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丹
雙相情感障礙(bipolar disorder,BD)是一種慢性精神疾病,病情易反復發作,躁狂發作時易激惹,判斷能力受損,沖動控制能力弱而做出非理智行為,出現行為輕率、傷人毀物、不顧后果等情況,嚴重影響患者工作及生活[1-2]。攻擊行為是BD 躁狂發作患者的常見的癥狀之一,是對他人實施身體攻擊、語言攻擊的行為,可對他人造成身體或心理上的傷害,嚴重危害社會治安[3]。相關研究表明,BD躁狂發作患者攻擊行為與其心理、家庭等諸多因素相關[4]。家庭環境為個體成長提供物質條件與精神條件,可對個體心理健康及日常行為產生重要影響[5]。了解BD 躁狂發作患者攻擊行為與家庭環境現狀,分析二者關系,可為存在攻擊行為的BD 躁狂發作患者構建相應的干預方案提供依據。鑒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BD 躁狂發作患者攻擊行為與家庭環境的關系,現報道如下。
1.2 方法
1.2.1 基線資料 詳細記錄患者性別(男、女)、受教育程度(小學、初中、高中、高中以上)、工作狀況(在職、非在職)、婚姻狀況(未婚、已婚、離異、喪偶)、居住狀況(獨居、與家人居住)、居住地(城市、鄉鎮)、宗教信仰(有、無)。
1.2.2 攻擊行為評估 采用Buss-Warren 攻擊問卷中國修訂版(AQ)評估患者攻擊行為,該問卷包括語言攻擊(5 個項目,25 分)、身體攻擊(9 個項目,45 分)、敵意(8 個項目,40 分)、憤怒(7 個項目,35 分)4 個維度,共29 個項目,每個項目采用5 級評分法,分別計1~5 分,總分145 分,評分越高則表示有較高的攻擊行為傾向[8]。
1.2.3 家庭環境評估 采用家庭環境量表中文版(FES-CV)評估患者家庭環境,該量表包括獨立性、情感表達、矛盾性等10 個維度,共90 個項目,每個項目采用“是”或“否”作答,分別計“1 分”或“0 分”,其中17 個項目反向計分,總分90 分,評分越高則家庭環境越佳[9]。
1.2.4 質量控制 研究人員以匿名編號形式發放量表問卷,告知患者調查結果用途,強調其保密性,征得患者同意后研究人員指導其填寫問卷,當場回收,并詳細檢查問卷填寫情況,確保填寫完整。本次共發放100 份問卷,有效回收率100%。比較不同基線資料特征患者的攻擊行為評分;分析BD 躁狂發作患者攻擊行為評分與家庭環境評分的相關性。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5.0 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均經Shapiro-Wilk 正態性檢驗,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表示,不同性別、居住狀況、居住地、宗教信仰BD 躁狂發作患者AQ 評分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不同受教育程度、婚姻狀況BD 躁狂發作患者AQ 評分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計數資料用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BD 躁狂發作患者攻擊行為(AQ 評分)與家庭環境(FES-CV 評分)的關系,采用一般雙變量Pearson 相關性分析檢驗;采用Amos24.0 軟件繪制BD 躁狂發作患者攻擊行為(AQ 評分)與家庭環境(FES-CV 評分)關系結構方程圖。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BD 躁狂發作患者攻擊行為情況 100 例BD 躁狂發作患者AQ 評分為(82.36±9.52)分。
2.2 BD 躁狂發作患者家庭環境情況 100 例BD 躁狂發作患者FES-CV 評分為(56.82±7.16)分。
2.3 不同基線資料特征的BD 躁狂發作患者攻擊行為評分比較 男性BD 躁狂發作患者的AQ 評分高于女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不同受教育程度、工作狀況、婚姻狀況、居住狀況、居住地、宗教信仰BD 躁狂發作患者的AQ 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基線資料特征的BD躁狂發作患者攻擊行為評分比較[分,()]

表1 不同基線資料特征的BD躁狂發作患者攻擊行為評分比較[分,()]
2.4 BD 躁狂發作患者攻擊行為(AQ 評分)與家庭環境(FES-CV 評分)的關系分析 經一般雙變量Pearson 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BD 躁狂發作患者AQ 評分與FES-CV 評分呈負相關(r=-0.331,P=0.001)。BD 躁狂發作患者AQ 評分與FES-CV 評分的關系系數為-22.34,表明二者呈負相關,結構方程圖見圖1。

圖1 BD躁狂發作患者AQ評分與FES-CV評分關系的結構方程
3.1 BD 患者攻擊行為 攻擊行為在BD 躁狂發作患者中較為常見,存在攻擊行為的患者往往認知能力較低,人際關系差,難以適應社會,表現為沖動、暴力等極端狀態,極易給社會造成巨大危害[10]。本研究觀察BD 躁狂發作患者攻擊行為,結果顯示,100 例BD 躁狂發作患者AQ 評分為(82.36±9.52)分,可見BD 躁狂患者有較高的攻擊行為傾向。分析其原因,BD 躁狂發作患者判斷能力較差,對自身評價不夠清晰,對外界也沒有全面、客觀的認知,情緒極為不穩,一旦受到外界拒絕、指責或批評時,易出現強烈對抗、不安、煩躁等不良心理,當自身能力有限無法順利解決問題時便會增強對外敵意,采取語言攻擊、身體攻擊等行為來處理,可能造成嚴重不良后果[11-12]。因此,正確認識與BD 躁狂發作患者攻擊行為相關的指標,并及時采取對應處理措施,糾正其攻擊行為十分必要。此外,本研究結果還顯示,男性BD 躁狂發作患者AQ 評分高于女性,表明男性BD 躁狂發作患者更易出現攻擊行為傾向。其原因主要是,男性受到社會宣揚的英勇、威武、男子氣概等觀念影響,上述因素易刺激男性形成攻擊行為;此外,男性性格更容易沖動,一定程度上增加其攻擊行為的發生。而女性易受傳統文化的影響,賦予自己善良、溫柔的角色,從而約束自身行為,減少攻擊行為。
3.2 BD 患者家庭環境 家庭是個體棲息的重要場所,良好的家庭環境可為個體提供更多情感支持與物質支持,有助于緩解個體負性情緒,改善精神狀況[13]。本研究結果顯示,100 例BD 躁狂發作患者FES-CV 評分為(56.82±7.16)分,提示BD 躁狂發作患者家庭環境一般。究其原因在于,BD 躁狂發作患者心境高漲,易被激怒,且伴隨沖動行為;躁狂發作時通常不具備推理與控制能力,無法采取適當的方式處理問題,多依賴采取攻擊或暴力的方式解決問題。在此情況下,患者極易與家庭成員之間發生爭吵與矛盾,造成較為緊張的家庭氛圍,故而家庭環境水平較低[14-15];此外,BD 患者情緒起伏的狀態會消耗伴侶、家人的耐心與關心,致使伴侶、家人不斷疏離自己,進一步降低家庭環境水平[16]。
3.3 BD 患者攻擊行為與家庭環境的關系 鄭崇泉等[17]觀察青少年攻擊行為與家庭環境的相關性發現,青少年攻擊行為與其家庭環境密切相關,家庭環境緊張的青少年更易出現攻擊行為。由此推測BD 躁狂發作患者攻擊行為可能與家庭環境存在一定關系。本研究經一般雙變量Pearson 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BD 躁狂發作患者AQ 評分與FES-CV 評分呈負相關,即家庭環境水平較低的BD 躁狂發作患者攻擊行為水平較高。分析其原因,BD 躁狂發作患者因情緒極度煩躁,且自控能力欠佳,容易受到周圍環境影響,若此時家庭成員與患者之間沒有正確、恰當的情感表達,可使家庭環境長期處于較為緊張的狀態,可對BD 躁狂發作患者產生不良刺激,致使其采取不理智行為宣泄內心負性情緒,導致攻擊行為出現[18-19]。而家庭環境良好的BD 躁狂發作患者家庭成員之間親密度高、矛盾少、關系融洽且善于表達情感,家庭氛圍溫馨、和諧,有助于BD 患者心理健康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攻擊行為[20-21]。家庭成員是雙相情感障礙患者疾病康復過程中十分重要的角色,日常生活中應盡可能減少家庭內部沖突與矛盾,適當增加與患者的交流,減少對患者的不良刺激,以改善其心理健康;同時醫務人員與患者家屬共同努力,不斷給予患者支持與鼓勵,增強其治療信心,幫助其正確認識自我,進一步促進其心理健康。
綜上所述,BD 躁狂發作患者攻擊行為與家庭環境密切相關,臨床應囑咐家屬多與患者交流,為其營造愉快、輕松的家庭氛圍,減少家庭內部沖突與矛盾,以降低患者攻擊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