000)
隨著交通、建筑等意外事故的增多,顱腦損傷(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發生率顯著增高,成為世界范圍內外傷致死的主要原因。該疾病進展迅速,具有較高的病死率及致殘率[1],若治療不及時可導致較多并發癥,給社會和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眩暈是顱腦損傷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尤其是枕部受傷的患者。這種癥狀是一種主觀感覺障礙類疾病,發病機制可能與前庭震蕩,椎動脈、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或者血管痙攣等因素相關[2]。國內外有關顱腦損傷后眩暈發病機理文獻報道較少。該疾病典型的臨床表現為視物旋轉、身體不穩,伴有惡心、嘔吐、畏光、心慌等,輕者休息后可緩解,重者可出現頭暈、嘔吐,甚至不能站立,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痛苦。部分患者因眩暈癥狀無法正常工作,生活質量顯著下降。臨床多采用藥物治療該疾病,以改善患者微循環進而緩解其眩暈癥狀,但復發率較高,總體療效并不理想。近年來,中西醫結合治療得到不斷發展與完善,臨床運用中西醫結合治療該疾病取得了較大的進展[3]。腕踝針是指在腕踝部分下選取進針,使用毫針循肢體縱軸沿真皮下刺入一定深度以治療疾病[4~5]。本研究主要探討腕踝針聯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療顱腦損傷后眩暈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醫院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顱腦損傷后伴有眩暈癥狀患者40例,按照治療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對照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齡22~51歲,平均(36.52±1.32)歲;受傷至入院時間1~32 h,平均(14.85±0.63)h;致傷原因:交通事故8例,高處墜落5例,其他7例;受傷類型:枕骨骨折5例,頭皮撕脫傷3例,硬膜外血腫3例,硬膜下血腫6例,外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3例。研究組20例,男11例,女9例;年齡23~50歲,平均(36.38±1.24)歲;受傷至入院時間1~34 h,平均(14.93±0.58)h;致傷原因:交通事故9例,高處墜落6例,其他5例;受傷類型:枕骨骨折6例,頭皮撕脫傷4例,硬膜外血腫3例,硬膜下血腫4例,外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3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南京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批準號:2020SEZ-028-06)。
1.2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符合西醫顱腦損傷后眩暈診斷標準,經頭顱CT檢查存在枕部骨折、腦實質與后顱凹病變,受傷后眩暈癥狀明顯,伴有惡心、嘔吐、失眠等癥狀;(2)9分≤格拉斯哥昏迷(GCS)評分≤14分;(3)患者及家屬對本研究內容知情,自愿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配合相關檢查以及調查問卷的填寫。排除標準:(1)深度昏迷,GCS評分≤8分;(2)受傷前有眩暈史;(3)顱內活動性出血;(4)高血壓、腦梗死、冠心病等心腦血管疾病;(5)腦部惡性腫瘤;(6)位置性、眼源性以及內耳源性眩暈。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國藥準字H20040130)單一用藥治療,每次12 mg(兩片),每天3次,飯后0.5 h口服,持續用藥14 d。研究組在以上用藥的基礎上聯合腕踝針治療。腕踝針治療:定位以腕橫紋上2寸,前臂內側尺骨緣和前臂外側中央為施針部位,對患者施針部位常規消毒,采用0.25 mm×25 mm毫針。施針者使用食指讓患者皮膚形成緊繃的狀態,右手食指和中指在上方,拇指于下方,用食指與中指夾持針柄和皮膚形成30°角,快速刺入患者皮下,輕捻針柄讓針體緊貼于皮膚淺層,感到針下松軟為宜。進針后用膠布對針柄進行固定并留針30 min。持續采取腕踝針治療,療程為14 d。
1.4 觀察指標(1)對比兩組臨床療效。治愈,眩暈癥狀消失,可正常參與社交活動,對工作與生活無影響;顯效,眩暈癥狀顯著改善,有輕微頭暈但無視物旋轉感,可正常參與社交活動,對工作與生活影響不大;有效,眩暈癥狀有所改善,仍有輕微頭暈以及自身和視物旋轉感,可堅持工作,生活與工作受到一定影響;無效,癥狀未減輕甚至有所加重。治愈、顯效、有效之和計入總有效。(2)對比兩組眩暈嚴重程度。采用DHI眩暈殘障程度量表,包括軀體性(0~28分)、情感性(0~36分)、功能性(0~36分),總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眩暈程度越嚴重。(3)對比兩組癥狀變化、平衡能力與計時平衡試驗結果。癥狀變化:采用前庭癥狀指數(VSI),總分60分,得分越高表示癥狀越嚴重。平衡能力:采用Berg平衡量表,總分56分,得分高表示平衡能力較好。計時平衡試驗:讓患者在睜眼與閉眼時單足站立,測試患者睜眼與閉眼單足站立保持平衡不跌倒的時間,同時記錄錘子錘擊趾位的時間。(4)對比兩組基底動脈血流速度。使用經顱多普勒(TCD)儀檢測,頻率設定在2 MHz,均采取手持探頭檢測。基底動脈測試深度設定在70~75 mm,利用傅立葉自動頻譜分析對收縮期峰流速(Vs)、舒張期末流速(Vd)、平均流速(Vm)進行測定。(5)對比兩組神經缺損評分與眩暈持續時間。神經缺損評分評估采用NIHSS卒中評分量表,滿分42分,無缺損0~1分;輕微缺損2~15分;中度缺損16~20分;重度缺損21~42分。得分從低到高,表示神經功能缺損越來越嚴重。眩暈持續時間越短說明有效。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3.0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行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例(%)]
2.2 兩組眩暈嚴重程度對比 治療后研究組軀體性、情感性與功能性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眩暈嚴重程度對比(分,±s)

表2 兩組眩暈嚴重程度對比(分,±s)
?
2.3兩組VSI、Berg評分與計時平衡試驗結果對比治療前兩組VSI、Berg評分與計時平衡試驗結果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VSI評分低于對照組,Berg評分與計時平衡試驗結果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VSI、Berg評分與計時平衡試驗結果對比(分,±s)

表3 兩組VSI、Berg評分與計時平衡試驗結果對比(分,±s)
計時平衡試驗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研究組組別 n VSI治療前 治療后Berg治療前 治療后20 20 34.68±4.25 34.72±4.18 25.63±4.85 19.39±4.35 18.12±3.25 18.09±3.16 30.63±2.85 50.43±2.43 80.36±5.63 81.06±5.57 95.63±5.74 110.74±8.43
2.4 兩組基底動脈血流速度對比 治療前兩組基底動脈Vs、Vd、Vm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基底動脈Vs、Vd、Vm水平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基底動脈血流速度對比(cm/s,±s)

表4 兩組基底動脈血流速度對比(cm/s,±s)
Vm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研究組組別 n Vs治療前 治療后Vd治療前 治療后20 20 31.12±2.11 31.05±2.09 35.12±2.35 39.46±2.46 12.43±1.89 12.52±1.92 14.66±2.14 19.05±1.44 19.13±2.03 19.19±2.11 22.21±1.89 25.76±2.09
2.5 兩組神經缺損評分與眩暈持續時間對比 治療后研究組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眩暈持續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神經缺損評分與眩暈持續時間對比(±s)

表5 兩組神經缺損評分與眩暈持續時間對比(±s)
眩暈持續時間(d)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研究組組別 n NIHSS評分(分)治療前 治療后20 20 t P 21.51±3.74 21.49±3.68 0.017 0 0.986 5 15.37±2.82 11.22±2.31 5.091 3 0.000 0 7.21±0.85 7.18±0.77 0.117 0 0.907 5 5.36±0.46 3.12±0.38 16.789 5 0.000 0
顱腦損傷是神經外科的一種常見病,隨著交通工具的廣泛普及,城市建設的高速發展,顱腦損傷的發生率呈上升趨勢。其發生率居創傷的第二位,僅次于四肢骨折。在過去20年里,雖然顱腦損傷的救治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但部分患者仍遺留有各種并發癥。眩暈最早見于《內經》,又稱為“眩撲、眩冒、掉眩”等。現代西醫將眩暈分為前庭中樞性眩暈和前庭周圍性眩暈,是顱腦損傷后常見并發癥之一。顱腦損傷后可引起腦微循環功能障礙,顱內靜脈壓力高導致壓力平衡紊亂,從而使血管反應性減低而產生血管麻痹。腦部供血不足、椎動脈狹窄會引起腦部血液循環下降,而基底動脈血流速度減慢到一定程度也會影響腦干的供血,患者就會出現頭暈、發作性視物旋轉等癥狀。顱腦損傷后腦血管自動調節功能紊亂,導致患者腦血管痙攣以及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交感神經功能失調、微循環障礙、內耳末梢缺氧、內淋巴吸收障礙、平衡功能障礙等一系列前庭神經系統損害,進而發生眩暈。臨床治療顱腦損傷后眩暈癥狀主要采取口服藥物的方式。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是常用于治療該疾病的藥物,該藥物是新型組胺H1受體的激動藥,具有擴張毛細血管,增加前毛細血管微循環血流量,舒張內耳前毛細血管括約肌并改善微循環的作用,通過口服的方式,藥物進入機體后能夠擴張椎基底動脈,增加毛細血管的通透性,可降低血液黏稠度,增加前庭、頸內動脈、耳蝸以及耳前庭的供血量,可促進顱腦損傷患者腦部的血液循環進而改善眩暈的癥狀[6~8]。
近年來,顱腦損傷的病死率雖有所下降,但仍有很高致殘率。解決顱腦損傷導致的并發癥和后遺癥是目前臨床研究的難點和重點。中西醫結合康復治療是目前國內外中樞神經系統治療領域的有效手段[9]。中醫在治療熏暈方面能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做到辨證施治、同病異治、因人而異等[10]。經過長期的臨床研究證實中醫在顱腦損傷后眩暈癥狀的治療中取得了優異的成果。中醫認為眩暈病位在腦,腦是元神之府,當腦部受到暴力損傷后就會發生血溢腦脈進而形成血瘀,隨著病程的遷延,氣血虧損。因氣血虧虛引起眩暈為“虛”,若得不到及時的醫治可造成患者記憶力下降、神經功能障礙等嚴重癥狀。中醫可通過腕踝針進行施治,該方式操作簡單且價格低廉,安全性較高,現廣泛應用于眩暈癥的治療中[11]。腕踝針理論的雛形早在《素問·皮膚論》中就有記載,其療法由張心曙教授在點刺激治療神經癥的基礎上逐漸發展起來。在治療眩暈癥狀時腕踝針的治療原理與經絡有緊密的聯系,腕踝針的施針穴位對應經絡理論中的十二經脈循行路線,各針刺點所治療的病癥也對應著十二經脈的主治病癥。腕踝針取手少陽三焦經與手少陰心經,前者主治頭目與胸脅等病證,后者主治神志病,在治療上更具有針對性。腕踝針雖然不能入穴得氣,但仍然具有較好的療效,而其皮下淺刺、無痛進針不會讓患者產生脹痛、酸麻的感覺,患者接受度也較高。經現代醫學證實,腕踝針經針刺穴位可引起神經、體液反射并將刺激的信號傳導到中樞,循經運行到病灶處,能夠恢復神經細胞功能并改善微循環,在藥物治療的同時結合腕踝針可進一步提高總體療效。
本研究中,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的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較高,軀體性、情感性與功能性評分均較低,VSI評分較低,Berg評分與計時平衡試驗結果均較高,基底動脈Vs、Vd、Vm水平均較高,NIHSS評分較低,眩暈持續時間較短,與單一運用藥物治療的對照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由此可見,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運用中醫腕踝針治療,可促進全血黏度的降低,加快椎基底血液流速,維持內環境穩定,并改善微循環進而緩解眩暈癥狀[12]。
綜上所述,采用甲磺酸倍他司汀配合中醫腕踝針治療顱腦損傷后眩暈患者效果確切,可減輕眩暈程度,縮短眩暈持續時間,提高椎基底動脈血液流速,降低血液黏稠度,預防對神經功能造成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