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流進 劉軒 肖威
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屬于一種惡性淋巴細胞腫瘤性疾病,臨床表現包括消瘦、皮膚病變、發熱、盜汗等,嚴重者可導致全身功能障礙,預后較差[1]。近年來,NHL 的治療取得了較大進展,但一線化療后仍有50%~60%的患者出現耐藥或復發[2],現臨床針對復發難治性NHL 尚無統一的治療標準。鹽酸多柔比星脂質體可通過抑制DNA 聚合酶,阻礙核酸形成,進而阻斷腫瘤細胞進一步分化,以達到抗腫瘤的效果[3-4]。利妥昔單抗是一種單克隆抗體,作用于B 細胞以減輕細胞毒性,在淋巴瘤的治療中具有顯著效果[5]。目前,鹽酸多柔比星脂質體與利妥昔單抗聯合治療復發難治性NHL 的研究較少,本研究就此進行研究,旨在為臨床提供數據支持。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贛州市腫瘤醫院收治的168 例復發難治性NHL 患者。納入標準:(1)均符合復發難治性NHL 診斷標準,即經標準化療方案2 周后腫瘤縮小<50%或者疾病進展,或達完全緩解但半年內復發,或兩次及以上復發[6];(2)預計生存期超過3 個月;(3)經病理學或細胞學檢查確診。排除標準:(1)并發其他惡性腫瘤;(2)免疫系統功能異常;(3)主要臟器功能障礙;(4)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5)對本研究所用藥物存在禁忌證。使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各84 例。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批準,患者知情同意,自愿加入本研究。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鹽酸多柔比星脂質體注射液(生產廠家:石藥集團歐意藥業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113320,規格:5 mL∶10 mg)治療,靜脈滴注,20 mg/m2,每2 周1 次。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利妥昔單抗注射液(生產廠家:上海羅氏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J20170034,規格:1 g∶10 mL)治療,靜脈滴注,375 mg/m2,1 次/周。兩組均持續治療6 周。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1)比較兩組的臨床療效。療效判斷,疾病進展:腫瘤病灶擴大25%以上或發現新病灶;疾病穩定:病灶縮小25%~50%;部分緩解:病灶縮小50%以上,且維持28 d 以上;完全緩解:病灶消失,且維持28 d 以上[7]。總有效=完全緩解+部分緩解。(2)比較兩組患者的卡氏評分(KPS 評分)。于治療前后進行KPS 評分,評分范圍0~100 分,評分越低,生存質量越差[8]。(3)比較兩組免疫功能指標。在治療前后,采集患者4 mL 空腹靜脈血,經離心處理(3 200 r/min,10 min,半徑8 cm),收集上清液,冷藏待測。采用免疫補濁法檢測體液補體C3、C4 及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G(IgG),操作均遵循試劑盒說明書(江蘇邁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進行。(4)比較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5.0 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 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2.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試驗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052,P=0.044),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3 兩組免疫功能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補體C3、C4 和IgA、IgM、IgG 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補體C3、C4 均低于治療前,且試驗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IgA、IgM、IgG 與治療前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IgA、IgM、IgG 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免疫功能比較[g/L,()]

表3 兩組免疫功能比較[g/L,()]

表3 (續)
2.4 兩組KPS 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KP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KPS 評分均高于治療前,且試驗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KPS評分比較[分,()]

表4 兩組KPS評分比較[分,()]
*與治療前比較,P<0.05。
2.5 兩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試驗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568,P=0.033),見表5。

表5 兩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例(%)]
NHL 起源于淋巴結或淋巴組織,其發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嚴重危害人類健康。臨床治療常用CHOP 化療方案,但也只有50%~60%的患者可完全緩解,且其中約有一半病例會有復發情況,病情逐漸進展至復發難治性NHL[9]。由于此時的患者多已接受過標準化化療,身體狀況已較差,無法再耐受大劑量化療或放療[10]。以往亦有研究報道顯示,針對復發難治性NHL 患者采用CHOP 化療方案,其完全緩解率僅為5%~10%[11]。故而尋求高效、低毒的其他治療方案具有積極的臨床意義。鹽酸多柔比星脂質體是以脂質體作為載體的新一代藥物,具有抑制腫瘤活性、靶向性強、血液循環時間長等特點,常用于白血病、淋巴瘤的治療中[12]。文獻[13]研究結果顯示,鹽酸多柔比星脂質體可發揮與化療類似的治療效果,且毒副作用明顯低于化療。利妥昔單抗是通過基因工程研發所得,已被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為治療惰性淋巴瘤的首選藥物。文獻[14]研究結果表明,利妥昔單抗治療復發難治性NHL 的效果高達78.05%。可見該藥物對阻止復發難治性NHL 的病情進展具有一定效果。為驗證鹽酸多柔比星脂質體與利妥昔單抗聯合能否進一步提高療效,本研究建立對照試驗進行分析。
本研究試驗組治療后臨床效果優于對照組,同時,試驗組KPS 評分高于對照組,可見鹽酸多柔比星脂質體與利妥昔單抗聯合可有效提高療效,改善患者生存質量。鹽酸多柔比星是蒽環類抗腫瘤抗菌藥物,其利用脂質體作為移動載體,靶向性選擇腫瘤細胞,可嵌合于DNA 雙螺旋結構中,以阻止DNA 復制,干擾mRNA 轉錄,最終抑制蛋白表達[15]。CD20 抗原通常在正常漿細胞、造血干細胞和其他正常組織中不表達,因此不會與抗體競爭性結合,而利妥昔單抗可與CD20 抗原特異性結合,并通過抗體及補體依賴性細胞毒性消滅淋巴瘤細胞[16]。因此,兩種藥物聯合從不同的機制發揮協同抗腫瘤作用,提高治療效果。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兩種治療方式均對機體免疫球蛋白影響不大,但會減少機體補體水平,且聯合治療補體水平降低更明顯,分析原因為補體C3 和C4 在腫瘤進展過程中有重要作用,免疫功能下降伴隨著體液免疫功能的增強,使補體C3 和C4 表達增高,而利妥昔單抗的藥效取決于補體C3、C4,從而降低補體水平[17]。另試驗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更低,說明聯合治療安全性較高,這可能是由于該聯合治療可提高整體效果,促進患者恢復,相應的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
綜上所述,鹽酸多柔比星脂質體聯合利妥昔單抗治療復發難治性NHL 患者,效果確切,可有效減少不良反應發生率,改善生存質量,同時對機體免疫球蛋白無影響,臨床應用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