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君 鄒海妹
關節置換術是治療晚期關節疾病患者的重要手段,可提高患者生存質量,療效肯定[1]。關節置換術后部分患者會出現深靜脈血栓(DVT),其是深靜脈內血液非正常凝結后阻塞管腔,靜脈血液回流受阻所致,可致患者出現肢體淺靜脈擴張、腫脹、疼痛,隨著病情發展,血栓會擴散至下肢整個靜脈主干,嚴重時可誘發肺栓塞,是造成患者術后死亡的重要因素[2-3]。若能篩查、了解影響關節置換術患者術后DVT 發生的相關危險因素,指導臨床制訂個性化的護理對策,有助于預防和減少DVT 發生。本研究選擇2020 年1 月-2021 年11 月在莆田學院附屬醫院行關節置換術的118 例老年患者,分析老年患者行關節置換術發生DVT 的危險因素,為今后制訂護理對策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用整群抽樣的方式選擇2020 年1 月-2021 年11 月在莆田學院附屬醫院行關節置換術的118 例老年患者。納入標準:(1)術前凝血功能正常;(2)首次接受關節置換術;(3)病情穩定;(4)意識清楚;(5)年齡≥60 歲。排除標準:(1)血管外科手術史;(2)合并惡性腫瘤;(3)嚴重心、肺、肝、腎功能不全;(4)存在血液系統疾病;(5)入院前2 周內接受抗凝藥物治療;(6)腦出血病史;(7)既往有血栓性靜脈炎史、肺栓塞史、靜脈栓塞史。本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經調查問卷、電子病例系統結合方式收集入組患者資料,包含酗酒史、年齡、假體類型、性別、麻醉方式、體重指數、術后住院時間、合并基礎疾病(高血壓、糖尿病)、吸煙史、手術類型、關節置換數、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等。DVT 診斷標準:存在DVT 臨床表現,彩色多普勒檢查顯示雙下肢深靜脈血管充盈缺損改變,或存在血管腔閉塞或狹窄[4]。將發生DVT 的患者納入DVT 組,未發生DVT 的患者納入未發生DVT 組。
1.3 觀察指標 調查老年患者行關節置換術后DVT發生情況,并分析其發生的相關危險因素。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21.0 軟件分析數據,以率(%)表示計數資料,用χ2檢驗;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老年患者行關節置換術后發生DVT 的影響因素。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老年患者行關節置換術后DVT 發生情況 17 例患者發生DVT,老年患者行關節置換術后DVT 發生率為14.41%(17/118)。
2.2 老年患者行關節置換術后發生DVT 的單因素分析 兩組年齡、術后住院時間、假體類型、合并糖尿病情況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合并高血壓、體重指數、手術類型、酗酒史、麻醉方式、性別、吸煙史、術中出血量、關節置換數、手術時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老年患者行關節置換術后發生DVT的單因素分析[例(%)]

表1 (續)

表1 (續)

表1 (續)
2.3 老年患者行關節置換術后發生DVT 的多因素分析 以發生DVT(否=0,是=1)為應變量,自變量賦值如下:年齡(<70 歲=0,≥70 歲=1);合并糖尿病(否=0,是=1);假體類型(生物型=0,骨水泥型=1);術后住院時間(≤10 d=0,>10 d=1)。合并糖尿病、年齡≥70 歲、骨水泥型、術后住院時間>10 d 是老年患者行關節置換術后發生DVT 的危險因素(P<0.05),見表2。

表2 老年患者行關節置換術后發生DVT的多因素分析
DVT 是關節置換術后嚴重的并發癥之一,其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病理原因主要包括靜脈血流瘀滯、血液高凝狀態、血管壁損傷[5-6]。本研究中,老年患者行關節置換術后DVT 發生率為14.41%(17/118),提示老年患者行關節置換術后DVT 發生率較高。原因在于:老年人術前合并糖尿病等多種基礎疾病,且關節置換術對機體造成的創傷較大,術中牽拉等作用會壓迫靜脈,損傷血管內膜,同時術后臥床、肢體制動等因素會減慢靜脈血流、血液瘀滯,促使局部組織代謝環境改變、缺血缺氧,易引起DVT[7-8]。若DVT 不給予及時有效的治療,隨著病情加重會影響肢體功能,甚至誘發肺栓塞、缺血性壞死,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9-10]。如何有效預防老年患者行關節置換術后發生DVT 是骨科醫生面臨的共同難題。
本研究中,年齡≥70 歲、合并糖尿病、骨水泥型、術后住院時間>10 d 是老年患者行關節置換術后發生DVT 的危險因素(P<0.05)。分析原因在于:(1)年齡≥70 歲。機體生理功能會隨著年齡增長而下降,血液循環血液成分改變,且血液循環功能減慢,減緩代謝,血液呈高凝狀態,局部血流減慢,易引起DVT[11-12]。(2)合并糖尿病。糖尿病者血漿中纖維蛋白原含量升高且體內血脂、血糖等指標和血小板水平異常,減弱纖溶活力,增加血液黏滯性,血流速度減慢,紅細胞聚集明顯加快,促使血液呈高凝狀態,且血漿內皮素、Ⅷ因子相關抗原升高,血清過氧化脂質水平升高、血漿自由基代謝紊亂等均會損傷血管內皮,損傷部位血小板聚集、黏附,帶電荷的磷脂暴露在血小板表面,激活凝血過程,導致血栓,進而增加DVT 發生概率[13-15]。(3)骨水泥型。骨水泥溶解時會產生熱聚合反應,可能損傷局部血管內皮細胞,促使部分與凝血過程相關的組織因子、細胞因子活化,且會破壞血液中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釋放大量蛋白水解酶,促使細胞溶解,激活補體系統,加速血栓形成,增加DVT 發生風險[16-17]。(4)術后住院時間>10 d。術后長期臥床會降低肢體肌力,減弱下肢肌肉泵作用,靜脈被肌肉擠壓的頻度和壓力度明顯減少,下肢靜脈血流由層流向湍流甚至渦流轉變,激活內源性凝血系統,促使血小板由軸流向邊流轉變,易引起肌間小靜脈血流瘀滯,促進血栓形成,易誘發DVT[18-19]。且長期臥床缺少活動,機體血流速度減慢,血液中大量細胞成分在血管壁位置滯留,致使血液處于異常高凝狀態,也易誘發DVT[20]。
針對上述危險因素,臨床可行以下幾點措施干預:(1)術前全面評估患者病情,識別高危患者,詳細告知患者DVT 危害性、危險因素等,提高患者認知程度,積極配合護理措施的實施;(2)加強基礎疾病治療,嚴格控制機體血糖水平至合理范圍內;(3)叮囑患者多食低脂、清淡、高纖維食品和新鮮的水果、蔬菜,多飲水,降低血液黏稠度,預防DVT 發生;(4)術后根據患者病情制定相應的康復訓練、肢體按摩,加快血液循環,且使用下肢彈力襪,給予靜脈壓力支持,減少靜脈瘀滯,并增加回流,使末端腓腸靜脈血栓發生減少,預防DVT 形成;(5)術中盡可能使用生物型假體,對于使用骨水泥型假體者術后需密切觀察患肢腫脹程度、皮溫和色澤等情況,一旦患者出現患肢顏色蒼白、脹痛感等不良情況,及時告知管床醫生處理。
綜上所述,老年患者行關節置換術后DVT 發生率較高,合并糖尿病、年齡≥70 歲、骨水泥型、術后住院時間>10 d 是老年患者行關節置換術后發生DVT 的高危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