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
(江西省上饒市余干縣人民醫院 上饒 335100)
孤立性肺內結節(SPN)是一種肺部常見病、多發病,一般是由于肺炎、肺結核等疾病所致,會侵犯患者肺部淋巴結等部位,但患者無局部淋巴結腫大、炎癥、肺不張等癥狀,臨床特征缺乏特異性,診斷難度較大[1~2]。128層螺旋CT是臨床診斷SPN的常用影像學技術,具有操作方便、可重復檢查、價格低廉等優點,彌補了DR等影像學檢查的不足,但CT檢查具有輻射性,會對人體健康造成一定不良影響[3~4]。近年來,低劑量CT被應用于多種疾病診斷中,關于常規劑量、低劑量CT在SPN診斷中的診斷效能,成為當前臨床研究的熱點。基于此,本研究選取醫院接診的高度疑似SPN患者進行研究。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醫院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接診的60例高度疑似SPN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37例、女23例;年齡33~70歲,平均(51.92±5.04)歲。納入標準:結節直徑≤3 cm;年齡>18周歲,不限男女;入組前1周未接受過手術等對癥治療。排除標準:合并肺結核、肺不張等肺部疾病者;同期參與其他研究者;妊娠期、哺乳期女性;合并狂躁癥等疾病,無法聽從醫生發出指令者;肝、腎功能不全者。
1.2 方法 采用PHILIPS 128層螺旋CT檢查,協助患者采取仰臥位,告知患者屏氣深呼吸,一次性完成掃描,從肺底部掃描直至腎上腺水平,以尋找最佳視野,肺窗的窗位是-600,窗寬是1 500,縱隔窗的窗位是0,窗寬是350,肺窗重建方式:1.25 mm層厚,0.6 mm層間距,縱隔窗重建方式:1.25 mm層厚,1.25 mm層間距。常規劑量CT組:120 kV管電壓,80 mAs管電流,0.938:1螺距,噪音系數是12。低劑量CT組:CT權重劑量指數(CTDIw)是2.37 mGY,120 kV管電壓,劑量長度乘積(DLP)是109.40 mGY,40 mAs管電流,0.938:1螺距,噪音系數是10,將所獲得的圖像進行三維后處理,從橫斷位、矢狀位、冠狀位掃描,仔細觀察并詳細記錄結節的內部特征、邊緣、大小、形態、密度以及部位等。
1.3 觀察指標 將病理活檢穿刺診斷作為本研究金標準,比較低劑量組、常規劑量組診斷準確率、靈敏度、特異度,對比兩組掃描輻射劑量、圖像質量評分,比較低劑量CT掃描下良、惡性病灶的影像學特征。(1)準確度:真陰性、真陽性相加,除以真陽性、真陰性、假陰性、假陽性相加之和,乘以100%。靈敏度:真陽性除以假陰性與真陽性之和,乘以100%。特異度:真陰性除以真陰性、假陽性之和,乘以100%。(2)輻射劑量:從有效管球劑量、容積CT劑量指數(CTDI)、劑量長度乘積(DLP)、總管球劑量四方面評價。(3)影像學特征:從有無胸膜征、內部特征(鈣化、均勻、衛星灶)、邊緣特征(不規則或分葉、毛刺、清楚)三方面評價。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6.0軟件分析,計量資料正態分布t檢驗,以(±s)表示,計數資料檢驗以%表示,Kappa檢驗低劑量、常規劑量與金標準對SPN的診斷一致性,Kappa≥0.75,表示一致性較好,0.4≤Kappa<0.75表示一致性一般,Kappa<0.4表示一致性較差,P<0.05表示對比存在明顯差異。
2.1 低劑量CT、常規劑量CT診斷效能對比 低劑量CT診斷準確度(90.00%)、靈敏度(78.95%)、特異度(95.12%)與常規劑量CT(88.33%、78.95%、92.68%)比較,P>0.05,Kappa檢驗低劑量、常規劑量CT與病理活檢穿刺的一致性均較好(Kappa=0.789、0.796,P<0.05)。見表1~表3。

表1 常規劑量CT診斷結果(例)

表2 低劑量CT診斷結果(例)

表3 低劑量CT、常規劑量CT診斷效能對比[%(例/例)]
2.2 兩組掃描輻射劑量對比 低劑量CT組有效管球劑量、CTDI、DLP、總管球劑量均低于常規劑量CT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掃描輻射劑量對比(分,±s)

表4 兩組掃描輻射劑量對比(分,±s)
組別 n 有效管球劑量(mAs) CTDI(mGy) DLP(mGy·cm) 總管球劑量低劑量組常規劑量組60 60 t P 54.92±20.66 108.92±37.16 9.838 0.000 5.92±1.64 10.05±3.11 9.099 0.000 178.92±34.92 408.92±57.11 26.614 0.000 1 227.62±138.92 3 305.92±294.11 49.493 0.000
2.3 低劑量CT掃描下良、惡性病灶的影像學特征對比 惡性鈣化率(55.56%)高于良性(4.76%),惡性邊緣不規則或分葉率(77.78%)、高于良性(30.95%),惡性胸膜征率(38.89%)高于良性(4.76%),良、惡性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低劑量CT掃描下良、惡性病灶的影像學特征對比[例(%)]
SPN是指發生在肺內的單發、類圓形或圓形結節,病灶直徑在3 cm以內[5~6]。早期肺癌、肺部炎癥反應等均可表現為SPN,SPN有良、惡性之分,將近75%的SPN是良性病灶[7~8]。在未經手術或者穿刺診斷的前提下,無法明確SPN的組織性質、來源等,因此臨床只能通過定期復查CT評估患者病情進展情況,目的是及早排除肺癌的可能[9~10]。但多次CT掃描會增加患者累及所受輻射劑量,不僅會對其身體健康造成不良影響,還會引發醫源性輻射等公共衛生問題[11~12]。近年來,臨床發現CT掃描過程中降低輻射劑量,基本不會影響圖像質量及病灶檢出率[13]。
本研究結果顯示:低劑量CT診斷準確度、靈敏度、特異度與常規劑量CT比較,P>0.05。兩組圖像質量評分比較,P>0.05。表明不同劑量CT在SPN診斷準確率基本接近。分析原因如下:低劑量、常規劑量128層螺旋CT均可獲得SPN病灶的詳細信息,將病灶密度、位置、形態、邊緣、輪廓等清晰的顯示出來,掃描過程中所產生的偽影較少,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影響醫生判斷病情的干擾因素。CT在掃描SPN中具有顯著影像學特征,可以對肺部結節病變作出定性診斷,具有增強前后一致、重疊圖像重建、掃描速度快等優點,可以對病灶強化方式、程度等作出對比,從而提高SPN診斷準確率。
本研究結果還顯示:低劑量CT組有效管球劑量、CTDI、DLP、總管球劑量均低于常規劑量CT組,P<0.05。表明低劑量CT的輻射劑量更低。分析原因如下:目前臨床降低CT掃描輻射劑量的方法有降低管電壓、降低管電流、增加螺距等,其中最常用的是降低管電流,而管電流降低的同時,也會降低圖像對比分辨率。肺部是高對比組織,該部位的病變診斷主要依賴于病灶、噪聲與周邊正常肺組織的對比,隨著電流的降低,噪聲會增加,圖像質量會降低。臨床有研究表明:25 mA~70 mA是CT掃描的最佳管電流,當管電流降低至20 mA時,肺尖部才會出現偽影,最終影響SPN檢出率[14]。本研究中,低劑量CT組的管電流是40 mA,處于最佳管電流的范圍內,故低劑量128層螺旋CT在降低輻射劑量的同時,不會影響診斷準確性。在裴東方等[15]研究中,低劑量組CTDI(1.6±0.3)mGy·cm、DLP(42.5±3.6)mGy·cm均低于常規劑量組(7.2±1.0)mGy·cm、(57.1±4.0)mGy·cm,P<0.05,接近本研究結果,證實了低劑量組CT的輻射劑量比常規劑量的低。本研究結果還顯示:惡性鈣化率(55.56%)高于良性(4.76%),惡性組邊緣不規則或分葉率(77.78%)、高于良性組(30.95%),惡性組胸膜征率(38.89%)高于良性組(4.76%),P<0.05。表明惡性與良性SPN低劑量128層螺旋CT影像學特征存在明顯差異性,惡性SPN病灶征象,多以鈣化、邊緣不規則或分葉、胸膜征為主,惡性SPN由于結節各方向生長速度不同、分化程度不同,才會出現分葉狀、胸膜征等。
綜上所述,低劑量128層螺旋CT應用到SPN診斷中,靈敏度、特異度、準確度與常規劑量CT差異性不大,但低劑量CT的輻射劑量更低,對患者身體健康影響更小,臨床可考慮將低劑量128層螺旋CT作為篩查診斷SPN的首選影像學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