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明靜 吳洪毅 黃志珍 羅禮文 羅聰麗
缺血性腦卒中在我國有非常高的發病率,相關研究顯示,微栓子是本病發生發展的病機,因此在本類患者治療的過程中,對微栓子的監測與干預是研究的重點[1-2]。再者,患者的腦血流狀態相對較差,因此腦血流指標是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治療過程中的重點干預與監測方面。近年來,臨床應用丁苯酞氯化鈉注射液治療缺血性腦卒中的研究不斷增多[3-5],但該藥對患者微栓子及腦血流影響的研究相對不足,因此這方面的探究需求較高。本研究分析了丁苯酞氯化鈉注射液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微栓子及腦血流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 年12 月-2020 年6 月龍巖市第二醫院收治的80 例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納入標準:20 歲以上;缺血性腦卒中;微栓子陽性;發病至就診時間在72 h 內。排除標準:合并心、腎、肺、肝及其他系統器官功能不全、疾病史;凝血異常;臨床資料不完整。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40 例和觀察組40 例。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學委員會批準,患者對研究知情同意。
1.2 方法 對照組進行常規治療,給予阿司匹林腸溶片(生產廠家:Bayer HealthCare Manufacturing S.r.l.,批準文號:國藥準字J20171021,規格:100 mg)口服,100 mg/次,1 次/d;阿托伐他汀鈣片(生產廠家:輝瑞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J20171062,規格:10 mg)口服,20 mg/次,1 次/d;以及其他對癥治療。觀察組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用丁苯酞氯化鈉注射液(生產廠家:石藥集團恩必普藥業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100041,規格:100 mL∶丁苯酞25 mg 與氯化鈉0.9 g)靜脈滴注,100 mL/次,2 次/d,每次滴注時間不少于50 min,兩次用藥時間間隔不少于6 h。兩組均治療2 周。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的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微栓子陽性率及數量、腦血流指標[頸內動脈及椎動脈收縮期最大流速(PSV)、舒張末期血流速度(EDV)、阻力指數(RI)]。于治療前及治療1、2 周后采用經顱多普勒(探頭頻率為2 MHz)檢測兩組左右大腦中動脈的微栓子,檢測時間為30~60 min,統計兩組微栓子陽性率及數量;另對兩組頸內動脈及椎動脈血流指標進行檢測,統計指標為收縮期最大流速(PSV)、舒張末期血流速度(EDV)及阻力指數(RI)。
1.4 評價標準(1)微栓子陽性:采用TCD 對患者的兩顳窗進行檢測,監測時間為30 min,自動監測微栓子信號,由兩名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員進行判讀,以出現微栓子信號為陽性,同時兩名工作人員記錄30 min 內的數量。(2)NIHSS 是評估患者神經缺損程度的有效量表,在我國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中具有較高的信度效度,量表對意識、語言、運動、感覺、肢體共濟運動、眼球運動及視野等方面進行評估,評分最高42 分,評分越高表示神經缺損程度越為嚴重,得分1~4 分為輕度,5~15 分為中度,16~20 分為中重度,≥21 分為重度[6]。
1.5 統計學處理 研究數據采用SPSS 23.0 處理,對計數資料、計量資料與等級資料分別進行χ2檢驗、t 檢驗與秩和檢驗分析,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對照組男22 例,女18 例;年齡49~79 歲,平均(67.3±6.6)歲;病程6~70 h,平均(30.9±6.1)h;其中合并糖尿病10 例,合并高血壓8 例。觀察組男23 例,女17 例;年齡49~80 歲,平均(67.5±6.3)歲;病程6~71 h,平均(31.1±5.9)h;其中合并糖尿病11 例,合并高血壓8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NIHSS 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NIHSS 評分結果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2 周后,觀察組的NIHSS 評分結果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NIHSS評分結果比較[例(%)]

表1 (續)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微栓子陽性率和數量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微栓子陽性率和數量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2 周后,觀察組微栓子陽性率和數量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微栓子陽性率和數量比較
2.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頸內動脈血流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頸內動脈血流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2 周后,觀察組的頸內動脈PSV 及EDV 均高于對照組,RI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頸內動脈血流指標比較()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頸內動脈血流指標比較()
2.5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椎動脈血流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椎動脈血流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2 周后,觀察組的椎動脈PSV 及EDV 均高于對照組,RI 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椎動脈血流指標比較()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椎動脈血流指標比較()
缺血性腦卒中是由于腦供血不足而發生的一類腦組織壞死的總稱,對患者的危害極大,臨床對其重視程度也相對較高。有研究顯示,患者的神經受損情況相對突出,而NIHSS 評分在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神經受損方面的評估價值較高[7-9],對其療效具有較高的評估意義。再者,患者的腦血流狀態相對較差,對腦缺血情況的改善是治療過程中的重點方面之一[10-12]。有研究顯示,頸內動脈及椎動脈血流指標的改善需求較高,因此頸內動脈及椎動脈PSV、EDV 及RI 的改善可作為療效評估的重要參考方面[13-14]。微栓子作為腦血流研究中日益增多的一個項目,其在腦梗死患者中的檢測價值日益受到重視,也是臨床治療過程中亟待改善的一個方面。近年來,臨床上采用丁苯酞治療缺血性腦卒中的研究不斷增多,較多研究顯示,其對神經受損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但是相關的眾多研究結果差異仍較為突出[15-17],且關于其對患者微栓子及腦血流的直觀影響的研究仍相對較少,導致其在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中的應用價值缺乏相應參考。
本研究就丁苯酞氯化鈉注射液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微栓子及腦血流的影響進行探究,結果顯示,加用丁苯酞氯化鈉注射液進行治療的患者,其臨床效果相對優于未應用丁苯酞氯化鈉注射液進行治療的患者,其優勢表現為治療1、2 周后的NIHSS 評分相對較低,微栓子陽性率及數量相對更低,頸內動脈及椎動脈PSV、EDV 相對更高,RI 相對更低(P<0.05)。分析原因,丁苯酞的應用不僅有效改善了腦缺血區域的血流量及微循環[18-20],且具有較好的抗血栓作用,同時其抑制氧自由基及改善抗氧化能力的作用,也為其血管內皮損傷及修復提供了必要的基礎[21-22],在本類患者中的綜合改善作用較為突出。
綜上所述,丁苯酞氯化鈉注射液可顯著改善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微栓子及腦血流狀態,在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中的應用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