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冰昆 吳雪 姜亞倩 盧克新
子癇前期(PE)指孕20 周后出現高血壓、蛋白尿或不伴蛋白尿的多臟器功能損害[1],其發病機制包括血管內皮細胞功能障礙、滋養細胞重鑄不足、免疫炎癥學說、遺傳學說、胎盤缺血缺氧等多種因素[2]。PE 病情進展迅速,嚴重威脅母兒健康,可導致胎盤早剝、腦血管意外、胎兒生長受限、胎死宮內、HELLP 綜合征、早產、產后出血、新生兒窒息、新生兒死亡等不良妊娠結局[3]。及早診斷和干預可改善母嬰預后,是近年來產科醫師研究的熱點問題。子癇前期孕婦凝血及生化相關指標改變可盡早反映病情發展變化,為臨床醫師診斷及干預提供參考依據。本文就凝血四項、血栓彈力圖、D-二聚體等凝血相關指標及血脂代謝、肝功、腎功等生化相關指標研究進展綜述如下。
正常妊娠期間,孕婦激素水平變化及凝血因子增加使血液處于生理性高凝狀態,為保證胎盤循環和器官灌注,這種生理性高凝狀態通過凝血-抗凝-纖溶系統保持動態平衡[4],以維持血液凝固性,預防產后出血。血管內皮受損所致機體凝血功能紊亂是子癇前期重要發病機制[5],最直接體現為病理性高凝狀態致局部微血栓形成,胎盤等重要臟器被微血栓所阻斷,導致機體缺血缺氧,子宮胎盤循環血流灌注異常[6]。凝血四項是評估機體凝血狀態常用指標,凝血酶原時間(PT)反映外源性凝血途徑,經組織因子Ⅲ與凝血因子Ⅶ結合形成凝血酶原酶復合物,其水平變化反映凝血酶原、纖維蛋白原活性[6]?;罨糠帜蠲笗r間(APTT)反映內源性凝血途徑,與凝血因子Ⅻ、Ⅸ、Ⅷ相關[7]。凝血酶時間(TT)反映纖維蛋白原轉變為纖維蛋白所耗時間,與纖溶、抗凝緊密聯系[8]。纖維蛋白原(FIB)是機體凝血過程的最后通路,具有促進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使血液黏稠、血流變緩[9]。有學者對366 例子癇前期孕婦研究顯示,PE 組孕婦PT、APTT、TT、FIB 于孕早期變化不明顯,于孕晚期明顯縮短[5]。Chen 等[10]研究顯示,FIB 降低是重度子癇前期的獨立危險因素,對其預測作用靈敏度、特異度均較高,動態監測凝血指標可預測及早期診斷子癇前期。
D-二聚體是在凝血因子ⅩⅢ作用下,交聯纖維蛋白降解產生的特異性產物[11],其水平高低反映凝血纖溶雙激活形式,既提示纖維蛋白沉積,也反映其分解[12]。D-二聚體濃度與機體繼發性纖溶亢進相關,可用于評價血栓前狀態或纖維蛋白溶解狀態[13]。子癇前期患者胎盤缺血缺氧,滋養細胞進入血液循環,產生凝血活酶,凝血系統被激活后產生大量纖維蛋白,啟動繼發性纖溶,從而纖維蛋白降解形成D-二聚體[14]。顏蕓等[12]對136 例子癇前期患者研究顯示,PE 組D-二聚體濃度高于正常組,重度PE 組濃度高于輕度PE 組,且重度PE 組發病孕周更早。表明D-二聚體與病情嚴重程度呈正相關,對子癇前期有預測作用。司徒翠瑤等[5]研究顯示,子癇前期組孕婦D-二聚體水平于孕晚期成倍增長,較正常組升高約3 倍。提示子癇前期患者因病理性高凝狀態產生大量纖維蛋白,導致繼發性纖溶亢進。因此,D-二聚體可作為繼發性纖溶亢進的特異指標,對PE 的診斷及治療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子癇前期由于全身血管痙攣,血管內皮損傷導致凝血功能激活、病理性高凝狀態、繼發性纖溶亢進,易形成微血栓,最終導致肝腎供血不足、血小板消耗,引起出血、栓塞等凝血系統異常[15],凝血級聯反應是PE 重要致病因素。臨床上常規檢測凝血功能可早期診斷PE 并指導治療,但常規凝血指標只能反映部分凝血過程,無法將整個血栓形成過程完整表現[16]。血栓彈力圖(TEG)可以完整反映出人體內血塊形成與降解的全過程,即凝血開始至凝血因子激活、血小板和纖維蛋白原聚集及最后纖維蛋白溶解的全貌[17]。其主要參數包括:(1)反應時間(R 值)指凝血因子激活至第一塊纖維蛋白形成所需時間,反映凝血因子的作用,R 值縮短與PT縮短相一致[18]。(2)凝血時間(K 值)指R 值終點至TEG 圖幅達20 mm 所需時間,反映凝血塊形成速率和纖維蛋白原功能[19]。(3)最大振幅(MA值)反映血凝塊形成的強度及穩定性,代表血小板(PLT)的聚集功能及纖維蛋白含量。其主要受血小板和纖維蛋白兩個因素影響,其中PLT 影響因素大,PLT 質量或數量發生異常使MA 值發生變化[18]。(4)凝血綜合指數(CI 值)是對凝血全過程綜合指標的評價。(5)凝固角(α 角)反映纖維蛋白原功能,與血凝塊形成速率相關,其水平升高代表FIB 功能亢進[19]。有研究報道,PE 早期血小板水平正常時,血液呈高凝狀態,與正常組比較,TEG 中R 值增大,CI 值、α 角減低;當PLT 小于100×109/L 時,血液呈低凝狀態,R 值、K 值增加,CI 值、α 角、MA 值降低,表明TEG 可準確反映血小板減少及正常時的凝血狀態,對子癇前期診斷治療及預后有重要意義[19]。
子癇前期病理變化分兩階段,第一階段為胎盤淺著床致灌注異常,第二階段為血管內皮損傷致肝腎等器官損傷[20]。PE 患者全身血管痙攣導致肝小動脈痙攣,肝細胞缺血腫脹,肝細胞膜通透性增高,血清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水平升高[21]。有學者研究顯示,子癇前期組AST、ALT 水平均高于對照組,且隨著病情加重,肝功能損傷加重;AST 是妊娠中期子癇前期發病的獨立危險因素[22]。蘇秀紅[23]對226 例妊娠期高血壓患者的研究發現,總蛋白(TP)、白蛋白(ALB)隨著病情加重,其水平呈降低趨勢;重度子癇前期患者,部分蛋白隨尿液丟失,機體因營養不良導致肝臟合成白蛋白水平減退。血同型半胱氨酸(Hcy)為一種含硫氨基酸,是半胱氨酸和甲硫氨酸代謝過程中的中間產物。當葉酸或維生素B12代謝障礙時,會導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其與子癇前期、胎兒生長受限、低出生體重兒及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有關[13]。岳建宏等[24]研究發現,子癇前期組Hcy 水平高于正常組;且病情越嚴重,其水平增高越明顯。血Hcy 水平升高與血管內皮損傷密切相關,加重PE 病情進展。
脂質代謝在妊娠期間發生較大變化,早期為合成代謝狀態,以儲備脂肪;晚期為分解代謝狀態,以滿足胎兒生長發育,此為生理性高脂血癥。子癇前期患者多存在脂代謝紊亂,表現為甘油三酯(TG)、游離脂肪酸、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等生成明顯增加,超出調節范圍[25]。TG不僅是機體供能物質,也是促進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的高危因子;TC 在甾體激素合成中發揮作用;高密度脂蛋白(HDL)將膽固醇運送至肝臟進行合成,具有抗動脈粥樣硬化、抗氧化應激的作用,與心血管疾病發生呈負相關;LDL 將內源性膽固醇運送至肝外組織,參與粥樣斑塊形成[26]。TG、TC、LDL的增加可使脂質過氧化物(LPO)增多,LPO 增多產生的自由基使血管內皮細胞損傷,抑制前列腺素合酶,使前列環素2 減少,血栓素A2 增多,導致血管收縮痙攣,促進PE 發生[27]。研究顯示,PE 患者妊娠晚期TG、TC、LDL 水平均顯著升高,HDL水平顯著降低;TG 每升高1 個單位,PE 發病風險增加1.5 倍[28]。孕期監測血脂水平的變化可警惕子癇前期的發生,減少母兒并發癥。
正常妊娠狀態下,腎血流量及腎小球濾過率增加,腎小管重吸收能力下降,血液中肌酐(Scr)、尿素氮(BUN)及尿酸(UA)水平降低[29]。子癇前期發生時,腎臟為最先受累臟器,腎小球受損,蛋白尿形成[30]。PE 導致腎內細小動脈痙攣,內皮細胞腫脹,纖維素沉積于內皮細胞,腎血流量及腎小球濾過率減低,從而血液中BUN、Scr 水平升高[29]。PE 患者胎盤缺血缺氧,糖酵解增強,使乳酸增加,競爭性抑制近端小段排酸能力,使UA 排除減少,血液中UA 升高[31]。陳淑琴等[32]對200 例重度子癇前期患者生化指標研究顯示,重度子癇前期組BUN、Scr 及UA 水平高于正常組,且早發型組升高更明顯。有學者研究,尿酸水平升高的孕婦發生子癇前期風險為尿酸水平正常孕婦的1.8 倍,血清UA>359.4 μmol/L 提示重度子癇前期風險升高[33]。可見腎功能異常改變對子癇前期診斷有參考價值。綜上所述,子癇前期是一種多因素多通路全身性疾病,隨著對其發病機制的深入研究,凝血功能紊亂、脂代謝異常、肝腎功能異常是PE 發病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率隨子癇前期病情加重而增加。為了避免意外情況的發生,及時對其做出診斷及治療是非常必要的。凝血四項、D-二聚體、血栓彈力圖、脂代謝水平、肝腎功等相關指標對子癇前期的預防、早期診斷、病情嚴重程度、治療及判斷病情預后具有一定的臨床價值。對上述凝血生化指標進行相關分析,盡早識別高危孕婦可改善母嬰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