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向臣 付文 都婧 商平平
子宮頸癌是目前臨床上常見的一種女性生殖系統的惡性腫瘤,其發病和死因均位居女性惡性腫瘤的第四位[1]。在我國,子宮頸癌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發展趨勢,且患者的發病年齡趨于年輕化[2]。子宮頸癌早期癥狀不明顯,發生發展一般需要經歷很長一段時間才會進展為癌癥。目前液基薄層技術的應用大大提高了子宮頸癌的檢出率,但其在檢測細小病灶上存在缺陷和不足,容易造成漏診。子宮頸癌的最終確診仍然依靠病理活檢的檢測結果。基層醫院受條件限制不具備這些檢測技術,以至于部分患者確診時已處于病程發展的中晚期而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間導致治療效果較差。因此,尋求創傷性小,簡便快捷的血清腫瘤標志物對疾病進行早期診斷及病情評估可以有效降低子宮頸癌的發病率、致死率。血清鱗狀細胞癌抗原(SCC-Ag)是子宮頸癌的首選標志物,臨床上有可能早于癥狀和體征出現[3];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可以促進內皮細胞的生長,與疾病的轉移侵襲程度密切相關[4];腫瘤特異性生長因子(TSGF)參與人體腫瘤組織的形成、生長和轉移,有助于惡性腫瘤血管網增生形成[5]。本研究旨在探討血清SCC-Ag、VEGF、TSGF在子宮頸癌中的表達水平,并分析其與患者預后的關系,旨在為子宮頸癌的早期診斷及治療提供一定的依據,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4 年1 月-2015 年12 月煙臺山醫院收治的108 例子宮頸癌患者的臨床資料作為癌癥組,同期收集體檢中心100 例健康女性的臨床資料作為對照組。納入標準:(1)癌癥組符合文獻[6]《子宮頸癌診斷與治療指南(2021 年版)》中的診斷標準且臨床資料完整;(2)癌癥組經病理切片檢查證實。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惡性腫瘤;(2)進行過放化療;(3)術后復發的子宮頸癌患者;(4)合并甲狀腺功能障礙;(5)合并其他生殖系統重大疾病。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通過且備案。
1.2 方法 所有入組的受試者空腹8 h 以上于第2 日早晨8 點左右抽取靜脈血3 mL,顛倒混勻3~5 次,3 000 r/min 的速度離心10 min,保存于-80 ℃的超低溫冰箱中集中進行檢測。采用安圖A2000 plus 全自動電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及其配套試劑于2 h 內完成所有項目的檢測。所有操作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室內、室間質控均在控。所有檢測項目均由同一檢驗師在同一臺儀器完成。SCC-Ag 參考區間0~6.0 ng/mL,VEGF 參考區間0~250.0 pg/mL,TSGF 參考區間0~64 U/mL。超出正常值為陽性。采用COX 回歸分析子宮頸癌患者預后的影響因素。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1.0 統計軟件對所有檢測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來表示,兩組間樣本均數比較行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采用COX 回歸分析子宮頸癌患者預后的影響因素,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癌癥組年齡26~70 歲,平均(52.1±8.5)歲,體重指數(21.78±2.65)kg/m2。對照組年齡26~70 歲,平均(51.7±8.9)歲,體重指數(21.63±2.44)kg/m2。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兩組血清SCC-Ag、VEGF、TSGF 水平比較 癌癥組血清SCC-Ag、VEGF、TSGF 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血清SCC-Ag、VEGF、TSGF水平比較()

表1 兩組血清SCC-Ag、VEGF、TSGF水平比較()
2.3 影響子宮頸癌患者預后的單因素分析 根據子宮頸癌的病理特征進行分組,進行COX 單因素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臨床分期為Ⅲ、Ⅳ期、低分化、有淋巴結轉移及SCC-Ag、VEGF、TSGF 陽性表達患者的5 年生存率較低(P<0.05),見表2。

表2 影響子宮頸癌患者預后的單因素分析
2.4 影響子宮頸癌患者預后的多因素分析 以COX單因素回歸分析中的具體統計學意義的指標作為自變量,以生存結局(生存=0,死亡=1)為應變量,臨床分期(Ⅰ~Ⅱ期=0,Ⅲ~Ⅳ期=1)、分化程度(中高分化=0,低分化=1)、淋巴結轉移(無=0,有=1)、SCC-Ag(陰性=0,陽性=1)、VEGF(陰性=0,陽性=1)、TSGF(陰性=0,陽性=1)進行COX 多因素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臨床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結轉移及SCC-Ag、VEGF、TSGF 陽性表達是子宮頸癌患者預后不良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3。

表3 影響子宮頸癌患者預后的多因素分析
根據調查顯示,2018 年全世界子宮頸癌患病人數約57 萬,死亡人數約31 萬,其中84%以上的患者均來自發展中國家[7]。近年來由于各大醫院子宮頸癌篩查的逐漸普及,其死亡率有所下降,但發病卻呈現年輕化的趨勢,疾病負擔呈上升趨勢,防治現狀不容樂觀[8-9]。子宮頸癌的發病因素主要包括初次性交年齡小、吸煙、口服避孕藥、多個性伴侶等,應對高危人群盡早進行篩查,及早診斷并進行治療是提高治愈率、挽救患者生命的關鍵所在[10-11]。血清腫瘤標志物檢查能夠對惡性腫瘤進行篩選,具有操作簡便、價格低廉的優點,但敏感度和特異度均存在一定不足。既往研究指出,將血清中的一些腫瘤標志物聯合檢測可進一步提高子宮頸癌的陽性檢出率,對疾病的診斷意義重大[12]。
SCC-Ag 是1977 年由Kato 等從子宮頸的鱗狀細胞癌中分離出來的一種鱗狀上皮內特有的抗原物質,SCC-Ag 主要存在于子宮頸、食管、肺部等部位,在多數鱗癌細胞表面中可高度表達,與腫瘤組織浸潤、臨床分期、轉移等密切相關[13]。VEGF 是目前研究最廣泛、最具有特異性的能夠促進血管生長的因子,可刺激機體內皮細胞異常增生,增加血管的通透性,加速腫瘤血管內皮細胞的增殖和轉移,促進腫瘤血管形成[14]。TSGF 是一種新型的廣譜腫瘤標志物,由腫瘤血管分泌生成,具有促進腫瘤血管生成、加速腫瘤病變等作用,可在其他腫瘤標志物未發生改變的早期即出現異常表達[15]。在本研究中,血清SCC-Ag、VEGF、TSGF 在子宮頸癌患者中明顯升高,說明這些指標參與了子宮頸癌的發生、發展。陳少辰[16]、林元等[17]的報告也指出,SCCAg、VEGF、TSGF 在子宮頸癌患者中明顯升高,可以作為分析疾病進展程度及患者預后的重要參考指標。另外,本研究根據子宮頸癌的病理特征進行分組,進行COX 單因素回歸分析發現,臨床分期為Ⅲ、Ⅳ期、低分化、有淋巴結轉移及血清SCC-Ag、VEGF、TSGF 水平呈陽性表達與患者預后不良有關,而且臨床分期較高、分化程度較低、淋巴結轉移及血清SCC-Ag、VEGF、TSGF 水平呈陽性表達是子宮頸癌患者預后不良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TNM 分期是常用的腫瘤臨床分期形式,TNM 分期越高,腫瘤惡性程度越高,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就越高[18]。腫瘤分化程度是反映腫瘤細胞與正常細胞的接近程度,其分化程度越高則越接近正常細胞,惡性程度就越小,反之,其分化程度越低則惡性程度就越高,血清腫瘤標志物的表達水平也就越高[19]。子宮頸癌隨著臨床分期的增加,淋巴結轉移率也隨之升高,肌層浸潤、組織學分級也都是腫瘤發生淋巴結轉移的危險因素[20]。血清腫瘤標志物能夠直接反映腫瘤的惡性程度,同時也是反映化療有效性的參考指標[21]。本研究為子宮頸癌的早期診斷及判斷預后篩選了SCC-Ag、VEGF、TSGF 三個腫瘤標志物,通過檢測SCC-Ag、VEGF、TSGF 水平有助于了解子宮頸癌患者的疾病進展情況,評估預后。
綜上所述,子宮頸癌患者血清SCC-Ag、VEGF、TSGF 水平明 顯升高,血 清SCC-Ag、VEGF、TSGF 水平呈陽性表達是影響患者預后的危險因素,應加強干預以改善預后。本研究入選的樣本量較小,且均來自醫院內部,可能存在選擇偏倚,待日后收集多中心數據來驗證結果的正確性,以期為子宮頸癌的臨床治療提供強有力的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