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季軍
(南通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江蘇 南通 226001)
章末復習起著把單元中相對獨立的知識結構化的作用,從而實現知識的拓展延伸和遷移應用.然而實際的章末復習教學卻并不盡如人意,“眼中無人”“走馬觀花”“機械枯燥”,缺少“靈動”的現象依然存在.怎樣找準復習教學生長點,讓章末復習課“新”起來“活”起來? 值得我們去不斷研究.下面,筆者以蘇科版“簡單機械和功”的章末復習教學為例,探討優化章末復習教學的創生路徑.
充分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發揮物理課程的人文教育功能,實現知識學習與價值引領的同頻共振,這是物理教學的重要目標.根據本章內容特點,可從以下幾個方面挖掘思政素材:歷史上有關機械的發明與使用情況;生活中使用的簡單機械以及與本章知識相關的實際問題;設計、制作具有一定用途的機械模型;設計實驗再探影響機械效率的因素等.
基于上述考慮,筆者首先以電視劇《神話》中利用生活物品舉鼎的視頻導入(圖1),并設計“若你是主人公,怎樣完成舉鼎”這一任務展開討論,激發學生的復習興趣和動機.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引出探究滑輪組機械效率與動滑輪重的關系的實驗,通過實驗學生獲得結論,由此產生成就感,有了認真嚴謹、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在完成任務時,學生發現視頻中的鼎并不是真實的鼎,巧妙引入彰顯中國古人智慧的真正司母戊鼎,這一環節的處理,不僅培養學生的質疑意識,也加深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了解,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繼續追問“若將這樣的鼎舉起來又該怎樣設計方案呢”,引導學生進行理性思考,尋找最優方案.最后引用阿基米德的“如果能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起整個地球”這句話激勵學生,讓學生在積極向上的情感場域中得到熏陶,實現“立德樹人”與課堂教學的互融、共生.

圖1
復習課堂追求知識的結構化,強調活動板塊間的互聯互通.章末復習怎樣將一章中零散、瑣碎的知識串起來,連成線、織成網? 關鍵之一在于情境載體的設計.因此,情境設計應圍繞某一主題,在主情境的統攝下形成情境脈絡,再將主要知識點“溶解”在情境中,學生在完成情境任務的過程中“結晶”知識,自主形成知識結構.表1是筆者設計的復習境脈及對應知識點.

表1
借助貫穿始終的舉鼎的任務情境,巧妙將整章知識與鼎建立聯系,賦予抽象的物理概念以直接性和現實性.學生在真實任務的引導下,親歷知識的發生過程,進一步明確知識的物理意義,重組知識結構.同時,教師利用板書同步呈現(圖2),幫助學生進一步理清知識邏輯,建構知識結構,明晰思想方法.

圖2
美國學者喬納森從問題的結構性維度,將問題分為良構問題和劣構問題.所謂良構問題即其條件、結論、解決問題所需要的概念、規則和原理都是確定的,有一定的模型可尋;而劣構問題的條件、結論、解決問題的策略是開放的,沒有模型可參照.顯然,極富挑戰性的劣構問題更利于學生高階思維的形成,引領學生走向深度學習.
本節課問題導向的策略是以劣構的“主問題”+“子問題鏈”的形式驅動學習進程.其中“主問題”需要學生綜合運用本章知識和復雜的高階思維,依靠集體智慧才能完成或完成一部分;“子問題鏈”則是根據學生解決“主問題”的程度,從課前備好的子問題群中選擇若干,搭建任務“腳手架”,幫助學生突破學習障礙,讓學生自己摘到“果子”,獲得成功體驗.例如針對子任務1的問題設計.
主問題:
你能分析電視劇中的主人公“四兩撥千斤”的道理嗎?
子問題群:
(1)你能否作出視頻中的杠桿模型,并在圖上標出杠桿的五要素?
(2)能否利用杠桿平衡條件解釋視頻中的現象?
(3)主人公在豎直向下拉動過程中,拉力大小怎樣變化?
(4)主人公對杠桿的拉力最多有多大?
(5)估測主人公能舉起的鼎最多有多重?
(6)對視頻中鼎你有什么發現或疑問?
可見,主問題設計涉及杠桿的所有知識,問題比較開放,要完整回答具有一定的難度,而子問題鏈采用平行并列或層層遞進的方式對主問題進行分解和提升,這些貼近學生“最近發展區”、為知識構建搭好支架的子問題鏈,使學生始終處于“憤”“悱”的狀態,在獨學、對學、共學、群學的交流碰撞中激活思維,促使學習真正發生.
實驗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也是各地中考考查的重要內容.因此,在教學中,物理實驗占據了重要的位置,但對實驗如何復習老師們研究不夠,出現要么以講練習題代替實驗,要么讓學生重復新課過程,再機械地做一遍實驗操,失去了體悟出新的機會.怎樣讓實驗教學在復習中煥發新的活力,讓學生的實驗素養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提升? 本節課筆者做了這樣的嘗試.
師:有的小組根據要求用滑輪組設計了舉鼎的方案,我們來看一下這些小組的設計(圖3).

圖3
師:這4種滑輪組舉起同一個鼎時,有什么相同與不同之處?
學生思考后從省力、費距離、是否省功以及機械效率等角度回答,教師繼續追問.
師:若每個滑輪重一樣,不考慮繩重與摩擦,它們的機械效率有什么關系?
師:剛才我們從理論上探究了動滑輪自重對滑輪組機械效率的影響,同學們能否用桌面上提供的器材進一步研究,設計實驗方案,進行實驗.
學生根據桌面上提供的器材(1 只定滑輪、1只動滑輪、鉤碼、彈簧測力計、細線、磁鐵、鐵架臺等)進行實驗.
師:哪組同學來展示你們的實驗方案、實驗數據以及得到的結論.
一組學生匯報展示(圖4),通過利用磁鐵吸在動滑輪上,來改變動滑輪的重量進行實驗,測得數據如表2,并由數據得出“物重相同時,動滑輪越重,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越低”的結論.

圖4

表2
上述實驗復習,筆者沒有讓學生在“原路看風景”,糾纏“機械效率與物重的關系”這一學生熟知的內容,而是另辟蹊徑,探究動滑輪的重量對機械效率的影響,尤其通過改變吸在動滑輪上的磁鐵數目來改變滑輪的重量,巧妙地突破了在不改變滑輪的前提下改變重量的難點.學生在半生半熟的實驗情境中,運用“已知”遷移學習“未知”,形成獨立思考、勤于動手、積極探究的學習能力,體現了新課標主張“學”“用”“做”交互作用,來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理念.
好的課堂既要有預設,更要有生成,兩者有機融合,相輔相成.為此,復習課堂不僅要設計開放性的學習任務,還要善于“留白”,給學生自己設計“屬己性問題”的空間,實現知識的再創造,培養學生優秀的學習品質.
本節課,教師在知識框架圖構建后,提出實際生活中要舉起類似于鼎這樣的重物,往往使用起重機來完成,讓學生根據提供的信息或適當增加信息,設計一道與本章知識有關的問題考考其他同學,并相互評價試題的質量.這一環節,以生本化問題作為復習的生長點,學生興趣高漲,為提出高質量的問題,小組成員群策群力,實現知識在遷移運用過程中再創造.這種由學生“自我發現、自我設計、自我完成、合作提升”的學習氛圍和機制,有助于提升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再生問題的創新能力,看似很費時,但學生獲得的往往是“活的知識”和“帶得走的素養”,使課堂向更深處漫溯.