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紅 范文芳
子宮肌瘤是一種良性腫瘤,生長于女性生殖器當中,好發于中年人群,且具有一定的癌變風險。腹腔鏡下全子宮切除術是治療巨大子宮肌瘤的有效方式,可通過切除患者全部子宮,以此達到根除病變組織的目的,臨床療效確切[1]。但腹腔鏡下全子宮切除術創傷性較大,患者于術后易發生盆底功能障礙、卵巢功能衰退等并發癥,不利于術后恢復[2]。盆底功能障礙是腹腔鏡下全子宮切除術后常見并發癥,可導致患者出現盆腔器官脫垂、尿失禁等一系列臨床癥狀,不僅降低治療獲益,還對患者生理、經濟造成雙重負擔[3-4]。因此,及早明確腹腔鏡下全子宮切除術后盆底功能障礙發生的影響因素尤為重要。鑒于此,本研究著重分析巨大子宮肌瘤患者腹腔鏡下全子宮切除術后盆底功能障礙發生的影響因素,現匯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經豐城市婦幼保健院倫理委員會審批批準,選取醫院2019 年6 月-2021 年6 月收治的巨大子宮肌瘤患者80 例作為研究對象,患者及其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子宮肌瘤符合文獻[5]《子宮肌瘤的診治中國專家共識》中診斷標準,且經超聲檢查確診;均為巨大子宮肌瘤(肌瘤直徑>10 cm);均于本院行腹腔鏡下全子宮切除術治療,且進程順利;均存在分娩經歷;認知功能正常,可配合研究。排除標準:術前接受抗腫瘤治療;近期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既往存在子宮創傷史、手術史;既往存在藥物濫用史、吸毒史;術前確診盆底功能障礙;合并陰道炎、尿道炎或盆腔炎;因先天生殖系統障礙引發的盆底脫垂及尿失禁。
1.2 方法
1.2.1 盆底功能障礙判定標準及分組方法(1)盆腔器官脫垂:參照盆腔器官脫垂量化分期POP-Q(pelvic organ prolapse quantitive examination)標準表,接受超聲下檢查,將≥Ⅰ度(檢查脫垂最遠處在處女膜邊緣1 cm 內,不論在處女膜內還是外)確診為盆腔器官脫垂[6]。(2)尿失禁:參照文獻[7]《女性壓力性尿失禁診斷和治療指南(2017)》,患者術后當咳嗽、快走、跳躍時發生漏尿,并指導患者進行乏薩瓦(Valsava)動作接受超聲下檢查,Valsava 狀態下膀胱頸旋轉角度超過20°,膀胱尿道后角超過120°,以及膀胱頸X 軸移動度超過1.5 cm,判定為尿失禁。將符合上述兩項診斷標準的患者判定為發生盆底功能障礙,納入發生組,反之納入未發生組。
1.2.2 巨大子宮肌瘤患者基線資料收集方法 設計基線資料填寫表,詢問并記錄患者年齡、手術時間、腫瘤直徑、絕經(是、否)、肥胖(是、否,術時體重指數≥28 kg/m2)、分娩次數(多次、單次)、高血壓[有、無,參照文獻[8]《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8 年修訂版)》中診斷標準]、糖尿病[有、無,參照文獻[9]《中國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 年版)》中診斷標準]、肌瘤與子宮壁關系(肌壁間肌瘤、漿膜下肌瘤、黏膜下肌瘤)。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5.0 統計學軟件處理所得數據,計量資料均經Shapiro-Wilk 正態性檢驗,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表示,組間用獨立樣本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巨大子宮肌瘤患者腹腔鏡下全子宮切除術后盆底功能障礙發生的影響因素采用logistic 回歸分析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患者一般資料 患者年齡40~67 歲,平均(50.02±2.27)歲;手術時 間57~89 min,平均(71.30±8.35)min;腫瘤直徑:10~20 cm,平均(14.89±1.23)cm;體重指數20~30 kg/m2,平均(25.42±1.67)kg/m2。
2.2 巨大子宮肌瘤患者腹腔鏡下全子宮切除術后盆底功能障礙發生情況 隨訪3 個月結果顯示,80 例巨大子宮肌瘤患者中,有18 例發生盆底功能障礙,發生率為22.50%。
2.3 術后發生與未發生盆底功能障礙患者基線資料比較 發生組絕經、肥胖、多次分娩、糖尿病比例高于未發生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其他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術后發生與未發生盆底功能障礙患者基線資料比較

表1 (續)

表1 (續)
2.4 巨大子宮肌瘤患者腹腔鏡下全子宮切除術后發生盆底功能障礙影響因素的logistic 回歸分析 納入基線資料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變量(絕經、肥胖、分娩次數、糖尿病)作為自變量并賦值,見表2,將腹腔鏡下全子宮切除術后發生盆底功能障礙情況作為應變量(1=發生,0=未發生),建立logistic 回歸模型分析,結果顯示,絕經、肥胖、分娩次數、糖尿病是巨大子宮肌瘤患者腹腔鏡下全子宮切除術后發生盆底功能障礙影響因素(OR>1,P<0.05)。見表3。

表2 自變量說明與賦值

表3 巨大子宮肌瘤患者腹腔鏡下全子宮切除術后發生盆底功能障礙影響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
子宮肌瘤是臨床常見婦科疾病,是由子宮平滑肌組織增生形成的良性腫瘤,占女性生殖器良性腫瘤總數的50%,并且在過去10 年當中,不斷呈現升高的趨勢,其發病率為20%~30%,危害患者生命健康。現如今,子宮肌瘤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也缺乏有效治療藥物,根治方法仍是腹腔鏡下全子宮切除術,通過手術切除可迅速緩解子宮肌瘤臨床癥狀,但該術式對患者創傷性較大,術后具有較高的并發癥發生風險,降低患者生活質量[10]。相關研究指出,盆底功能障礙是子宮切除術后常見并發癥,多因手術操作導致患者盆底功能結構改變所致,好發于30 歲以上婦女中,并且隨著患者年齡的增加,盆底功能障礙發病率也逐漸升高,危害患者生命安全[11]。
黃麗娟等[12]研究通過對50 例育齡期子宮全切患者進行術后隨訪,結果顯示,50 例子宮全切患者中有10 例發生術后盆底障礙,發生率為20.00%,而本研究結果顯示,隨訪3 個月結果顯示,80 例巨大子宮肌瘤患者中,有18 例發生盆底功能障礙,發生率為22.50%,與上述研究結果相似,均提示巨大子宮肌瘤患者腹腔鏡下全子宮切除術后盆底功能障礙發生風險較高。因此,及早掌握巨大子宮肌瘤患者腹腔鏡下全子宮切除術后盆底功能障礙發生的影響因素十分必要。本研究后進一步經logistic 回歸結果顯示,絕經、肥胖、分娩多次、糖尿病是巨大子宮肌瘤患者腹腔鏡下全子宮切除術后發生盆底功能障礙影響因素,逐個分析原因如下。
3.1 絕經與術后盆底功能障礙發生的關系 已經絕經的女性,卵巢功能逐漸衰退,雌激素分泌量也逐漸降低,導致肌肉收縮能力受損,盆底肌群支撐功能變薄弱,并且已絕經的女性其機體生理器官功能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衰退,在手術操作之后損傷不易恢復,進而增加盆底功能障礙發生風險[13]。對此,建議患者加強生殖健康相關知識的學習,并于術后及早開展鍛煉,提高自身身體素質,以降低盆底功能障礙發生的可能性。
3.2 肥胖與術后盆底功能障礙發生的關系 肥胖的女性機體內脂肪含量較高,易對盆底組織造成擠壓,并且過多的脂肪還會對盆底肌肉、神經組織等起到牽扯、撕拉作用,損傷患者盆底組織,進而誘發盆底功能障礙[14]。對此,建議肥胖患者可調節自身飲食結構,減少高脂肪含量食物的攝入,多食用魚肉、雞肉等高蛋白食物,以減少脂肪對盆底組織的擠壓。
3.3 分娩次數與術后盆底功能障礙發生的關系 分娩對女性盆底功能造成嚴重影響,可導致患者盆底組織受到壓迫性損傷,增加盆腔器官脫垂、壓力性尿失禁等并發癥,并且隨著分娩次數的增加其發生風險也成倍數增加,增加盆底障礙發生風險[15-16]。對此,建議患者術后主動配合醫護人員規范實施各項盆底功能康復措施,以降低術后盆腔障礙發生風險。
3.4 糖尿病與術后盆底功能障礙發生的關系 糖尿病患者機體代謝功能紊亂,血糖處于不穩定狀態,易導致患者營養障礙,進而引發盆底肌肉松弛和盆底筋膜萎縮,支撐組織功能減退,增加盆底障礙發生風險[17]。對此,建議糖尿病患者積極學習疾病相關知識,做好疾病治療計劃,以降低盆底障礙發生風險。
綜上所述,絕經、肥胖、多次分娩、糖尿病是巨大子宮肌瘤患者腹腔鏡下全子宮切除術后發生盆底功能障礙影響因素。未來可考慮根據上述影響因素,采取針對性治療措施,以降低患者術后盆底功能障礙發生風險,提高手術治療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