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雷
髕骨橫行骨折是由外傷引起的一類臨床常見骨折類型,患者往往表現出膝蓋淤血、腫脹、活動障礙等臨床癥狀[1-2]。目前臨床上主要以恢復膝關節功能為目的治療髕骨骨折。傳統改良張力帶術通過轉化髕股關節的前方張力為壓縮性壓力的方式,成為治療髕骨橫行骨折的主要手段,但受術后拆除張力帶的影響,存在二次手術的風險[3-4]。同時有研究報道,新型可吸收空心螺釘和不可吸收縫線張力帶固定術聯合治療的方案,不僅能保證所用的螺釘被吸收,而且可有效降低二次手術率,減少創傷[5]。鑒于此,本研究應用雙色球法對收治的82 例髕骨橫行骨折患者進行分組,探討新型可吸收空心螺釘和不可吸收縫線張力帶固定聯合治療髕骨橫行骨折患者的效果及對臨床指標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9 月-2020 年6 月佳木斯市中心醫院收治的82 例髕骨橫行骨折患者。納入標準:(1)經影像學確診且符合髕骨橫行骨折診斷標準[6];(2)符合新型可吸收空心螺釘和不可吸收縫線張力帶固定聯合治療的適應證。排除標準:(1)意識不清晰;(2)哺乳期或妊娠期女性。根據雙色球法將其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41 例。本項研究已獲得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通過,患者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 對照組行傳統改良張力帶治療。首先,沿近側骨折端向上方向,平行穿出2 枚直徑為2 mm的克氏針。針尾進入斷端后,將骨折塊復位固定。然后逆行傳回克氏針,直至從髕下兩側穿出。接著把鋼絲自克氏針(直徑1 mm)從下面緊貼髕骨穿過繞至髕前拉緊形成“8”字扭緊打結。再把上端針尾向前彎折60°,并剪斷針尾。接著把鋼針向后旋轉,使針尾埋入骨質。另一枚克氏針以同樣方法固定。最后用長腿石膏托外固定,并進行抗感染治療。研究組應用新型可吸收空心螺釘聯合不可吸收縫線張力帶固定治療。首先對患者進行手法復位,讓骨折塊盡量靠攏,并在髕前正中進行切開到達骨折斷端,同時采用中彎鉗將骨折斷端血凝塊等清除干凈,保留碎的骨折塊、軟組織,剝離1~2 mm 骨折斷端處骨膜。伸直膝關節,松弛股四頭肌,復位較大的骨折塊。接著選取髕骨下極1/3 和2/3、髕骨前后徑的后1/3 兩處作為克氏針(直徑1.5 mm)進針點,沿髕骨縱軸由下極至上極鉆入,而髕骨由內向外的1/4 和3/4 及髕骨前后徑的后1/3 處為克氏針鉆出點,再用克氏針(直徑3.0 mm)擴大。接著沿克氏針絲擰入2 枚可吸收空心螺釘(直徑為4.5 mm),深入皮質內約4 mm,用5#雙股胸骨圓角針(不可吸收縫線)經螺釘空心部、髕骨前方繞線,形成“8”字張力帶,逐漸收緊打結。同時用可吸收線或2#胸骨圓體角針線(不可吸收縫線)經骨塊軟組織,把小碎骨折塊縫合固定。在周圍軟組織內,用5#胸骨圓體角針線(不可吸收縫線)緊貼髕骨緣環繞縫合環扎2 圈,逐漸收緊打結固定。通過最大程度屈伸膝試驗,驗證骨折固定可靠無移位,確定髕骨關節面完全對合光滑無階梯,沖洗,依次將關節囊、內外側支持帶、筋膜縫合完畢后,完成皮下組織及皮膚的縫合。每次縫合后均屈伸膝(0°~140°)。術后進行抗感染治療。
1.3 觀察指標與判定標準(1)臨床指標。恢復活動、住院和骨折愈合時間及住院費用。(2)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依據骨與關節損傷和疾病的診斷分類及功能評定標準,通過觀察髕骨關節面解剖愈合情況,評估兩組患者的術后3 個月的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分為優(膝關節功能恢復正常,髕骨關節面解剖愈合)、良(膝關節功能恢復正常,偶爾出現疼痛,或伴有關節面階梯≤2 mm)、可(膝關節伸屈可達健側水平,小蹲不便,膝部偶有酸痛感,或伴有關節面階梯<3 mm)、差(膝關節屈曲≥90°,無法完成下蹲,膝部伴明顯酸痛,或伴髕骨關節面≥3 mm)四個等級[7]。其中優良=優+良。(3)膝關節功能完成程度。采用國際膝關節文獻委員會(IKDC)評分和Lysholm 膝關節評分評估膝關節功能完善程度,兩種評分最高均為100 分,評分與功能完善程度均成正比[8-9]。(4)并發癥發生情況。局部感染、免疫反應、排斥反應。
1.4 統計學處理 運用SPSS 22.0 軟件統計數據,計量資料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開展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2.2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恢復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及骨折愈合時間均更短,住院費用更少(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

表2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
2.3 兩組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與對照組的70.73% 相比,研究組的優良率為95.12% 更高(χ2=8.613,P<0.05),見表3。

表3 兩組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比較[例(%)]
2.4 兩組膝關節功能完善程度比較 術前,兩組IKDC、Lysholm 評分相近(P>0.05);術后3 個月均高于術前,且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更高(P<0.05)。見表4。
表4 兩組膝關節功能完善程度比較[分,()]

表4 兩組膝關節功能完善程度比較[分,()]
*與治療前比較,P<0.05。
2.5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213,P>0.05),見表5。

表5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例(%)]
髕骨橫行骨折好發于20~50 歲男性及骨質疏松患者,并且該病可通過一般治療和手術治療治愈,且預后效果較佳[10-11]。鋼板螺釘內固定、改良張力帶固定、髕骨部分切除等方法是目前臨床上治療該病的主要手段,其中改良張力帶固定是比較常用的一種,且創傷較小,但是存在康復時間長,治療后均需進行二次手術等不足[12-13]。同時有研究報道,改良張力帶固定提升空間較大[14]。有研究報道,張力帶鋼絲固定和空心螺釘聯合治療髕骨橫行骨折固定牢固穩定,可進行早期功能鍛煉[15-16]。鑒于此,本文為了進一步探討新型可吸收空心螺釘聯合不可吸收縫線張力帶固定對髕骨橫行骨折患者臨床指標的影響。結果發現,研究組患者的恢復活動時間、住院時間、骨折愈合時間均短于應用傳統改良張力帶治療患者,住院費用低于應用傳統改良張力帶治療患者。分析其原因,改良張力帶固定治療后需進行二次手術取出固定物,使得其費用增加,患者恢復時間增長[17-18]。另外,新型可吸收空心螺釘、不可吸收縫線與組織相容性較好,術后無需二次手術;并且二者對軟組織刺激小,患者術后恢復快,主動鍛煉開始早,能夠快速促進膝關節功能恢復。本研究發現,應用新型可吸收空心螺釘聯合不可吸收縫線張力帶固定治療患者的膝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為95.12%,高于應用傳統改良張力帶治療患者的70.73%。
IKDC 評分是常用的前交叉韌帶損傷、缺損的評分系統,Lysholm 膝關節評分是膝關節韌帶損傷評價的條件特異性評分。本研究中,術后3 個月,聯合治療患者的IKDC 評分和Lysholm 膝關節評分均高于應用傳統改良張力帶治療患者。同時,兩種方案治療的患者具有較低的并發癥發生率。分析其原因,可吸收空心螺釘與人體本身組織相容性較佳,不易產生免疫排斥反應,并且不需要進行二次手術,減少感染的概率,安全性提高[19-20]。
綜上分析,新型可吸收空心螺釘和不可吸收縫線張力帶固定聯合治療,可改善髕骨橫行骨折患者的臨床指標,膝關節功能恢復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