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妮婭 加孜拉·艾山江 楊艷 張露露 蔡文萍
0~3 歲是嬰幼兒神經心理發育的關鍵時期[1],在這段時間,大腦神經細胞生長迅速,腦功能的代謝能力和可塑性很高,但也容易受到不同活動方式和各種外界環境刺激的影響[2]。按照不同年齡階段的嬰幼兒神經心理發育規律和行為特征,定期對嬰幼兒進行神經心理發育評估,早期識別嬰幼兒神經心理發育偏異,及時干預、消除影響嬰幼兒神經心理發育的不利因素[3-4]。為評估烏魯木齊市0~3 歲嬰幼兒神經心理發育狀況,本研究對烏魯木齊市第一人民醫院(烏魯木齊兒童醫院)兩個院區的13 926 例的0~3 歲嬰幼兒進行了神經心理發育狀況測查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采用方便抽樣的方法,按照知情同意,自愿參加的原則,選取2020 年9 月-2021 年9 月在烏魯木齊市第一人民醫院(烏魯木齊兒童醫院)兩個院區的兒童保健門診參加體檢的0~36 個月嬰幼兒13 926 例。按照年齡分為8 組,分別為0~3 月齡、4~6 月齡、7~9 月齡、10~12 月齡、13~18 月齡、19~24 月齡、25~30 月齡和31~36 月齡。納入標準為:(1)測評時嬰幼兒無疾病狀態;(2)嬰幼兒體格及肢體健全,具備正常視聽功能和發音能力;(3)嬰幼兒主要帶養者沒有聾啞及智力缺陷。排除標準:(1)早產兒;(2)家屬顧慮或者因其他原因不能參加配合。本次研究通過了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
1.2 方法 采用首都兒科研究所、北京婦幼保健院和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共同編制的《0~6 歲兒童神經心理發育量表》2017 版,對兒童5 大能區(大動作能區、精細動作能區、適應性、言語能區、個人-社交能區)的發育商進行檢測,分析不同年齡段不同性別兒童的神經心理發育狀況。由經過系統專業培訓的3 名兒童保健醫師進行測查分析并記錄分值,系統自動計算總發育商。
1.3 判斷標準 根據WS/T580-2017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行業標準《0~6 歲兒童神經心理發育量表》發育商參考范圍如下:發育商>130 為優秀,110~129 為良好,80~109 為中等,70~79 為臨界偏低,<70 為智力發育障礙。總發育商數據是五個分項總和除以5。
1.4 統計學處理 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對相關數據進行處理分析。數據統計前進行正態性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同一年齡組不同性別的發育商比較用Fisher 精確檢驗;計量資料用()表示,同一年齡組不同性別分項發育商(大運動、精細運動、認知能力、語言、社交行為)之間的比較用t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總發育商 共13 926 例0~3 歲嬰幼兒參加本次研究,其中男7 440 例(53.4%),女6 486 例(46.6%)。不同性別嬰幼兒在同一年齡組中,總發育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同一年齡組不同性別嬰幼兒總發育商比較[例(%)]
2.2 各個分項發育商 0~3 月齡,不同性別嬰幼兒在五項能區間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4~6 月齡,不同性別嬰幼兒社交行為方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現為男童顯著低于女童,其余四項能區間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7~9 月齡,不同性別嬰幼兒語言方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現為男童顯著低于女童,其余四項能區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10~12月齡,不同性別嬰幼兒在五項能區間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13~18 月齡,不同性別嬰幼兒在精細運動、語言和社交行方面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現為男童顯著低于女童。在大運動和認知能力方面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19~24 月齡,不同性別嬰幼兒在語言和社交行為方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表現在男童顯著低于女童。在大運動、精細運動和認知能力方面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25~30 月齡和31~36 月齡,不同性別嬰幼兒在五項能區間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同一年齡組不同性別兒童分項發育商比較[分,()]

表2 同一年齡組不同性別兒童分項發育商比較[分,()]
兒童神經心理發育主要是指感知、運動、語言、情感、思維、意志性格等方面的發育,它直接關系到兒童的智能發育水平,是影響兒童健康成長極其重要的一個因素[5-7]。兒童神經心理行為發育評估量表可以對兒童的大運動、精細動作、適應能力、語言、社交行為的不同能區進行評價,該量表是由權威機構聯合頒布的診斷兒童神經心理發育問題的常用工具,評估過程在內容和形式上類似于游戲,操作的可行性強[8-9]。男童女童智力發育水平有無明確差異,國外學術界一直存在爭論,目前尚無定論[10-11]。但最近幾年國內有相關研究數據表明,男童女童智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2,12],這與本次調查結果相符,此次調查的0~3 歲嬰幼兒,用總發育商分析,不同月齡的神經心理發育狀況在男、女間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相關文獻[13-14]報道顯示用分項各個能區數據分析,女嬰智力發展比男嬰早,男嬰變異性比女嬰大。本次調查研究也有類似的發現。在分項發育商分析中:4~6 月齡的社交行為發育水平、7~8 月齡的語言發育水平、13~18 月齡的精細運動、語言和社交發育水平、19~24 月齡的語言和社交發育水平都顯示女性嬰幼兒顯著性高于男性嬰幼兒。1~3 歲是兒童語言發展的關鍵時期。如果兒童早期語言的理解和表達能力出現發育障礙,進而有可能出現情緒、社交等方面的不良影響[15-17]。所以在臨床中對語言發育遲緩的嬰幼兒進行及時的干預,有著重大的意義,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對嬰幼兒后期的不良影響[18]。本次調查研究提示,在日常的兒童保健工作中,除了定期對兒童應該進行神經心理發育測查之外,在兒童發展的關鍵期,如1~3 歲應定期對兒童進行語言發育能力進行評估,關注男童語言發育情況,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兒童的發育狀況,指導家長及時調整科學的養育方式,提供豐富的語言環境,保障及時有效的干預措施,促進兒童語言發育。
綜上所述,在兒童保健今后的工作中,應該通過宣傳教育提高家長對兒童神經心理發育狀況的篩查率,以便早期發現發育落后的情況和影響兒童神經心理發育的不良因素,實行早期干預。可以通過評估—干預—再評估的方式,提高嬰幼兒生命早期的綜合素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